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象易注》第2卦?坤卦坤《文言傳》

執象易注| 易經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疏傳】:純陰至順,動而生陽,乃至堅剛,靜承天德,生物不邪,故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乾剛坤柔,乾動坤靜,皆定體也。然坤無柔不能立體,無剛不能全用,不動無以承乾,不方無以化物。陰先陽后,天地否閉,陽先陰后,天地交泰,天施地受,萬物化生,理之常也,含藏萬物,順承天施,致養萬物,德厚行廣,故謂「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天變其時,地應其物,而行其氣,不敢為之先,故曰「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贊坤道之順也。

積善之家,必有馀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疏傳】:天下之事,莫不積小以高大,積善之家,福祉子孫,積惡之家,殃及后代。臣忤君,子逆父,皆積漸久遠始成其患,非朝夕所能致,蓋無「履霜至堅冰」之先見者也。蓋者,疑之辭也。順,慎也,言當辨之于微也。君子見幾而作,則霜雪消融于冬寒之前,何以見堅冰哉?蓋夫子誡君父防臣子之惡也。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疏傳】:君子居敬持守,以正內心,集義講學,以方外物,敬義既立,道德功業,不期而大,是以「德不孤」也。直則不矯,正則不私,義則不爭,方則不躁,是以「不疑其所行」也。正言本體,義言制用,敬則戒慎內守,義則省察外用。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疏傳】:為下之道,雖有章美,含晦文德,以從上事,不敢為主先成也。此地所以順天,臣所以事君,妻所以從夫之道也。地終天功,臣終君事,婦終夫業,皆此一道。地道卑柔,無敢先唱成物,必待陽始先唱,而后代陽有終也。夫陽無終而陰無始,乾固能始物,不能終物,坤繼其終而終之,則坤之所以為有終者,終乾之所未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疏傳】:二氣交感,品類生養,草木蕃滋,君臣際會,野無遺賢。天地否閉,萬物不遂,草木枯槁,君臣道絕,賢人隱遁。當此時也,君子唯存戒懼之心,居敬持守,謹言慎行,括囊而不出也。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疏傳】:君子內守文德,外通物理,得處尊位,屈居下體,美積于中,德施于外,暢通于四體,發現于事業,美莫過之。黃中,言文德蘊于內也。通理,言文無不通、理無不至也。正位,五位尊,在坤則唯取中正之義。居體,裳之物,敝下體以為功也。四支,猶言四方也,大德行遠,廣被四方,表里兼善,古今無隔。所營謂之事,事成謂之業。

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疏傳】:陽實陰虛,實者存誠,虛者生疑。六陰終成,卦氣十月,后天八卦乾用其事,故謂「陰疑于陽必戰」,《說卦》所謂“戰乎乾”也。戰者,陰陽相薄,牧牝交接之義。十月立冬,冬者終也,乾陽終于西北而不周,故曰「為其嫌于無陽」。亥宮天門,乾之都也,「故稱龍焉」。上六極陰,猶未游離于其群類,血為陰物,「故稱血焉」。陰陽離則異氣,合剛同功,玄者天之色,黃者地之色,血色玄黃,則天地雜類,而陰剛無別矣,「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陰陽交戰,天地混雜,天尊地卑,卑高以陳,各司其位,各守其分,不可移易,故其終又分言「天玄而地黃」也。

【總論乾坤】: 易之體例,初爻敬始,上爻善終,三四慎獨,二五尚中。初爻敬其始,若“潛龍勿用,履霜堅冰至”之辭,應《訟》作事謀始之象。上爻善其終,若“亢龍有悔,龍戰于野”之辭,應《歸妹》永終知敝之象。三四慎其獨,若“終日乾乾,含章可貞”之辭,應《震》恐懼修省之象。二五尚其中,若“飛龍在天,不習無不利”之辭,應《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之象。乾之初九“潛龍勿用,陽在下也”,坤之初六“履霜堅冰,陰始凝也”,此夫子所以于乾坤初爻明九六陰陽之義也。乾體三而用九,坤體六而用六,三九六六皆合十二,十二者,天地之大數,而合陰陽之體用也。

乾坤者,一飛一伏,一屈一伸,飛伏之際,屈伸之間,莫不有相對取象之例也。乾之為君出自《說卦》,坤之為臣見于《文言》;乾之為圓出自《說卦》,坤之為方見于《象傳》;坤之為裳出自《象傳》,乾坤之為衣裳見于《系辭》;坤之為文出自外物,乾之為質見于我心。此時我心即是道心,即是天地之心。

胡炳文曰:“乾之二五,誠之意多,實心以體物,是乾之德也。坤之二五,敬之意多,虛心以順理,是坤之德也。而要之未有誠而不敬,未有敬而不誠者,乾坤一德也,誠敬一心也,圣人所以分言之者,蓋乾陽主實,坤陰主虛,人心之德,必兼體焉,非實則不能虛,天理為主,然后人欲退聽也,非虛則不能實,人欲屏息,然后天理流行也,自其實者言之則曰誠,自其虛者言之則口敬,是皆一心之德,而非兩人之事,但在圣人則純乎誠矣,其敬也,自然之敬也,其次則主敬以至于誠。”

程頤曰:“誠則無不敬,未能誠,則必敬而后誠,而以乾坤分為圣賢之學者此也”。

×關閉
微信二維碼
91在线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