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義:“彖”,即文王所系之辭?!吧稀闭?,經之上篇?!皞鳌闭?,孔子所以釋經之辭也。后凡言傳者放此。
案:《彖傳》者,孔子所以釋文王之意。先釋名,后釋辭。其釋名則雜取諸卦象卦德卦體,有兼取者,有但取其一二者,要皆以傳中首一句之義為重。如《屯》則“剛柔始交而難生”,《蒙》則“山下有險”,皆第一義也。釋辭之體,尤為不一。有直據卦名而論其理者,有雜取卦象卦德卦體者,蓋辭生于名。就文王本文觀之,則據卦名而論其理者正也。然名既根于卦,則辭亦不離乎卦,雜而取之。一則所以盡名中之緼,以見辭義之有所從來。一則以為二體六爻吉兇之斷例,而見辭義之無所不包也。唯《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八卦不釋名者,八卦之名,文王無改于伏羲之舊,而其德其象,相傳已久,不待釋也。唯《坎》加“習”字,有取于重卦之義,故特釋之。其釋辭則亦雜取德象,與其爻位。如釋《乾》“元亨利貞”之辭,則以天言之者,其卦象也。以九五言之者,其爻位也。釋《坤》辭以地,釋《坎》辭以水,釋《震》辭以雷,則皆卦象也。釋《坎》以剛中。釋《離》以柔中,釋《艮》曰“上下敵應,不相與也”,釋《巽》曰“剛巽”“柔順”,釋《兌》曰“剛中”“柔外”,則皆爻位也。先明《乾》卦,則諸卦可通矣。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本義:此專以天道明《乾》義,又析“元亨利貞”為四德,以發明之,而此一節首釋元義也?!按笤铡?,嘆辭?!霸?,大也,始也?!扒保蟮轮笫?,故萬物之主,皆資之以為始也。又為四德之首,而貫乎天德之始終,故曰“統天”。
集說:九家易曰:《乾》者純陽,天之象也。觀《乾》之始,以知大德。唯天為大,故曰“大哉”。“元”者,氣之始也。
《朱子語類》云:“乾元”只是天之性,不是兩個物事。
又云:“元”者用之端,而“亨利貞”之理具焉,至于為“亨”為“利”為“貞”,則亦”元”之為耳,此元之所以包四德也。若分而言之,則“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其體用固有在矣,以用言,則“元”為主,以體言,則“貞”為主。
又云:“元”者,天地生物之端倪也。“元”者生意,在“亨”則生意之長,在“利”則生意之遂,在“貞”則生意之成。若言仁便是這意思,仁本生意,生意則惻隱之心也。茍傷著這生意,則惻隱之心便發。若羞惡,也是仁去那義上發。若辭讓,也是仁去那禮上發。若是非,也是仁去那智上發。若不仁之人,安得更有義禮智。
蔡氏清曰:天地間凡大者皆為“始”,始者便自大,有生之初,自然之理是如此。有生之后,當然之序亦如此。彖辭”元”字只訓大者,以本文原無始字義也。此以有萬物資始句,故兼言之。抑“乾元”之大,亦于“萬物資始”處見也。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本義:此釋《乾》之“亨”也。
集說:楊氏萬里曰:彖言“元”“利貞”,而獨不言“亨”者,蓋“云行雨施”,即氣之“亨”也,“品物流形”,即形之亨電。
俞氏琰曰:前言“萬物”,此言“品物”。萬與品,同與異與?“元”為稟氣之始,未可區別,故總謂之“萬”?!昂唷眲t流動形見,而洪纖高下,各有區別,放特謂之“品”。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本義:“始”,即元也。“終”,謂貞也。不終則元始,不貞則無以為元也。此言圣人大明乾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而乘此六陽以行天道,是乃圣人之“元亨”也。
集說:《朱子語類》云:乾道“終始”,即四德也?!笆肌眲t元,“終”則貞,蓋不終則無以為始,不貞則無以為元。六爻之立,由此而立耳。以時成者,言各以其時而成,如“潛”“見”“飛”“躍”,皆以時耳,然皆四德之流行也。
又云:“六龍”只是六爻,“龍”只是譬喻。明此六爻之義,“潛”“見”,“飛”“躍”,以時而動,便是“乘六龍”,便是“御天”。圣人便是天,天便是圣人。
蔡氏清曰:謂之“乘”者,因龍字生也。御者,如御車之御。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
本義: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按蠛汀保庩枙?,沖和之氣也?!案髡闭?,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已生之后,此言“乾道變化”,無所不利,而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以釋“利貞”之義也。
集說:《朱子語類》云:“各正性命”,他那元亨時雖正了,然未成形質,到這里方成,如百谷堅實了,方喚作正性命。
又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總只是一個理。此理處處相渾淪,如一粒粟生為苗,苗便生花,花便結實,又成粟還復本形。一穗有百粒,每粒個個完全,又將這百粒去種,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初間只是這一粒分去,物物各有理,總只是一個理。
又云:“保合大和”,即是保合此生理也?!疤斓仉硽琛?,乃天地保合此生物之理。造化不息,及其萬物化生之后,則萬物各自保合其生理,不保合則無物矣。
又云:“保合大和”,天地萬物皆然。天地便是大底萬物。萬物便是小底天地。
又云:仁為四德之首,而智則能成始而成終,猶“元”為四德之長。然“元”不生于“元”而生于“貞”,蓋天地之化,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也。仁智交際之間,乃萬化之機軸。此理循環不窮,吻合無間,不貞則無以為“元”也。
項氏安世曰:推其本統言之,則曰“乾元”。極其變化言之,則曰“乾道”,始乎“乾元”,終乎“大和”。萬物出于“元”,入于“元”,此“元”之所以為“大”也。
胡氏炳文曰:以二氣之分言,則變者萬物之出機,“元亨”是也?;呷f物之人機,“利貞”是也,以一氣之運言,則變者其漸,化者其成,先言“品物流形”,后言“各正性命”。物有此形,即有此性,皆天所命也。謂之“各正”,則命之稟也,乃性之所以一定而不易。謂之“保合”,則性之存也,又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蓋“大和”者,陰陽會合沖和之氣。而“乾元”“資始”之理,固在其中矣。
薛氏瑄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扒雷兓?,各正性命”,誠斯立焉,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然凡言體用,不可分而為二。
蔡氏清曰:“各正”“保合”,雖合為乾之“利貞”。然細分之,各正者利也,保合者貞也。《文言·本義》云: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非即此之“各正性命”乎!貞者生物之成,實理具備,隨在各足,非即此之“保合大和”乎!
林氏希元曰:“各正性命”是“利”,“保合大和”是“貞”。向之“資始”于“元”,“流形”于“亨”者,今則各效法象,各成形質,而性命于是乎各正。既而愈斂愈固,生意凝畜而不滲漏,化機內蘊而不外見,則“大和”于是“保合”矣。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本義:圣人在上,高出于物,猶乾道之變化也?!叭f國”各得其所而“咸寧”,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大和”也。此言圣人之“利貞”也。蓋嘗統而論之,“元”之者物之始生,“亨”者物之暢茂,“利”則向于實也,“貞”則實之成也。實之既成,則其根蒂脫落,可復種而生矣。此四德之所以循環而無端也。然而四者之間,生氣流行,初無間斷,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統天也。其以圣人而言,則孔子之意,蓋以此卦為圣人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也。雖其文義有非文王之舊者,然讀者各以其意求之,則并行而不悖也?!独ぁ坟苑糯?。
程傳:卦下之辭為“彖”,夫子從而釋之,通謂之“彖”。“彖”者言一卦之義,故“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按笤涨?,贊乾元始萬物之道大也。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叭f物資始乃統天”,言“元”也?!扒保y言天之道也。天道始萬物,物資始于天也?!霸菩杏晔?,品物流形”,言“亨”也。天道運行,生育萬物也,大明天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卦之初終,乃天道終始,乘此六爻之時,乃天運也?!耙杂臁敝^以當天運。“乾道變化”,生育萬物,洪纖高下,各以其類,“各正性命”也。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保合大和”乃“利貞”?!氨!?,謂常存?!昂稀?,謂常和?!氨:洗蠛汀?,是以“利”且“貞”也。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保合大和”也。天為萬物之祖,王為萬邦之宗,乾道“首出庶物”而萬匯亨,君道尊臨天位而四海從。王者體天之道,則“萬國咸寧”也。
集說:《朱子語類》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那“元”字便是生物之仁,“資始”是得其氣,“資生”是成其形。到得“亨”便是它彰著,“利”便是結聚,“貞”便是收斂。收斂既無形跡,又須復生。至如夜半子時,此物雖存猶未動在,到寅卯便生,巳午便著,申酉便結,亥子丑便實,及至寅又生,它這個只管運轉。一歲有一歲之運,一月有一月之運,一日有一日之運,一時有一時之運。雖一息之微,亦有四個段子恁地運轉。又曰:“元亨利貞”無斷處,“貞”了又“元”。今日子時前,便是昨日亥時。物有夏秋冬生底,是到這里方感得生氣,它自有個小小“元亨利貞”。
林氏希元曰:伏羲所畫《乾》卦,其義所該者廣,不止天道。文王“元亨利貞”之系,只是個占辭。原無它意,夫子贊《易》,則專以天道來發明乾義。又將‘元亨利貞”之辭,分為“四德”,以發明乾義,以天道明乾義。它無所見,只在析“元亨利貞”為四德上見得。
又曰:“元亨利貞”本旨,在卦辭者,與諸卦一般。至吾夫子分為四德,而后世之言天道者因之,此夫子所以為道德之宗也。又如仁字首見于《尚書》,只作愛人說,至夫子始作心德說,以此立教,仁道始行于世。
又曰:“利”者生物之遂,“貞”者生物之成。遂與成,如何分別?《論語》遂事不諫,注云,遂謂事雖未成,而勢不能已也,則知遂是方向成之勢,而貞則成矣。故曰“利”則向于實也,“貞”則實之成也。
案:《乾》者,健也。彖辭但言至健之道,大通而宜于正固,以為人事之占而已。夫子作《彖傳》,乃推卦象卦位以發明之。以卦象明之者,乾之象莫大于天也。以卦位明之者,乾之位莫尊于五也。以天之“元亨”言之,其以一時統四時之德者莫如“元”,至于澤流萬物則“亨”也。以君之“元亨”言之,九五以一位統六位之德,是亦天之元矣,澤流萬民是亦天之亨矣。其言“六位”,又言“六龍”者,蓋以切“飛龍在天”之義。言四德之終始,寓于六爻之中。而獨九五備眾爻之德,處在天之位。如乘駕六龍以御于天路,則能行云施雨,與天之“云行雨施”同也。又以天之“利貞”言之,萬物成遂,性命正而大和洽者,“利貞”之候也。以君之“利貞”言之,九五一爻,為卦之主。上下五陽與之同德,如大君在上,萬民各得其性命之理,以休養于大和之化,是亦天之“利貞”矣。其言“庶物”言“萬國”者,又以切“利見大人”之義。以德位之所統言之,則曰“庶物”。以功化之所及言之,則曰“萬國”?!笆壮觥眲t為物所睹,至于“咸寧”,而臻乎上治矣?!肚分疄榱x,無所不包,夫子舉其大者,故以天道君道盡之。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本義:此以地道明《坤》之義,而首言元也?!爸痢?,極也,比“大”義差緩,“始”者氣之始,“生”者形之始。順承天施,地之道也。
集說:呂氏大臨曰:《乾》之體大矣,《坤》之效乾之法,至乾之大而后已,故“乾元”曰“大哉”,“坤元”曰“至哉”。
《朱子語類》云:資乾以始,便資坤以生,不爭得霎時間。萬物資乾以始而有氣,資坤以生而有形,氣至而生,即“坤元”也。
蔡氏清曰:若徒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則疑于與“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者敵矣。今日乃順承天,非唯可以見《坤》道“無成有終”之義。而乾坤之合德,以共成生物之功者,亦于此乎見之。不然,乾有乾四德,坤有坤四德,而名實混矣。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本義:言“亨”也,“德合無疆”,謂配乾也。
集說:崔氏憬曰:含育萬物為“弘”,光華萬物為“大”。動植各遂其性,故曰“品物咸亨”也。
游氏酢曰:“其靜也翕”,故曰“含弘”?!昂毖詿o所不容,“弘”言無所不有,“其動也辟”,故曰“光大”?!肮狻毖詿o所不著,“大”言無所不被,此所以“德合無疆”也。
林氏希元曰:無所不包,可見其弘。無所不達,可見其大。“含弘光大”,坤之“亨”也?!捌肺锵毯唷保俏镫S《坤》亨而亨也。變“萬”言“品”者,與《乾》“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一般。
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本義:言“利貞”也。“馬”,乾之象,而以為地類者,牝陰物,而馬又行地之物也,“行地無疆”,則順而健也。“柔順利貞”,《坤》之德也。君子攸行,人之所行,如《坤》之德也。所行如是,則其占如下文所云也。
程傳:資生之道,可謂大矣?!肚芳确Q“大”,故《坤》稱“至”?!爸痢绷x差緩,不若“大”之盛也,圣人于尊卑之辨,謹嚴如此。萬物資《乾》以始,資《坤》以生,父母之道也。順承無施,以成其功?!独ぁ分竦?,持載萬物,合于乾之無疆也。以“含弘光大”四者形容《坤》道,猶《乾》之剛健中正純粹也。“含”,包容也?!昂搿?,寬裕也?!肮狻保衙饕??!按蟆?,博厚也。有此四者,故能成承天之功,品物咸得亨遂,取牝馬為象者,以其柔順而健,行地之類也?!靶械責o疆”,謂健也。《乾》健《坤》順,《坤》亦健乎?曰:非健何以配《乾》,未有《乾》行而《坤》止也。其動也剛,不害其為柔也?!叭犴槨倍袄憽?,乃《坤》德也。君子之所行也,君子之道,合坤德也。
集說:王氏弼曰:地之所以得“無疆”者,以卑順行之故也。《乾》以龍“御天”,《坤》以馬“行地”。
《朱子語類》云:“牝馬地類,行地無疆”,便是那“柔順利貞,君子攸行”。本連下面,緣它趁押韻后,故說在此。
又云:《程傳》云,未有《乾》行而《坤》止,此說是。且如《乾》施物,《坤》不應,則不能生物。既會生物,便是動,若不是它健后,如何配《乾》,只是健得來順。
龔氏煥曰:《坤》“先迷后得”而亦有“元亨”者,《坤》之“元亨”,承《乾》而已。故曰“至哉坤元”、“乃順承天”,又曰“德合無疆”、“品物咸亨”?!独ぁ分袄憽薄D恕独ぁ分?,故曰“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此亦“先迷后得”之意?!独ぁ匪阅艹小肚分霸唷币詾椤霸唷闭撸云洹叭犴樌憽币?。
熊氏良輔曰:“君子攸行”,合聯下文“先迷”之上,不必以韻為拘,當時夫子只是從頭說下來。
蔡氏清曰:以象言則為“牝馬地類,行地無疆”。以義言則為“柔順利貞”?!侗玖x》謂馬行地之物者,朋龍之能飛乎天,而為《乾》之象也。
林氏希元曰:“牝馬地類”,順也。“行地無疆”,順而健也。故承之曰“柔順利貞”,言此即《坤》德之順健云爾。不敢自主,承天之施以生萬物,“柔順”也。承天生物,直至于有終,“利貞”也。彖辭“利牝馬之貞”,本無四德,夫子以四德解,故為之說如此。
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本義:陽大陰小,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故《坤》之德,常減于《乾》之半也。“東北”雖“喪朋”,然反之“西南”,則“終有慶”矣。
集說:程子曰:“東北喪朋”,陰必從陽,然后“乃終有慶”也。
項氏安世曰:“東北喪朋,乃終有慶”者,所以發文王言外之意也。地之交乎天,臣之事乎君,婦之從乎夫,皆“喪朋”之“慶”也。
邱氏富國曰:《坤》道主成,成在后,故先《乾》而動,則迷而失其道,從《乾》而動,則順而得其常。“西南”為后,于《坤》為得地,故往“西南”則與類行,東北為先,于《坤》為不得地,故往“東北”則必”喪朋”。
王氏申子曰:馬而非牝,則不順而非地之類。牝而非馬,則不能配《乾》而“行地無疆”,此《坤》之“柔順利貞”也。故君子行《坤》之道者,先乎陽,則迷而失。后乎陽,則順而得。以陰從陰,猶與類行,以陰從陽,然后有慶。
林氏希元曰:“先迷失道”,是以失道解先迷。蓋陰本居后,今居先是失道,故“迷”也?!昂箜樀贸!?,是以順解得常。蓋陰本居后,居先為逆,居后為順,故得其常道也。
金氏賁亨曰:“喪朋”,猶《泰》之“朋亡”。舍其朋而從陽,則有“得主”之“慶”。
何氏楷曰:“君子攸行”,雖趁上韻,然意連下文,釋卦辭“君子有攸往也”。君子之行,以陽剛為主。以陰抗陽,故迷而失道。以陰順陽,故得所主而不失其常。蓋陽為主,陰承之,此天地不易之常理也。“得朋”者,合群陰以從陽,后代終也?!皢逝蟆闭撸瑪咳宏幰员荜?,先無成也。
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本義:安而且貞,地之德也。
程傳:《乾》之用,陽之為也。《坤》之用,陰之為也。形而上曰天地之道,形而下曰陰陽之功?!跋让院蟮谩币韵拢躁幍酪?。先唱則迷失陰道,后和則順而得其常理。西南陰方,從其類“得朋”也。東北陽方,離其類“喪朋”也。離其類而從陽,則能成生物之功,終有吉慶也;“與類行’’者本也,從于陽者用也。陰體柔躁,故從于陽,則能安貞而吉,應地道之無疆也。陰而不安貞,豈能應地之道,《彖》有三“無疆”,蓋不同也。“德合無疆”,天之不已也?!皯責o疆”,地之無窮也?!靶械責o疆”,馬之健行也。
集說:孔氏穎達曰:“萬物資生”者,言萬物資地而生?!肚繁練獬酰试啤百Y始”?!独ぁ窊尚?,放云“資生”?!澳隧槼刑臁闭?,《乾》是剛健,能統領于天,《坤》是陰柔,以和順承奉于天。以其廣厚,故能載物。有此生長之德,合會“無疆”。凡言“無疆”者有二義,一是廣博無疆,二是長久無疆也。自此以上,論“坤元”之德也。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故品類之物,皆得亨通。此二句釋“亨”也。牝馬以其柔順,故云“地類”。以柔順為體,故“行地無疆”,不復窮已。此二句釋“利貞”。故上文云“利牝馬之貞”是也?!叭犴樌?,君子攸行”者,重釋“利貞”之義。是君子之所行,兼釋前文“君子有攸往”也?!跋让允У馈闭撸躁幵谖镏?,失其為陰之道?!昂箜樀贸!闭撸躁幵谖镏?,陽唱而陰和,是后順得常?!澳伺c類行”者,以陰而造坤位,是乃與類行?!澳私K有慶”者,以陰而詣陽,初雖離群,乃終久有慶善也?!鞍病敝^安靜,“貞”謂貞正也。地體安靜而貞正,人若靜而能正,即得其吉,應合地之無疆也。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本義:以二體釋卦名義,“始交”,謂震?!半y生”,謂坎。
集說:朱氏震曰:“震”者,《乾》交于《坤》,一索得之,“剛柔始交”也??搽U難,“剛柔始交而難生”也。
張氏清子曰:《乾》、《坤》之后,一索得震為“始交”,再索得坎為“難生”,而承上接下之辭,所以合震坎之義,而釋其為《屯》也。
動乎險中,大亨貞。
本義:以二體之德釋卦辭,“動”。震之為也?!半U”,坎之地也。自此以下,釋“元亨利貞”,乃用文王本意。
集說:《朱子語類》:問:《本義》云,此以下釋“元亨利貞”,用文王本意,何也?曰:《乾》“元亨利貞”,至孔子方作四德說,后人不知,將謂文王作《易》,便作四德說,即非也。如《屯》卦所謂“元亨利貞”者,以其能動雖可以“亨”,而在險則宜守正。故筮得之者,其占為“大亨”而利于正,初非謂四德也。故孔子釋此彖辭,只曰“動乎險中,大亨貞”,是用文王本意釋之也。
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本義:以二體之象釋卦辭?!袄住保鹣?。“雨”,坎象?!疤煸臁?,猶言天運?!安荨保s亂?!懊痢保挹ひ?。陰陽交而雷雨作,雜亂晦冥,塞乎兩間。天下未定,名分未明。宜立君以統治,而未可遽謂安寧之時也。不取初九爻義者,取義多端,姑舉其一也。
程傳:以云雷二象言之,則“剛柔始交”也。以坎震二體言之,“動乎險中”也?!皠側崾冀弧保茨芡〞硠t艱屯,故云“難生”。又“動于險中”,為艱屯之義,所謂“大亨”而“貞”者,“雷雨之動滿盈”也。陰陽始交,則艱屯未能通暢。及其和洽,則成雷雨滿盈于天地之間,生物乃遂。《屯》有“大亨”之道也,所以能“大亨”,由夫“貞”也。非貞固安能出《屯》,人之處《屯》,有致大亨之道,亦在夫貞固也?!疤煸觳菝痢保衔难蕴斓厣镏x,此言時事?!疤煸臁?,謂時運也?!安荨保輥y無倫序?!懊痢?,冥昧不明。當此時運,所宜建立輔助,則可以濟《屯》。雖建侯自輔,又當憂勤兢畏,不遑寧處,圣人之深戒也。
集說:孔氏穎達曰:“草”,謂草創。“昧”,謂冥昧。言天造萬物于草創之始,如在冥味之時也。于此草昧之時,王者宜建立諸侯,以撫恤萬方之物,而不得安居無事。
王氏安石曰:“難生”也,“動乎險中”也,此云雷之時也,故曰云雷《屯》。卒至于“雷雨之動滿盈”,然后能免乎險而《屯》難解,“大亨貞”。要《屯》之終而為言也。
《朱子語類》:問:“剛柔始交而難生”,《程傳》以云雷之象為“始交”,謂震始交于下,坎始交于中,如何?曰:“剛柔始交”,只指震言。所謂震一索而得男也,此三句各有所指,“剛柔始交而難生”,是以二體釋卦名義。“動乎險中大亨貞”,是以二體之德釋卦辭,“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是以二體之象釋卦辭,只如此看甚明,緣后來說者交雜混了,故覺語意重復。
蔡氏清曰:草雜亂則不定矣,故下云天下未定。昧晦冥則不明矣,故下云名分未明。名分不獨謂君臣上下,如父子夫婦昆弟之類皆是也,立君統治者,君臣,人道之綱也。
何氏楷曰:震之未動,坎氣為云,云上雷下郁結而未成雨,所以為《屯》。動則云化為雨,雷上雨下,《屯》之郁結者變而為解,而未亨者果“大亨”矣。
案:《本義》以“動乎險中”釋“大亨貞”,“雷雨之動”以下釋“建侯”?!冻虃鳌穭t以“動乎險中”屬上句,總釋卦名,而以“雷雨之動滿盈”一句釋“大亨貞”。今觀《屯》稱云雷,《解》稱“雷雨”,則《屯》之時猶未解也。夫子欲明“元亨”之義,故變“云雷”言“雷雨”,以見《屯》之必《解》,則觀其動也,而《屯》之“元亨”可知矣。然動者亨之機爾,其醞釀姻媼以滿盈其氣,又足以見貞固之義,《程傳》說可從,故王氏何氏同。
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本義:以卦象卦德釋卦名,有兩義。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圣功也。
本義:以卦體釋卦辭也。九二以可亨之道,發人之蒙,而又得其時之中,謂如下文所指之事,皆以亨行而當其可也:“志應”者。二剛明,五柔暗,故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其志自相應也?!耙詣傊小闭?,以剛而中,故能告而有節也?!盀^”,筮者二三,則問者固瀆,而告者亦瀆矣?!懊梢责B正”,乃作圣之功,所以釋“利貞”之義也。
程傳:山下有險,內險不可處,外止莫能進,未知所為,故為昏蒙之義?!懊珊唷?,以亨行時中也。蒙之能亨,以亨道行也。所謂亨道時中也。“時”,謂得君之應?!爸小保^處得其中。得中則時也?!胺宋仪笸?,童蒙求我,志應也”。二以剛明之賢處于下,五以童蒙居上,非是二求于五,蓋五之志應于二也。賢者在下,豈可自進以求于君,茍自求之,必無能信用之理。古之人,所以必待人君致敬盡禮而后往者,非欲自為尊大,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初筮”,謂誠一而來,求決其蒙,則當以剛中之道,告而開發之。“再三”,煩數也。來筮之意煩數,不能誠一,則瀆慢矣。不當告也,告之必不能信受,徒為煩瀆,故曰“瀆蒙”也,求者告者皆煩瀆矣。卦辭曰“利貞”,《彖》復伸其義,以明不止為戒于二,實養蒙之道也。未發之謂蒙,以純一未發之蒙而養其正,乃作圣之功也。發而后禁,則捍格而難勝。養正于蒙,學之至善也?!睹伞分常枮橹蚊烧?,四陰皆處蒙者也。
集說:《朱子語類》云:“蒙以養正圣功也”,蓋言蒙昧之時,先自養教正當了,到那開發時,便有作圣之功。若蒙昧之中,已自不正(正),他日何由會有圣功。
胡氏炳文曰:《程傳》云,亨道即時中也。《本義》謂九二以可亨之道,發人之蒙,而又得其時之中,蓋蒙豈無可亨之道,但恐亨之不得乎時之中耳。《本義》謂如下文所指之事,蓋謂志未應而遽欲亨之,非時中也。再三瀆而亦告之,非時中也。蒙宜養正,過此而后養之,非時中也。
俞氏琰曰:圣者無所不通之謂,“童蒙”之時,便當以正道涵養其正性,是乃作圣之功也。古之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大人之所以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而已。童蒙之時,情竇未開,天真未散,粹然一出于正,所謂赤子之心是也。涵養正性,全在“童蒙”之時。若“童蒙”之時,無所養而失其正,則他日欲望其作圣,不可得矣。
林氏希元曰:養蒙發蒙原非二事,對前日之蒙言,則曰發,對后日之作圣言,則曰養利貞之語。實《蒙》上文,加《咸》、《恒》“利貞”之例,非發蒙之后,又別出養蒙之義也。
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本義:此以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需”之義,須也。以險在于前,未可遽進,故需待而行也。以《乾》之剛健,而能需待不輕動,故不陷于險,其義不至于困窮也。剛健之人,其動必躁,乃能需待而動,處之至善者也。故夫子贊之云“其義不困窮矣”。
集說:王氏申子曰:“需”者,坎險在前,須而后進也。唯剛則內,有所主,故能需。唯健則動不可御,故能濟。
蔡氏清曰:以剛遇險,而不遽進以陷于險者,蓋陰柔不能寧耐,乾剛則沈毅不茍,而能寧耐,所謂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本義:以卦體及兩象釋卦辭。
程傳:五以剛實居中,為孚之象,而得其所需,亦為“有孚”之義。以乾剛而至誠,故其德光明而能亨通,得貞正而吉也。所以能然者,以居天位而得正中也。居大位,指五,以正中,兼二言,故云“正中”。既有孚而貞正,雖涉險阻,往則有功也?!缎琛返乐辽埔?。以乾剛而能需,何所不利?
集說:谷氏家杰曰:此卦合坎乾成《需》。唯乾易而知險,故曰“剛健”,曰“正中”。見有天德者,能需也。
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本義:以璞德釋卦名義。
程傳:《訟》之為卦,上剛下險,險而又健也。又為險健相接,內險外健,皆所以為《訟》也。若健而不險,不生訟也。險而不健,不能訟也,險而又健,是以《訟》也。
集說:毛氏璞曰:上剛下險,以彼此言之。險而健,以一人言之。
訟,有孚窒惕中吉,則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咸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本義:以卦變卦體卦象釋卦辭。
程傳:《訟》之道固如是,又據卦才而言,九二以剛自外來而成《訟》,則二乃《訟》之主也。以剛處中,中實之象,故為“有孚”,處《訟》之時,雖有孚信,亦必艱阻窒塞而有惕懼,不窒則不成訟矣。又居險陷之中,亦為窒塞惕懼之義。二以陽剛自外來而得中,為以剛來訟而不過之義,是以吉也。卦有更取成卦之由為義者,此是也。卦義不取成卦之由,則更不言所變之爻也。據卦辭,二乃善也。而爻中不見其善,蓋卦辭取其有孚得中而言,乃善也。爻則以自下訟上為義,所取不同也。訟非善事,不得已也。安可終極其事,極意于其事,則“兇”矣,故曰“不可成也”?!俺伞?,謂窮盡其事也?!霸A”者,求辯其是非也。辯之當,乃中正也,故“利見大人”。以所尚者中正也,聽者非其人,則或不得其中正也。中正大人,九五是也。與人訟者,必處其身于安平之地。若蹈危險,則陷其身矣。乃“入于深淵”也。卦中有中正險陷之象。
集說:孔氏穎達曰:“剛來而得中”,輔嗣必以為九二者,凡上下二象,在于下象者則稱來。故《賁》卦云“柔來而文剛”,是離下艮上而稱柔耒。今此云“剛來而得中”,故知九二也。且凡云來者,皆據異類而來。九二在二陰之中,故稱“來”。若于爻辭之中,亦有從下卦向上卦稱“來”也。故《需》上六“有不速之客三人來”,謂下卦三陽。然《需》上六陰爻,陽來詣之,亦是非類而稱來也。
劉氏牧曰:“剛來”,謂二也,性本剛,好勝而訟也。來居柔,能屈其性也。處中位,不失中道也。
王氏安石曰:彖言乎其才也,《訟》“有孚窒惕中吉”,此言九二之才也?!敖K兇”,此言上九之才也?!袄姶笕恕保跃盼逯乓??!安焕娲蟠ā?,言一卦之才也。
蔡氏清曰:“訟不可成”,以理言之,揚人之惡也,煩上之聽也,損己之德也,增俗之偷也。又人己之間,俱廢其業,雖得不償失也,此豈君子之所樂成者哉!謂之“不可成”,見其宜惕中也。
案:《彖傳》中有言“剛柔往來上下”者,皆虛象也。先儒因此而卦變之說紛然,然觀《泰》、《否》卦下“小往大來”“大往小來”云者,文王之辭也。果從何卦而往,何卦而來乎?亦云有其象而已耳,故依王孔注疏作虛象者近是。
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
本義:此以卦體釋師貞之義?!耙浴?,謂能左右之也。一陽在下之中,而五陰皆為所以也。能以眾正,則王者之師矣。
程傳:能使眾人皆正,可以王天下矣。得眾心服從而歸正,王道止于是也。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本義:又以卦體卦德釋“丈人吉無咎”之義?!眲傊小?,謂九二?!皯保^六五應之。“行險”,謂行危道?!绊暋?,謂順人心。此非有老成之德者不能也?!岸尽?,害也。師旅之興,不無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悅而從之也。
程傳:言二也。以剛處中,剛而得中道也。六五之君為正應,信任之專也。雖“行險”道,而以順動,所謂義兵,王者之師也。上順下險,“行險而順也”。師旅之興,不無傷財害人,毒害天下,然而民心從之者,以其義動也。古者東征西怨,民心從也。如是故“吉”而無咎,“吉”,謂必克?!盁o咎”謂合義,“又何咎矣”,其義故“元咎”也。
集說:游氏酢曰:用師之道,將以正天下之不正也,故師謂之征。己則不正,其能正人乎?!皠傊卸鴳?,任將之道也?!靶须U而順”,興師之義也。仰順乎天,無違天以干時。俯順乎人,無咈人以從欲。興師之順如此,故能以眾正。以眾正之,則人皆知其欲正己而已,天下孰不趨于正哉!
胡氏炳文曰:“毒”之一字,見得王者之師,不得已而用之。如毒藥之攻病,非有沈疴堅癥,不輕用也,其指深矣。
比,吉也。
本義:此三字疑衍文。
比,輔也,下順從也。
本義:此以卦體釋卦名義。
程傳:“比吉也”,比者吉之道也。物相親比,乃吉道也?!氨容o也”,釋比之義,比者相親輔也,下順從也。解卦所以為比也。五以陽居尊位,群下順從以親輔之,所以為《比》也。
集說:孔氏穎達曰:“比吉也”者,言相親比而得吉也?!氨容o也”者,釋比所以得吉?!跋马槒摹闭?,謂從陰順從九五也。
《朱子語類》云:“比吉也”,也字羨,當云“比吉”,比輔也,下順從也?!氨容o也”,解“比”字?!跋马槒囊病?,解“吉”字。
楊氏啟新曰:“下順從”以卦體言,實則兼上下眾陰,不曰上下而曰下者,以九五為主也。至“不寧方來”則曰“上下應”,前是尊上之辭,后是舉眾之辭。
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后夫兇,其道窮也。
本義:亦以卦體釋卦辭?!皠傊小?,謂五?!吧舷隆?,謂五陰。
程傳:推“原筮”決相比之道,得“元永貞”而后可以“無咎”。所謂“元永貞”,如五是也。以陽剛居中正,盡比道之善者也。以陽剛當尊位為君德,“元”也。居中得正,能永而“貞”也。卦辭本泛言《比》道?!跺琛费浴霸镭憽闭?,九五以剛處中正是也。人之生,不能保其安寧,方且來求附比。民不能自保,故戴君以求寧。君不能獨立,故保民以為安。不寧而來比者,上下相應也。以圣人之公言之,固至誠求天下之比,以安民也。以后王之私言之,不求下民之附,則危亡至矣。故上下之志,必相應也。在卦言之,上下群陰比于五,五比其眾,乃上下應也。眾必相比,而后能遂其生。天地之間,未有不相親比而能遂者也。若相從之志,不疾而后,則不能成比,雖夫亦兇矣。無所親比,困屈以致兇,窮之道也。
集說:胡氏炳文曰:凡“應”字,多謂剛柔兩爻相應,此則謂上下五陰應乎五之剛,又一例也?!稁煛?、《比》皆一陽五陰,《師》之應,謂五應二,將之任專也?!侗取分畱?,則謂上下應五,君之分嚴也。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柔得位”,指六居四?!吧舷隆?,謂五陽。
程傳:言成卦之義也。以陰居四,又處上位,“柔得位”也。上下五陽皆應之,為所畜也。以一陰而畜五陽。能系而不能固,是以為《小畜》也。彖解成卦之義,而加“曰”字者,皆重卦名文勢當然,單名卦唯革有曰字,亦文勢然也。
集說:胡氏瑗曰:《小畜》卦有二義,六四以一陰得位,體無二陰以分其應,故上下五陽皆應之,是小者能畜矣。三陽在下而并進,四以一陰獨當其路,是小有所畜也。此二義也。
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
本義:以卦德卦體而言,陽猶可亨也。
程傳:以卦才言也,內健而外巽,健而能巽也。二五居中,“剛中”也。陽性上進下復乾體,志在于行也。剛居中,為剛而得中,又為中剛,言畜陽則以柔巽,言能亨則由剛中。以成卦之義言,則為陰畜陽。以卦才言,則陽為剛中。才如是,故畜雖小而能亨也。
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本義:“尚往”,言畜之未極其氣猶上進也。
程傳:畜道不能成大,如“密云”而不成雨。陰陽交而和則相固而成雨,二氣不和,陽尚往而上,故不成雨。蓋自我陰方之氣先倡,故不和而不能成雨,其功施未行也?!缎⌒蟆分荒艹纱?,猶西郊之云不能成雨也。
集說:王氏逢曰:四以陰盛,有“密云”之象。以柔止健,不能固陽,足以不雨,西郊陰地臣之類也。
楊氏時曰: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四以陰居陰,“柔得位”也,為一卦之主,而上下應之,以陰畜陽也。陽大而陰小,小者畜也。此以六四一爻言之也,合一卦之才,則三陽健而進,一陰體巽而上行,九五剛得中,與之合志,則志行矣,是以亨也。
項氏安世曰:陰陽之理,畜極則亨。畜之小者,雖未遽亨,及其成也,終有亨理。以六爻言之,一柔得位,五陽應之。能系其情,未能全制之也,故為《小畜》。以二卦言之,健而能巽,不激不亢,其勢必通。二五皆剛中,同心同德,其志必行,故有亨理,凡陰閉之極,則陽氣蒸而成雨?!懊茉撇挥辍闭撸幏缴贤?,未至于極也?!白晕椅鹘肌闭?,方起于此,未至于彼也。此皆言所畜之小,然謂之“尚往”,則非不住,謂之未行。則非不行,亨固在其中矣。此于人事為以臣畜君,終當感悟之象。
蔡氏清曰:“本義:”“其氣猶上進”也,當以既雨既處來照看。此句全就云雨說,不然,用不得氣字。
履,柔履剛也。
本義:以二體釋卦名義。
集說:王氏申子曰:《履》以六三成卦,三之象下迫于二陽之進,上躡乎三陽之剛。
胡氏炳文曰:《本義》謂二體,見得是以兌體之柔,履乾體之剛,非指六三以柔而履剛也。
案:王氏胡氏二說不同,然當兼用,其義乃備。
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本義:以卦德釋彖辭。
程傳:兌以陰柔履藉乾之陽剛,柔履剛也。兌以說順應乎乾剛而履藉之,下順乎上,陰承乎陽,天下之正理也。所履如此,至順至當。雖“履虎尾”,亦不見傷害。以此履行,其“亨”可知。
集說:游氏酢曰:卦以一柔進退履眾剛,故有“履虎尾”之象。然而“不咥人亨”者,說而應乎乾故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君子之所履,茍在于是,則雖暴人之前無虞矣。
項氏安世曰:以兌說而“應乎乾”,則所行無忤。履雖危而不傷,莊周曰:虎媚養己者順也,唯柔順而說,則“履虎尾”而“不咥人”,且有能“亨”之理。
胡氏炳文曰:說而應乎乾,亦是以下體之兌,應上體之乾。若《蒙》曰“志應”,《師》曰“剛中而應”,是剛柔兩爻自相應?!侗取贰ⅰ缎⌒蟆飞舷聭?,是一爻為主,而眾爻應之。
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本義:又以卦體明之,指九五也。
程傳:九五以陽剛中正,尊“履帝位”,茍無疚病,得履道之至善光明者也,“疚”謂疵病,夾履是也?!肮饷鳌?,德盛而輝光也。
集說:張氏浚曰:九五履乾正位,曰“剛中正”,剛健不息,體大中至正之道,以君臨天下,“履帝位而不疚”也。君臨天下者!其可危為大。蓋人君以一身撫馭海內,使所履一不正,而蹈于非禮,則政令紀綱弛于上,讒賊寇攘起于下。穆王命君牙曰: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是也。
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程傳:“小往大來”,陰往而陽來也,則是天地陰陽之氣相交,而萬物得遂其通泰也。在人則上下之情交通,而其志意同也。陽來居內,陰往居外,陽進而陰退也。乾健在內,坤順在外,為“內健而外順”,君子之道也。君子在內,小人在外,是“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所以為《泰》也。既取陰陽交和,又取“君子道長”,陰陽交和,乃君子之道長也。
集說:孔氏穎達曰:所以得名為《泰》者,由天地氣交,而生養萬物,物得大通,故云《泰》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以人事象天地之交也?!皟汝枴薄巴怅帯睋湎?,“內健”“外順”明其性,此就卦爻釋“小往大來吉亨”也。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更就人事之中,釋“小往大來吉亨”也。
項氏安世曰:《泰》、《否》、《彖》皆具三義。第一段,以重卦上下為義,子陰陽二氣,無所抑揚,但貴其交而已。第二段,以卦體內外為義,雖在內在外,各得其所,要是重內輕外,則已于陰陽有所抑揚矣。第三段,以六爻消長為義,至此則全是好陽而惡陰,以陽長陰消為福,則不止于抑揚而已?!斗瘛ゅ琛芬来送浦?,大抵諸卦皆然。如《小畜》之《彖》,“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是統論六爻五陽一陰也?!敖《恪保瑓s以兩卦言之?!皠傊卸拘小保忠跃哦盼鍍韶逞灾?。故《彖》之義無所不備,不可以一說通也。
邱氏富國曰:天地之形不可交而以氣交,氣交而物通者,天地之《泰》也。上下之分不可交而以心交,心交而志同者,人事之《泰》也。陰陽以氣言,健順以德言,君子小人以類言,“內外”,釋“往來”之義。陰陽健順君子小人,釋“小大”之義。
王氏應麟曰:君子道盛,小人自化。故舜湯舉皋伊,而不仁者遠。玉泉喻氏云,《泰》小人道消,非消小人也,化小人為君子也。
喬氏中和曰:有陽必有陰,有君子必有小人。必欲絕而去之,有是哉!善養身者,化痰邪為氣血。善治國者,化盔賊為良民而已矣。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程傳:夫天地之氣不交,則萬物無生成之理。上下之義不交,則天下無邦國之道。建邦國所以為治也,上施政以治民,民戴君而從命,上下相交,所以治安也。今“上下不交”,是天下無邦國之道也。陰柔在內,陽剛在外,君子往居于外,小人來處于內,“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時也。
集說:胡氏瑗曰:內柔而外剛者,小人之體也。語曰:色厲而內荏,外有嚴厲之色,內有柔荏之心,此所以反君子之道也。
李氏過曰:“否泰反其類”,故《否》之辭皆與《泰》反。
吳氏綺曰:六十四卦,獨《乾》、《坤》、《泰》、《否》四卦言陰陽。乾坤,陰陽也。唯《泰》、《否》二卦,內外皆得乾坤之全體,故亦以陰陽言也。
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柔”,謂六二,“乾”,謂九五。
程傳:言成卦之義?!叭岬梦弧?,謂二以陰居陰,得其正位也。五中正而二以中正應之,“得中而應乎乾”也。五剛健中正,而二以柔順中正應之,各得其正,其德同也,故為《同人》。五,乾之主,故云“應乎乾”。象取天火之象,而《彖》專以二言。
集說:項氏安世曰:同人以一柔為主,徒柔不能以同乎人也,必以天德行之,故雖“得位得中”,而必“應乎乾”,乃可謂之《同人》。至于“利涉大川”,則又曰此“乾行也”,明非柔之所能辨也。凡封之以柔為主者皆然,《履》之六三,不能以自亨也,必曰“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缎⌒蟆分?,不能以自亨也,必曰“剛中而志行乃亨”?!洞笥小分?,不能以自亨也,必曰“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凡此皆柔為卦主。而其濟也必稱乾焉,此乾之所以為大與。
案:《傳》義皆以乾為專指九五,然若專指二五之應,恐不得謂之“同人于野”矣。蓋乾者陽爻之通稱,一陰虛中,與五陽相應,此卦所以為《同人》也。不言上下應者,蓋陰陽居上體而為卦主,則可言上下應,如《比》如《小畜》如《大有》是也。若在下體,則但言應而已,《蒙》、《師》、《履》及此卦是也。
同人曰。
本義:衍文。
程傳:此三字羨文。
集說:孔氏穎達曰:稱“同人曰”,猶言同人卦曰也。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本義:以卦穗卦體釋卦辭,通天下之志,乃為大同。不然,則是私情之合而已,何以致“亨”而“利涉”哉!
程傳:至誠無私,可以蹈險難者,乾之行也。無私,天德也。又以二體言其義有文明之德而剛健,以中正之道相應,乃君子之正道也。天下之志萬殊,理則一也。君子明理,故能通天下之志。圣人視億兆之心猶一心者,通于理而已。文明則能燭理,故能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己,故能盡大同之道。然后能“中正”合乎“乾行也”。
案:上專以“乾行”釋“于野”“涉川”者,但取剛健無私之義也。下釋“利貞”,則兼取明健中正之義,蓋健德但主于無私而已。必也有文明在于先,而所知無不明。有中正在于后,而所與無不當。然后可以盡無私之義,而為君子之貞也。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柔”謂六五,“上下”謂五陽。
程傳:言卦之所以為《大有》也。五以陰居君位,“柔得尊位”也。處中,得“大中”之道也。為諸陽所宗,“上下應之”也。夫居尊執柔,固眾之所歸也。而又有虛中文明大中之德,故上下同志應之,所以為《大有》也。
集說:蘇氏軾曰:謂五也,大者皆見有于五,故曰《大有》。
郭氏忠孝曰:“柔得尊位大中”,謙以居之,不自滿假者也。以一柔而應五剛,所謂所寶唯賢,光天之下,萬邦黎獻,共唯帝臣。不如是,不足以為尚賢也。
楊氏萬里曰:《同人》、《大有》,一柔五剛均也。柔在下者,曰“得位”,曰“得中”,曰“應乎乾”,而為《同人》,我同乎彼之辭也。柔在上者,曰“尊位”,曰“大中”,曰“上下應”,而為《大有》,我有其大之辭也。
項氏安世曰:一陰在下,勢不足以有眾,能推所有以同乎人者也,故名曰《同人》。一陰在上,人同乎我,為我所有者也,故名曰《大有》?!跺琛酚凇锻恕吩弧皯跚保魑覒?。于《大有》曰“上下應之”,明人應我也?!堵摹坟匀嵩谙?,亦曰“應乎乾”?!缎⌒蟆啡嵩谏希嘣弧吧舷聭?。此可以推卦例矣。
胡氏炳文曰:或曰:《小畜》亦五陽一陰之卦,主巽之一陰,則曰“小”。此主離之一陰,則曰“大”,何也?曰巽之一陰在四,欲畜上下五陽,其勢逆而難。離之一陰在五,而有上下五陽,其勢順而易。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本義:以卦德卦體釋卦辭。應天,指六五也。
程傳:卦之德,內“剛健”而外“文明”。六五之君,應于乾之九二。五之性柔順而明,能順應乎二。二,乾之主也,是應乎乾也。順應乾行,順乎天時也,故曰“應乎天而時行”。其德如此,是以“元亨”也。王弼云:不大通何由得《大有》乎?《大有》則必“元亨”矣。此不識卦義,離乾成《大有》之義,非《大有》之義,便有“元亨”。由其才故得“元亨”,《大有》而不善者,與不能亨者有矣。諸卦具“元亨利貞”,則《彖》皆釋為“大亨”,恐疑與《乾》、《坤》同也。不兼“利貞”,則釋為“元亨”,盡元義也。“元”有大善之義,有“元亨”者四卦,《大有》、《蠱》、《升》、《鼎》也。唯《升》之《彖》誤隨它卦作大亨。曰:諸卦之元與乾不同,何也?曰:元之在乾,為元始之義,為“首出庶物”之義。它卦則不能有此義,為善為大而已,曰元之為大可矣。為善,何也?曰:元者物之先也,物之先豈有不善者乎。事成而后有敗,敗非先成者也。興而后有衰,衰固后于興也。得而后有失,非得則何以有失也。至于善惡治亂是非,天下之事,莫不皆然。必善為先,故《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
集說:王氏弼曰:德應于天,則行不失時矣?!皠偨 辈粶?,“文明”不犯,應天則大,時行無違,是以“元亨”。
項氏安世曰:《同人》、《大有》兩卦,皆以離之中爻為主,而以乾為應者也?!锻恕冯x在下,以德為主,故曰“應乎乾”者,應其德也?!洞笥小冯x在上,以位為主,故曰“應乎天而時行”者,應其命也?!堵摹穬对谙?,曰“應乎乾”。《大畜》艮在上,曰“應乎天”,亦卦例也。
案:卦辭未有不根卦名而系者,況柔中居尊,能有眾陽,是虛心下賢之君,而眾君子皆為之用,其亨孰大于是哉!《彖傳》又推卦德卦體以盡其緼,其實皆不出乎卦名之中也。《程傳》謂卦名未足以致“元亨”,由卦才而得“元亨”者,恐非《易》之通例。
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本義:言《謙》之必“亨”。
程傳:濟當為際,此明《謙》而能“亨”之義。天之道,以其氣下際,故能化育萬物,其道光明,“下際”,謂下交也。地之道,以其處卑,所以其氣上行交于天,皆以卑降而“亨”也。
集說:項氏安世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此以卦體釋卦辭也。九三乾也,降在下卦,是“下濟而光明”也。坤地道,處勢至卑,而升在上卦,是“卑而上行”也?!跋聺迸c“卑”,皆釋“謙”字?!肮饷鳌迸c“上行”,皆釋“亨”字。自人事言之,尊者行之則有光,即“天道下濟而光明”也。卑者行之則不可逾,即“地道卑而上行”也。始雖謙下,終必高明,是有終也。自天道虧盈以下,皆極言(方)《謙》之必有后福。質之于天地神人之心,以明有終之義也。
邱氏富國曰:凡卦以一陽為主者,《彖傳》皆以剛言,《復》曰“剛反”,《豫》曰“剛應”,《師》、《比》曰“剛中”,《剝》曰“變剛”。《謙》主九三,而《彖》不言剛者,《謙》無用于剛也。用剛則不能謙矣,三有剛而不用,此其所以為《謙》也。
蔡氏淵曰:“下濟而光明”,艮也。艮有光明之象,故《艮》之《彖》曰“其道光明”,謂艮陽止乎上,陰不得而掩之,故“光明”。“卑而上行”,坤也。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本義:“變”,謂傾壞?!傲鳌?,謂聚而歸之。人能謙,則其居尊者,其德愈光,其居卑者,人亦莫能過,此君子所以“有終”也。
程傳:以天行而言,盈者則虧,謙者則益,日月陰陽是也。以地勢而言,盈滿者傾變而反陷,卑下者流注而益增也?!肮砩瘛保^造化之跡。盈滿者福害之,謙損者福祐之。凡過而損,不足而益者,皆是也。人情疾惡于盈滿,而好與于謙巽了?!爸t”者、人之至德,故圣人詳言,所以戒盈而勸謙也。謙為卑巽也,而其道尊大而光顯。自處雖卑屈,而其德實高不可加尚,是“不可逾”也。君子至誠于謙,恒而不變,有終也,故尊光。
集說:崔氏憬曰:若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損有余以補不足,天之道也。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是以“變盈而流謙”,地之道也,朱門之家,鬼瞰其室,黍稷非馨,明德唯馨,是其義矣。滿招損,謙受益,人之道也。
劉氏牧曰:降卑接下,名譽益隆,故其道光顯。辭貌卑遜,而志行剛正,故雖卑退而“不可逾”。
《朱子語類》云:天道是就寒暑往來上說,地道是就地形高下上說。鬼神言害福,是有些造化之柄,各自主一事而言耳。
問《謙》之為義,不知天地人鬼,何以皆好尚之。曰:太極中本無物,若事業功勞,于我何有。觀天地生萬物而不言所利,可見矣。
又云,“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以尊而行謙,則其道光。以卑而行謙,則其德不可逾。尊對卑言,伊川以謙對卑說非是,圣人九卦引此一句,看來大綱說。
蔡氏清曰:如日設而升,中而昃,月晦而弦,盈而蝕之類,天非有意于虧之益之也。若論至無心處則雖人道,惡盈好謙,初亦何容心于好惡哉!在我者有以感召其好惡耳,可不慎哉!
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本義: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剛應”,謂四為群陰以應,剛得眾應也。“志行”謂陽志上行,動而上下順從,其志得行也?!绊樢詣釉ァ?,震動而坤順,為動而順理,順理而動,又為動而眾順,所以《豫》也。
集說:胡氏炳文曰:建萬國,聚大眾,非順理而動,使人心皆和樂而從,不可也,故二者皆系之豫。
案:《彖傳》中凡稱卦德。皆先內而后外,而其文義又各不同。其曰“而”者,兩字并重。如《訟》之“險而健”,既險又健也?!缎⌒蟆分敖《恪?,既健又巽也?!洞笥小贰皠偨《拿鳌?,既剛健而又文明也。其曰“以”者,則重在上一字。如《同人》“文明以健”,重在“文明”字。此卦“順以動”,重在“順”字。其或以下一字為重者,則又變其文法,如《復》卦“動而以順行”之類。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本義:以卦德釋卦辭。
程傳:以“豫順而動”,則天地如之而弗違。況“建侯行師”,豈有不順乎?天地之道,萬物之理,唯至順而已。大人所以先天后天而不違者,亦順乎理而已。
集說:吳氏曰慎曰::“順以動”,所謂行其所無事也。“天地如之”,猶云“天且弗違”。得其民者,得其心也。故《豫》“利建侯”。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故《豫》利“行師”。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圣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本義:極言之而贊其大也。
程傳:復詳言順動之道。天地之運,以其順動,所以日月之度不過差,四時之行不愆忒。圣人以順動,故經正而民興于善,刑罰清簡而萬民服也。既言《豫》順之道矣,然其旨味淵永,言盡而意有余也。故復贊之云,《豫》之“時義大矣哉”!欲人研味其理,優柔涵泳而識之也?!皶r義”,謂《豫》之時義。諸卦之時與義用大者,皆贊其“大矣哉”。《豫》以下十一卦是也,《豫》、《遯》、《姤》、《旅》言時義,《坎》、《睽》、《蹇》言時用,《頤》、《大過》、《解》、《革》言時,各以其大者也。
集說:項氏安世曰:《豫》、《隨》、《遯》、《姤》、《旅》,皆若淺事而有深意,故曰“時義大矣哉”!欲人之思之也。《坎》、《睽》、《蹇》,皆非美事,而圣人有時而用之,故曰“時用大矣哉”!欲人之別之也?!额U》、《大過》、《解》,《革》,皆大事大變也,故曰“時大矣哉”!欲人之謹之也。
吳氏澄曰:專言“時”者,重在”時字”,“時義”重在義字,“時用”重在用字。
蔡氏清曰:“時”之一字,貫六十四卦皆有,不止《豫》等諸卦耳。有時則有義,有義則有用。單言時,則義與用在其中矣。言義未嘗無用,言用未嘗無義,各就所切而言。
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
本義:以卦變卦德釋卦名義。
集說:孔氏穎達曰:“剛”,謂震也?!叭帷保^兌也。震處兌下,是“剛來”“下柔”。震動而兌說。既能下人,動則喜說,所以物皆隨從也。
胡氏瑗曰:震以動,其性剛。兌以說,其性柔。今震在兌下,是“剛來”而下于柔也。猶圣賢君子。以至剛之德,至尊之位,至貴之勢,接于臣而下于民。故賞罰號令一出于上,則民皆說而隨于下也。
王氏逢曰:上能下下,下之所以隨上。貴能下賤,賤之所以隨貴。《隨》之義剛下柔也。
王氏宗傳曰:陽剛非在下之物也,今也得《隨》之義,來下于陰柔,則是能以上下下,以貴下賤者也,物安得不隨之乎?動而說,此有所動,而彼無不說之謂也。彼無不說,則亦無不隨矣?;蛟唬阂准乙浴峨S》自《否》來,《蠱》自《泰》來,其義如何?曰:非也。乾坤重而為《泰》、《否》,故《隨》、《蠱》無自《泰》、《否》而來之理。世儒惑于卦變,殊不知“八卦成列,因而重之”,而內外上下往來之義,已備乎其中。自八卦既重之后,又焉有所謂內外上下往來之義乎!
蔣氏悌生曰:《程傳》謂說而動,動而說,皆《隨》之義?!吨煊谡Z錄》云:但當言動而說,不當言說而動,凡卦體卦德,皆從內說出去。
案:王氏說,最足以破卦變之支離。得《易》象之本旨。
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
本義:王肅本“時”作“之”,今當從之。釋卦辭,言能如是,則天下之所從也。
程傳:卦所以為隨,以“剛來而下柔,動而說”也。謂《乾》之上九,來居《坤》之下?!独ぁ分趿印肚分?。以陽剛來下于陰柔,是以上下下,以貴下賤能如是,物之所說隨也。又下動而上說,動而可說也,所以隨也。如是則可“大亨”而得正,能大亨而得正,則為“無咎”。不能“亨”,不得正,則非可隨之道,豈能使天下隨之乎?天下所隨者時也,故云“天下隨時”。
集說:孔氏穎達曰:大亨貞正,無有咎害,而天下隨之。以正道相隨,故隨之者廣。若不以“大亨貞無咎”,而以邪僻相隨,則天下不從也。
喬氏中和曰:剛下柔而陽隨陰。以我隨物,則物自隨我,而動罔不說,此大亨之正道也。人同此心,天下有不隨之者哉!
隨時之義大矣哉。
本義:王肅本“時”字在“之”字下,今當從之。
程傳:君子之道,隨時而動,從宜適變,“不可為典要”。非造道之深,知幾能權者,不能與于此也,故贊之曰“隨時之義大矣哉”!凡贊之者欲人知其義之大,玩而識之也。此贊《隨》時之義大,與《豫》等諸卦不同,諸卦“時”與“義”是兩事。
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本義:以卦體卦變卦德釋卦名義,蓋如此則積弊而至于蠱矣。
程傳:以卦變及二體之義而言,“剛上而柔下”,謂《乾》之初九,上而為上九,《坤》之上六,下而為初六也。陽剛,尊而在上者也,今往居于上。陰柔,卑而在下者也,今來居于下。男雖少而居上,女雖長而在下,尊卑得正,上下順理,治蠱之道也。由剛之上,柔之下,變而為艮巽。艮,止也。巽,順也,下巽而上止,止于巽順也,以巽順之道治蠱,是以“元亨”也。
集說:集氏曰:“巽而止”者,巽而不為,因循至壞者也。
《朱子語類》云:“剛上”“柔下”,“巽而止”,此是言致蠱之由,非治蠱之道。
又云:龜山說“巽而止”乃治蠱之道,言當柔順而止,不可堅正,非唯不成道理且非易彖文義,巽而止蠱,猶順以動豫,動而說隨,皆言卦義。
俞氏琰曰:巽固進退不決,茍非艮之止,亦未至于蠱,唯其巽而止,所以《蠱》也。巽則無奮迅之志,止則無健行之才,于是事事因循。茍且積弊,而至于蠱,故曰“巽而止蠱”。蓋以卦德言致蠱之由,非飭蠱之道也。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本義:釋卦辭,治蠱至于“元亨”,則亂而復治之象也。亂之終,治之始,天運然也。
程傳:治蠱之道,如卦之才,則“元亨”而天下治矣。夫治亂者,茍能使尊卑上下之義正,在下者巽順,在上者能止齊安定之,事皆止于順,則何蠱之不治也,其道大善而亨也,如此則天下治矣。方天下壞亂之際,宜涉艱險以往而濟之,是往有所事也。夫有始則必有終,既終則必有始,天之道也。圣人知終始之道,故能原始而究其所以然。要終而備其將然,“先甲”“后甲”而為之慮,所以能治蠱而致“元亨”也。
集說:楊氏萬里曰:蠱,壞矣。而曰“元亨而天下治”,何也?蓋亂為治根,《蠱》為飭源,雖然亂不自治,蠱不自飭,不植不立,不振不起,故利于濟大難,“往有事也。
《朱子語類》云:“蠱元亨而天下治”,言《蠱》之時如此,必須是大善亨通而后天下治。
胡氏炳文曰:“諸卦皆言往有功,《蠱》獨曰“往有事”。蠱者事也,事雖已治,不可以無事視之也。前事過中而將壞,即當為自新之圖,后事方始而尚新,即當致丁寧之意。亂之極而治之始,雖天運然也,亦人事致然也。
龔氏煥曰:《蠱》卦辭言“先甲”“后甲”,《巽》卦辭言“先庚”“后庚”。事壞而至蠱,則當復始。甲者事之始,故《蠱·彖傳》以“先甲”“后甲”,為終則有始地。事久而有弊,不可以不更。庚者事之變,故《巽》爻辭以“先庚”“后庚”為無初有終也。夫事之壞而新之,是謂“終則有始”。事之弊而革之,是謂無初有終。終則有始,如創業之君,新一代之法度也。無初有終,如中興之主,革前朝之弊事也。
俞氏琰曰:“往有事”者,當蠱壞之時,宜涉艱險而往有攸濟,不可處之于無事之域也。文子云:流水之不腐,以其逝故也。戶樞之不蠹,以其運故也。大抵器欲常用,久不用則蠹生。體欲常動,久不動則病生。《蠱》之時,止而不動,則天下之事,終于蠱而已矣,故勉之使往,不宜坐視其弊而弗救也。
臨,剛浸而長。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
集說:王氏應麟曰:《陰符經》云,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愚嘗讀《易》之《臨》曰“剛浸而長”,《遯》曰“浸而長也”,自《臨》而長為《泰》,自《遯》而長為《否》。浸者漸也,圣人之戒深矣。
張氏清子曰:自《復》一陽生,積而至《臨》,則二陽長矣,故曰“剛浸而長”?!哆q》者《臨》之反也,《臨·彖》曰“剛浸而長”,《遯·彖》不曰“柔浸而長”,而止曰“小利貞浸而長”,《易》不為小人謀也。
說而順,剛中而應。
本義:又以卦德卦體言卦之善。
案:“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皆釋卦名也。蓋“剛浸而長”,則陽道方亨。有說順之德,則人心和附。剛中得應,則上下交而志同:此其所以德洋及于天下,而足以有《臨》也。此亦如《泰》之取義,兼交《泰》與消長兩意,見正道之盛大。故夫子釋之曰“臨者大也”。若但以“臨”為陵逼小人之義,則于卦爻之辭多有所難通者。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本義:當剛長之時,又有此善,故其占如此也。
程傳:浸,漸也。二陽長于下而漸進也。下兌,上坤,和說而順也,剛得中道而有應助,是以能大亨而得正,合天之道,剛正而和順,“天之道也”?;λ圆幌⒄?,剛正和順而已。以此臨人臨事臨天下,莫不大亨而得正也。兌為說,說乃和也,《夬·彖》云“決而和”。
至于八月有兇,消不久也。
本義:言雖天運之當然,然君子宜知所戒。
程傳:《臨》二陽生,陽方漸盛之時,故圣人為之戒云。陽雖方長、然“至于八月”則消而兇矣。八月,謂陽生之八月。陽始生于《復》,自《復》至《遯》凡八月,自建子至建未也。二陰長而陽消矣,故云“消不久”也。在陰陽之氣言之,則消長如循環不可易也。以人事言之,則陽為君子,陰為小人,方君子道長之時。圣人為之誡,使知極則有兇之理而虞備之,常不至于滿極,則無兇也。
集說:孔氏穎達曰:陽長之卦,每卦皆應“八月有兇”。但此卦名《臨》,是盛大之義,故于此卦特戒之耳。若以類言之,則陽長之卦,至其終末皆有兇也。
陸氏振奇曰:日陽象,月陰象。八,少陰之數。七,少陽之數。故言陰來之期曰“八月”,言陽來之期曰“七日”。
案:“八月”“七日”,說者多鑿。陸氏之說,最為得之。蓋陽數窮于九,則退而生少陰之八,陰數窮于六,則進而生少陽之七,七八者陰陽始生之數也。若拘拘于卦氣月候之配,則《震》、《既濟》之“七日”,與夫三日三年十年之類,皆多不可通者矣。
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本義: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五居尊位,以剛陽中正之德,為下所觀,其德甚大,故曰“大觀在上”。下坤而上巽,是能順而巽也,五居中正,以巽順中正之德,為觀于天下也。
集說:趙氏彥肅曰:“大觀在上”,統謂二陽,“中正以觀天下”,獨舉九五。
楊氏啟新曰:順以宅心,堯舜之溫恭克讓,文王之徽柔懿恭是也。巽以制事,通人情,酌物理,隨物付物,因時制宜者也,“巽,德之制也”,非巽何以使萬事各得其宜。
觀,盥而不薦,有孚颙若,下觀而化也。
本義:釋卦辭。
程傳:為《觀》之道,嚴敬如始盥之時,則下民至誠瞻仰而從化也?!安凰]”,謂不使誠意少散也。
集說:虞氏翻曰:“孚”,信?!邦隆?,有威容貌。容止可觀,進退可度,則下觀其德而順其化?!对姟吩唬骸帮J颙卬卬,如圭如璋?!本轮x也。
朱氏震曰:祭之初,迎尸入廟,天子涚乎而后酌酒,涚謂之盥。酌酒獻尸,尸得之灌地而祭,謂之祼。祼之后,三獻而薦腥,五獻而薦熟,謂之薦。“盥”者,未祼之時精神專一,誠意未散,不言之信,發而為敬順之貌?!帮J”,颙如也,故下觀而化,莫不有敬順之心也。
王氏申子曰:觀示天下之道,其誠意精一。常如始盥之時,則觀感之下,莫不從化,蓋有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之妙。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本義:極言《觀》之道也?!八臅r不忒”,天之所以為觀也。神道設教,圣人之所以為觀也。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