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小事吉。
【釋名】:離火也,火性炎上;坎兌水也,水性潤下;火居上而上行,水處下而下行,性相違異,逾行逾遠,物理之睽也。中女少女,二女同居,隨嫁而異,志不同歸,人情之睽也。事無大小,善謀其始,于細微處見功夫,睽之用也。揚雄《法言》云:“守失其微,天下孤睽。”蓋言睽之用也。《詩·杕杜》云:“有林之杜,其葉湑湑。獨行踽踽,豈無他人?”睽之辭也。《說文》云:“癸,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笨矠樗瑑稙闈?,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當“癸”之字也。離為目,坎為水,兌為澤,當“睽”之字也。睽者,包孤獨、分隔、別離、乖張、違逆、背叛、外向、反目、注視、懷疑、邪惡、暴戾、逆境、反常、謬誤、差異之義也。
【玩辭】:睽,小事吉祥?;鹁由涎咨希幭聺櫹?,人心乖張,志不同,道不合,大事不足以濟也。六五居中,下應九二,柔爻主事,方睽之時,善合睽者,周旋委曲,小事猶可吉也。
【觀象】:初四互睽,物之合也,必自外而內;物之睽也,必自內而外。家人和順而主于內,睽象乖張而主于外,事之故也。二五互既濟,初吉者,得于和順也;終亂者,失于乖張也。君子思患而預防之,故曰「見惡人,以辟咎」也。三上互未濟,家道乖張,女子不正,男子終窮,治家之失也。初五互節,家道既睽,非苦節可以治也,唯制度數、議德行可以濟也。二上互離,象曰:大人繼明照四方。處睽之時,非大人之德無以濟也,非繼明之志,無以合也。對體曰蹇,家道睽則難必生焉,睽之與難,如響應聲,如影隨形,能合睽于初者,則能去難于終也。反體曰家人,二陰得正,家人之順也。兩柔失位,家道之睽也。久正終有失,恒順必生睽,人之情也。
【序卦】:“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奔业乐t恩義和,家道之窮則性情乖,王道、身道莫不如是,唯圣人善用其睽矣。此睽所以承家人也。
【雜卦】:“睽,外也。”言行發乎身,教化加乎人;家道窮于內,乖張見于外。外之為言,背也,叛也,離也。
【卦變】:三之上,大壯變睽,六五主事,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注疏】:火性炎上,水性潤下,中女少女,志不同歸,嫁不同行,謂之「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據卦象釋卦名。兌德悅,離德明,六五柔中,下應九二,陰爻主事,是以不可大事也,謂之「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據卦德、卦體釋卦辭。天尊地卑,勢位之睽也。往來升降,生化之事則同也。男剛女柔,體質之睽也?;橐黾奕ⅲ桓兄就ㄒ?。萬物異體,形色之睽也。負陰抱陽,同構之事類也。故謂之「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據天道、人事、物理之同異,推圣人合睽之道,極言暌之時用也。天地不睽,則清濁無分。男女不睽,則外內無別。萬物不睽,則方類無辨。天地氤氳,則陰陽合德。男女感通,則人倫肇始。萬物同與,則一氣流行。是故睽者,不易之體也。合者,變易之用也。睽者,世事之常也。合者,情理之順也。《禮記·樂記》云:“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言夫圣人合睽之道也。
象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注疏】:君子法火澤同體而異性之象,于大同之中,而知所當異也。不能大同者,悖理捐道之人也。不能獨異者,隨波逐流之輩也。《中庸》云:“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君子以同而異之謂也。《莊子·大宗師》引孔子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蓖瑝m合光,化物無形,圣人所合睽之道也。性情言之,情和而兌能同,性明而離能異;形體言之,則陰陽附麗而離能同,陰陽附決而兌能異;功用言之,則火化物而離能合,金析物而兌能異。二體皆存同異,是故六爻皆睽違而亦存合睽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