謙:亨。君子有終。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六二:鳴謙,貞吉。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六四:無不利,捴謙。
《象》曰:無不利,捴謙,不違則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捎眯袔煟饕貒?。
地山謙卦注釋
15 地山謙
“謙”字本從,謂心所念,常收斂向在氐下也。取心念常在下,而不自滿亢,故屈己下物曰“謙”,貶己從人亦曰“謙”?!蹲酉膫鳌纷鲉椋瑔榕c“謙”同。此卦《艮》下《坤》上,是即山在地下之象?;蛟唬荷礁饔忻},其形起于地上,其根發于地下,故山從地而上。蓋山本高也,伏于地下,而不自以為高,是為謙之義也。遂以《謙》為卦名。《序卦》曰,“有大者不可盈,故受之以謙?!贝恕吨t》之所以次乎《大有》也。
謙:亨,君子有終。
▲ 篆書謙
《謙》者,卑退為義,屈己下物也。止內而順外,《謙》之意也;屈高而居卑,《謙》之象也。守之以虛,行之以遜,故亨也。小人亡而為有,約而為泰,是自滿也,滿者故難保其終;君子則尊而能卑,高而能下,心愈小而道愈宏,志彌顯?!独ぁ吩弧按蠼K”,艮曰“厚終”,故曰“君子有終”。今文曰終下當有吉字,蓋本劉向《說苑》?!跺琛忿o曰“君子有終”,亦不言吉。蓋不言吉,而吉自在也。
《彖傳》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此卦下艮為山,上坤為地。山本在上,退而居于地下,如人去高位而降下位,能以謙退而居下也,故名此卦曰《謙》?!皾?,助也。天道高明,其氣下降而助乎地;地道卑俯,其氣上騰而交乎天,是天地自然之道也。“天道下濟”,“地道卑”,所以成謙也;天氣光明,地氣上行,所以為亨也。“盈”者“謙”之反,所謂謙受益,滿招損,滿則盈也。天之“虧盈”者,日月晦明是也;地之“變盈”者,山川河岳是也;鬼神之“害盈”者,奸雄末路,每為鬼神挪揄;人道之“惡盈”者,暴富起家,多為群情怨府。蓋“虧”、“變”、“害”、“惡”,自從“益”、“流”、“?!薄ⅰ昂谩敝卸?,循環自然,毫無偏私。謙則不自尊,而人愈尊之,故其道光也;卑則不自高,而其道彌高,故“不可逾”也。君子戒其盈而守其謙,體造化之功,察陰陽之理,萬事咸亨,而終身可行,此所以為君子之終也。
以此卦擬人事,有謙遜卑退之義,為德之基也,即禮義所由生也,惟君子能之。若小人有位而自恃其顯,有才而自夸其能,有功而自矜其勞,視人之有位有才有功者,則嫉妒之,讒毀之,惟期其顛覆傾敗而后快,絕無相扶相助之情,偏多相軋相傾之意,何怪夫吉兇利害之相尋于無窮也哉?鮮克有終,此小人之所以為小人也。君子守謙遜退讓之道,其心愈小,其德愈光,其志益虛,其道益高,人雖欲逾之,而卒不可逾也,故曰“謙亨,君子有終”。夫天下之事,始而亨者,十得八九,終而亨者,十不過一二而已,是終之難也,故其終為“君子之終”也。
以此卦擬國家,上卦者地也,下卦者山也,即以山之高,入于地中之象,是《謙》之義也。六五之君,虛己禮賢,不敢自作威福,一以委任臣鄰,或用其“吉”以濟險,或善其“鳴”以作樂,或取其“撝”以制禮,或尚其“勞”以興師。有文德,又有武功,愈卑下,乃愈高大。堯之克明克興,舜之舍己從人,禹之拜昌言,所謂恭己無為而天下治者也,其皆同行《謙》之道者乎?后世不察,君耽暴慢,臣溺驕盈,擅權而虐下,竊位而蔽賢,品尊而德《益》晦,名高而行益污,君不能終其位,臣不能終其祿,兇莫大焉。無他,在不知持《謙》之道也,故《易》惟《謙》一卦,六爻皆吉,反此則兇,《易》之垂誡深遠矣!
通觀此卦,《謙》者兼也,卑而能尊,故曰兼。六爻之象,下《艮》上《坤》,《艮》止《坤》順,能止而不上,所以“謙”也。夫造化之理,不足者常益,有余者常損。君子以不足留有余,以有余待不足,故有余者終不至過盈,不足者終不至大損。此兩兼之道,稱平之權也。諸卦以第三爻為兇地,惟《謙》能保終;諸卦以第五爻為尊也,惟《謙》獨用武。蓋以《謙》為主,則卑者尊;以無為盈,則高者危;以平為福,則盈者留,是“裒多益寡”之理也。下卦三爻,皆吉而無兇,上卦三爻,皆利而無害。為君而利,為臣面亦利;處常而吉,涉險而亦吉;平治利,即勘亂而亦利。爻象初六《謙》之始,“卑以自牧.也”。六二《謙》之中,積中以發也。九三《謙》之至,以功下人也。六四《謙》之過,不失其則也。六五《謙》之尊,以武服柔也。上六《謙》之極,反而自治也。蓋自初至三,自謙而進之;自四至上,自謙而反之。進至三而止,能濟險,能揚善,能立功,一以謙行之,有以觸退之象;反至六而止,能順則能服人,能克己,自上反下之象。蓋其謙也,非以不足而謙,正以有余而用謙也。故君子之謙,非委靡也,器大而識遠,基厚而養定。震世之事功,處之以虛懷,及其當大任,決大疑,勘大亂,翦大惡,世之退諉所不敢任者,君子未常不兼任之也。有可為之才,而不敢為,象山之止,不得不為而后為,象地之順,謂之“君子有終”也。
《大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山本高聳地上,今入地中,有謙退在下之義,故曰”“地中有山,謙”。夫地至卑也,百步而上丘陵,人以為高,此颶尺之見而已。四隅八極,相距萬里,高山峻坂,不知其幾也。千仞之山,自百里之外而視之,已沒而為平地,豈其山之不高哉?以地之能謙也。蓋上卦居夫多,多則裒,下卦居夫寡,寡則益,圣人設象,最有深意。君子見此象,稱量品物,宜酌量貧富,使人各得其平,《謙》之道在此,謂之“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占】 問時運:目下平順,有步步漸高之象。
○ 問商業:物價均平,利益順適,此業可保永遠。
○ 問家宅:此宅想近山麓,家道平順,大利。
○ 問戰征:營屯宜近山,須整齊隊伍,嚴明賞罰。至五爻進師,六爻可以攻取城邑,大勝。
○ 問訟事:宜平和,不宜紛爭。
○ 問疾?。菏莾扔糁Y,宜寬懷調治。
○ 問行人:舟行而歸,吉。
○ 問失物:須于積土中尋見。
○ 問年成:風雨調順,在不豐不歉之間,平平。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傳》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此爻柔而居《謙》卦之初,是《謙》中之謙者,為篤行之君子,而在下位者也。克善其始,知必克全其終也,故曰“謙謙君子”。大凡涉江海之險,輕率急進則多失,寬容緩濟則無患,故曰“用涉大川,吉”?!坝蒙妗迸c“利涉”不同,“用涉”者,謂用謙道以涉之,不言期其利,而要無不利者也,故吉。《象傳》曰“卑以自牧也”者,正以釋“用涉大川”之義?!澳痢闭?,馴養六畜之名。夫牧牛馬,守之不使奔逸,君子之牧心,亦猶此也,能安其卑,不與人爭先。此爻變則為《明夷》,《明夷》之初九,有垂翼之辭,君子涉難之象。但“卑以自牧”,不求聞達,則大難可以涉,所以吉也。又互卦(二三四)有《坎》,大川之象。一說牧為郊外之地,大川在郊外,故曰“用涉大川”。
【占】 問時運:目下萬事亨通,利涉大川。
○ 問商業:經營之始,宜謙遜謹慎,可獲宏利。
○ 問家宅:辛苦起家,積資成富,家業可長保也。
○ 問疾?。好饕闹畟?。
○ 問失物:失而不可得。
○ 問六甲:生女。
○ 問訟事:彼此耗費,必有一傷。
○ 問功名:可成事。
【例】 某縣勸業課長某,以上京順途,過余山莊,自云奉職某縣,意欲舉行勸業實際,購種牛于美國,改良品質,將勸牧畜,并大開桑園,擴張蠶業,及蒐集米麥等良種,勉勸農業。某縣知事,亦樂為贊成。初著進步,后日功效,尚難預知,煩為一筮。筮得《謙》之《明夷》。
斷曰:此卦以山之高,下地之低,即以尊下卑之義,故曰《謙》。是上而為下謀,貴而為賤謀,皆得謙退之道也。足下所占事,適合此卦義。《彖》辭曰:“謙,亨,君子有終”,謂謙則事無不通,終必成就。爻辭曰“用涉大川,吉”,謂此絕大事業,勉而行之,不患不成也。《象傳》曰“卑以自物”,卑者卑下之事,“牧”者,牧畜也,“自牧”者,謂自愿從事于牧畜也。或謂郊外為牧,郊外者,郊野也,農桑之事,皆屬之矣。
某氏感謝而歸。后據所聞,某就居農場近旁,朝夕勞苦,“卑以自牧”,屬僚下吏,相與共事,果得創興厥功,悉如此占。
六二:鳴謙,貞吉。
《象傳》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此爻柔順中正,與三相比,與五相應,服三之剛,從五之柔,并用《謙》退之道,故得令聞傳于遠近,世人盛稱其德,謂之“鳴謙,貞吉?!薄傍Q謙”者,非自鳴其謙,謂謙德積中,必聞于外,名譽彰著,而人皆知其謙,稱為謙德之君子也。譽稱其情,非自我而干譽,名符其實,非向人以沽名。謙者德之本。六二者,臣位也,人臣而過謙,恐流佞媚之嫌,惟其貞而正,故吉也?!断髠鳌贰爸行牡靡病薄爸行摹闭?,謂積中而發也。
【占】 問時運:目下名稱藉藉,定多得意。
○ 問商業:得利。
○ 問家宅:家中積產富足,外面名聲亦好。
○ 問戰征:可鳴鼓直前,攻取中營,大捷。
○ 問疾?。菏怯眯倪^勞之癥。
○ 問功名:有必得之喜。
○ 問訟事:鳴冤得伸。
○ 問失物:即得。
○ 問六甲:生女。
【例】 明治二十二年,聞舊友元老院議員井田氏病篤,馳往訪之。時楠田三浦兩議官亦相會,兩氏謂余曰:井田氏有功勞于維新前后,人所共知,明治四年任陸軍少將,后又任外國公使,今與余輩同在元老院。維新功臣,各有爵賞,氏獨不與,余輩甚憾之。故余輩欲謀代請,俾氏生時得拜恩命也。請為一占,以卜成否。筮得《謙》之《升》。
斷曰:此卦以山之高,下地之低,故曰《謙》。以人擬之,有功高而居卑之象,恰與井田氏有功未賞相合。今諸君朋友之情,代謀申請,謂之“鳴謙,貞吉”。又爻變而為《升》,即升聞上達之謂也。三爻變則為地,是山崩也,料身死之時,恩命可下。
【例】 一書生攜友人千眾葉人某介書來,曰:自今將就學事,請占其氣運。筮得《謙》之《升》。
斷曰:此卦以山之高,就地之低,以人比之,有高尚君子,不顯于世之象。子臨就學,得此卦,子將就高尚君子以求學也。近從鄉里來,尚不知世間之廣大,一到東京,得良師之教誨,日夜勤學,心愈虛而業愈進,積中發外,必得廣聞令譽也,謂之“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傳》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此爻以一陽居眾陰之中,眾陰皆順之,有一人信任,萬民歸服之象。蓋三爻為成卦之主,大公無我,人好其德,未嘗期人之服,而人自服之。且民為身,互卦二三四為《坎》,《坎》為險難,三四五為《震》,《震》為動,為知懼。身在險難,動而知懼,所謂有勞而不自居其勞者,故曰“勞謙”。爻以一陽居下卦之上,位高而責重,處己而求賢,有吐哺握發之風,《系辭》所云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者也。其器度之大,識量之高,是足令天下眾民畏服,如此則天下無與爭功者,其位可終保矣,故曰“君子有終,吉”。以《乾》九三之君子,入《坤》而為《謙》,故《謙》之三,亦曰“君子”。《艮》者萬物成終之象,故曰“有終”。變而之《坤》,《坤》六三曰“或從王事,無成有終”,是可見其《謙》之德也。
【占】 問時運:一生勞苦,目下萬事亨通,老運更佳。
○ 問商業:經營之始,百般勤勞,今基業已成,可以永遠獲利。
○ 問家宅:必是辛苦起家,積資成富,能復持盈保泰,家業可長保也。
○ 問疾?。嚎植〕蓜谌?,天命有終。
○ 問失物:后可復得。
○ 問六甲:生男。
○ 問訟事:枉者自服,即可了結。
○ 問功名:得此勞績,自必《升》用。
六四:無不利,撝謙。
《象傳》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此爻居大臣之位,上戴柔順謙德之君,下有勞謙大功之君子,己處其中,位得其正,故上無所疑,下無所忌,《謙》之善者也,故曰“無不利”。然以陰居陰,德不及五,功不及三,不敢自安,動作施為,無在而不“撝謙”?!皳帧弊郑⒆鲹],《本義》作發揮,撝與揮本通,即《文言》“六爻發揮”之揮,謂發越揮發也。《象傳》釋之曰“不違則也”。“則”者,法則也,謂其發揮《謙》德,能合夫法則也?!渡袝ぁ刺凳摹吩唬缬幸怀?,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亦可見其發揮休休有容之度也。若無功而受其祿,無實而竊其名,是失其則矣。
一說此爻在大臣之位,初六“謙謙”,如一味謙虛,未免反失權勢,恐開輕蔑之漸,故戒之曰“撝謙”。蓋謂謙而違其則,必招輕侮,惟不違其則,斯為之“撝謙”也。
【占】 問時運:目下正當好運,萬事吉利。
○ 問商業:任從指揮,無不獲利;凡買賣但宜留些余步為好。
○ 問家宅:盍家以謙和作事,事事吉利。
○ 問戰征:指揮如意,必得大捷。
○ 問疾病:宜表散之,吉。
○ 問六甲:生女。
【例】 明治二十二年,某貴顯來,請占某院氣運,筮得《謙》之《小過》。
斷曰:此卦全卦中惟九三一陽為上所任,為眾所宗,有功而在下位者也。某院眾賢所集,今以陰居陰,氣運委靡不振,有登用九三之望,故曰“無不利,撝謙。”“撝謙”者,謂虛心以求賢,進而信任之也。
后未幾,果如此占。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象傳》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不富”者,謂不以己之爵位為富,即謙遜之意。本《虞書》“臣哉鄰哉”,鄰即臣也?!耙云溧彙闭?,謂愿與臣鄰同心圖治,亦即德必有鄰之義也。此爻居尊位,有柔中之德,以為溫恭克讓之君。為君而能謙順,不以崇高自滿,則天下之人,莫不歸心焉,是謙德之至也。然謙雖美德,專尚柔和,或致有輕慢而不服者,故柔宜濟以剛,則“利用侵伐”,威德并著,然后能懷服天下,安往而不利哉!故曰:“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敝t柔之過,或失威武也,圣人故發此義,防其過。一說九三一爻,以全卦言,為勞謙之君子;自六五而言,為過剛不服之臣。《易》之取象,變動而不拘如此。
《大有》六五,以不自有而能有人,《謙》之六五,以不自用而能用人,《謙》之用,可謂大也。
(附言)山入地中,地變也,有地脈陷落之兆。余十七歲時,與靜岡藩士早川和右衛門氏相知,時氏已八十余歲,語余以少時之事。天明年間,該氏修文武之業,經歷諸國,時或賣卜,以充旅費。一年夏,偶至羽州象泄輳,船舶輻輳,風景奇絕,為北海之大輳,氏留此數旬。一日午后,結發于旅店樓上,見室內船蟲婚聚,初疑為此地常有,問旅店主,答曰:未嘗有也。轉顧左右壁上天井,悉皆船蟲,因益駭異。筮得《謙》之《蹇》。此卦山入地中,有地陷之象,《易》爻經驗,未嘗或爽,然如此大數,未可妄言告人,惟中心畏懼,急切收拾行李而行。時已將暮,主人勸留明朝,不聽,提燈直發。山路險惡,至夜半,漸行四里許,猛聞山谷震蕩,神魂驚駭,伏地傍惶。既而震息,燈火已滅,昏黑不能行,躊躇無計,遠遠聞有人馬之聲。往前問之,答以因驚受地震,馱倒貨覆也。于是謂馬丁曰:黑夜難以前往,不如焚火,以待天明,眾皆以為然。迨曉,見有赍飛信過者,問之曰:昨夜地大震,象瀉輳變陷成海,其他山谷傾倒,頓改舊形,聞之毛發悚然。《易》爻之昭示未來,靈應如此,益為驚服,至今追思,心猶凜凜。推之古老傳言,洪水之年,獺鑿穴于高處;大風之年,鳥不巢于喬木之梢;昔江戶有大火災,前數夜,鼠連綿結隊,轉渡橋欄之外,避就他處。他如老狐能知未來,鵲知前吉,鴉知前兇,皆有令人所不可解者。蠢然動物,尚感天地,預知禍福,人為萬物之靈,不克前知,可謂人而不如禽獸者也。
【占】 問時運:目下雖處正運,然或有齟齬,宜自振作,不可一味姑息也。
○ 問商業:所獲利益,防為他人分取,致生事端。
○ 問家宅:能以擇鄰而處,自得守望相助之義。
○ 問婚姻:得鄰近之女議婚,大利。
○ 問疾病:利用消伐之劑,吉。
○ 問訟事:宜取鄰人作證,得直。
○ 問失物:于鄰家覓之,得。
【例】 明治二十七年,占國家氣運,筮得《謙》之《蹇》。
斷曰:此卦以山之高,入地之卑,擬之國運,在維新之際,天下牧伯,懸命于軍門,脫萬死而得一生,漸得平定。奉還數百年管領之封土,復古郡縣之制,非盡心力于國家者不能也,蓋其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爾后政府創行歐美文化,撫育人民,政令寬裕,世人名之曰“自由”。一時多誤解自由之義,為可以放縱自由,不受朝廷節制,此誠盛世之頑民也。今占國運,得《謙》之五爻,其辭日“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蓋謂人居國中,往往有不事生產,徒羨他人之資財,竊效歐州社會黨所為。政府雖寬厚待民,此中有不得不懲罰者,猛以濟競,亦勢之不得不然也。
【例】 明治十年,某貴顯囑余占本年國運,筮得《謙》之《蹇》。
斷曰:此卦以山之高,屈而入地之象,故名曰《謙》。今圣明天子治世,又得賢明之臣輔弼,四海靜謐,太平有象。當維新之初,諸侯奉命,勤勞王事,以奏復古之大業,各藩奉還封土,改置郡縣,一時贊襄諸臣,皆可謂勞謙之君子也。然其間亦有功勞卓著,偶因意見不合,辭朝歸隱者,朝野矚望,以為此公謙退避位,有高山入地之象,群情惜之。朝廷因以人望所歸,勢不得不復征召。此公以“勞謙”自居,不應征辟,于是平日不平之徒,乘機啟釁,相傳而煽惑人心。朝廷見之,以為不廷之臣,不得不用侵伐,是九三過謙,而敗于謙之象。當時任侵伐之權者,上六之臣也。上六與九三,陰陽不應,《易》謂之敵應,是以曰“利用行師,征邑國”也。既而此年果有西南之亂,征討之議,某貴顯所專任。戰經數月,賊軍撲滅,王師凱旋,既爻辭所云“利用侵伐,無不利”。至明年五月,某貴顯過東京紀尾井坂,猝罹暴徒之毒,迄今西海有九三之塚,東京有上六之塚。占爻早隱示其兆,愈知天命之不可誣也。
【例】 明治二十九年冬至,占,三十年臺灣之施政,筮得《謙》之《蹇》。
斷曰:此卦以山之高,下地之卑,故名曰《謙》。夫臺灣之地,當明季為鄭成功所據,后為清人戰而取之,故島民常不馴服清國,清廷苦其難馭,使滿洲人監之,滿人不通南方風俗人情,駕馭不奏其績,惟以多得蠻人首級,受清廷賞譽為功。往往臺灣知縣,聚廣東福州等剽悍之徒,有蠻人不服者,則使之伐之,竊為得施治之方。是以剽悍之徒,常施詐謀奇計,或設陷井,伐蠻人猶獵禽獸。積年之久,蠻人復仇之念,不能復已,爭斗殆無虛日。今歸我版圖,務鎮撫其民,專施恩惠,以得該地之奧情。然彼一時不知戴德,亦無可如何;在我官吏,亦苦于風俗之不同,言語之不通,每于施政,終相隔膜。是以撫恤島民,格外寬柔,恰有以山之高,下地之卑之象。蓋蠻民之兇悍,屢起騷亂,抗拒官吏,此臺灣總督府所深患也。加之為之魁首者,清國陰為輸送銃器彈藥,我若以武力鎮壓之,外國宣教師等,將訾我處置之殘酷,故總督府亦不能不躊躇也。今占得五爻,知本年尚有匪眾未靖之象,不得不一奮兵威也。我兵士之出征,軍用甚巨,區區臺灣之勢,有必不敷歲人,不得不以國帑償之,謂之“不富,以其鄰”。化外之民,以武力壓之,謂之“利用侵伐,無不利”就此五爻推之,明年值上爻,又有“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之象,不如今年剪伐,毋使復滋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象傳》曰:鳴謙,志未得也??捎眯袔?,征邑國也。
此爻不中而在上卦之極,即處《謙》之極。處極謙之地,而未得其志,所謂不得其平則鳴,故曰“鳴謙”,與六二之“鳴謙”,誠中而發者,辭同而義異。六以柔處柔,柔而未得其志,不能不濟之以剛,故曰“利用行師,征邑國”?!断髠鳌窊Q“利”字以“可”字,可者,謂當其時之可,可則用,不可則已。上六之用師,豈得已乎?故斷曰“可”。然邑國屬己之小國,上六才柔,未足克大敵,力柔不足興王師,是以有不能昭神武于天下,振王威于華夷之意?!断髠鳌吩弧爸疚吹靡病?,中心未得之意,亦可見也?!对ァ分袔?,用其順而動也;《謙》之利行師,用其順而止也。
【占】 問時運:盛運已過,目下未見得意。
○ 問商業:有名無實,宜整頓舊業。
○ 問家宅:防有怪祟,時作響動,用法鎮壓治之。
○ 問疾?。阂俗哉{養心志。
○ 問六甲:生女。
【例】 明治九年,應某貴顯之囑,為占一事,筮得《謙》之《艮》。
斷曰:此卦有以山之高,入地之卑之象,恰如有功大臣,去高位而就下位,辭俸祿而隱山林,使天下之人,皆頌揚其謙德也。是以眾望益歸之,君上亦屢征召之,其人終謙遜而不應,迨至有可疑之跡,于是朝廷不得不聲其罪,而用侵伐。上六為九三之應,雖惜九三之為人,廟議命討,不得已也?!傍Q謙,志未得”,“利用行師,征邑國”之辭,可玩味也。上爻變而為艮,見內外兩卦,顯現二冢之象,當時苦不得其解,至翌十年,西海起一冢,十一年東京又起一冢,遙見東西相對。余一日,與某貴顯談往事而及此,感天命之可畏,相與悚然者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