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釋名】:乾上出,火上炎,心象同;乾類日,離象日,物象同;先天乾與后天離同舍南方,境象同。是故,乾離名同人者,親和之義也。
【觀象】:初四互家人,天下一家,謂之大同。子曰:“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贝酥^也。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者,謂此者也。二五互姤,二上亦然,天地相遇,品物咸章,雖千里之遙,縱萬古之遠,亦不遺矣,是「同人于野」之象也。三上互乾,天道健行,是「利涉大川」之象也。初五互同人,欲人同我,我必先同于人。孟子所謂“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者,言性相近也。同人反大有,皆一陰應眾陽之象。同人對師,故九五曰「大師克相遇」。
【玩辭】:與人親同在曠野,亨通,利于濟渡險難,利君子之占。一陰應五陽,是同人之象。曠遠而無私,是「于野」之喻,「同人于野」,其同也大。六二中正,無私無曲,親同五陽,物無不應,人無不助,事無不濟,而亨之道也。乾之性健,離之情明,健而能明,足以濟渡險難,故曰「利涉大川」。乾乾君子,燁燁之明,千里萬古,志無不同,道無不合,君子之道如是,則其占無所不利也。
【疏傳】:《序卦》曰:“物不可終否,故受之以同人?!?《否》象天地不交,《同人》象上下志通,傾否之始,惟天下同心同德,方能離否開泰,此《同人》所以次《否》也?!峨s卦》曰:“同人親也?!?《同人》是乾舍于離,《比》是坤舍于坎,故皆有親比和同之義。
【卦變】:初之二,姤變同人,六二主卦,中正無私,親同五陽,故謂同人。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疏傳】:六二柔居陰位,中正而應九五,九五主乾,故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
,據卦體釋卦名者也。至誠無私,而能蹈險難者,唯乾之剛健,故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離象文明,乾性剛健,二五中正,上下相應,君子之正道也,故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據卦德及二五爻位釋「利君子貞」。內文明而外中正,溝通天下人心志,實現至公大同,惟君子能為之,故曰「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釋「亨」者也。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疏傳】:君子法《同人》之象,將萬物加以分類,進而辨別之?!割愖灞嫖铩拐撸詫彯惗峦??!断缔o》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本幽茴愖灞嫖铮瑒t處物而不失其方,吉兇之應亦了然于心,故不占而已矣?!对娊洝ば⊙拧Q鳴》云:“鶴鳴于九皋, 聲聞于野。 魚潛在淵, 或在于渚?!毖灶愖逭咭?。《詩經·小雅·小宛》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贏負之?!毖员嫖镎咭病?/p>
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玩辭】:出門求同于人,沒有災禍。初九距六二最近,出門即可求同,故曰「同人于門」。初四無系應,不比于朋黨,廣遠而無私,得同人之道,是以「無咎」也。
【觀象】:初九承姤,彖曰「勿用取女」,戒其偏私也。離之艮,火山旅,離性附麗,艮象家門,麗于家外,是「同人于門」之象也。同人之遁,出門同人,其志必遠,其識必高,不爭其功,不諉其過,既無遁尾之厲,又無偏私之咎。 《詩經·大雅·桑柔》云:“君子實維,秉心無競?!贝酥^也。觀同人之遁,如見老聃之靜篤守一,莊周之虛無自逸,仲尼之恬淡好古。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疏傳】:親同曠遠,不結黨營私,誰人能有禍患呢?同人與隨,皆易溺于偏私?!峨S》必「出門」而后可以「有功」,《同人》必「于門」而后可以「無咎」,皆于其始戒偏私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玩辭】:求同于宗族,困窮。二五相應,心有所系,親比朋黨,故曰「同人于宗」。六二失同人大公曠遠之道,是以吝也。易之例,凡六五應九二,則有君王禮賢或歸妹之象,故其爻辭多吉祥。而六二應九五,則有小人阿諛或君王近讒之象,故其爻辭多戒懼。六二是同人成卦之主,彖辭言亨,而爻辭卻吝,何也?卦論時局,就總體而言。爻論時位,就個體而言。以卦體言之,則有大同之義。以爻位言之,則示阿黨之戒。履之六三,亦復如是。
【觀象】:乾離同舍南方,離之乾,是「同人于宗」之象也。同人之乾,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是「同人于宗」之戒也。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疏傳】:六二應五,親比朋黨,失同人曠遠無私之道,是以吝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玩辭】:埋伏兵甲于林莽之中,登上高陵,三歲不能發動。九三剛而不中,象剛暴之人,上無正應,欲同于二,卻失其正,欲強其同,又懼九五之見攻,伏藏兵戎于林莽,時升高陵以顧望,歷三歲之久,終不敢發也。伏莽者,小人之咎也;升陵者,君子之正也。
【觀象】:伏,藏也,取象巽之伏。戎,兵也,取象離之戈兵。莽,林也,取象巽之木。陵,山也,取象變體艮。三,取象變體震,震成數三。歲,取象巽,巽為木,木星主歲。離象甲兵,巽象山林,離承巽,變體出艮,是「伏戎于莽」之象也。雷有赫赫之威,電有燁燁之明,離之震,懾于雷電之威明,是以「三歲不興」也。同人之無妄,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君子對之,伏莽不興,群小聽命,不妄作為,是以無咎也。《詩經·大雅·皇矣》云:“陟我高岡,無矢我陵?!笔蔷湃⒁病?/p>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疏傳】:九三伏戎于莽,欲阻止乾體三陽來親同六二,故曰「敵剛也」。三歲不興,是行不通,乾卦三陽親比六二乃大勢所趨,非九三所能阻止,故曰「安行也」。安,語氣辭。安行,如何能行呢?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玩辭】:登上城墻,不能攻占,吉祥。九四下無應與,欲同于二,而為三所隔,近而不相得,故乘墉以妄行攻奪。然居柔失位不中,故有自反而不克攻之象。若能改過則不失同人之道,如是吉也。
【觀象】:乘,登也,取象伏震,升也,取象互巽?!队衿吩唬骸俺?,升也。”墉,城墻,取象巽之高?!墩f文》曰:“墉,城垣也?!笨耍芤?。攻,取象伏震,震伏故不克攻。乾之巽,天風姤,女與兵皆陰之物事,彖曰「勿用取女」,猶言「弗克攻」也。同人之家人,視黎庶為家人,則弓矢干戚,必無所施,乘其墉,義弗克也。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疏傳】:就同人之大義而言,九四不能攻占,故曰「義弗克也」。能迷途知返,「困而反則」,獲其吉也。九三曰「三歲不興」者,不失正也。九四曰「弗克攻」者,返其正也。《系辭》曰「三多懼而四多譽」,是以九四獲吉也。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后笑,大師克相遇。
【玩辭】:與人求同,先哭后笑,因克勝而會師。九五親同六二,遇三四為滯,遂興師而克勝之,始得會合,蓋其初因不遇而號咷,今得相遇而后笑,是偏私之情,而非大同之體也?!复髱熆讼嘤觥拐?,言三四雖強,二五終能相應,得上下同心同德者也。
【觀象】:號咷,放聲大哭,取象巽之呻吟。克,攻克,取象乾之戰。乾金也,離火也,乾之離,金火相爍,交戰于初,歷久乃化,是以「先號咷而后笑」也。號咷之先,猶未同也,同人之離,內外休明,則道已同矣,此即「大師克相遇」之象也。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疏傳】:九五居中正之位,合君子貞正之道,故曰「以中直也」。九五與六二相應,必能戰勝險阻,最終與六二親同,故曰「言相克也」,謂九五克勝三四兩是陽者也。
上九:同人于郊,無悔。
【玩辭】:與國郊之人親同,沒有憂悔。上九居外無應,物莫與同,心亦無悔,以其志未得也。國外曰郊,郊外曰野,郊不及野曠遠,故不獲吉亨,止于無悔而已。彖曰「同人于野」,則能絕其私與,而廓然大公,此其所以「亨」也。
【觀象】:乾之兌,天子西郊祭月之象,求同于天者也。同人之革,彖曰「悔亡」,猶上九「無悔」也。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疏傳】:上九與六二的距離最遠,既不比,又不應,其所同者未能周于天下,是其志之未遂也。
【結論】:同人卦前三爻自同而異,后三爻自異而同。初九「同人于門」,曠遠之同,于門無咎。六二「同人于宗」,自同而異,于宗吝道。九三「伏戎于莽」,終至于異,是以「三歲不興」也。九四「弗克攻」,自異而同,是以吉也。九五「先號咷而后笑」,歷異趨同,「大師克相遇」也。上九「同人與郊」,終歸于同,是以「無悔」也。是故,同人于宗,不若于門,于宗吝道,于門無咎;同人于門,不若于郊,于門無咎,于郊無悔;同人于郊,不若于野,于郊無悔,于野道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