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釋名】: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地閉塞,陰陽逆亂,不相交通,故名之曰否。否者,不口也,不許也。
2、逆亂:《漢書·劉向傳》:“否者,閉而亂也?!?/p>
3、不通:《匡謬正俗》:“否者,蔽固不通之稱?!?/p>
4、貶斥:《世說新語》:“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5、丑惡:《莊子·漁父》:“不擇善否,兩容頰適,偷拔其所欲,謂之險?!?/p>
6、困厄:《左傳·宣公十二年》:“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
7、鄙陋:《莊子·大宗師》:“不善少而否老?!?/p>
【觀象】:初四互剝,五陰消陽,不寧之象,是以「否之匪人」也。二五互漸,邵子所謂“乾坤不交而生艮巽”者也。三上互姤,女壯之象,小人道長也。初五互觀,否亂之世,教化所由興,是以「大人否亨」也。二上互遁,天地閉,賢人隱,君子君子括囊,所以儉德以辟難也。否反對皆泰,否極泰來,天理之自然,老子所謂“反者道之動”者也。
【玩辭】:不該被否塞之人遭受否塞,不利君子之占,大者去往,小者來復。天地不交則萬物不能生,人道不能立,故曰「否之匪人」,言非人道交通之時也。陽者,君子之應,三陰消陽,是以「不利君子貞」也。貞者,占也。陽主生息,陰主消耗,故陽大而陰小,乾上坤下,陽往陰來,是「大往小來」之象也。
【疏傳】:《序卦》曰:“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碧┲K也,城復于隍,自通泰而閉塞,盈虛消息,天道之自然,此否所以次泰也。《雜卦》曰:“否泰反其類也。”尚秉和認為陰交陽為類,陰陽不交為反。
【卦變】:三陰消陽,遁變否,二五主卦,大人否亨,大人吉也。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疏傳】: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背離,牝牧難以際會,乾天居上,坤地處下,天地不交,萬物不能生化,故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據卦象釋卦名與卦辭者也。
乾君也,坤臣也,君王倨傲,不能禮賢,坤民隱遁,不愿事君,君臣之志不能交通,邦國不能興盛久長,故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據卦象釋卦辭者也。
坤陰柔也,乾陽剛也,坤內乾外,故曰「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據兩體陰陽之象與乾坤剛柔之質釋卦辭者也。
陰象小人,陽類君子,三陰消陽,故曰「小人道長,君子道消」,落于人事者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疏傳】:君子法否卦天地不交之象,有才不露,有德不顯,有善不言,辟禍遠害,不可榮居官祿。乾為德,艮為止,坤為藏,收斂才德,以遠小人之害,是「儉德辟難」之象也。子曰:“天下有道則出,無道則隱”。謂否亂之時,君子「不可榮以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