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玩辭】:謙虛鳴和,用來出兵打仗,征伐邑中之國。上六柔居坤順之體,又處謙之極,志有未得,未得其平則鳴也,故謂「鳴謙」。極謙反居高位,不能任天下事,則反求諸己,故曰「利用行師,征邑國」也。邑國,私于己者也。征邑國,自治也。六二鳴謙,為其比于九三。上六鳴謙,為其應于九三。
【觀象】:鳴,傳播,取象震之聲。邑國,諸侯或大夫之封地,取象艮,以上六應艮爻也。征,取象震之出。坤之艮,地山謙,順而止,謙之極者也。謙之 艮,不見其人,不獲其身,而興行師侵伐之事,何也?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自治者也。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捎眯袔?,征邑國也。
【疏傳】:鳴和是鳥類求偶之象,九三正應,卻遇四五之妒,應而難和,故謂「志未得也」。經文「利用行師」,傳文「可用行師」,謂當其時之可,則用之。動刀兵,毒天下,乃不得已而為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字之差,足見圣人憂天下之心矣。
【結論】:六十四卦中,彖辭與六爻象辭皆吉者,惟有謙卦,足見古人對于謙德之崇尚。初六謙之始,卑以自牧。六二謙之中,厚積而發。九三謙之主,屈己下人。六四謙之正,不失其則。六五謙之尊,武威不服。上六謙之極,反躬自治。前三爻皆吉,后三爻皆利,于時、于義、于位皆吉利,故彖辭直言「謙亨」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