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象傳》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上與四共《坎》陰,有穴之象。上爻居外卦之終,出而無可行,故曰“入于穴”?!坝胁凰僦腿藖怼闭?,謂內卦三陽,不招而皆來也。惟柔順不拒絕,無妒嫉爭競之心,一以敬禮相待,彼三陽雖剛斷,無爭奪之意,故曰“敬之終吉”。“敬之”二字,暗含前爻“酒食”之意;“終吉”之義,與九二同。上六陰而居險,無復可需,然能敬而下賢,是無失也,故《象》辭曰:“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按:位者六爻六位,位當者,謂得正位,位不當者,謂不得正位也。是《易》之通例也。然其中亦有差別,《象傳》曰位者,多指九五之君位。又《象傳》中為生卦法而說位者,六爻之正位也,《小畜》、《同人》、《大有》、《噬嗑》、《家人》、《歸妹》、《漸》、《渙》、《既濟》皆一是也。又《象傳》中說位亦有數義。說六爻之正不正者,《履》之六三,《否》之六三,《豫》之六三,《噬嗑》之六三,《晉》之九四,《蹇》之六四,《解》之九四,《震》之六三,《豐》之九四,《旅》之九四,《兌》之六三,《中孚》之六四,《小過》之九四,《未濟》之六三,皆是也。于三四兩爻說之者,蓋二五之位雖不正,有剛中柔中之義。又以初上為無位之地,不主說位。位當者吉,位不當者兇,然又有以位不當之為吉者,《大壯》六五之《傳》是也。又于九五有專說君位者,《比》、《否》、《巽》、《節》之《傳》是也。又有系不當位之辭者,《需》上六之《傳》、《噬嗑》之《象傳》、《困》九四之《傳》是也。蓋不當位與位不當,其義稍異。不當位者,本非正不正之謂也,故《需》之上六,以陰居陰,雖得正者,尚有不當位之稱。位者謂五之君位也,故《需》之上六及因之九四,共于君位比近之爻說之。叉按此卦中曰“難”,曰“敗”,曰“寇”,曰“血”,曰“穴”,曰“陷”,曰“有言”,曰“孚”,曰“入”,曰“酒”,曰“食””,曰“宴”,曰“樂”,曰“郊”,曰“沙”,曰“衍”,曰“聽”,皆《坎》之象,可知圣人觀象,自有妙用也。一說“不速”,謂非不召而來也,需待也,謂需緩之意。觀初、二、三、四諸爻,曰“于郊”,曰“于泥”,曰“于沙”,曰“出穴”,皆漸漸而進,不速而來,謂其遲緩而來也?!叭恕闭?,即《乾》卦三陽。此說亦通。
【占】 問戰征:上為《坎》之終,穴謂坎險,“入于穴”,謂憑險以自守也?!叭恕闭?,謂內卦三陽;“不速”者,自來也,謂有敵兵三面來圍。既入險地,不宜再戰,宜以禮貌相接,以和解之,故曰“敬之,終吉”。
○ 問營商:《坎》勞卦,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入穴。穴,窟也,謂貯藏貨物之地。“三人來”者,買客也,敬禮以接之,是得價則售,故“終吉”也。然《坎》為水穴,不宜藏貨,幸而客來即售,故曰“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 問家宅:此屋必幽暗潮濕,幸有三面陽光來照,故曰吉。
○ 問婚姻:《需》六變《小畜》,《小畜》上九曰“婦貞厲”。稱婦謂已嫁之女,故曰“不當位”,以其“貞厲”故“終吉”?!叭胗谘ā?,有生同室死同穴之義?!叭藖怼闭?,媒人也。
○ 問疾?。涸蝗胙?,兇象也;曰“終吉”,終而后吉,于病亦兇。
○ 問六甲:生男。曰“終吉”,必少男乃吉。
【例】 明治二十二年十二月,友人神保長兵衛之妻,罹胃癌而臥,余占其生死。筮得《需》之《小畜》。
斷曰:《需》者待之意,又為游魂之卦。游魂者,即人之魂魄離其體而出游之謂也。是天命既絕,然需緩有待,暫時猶可保余命也。
此占以上爻居全卦之終,無所可往,往則復也,故病不愈而死,魂魄復其本也。爻辭“入于穴”者,埋葬之兆;“有不速之客三人來”者,謂僧之來而送葬也;“敬之終吉”者,謂安心堅固,得成佛也。此卦雖原來非歸魂之卦,由爻辭而知其必死也。
后不日果歿。
【例】 中野梧一氏,向住大阪,余之所知,偶新聞紙報其自殺,眾說紛紛。余驚其事之意外,以為斯人之俊才,何至窮迫如斯?若生前聞之,尚代為處置,今無如之何也,亦可惜矣!適友人來談,又及此事,訝其致死之由未明,友人請余筮一卦,筮得《需》之《小畜》。
斷曰:中野氏從事于商業,商業中所謂“入于穴”者,其礦山采掘之事乎?“有不速之客三人來”者,以事業不如心愿,得失不相償,資金之負債,迫其償期,屢受財主苛督,無策可出,遂忍心而自滅也?!犊病窞榧討n,為心病,互卦《巽》為風,是瘋癲病之象也。又此卦為游魂之卦,是神魂不定也。
其后傳聞事實,果如此占。
【例】 一日友人伊東貞雄氏來告曰:余小兒自幼為京都吳服商某之斡人,近來久絕消息,余甚憂之,幸請一筮。筮得《需》之《小畜》。
斷曰:《需》者待也,內卦《乾》為老父,待外卦《坎》中男,消息之象。今得上爻,其辭日“入于穴”,想必令郎與同僚三人,流連花柳之巷,耽女色也。然此爻變則為《巽》,《巽》為風,為入,是本月之末,可必與同僚歸宅也。果如此占。
爻神之驗,隨時隨變,不可拘執。如此卦“入于穴”一語,皆當活用,方見靈變。讀者宜玩味之。他各爻亦皆如此例,爻辭得豕字,小為鼴鼠,大為象,就其形而活用之類是也。考《易》象者,不可不知此義也。
【例】 明治三十一年,占陸軍之氣運,筮得《需》之《小畜》。
斷曰:《需》者,險在前,故有待時而進之象,是以曰《需》。我國憾兵備之不足,將擴張軍備,充實國防。在歐洲各邦,贊我進步之速,而益知將來之可畏,嘗遣海陸軍參謀,屢來觀我兵備。故內則要整頓兵備,外則禮遇來賓,使邦交益密,不啟猜疑,謂之“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