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傳:《蠱·序卦》;“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背卸灾x以為次也。夫喜說以隨于人者,必有事也,無事則何喜何隨?《蠱》所以次《隨》也。蠱,事也。蠱非訓事,蠱乃有事也,為卦山下有風,風在山下,遇山而回則物亂,是為《蠱》象。蠱之義,壞亂也。在文為蟲皿,皿之有蟲,蠱壞之義。《左氏傳》云:風落山,女惑男。以長女下于少男,亂其情也,風遇山而回,物皆撓亂,是為有事之象,故云蠱者事也。既蠱而治之,亦事也。以卦之象言之,所以成盎也。以卦之才言之,所以治蠱也。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本義:蠱,壞極而有事也。其卦艮剛居上,巽柔居下,上下不交,下卑巽而上茍止,故其卦為《蠱》?;蛟?,剛上柔下,謂卦變自《賁》來者;初上二下,自《井》來者;五上上下,自《既濟》來者。兼之,亦剛上而柔下,皆所以為《蠱》也。蠱壞之極,亂當復治,故其占為“元亨”,而“利涉大川”?!凹住保罩?,事之端也。“先甲三日”,辛也,“后甲三日”,丁也。前事過中而將壞,則可自新以為后事之端,而不使至于大壞;后事方始而尚新,然更當致其丁寧之意,以監前事之失,而不使至于速壞,圣人之深戒也。
程傳:既蠱則有復治之理,自古治必因亂,亂則開治,理自然也。如卦之才以治蠱,則能致“元亨”也。蠱之大者,濟時之艱難險阻也,故曰“利涉大川”?!凹住保瑪抵?,事之始也,如辰之甲乙。甲第、甲令,皆謂首也,事之端也。治蠱之道,當思慮其先后三日,蓋推原先后為救弊可久之道?!跋燃住?,謂先于此,究其所以然也。“后甲”,謂后于此,慮其將然也。一日二日至于三日,言慮之深,推之遠也。究其所以然,則知救之之道,慮其將然,則知備之之方。善救則前弊可革,善備則后利可久。此古之圣王,所以新天下而垂后世也。后之治蠱者,不明圣人先甲后甲之誡,慮淺而事近,故勞于救世而亂不革、功未及成而弊已生矣。甲者,事之首;庚者,變更之首。制作政教之類則云甲,舉其首也,發號施令之事則云庚。庚猶更也,有所更變也。
集說:馬氏融曰:十日之中唯稱甲者,甲為十日之首,蠱為造事之端,故舉初而明事始也。
孔氏穎達曰:蠱者事也,有事營為則大得串通。有為之時,利在拯難,故“利涉大川”也。“甲”者,創制之令,既在有為之時,不可因仍舊令,故用創制之令以治于人。
又曰:物既惑亂,終致損壞,當須有事,故《序卦》云:“蠱者,事也?!敝^物蠱必有事,非謂訓蠱為事:
集氏曰:“先甲三日”,殷勤告戒;“后甲三日”,丁寧宣布。
案:二體則陽卦居上,陰卦居下;六位則剛爻居上,柔爻居下。六十四卦中,亦唯此卦陰陽剛柔不相交,尊卑上下不相接,則隔絕而百弊生,萬事墮矣,亦此卦名《蠱》之第一義也。壞極則有復通之理,但當弘濟艱難,而不可狃于安,維始慎終,而不可輕于動,故以“利涉大川”“先甲”“后甲”為戒。
初六,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本義:“干”,如木之干,枝葉之所附而立者也?!靶M”者,前人已壞之緒,故諸爻皆有父母之象,子能干之,則飭治而振起矣。初六蠱未深而事易濟,故其占為有子,則能治蠱,而考得“無咎”,然亦危矣。戒占者宜如是,又知危而能戒,則“終吉”也。
程傳:初六雖居最下,成卦由之,有主之義,居內在下而為主,子干父蠱也。子干父蠱之道,能堪其事,則為有子,而其考得無咎。不然,則為父之累,故必惕厲則得“終吉”也。處卑而尸尊事,自當兢畏,以六之才,雖能巽順,體乃陰柔,在下無應而主干,非有能濟之義,若以不克于而言,則其義甚小,故專言為子干蠱之道,必克濟則不累其父,能厲則可以終吉,乃備見為子干蠱之大法也。
集說:蘇氏軾曰:器久不用而蟲生之謂之蠱,人久宴溺而疾生之謂之蠱,天下久安無為而弊生之謂之蠱。蠱之災,非一日之故也,必世而后見,故爻皆以父子言之。
故氏炳文曰:爻辭有以時位言者,有以才質言者,如《蠱》初六以陰在下,所應又柔,才不足以治蠱。以時言之,則為蠱之初,蠱猶末深,事猶《易》濟,故其占為有子,則其考可“無咎”矣。然謂之蠱,則已?!皡枴?,不可以蠱未深而忽之也。故又戒占者知危而能戒,則“終吉”。
九二,干母之蠱,不可貞。
本義:九二剛中,上應六五,子干母蠱而得中之象。以剛承柔而治其壞,故又戒以不可堅貞,言當巽以入之也。
程傳:九二陽剛,為六五所應,是以陽剛之才,在下而干夫在上陰柔之事也,故取子干母蠱為義。以剛陽之臣,輔柔弱之君,義亦相近。二巽體而處柔,順義為多,干母之盅之道也。夫子之于母,當以柔巽輔導之,使得于義,不順而致敗蠱,則子之罪也。從容將順,豈無道乎?以婦人言之,則陰柔可知。若伸己剛陽之道,遽然矯拂,則傷恩,所害大矣,亦安能入乎?在乎屈己下意,巽順將承,使之身正身治而已,故曰“不可貞”。謂不可貞固盡其剛直之道,如是乃中道也,又安能使之為甚高之事乎?若于柔弱之君,盡誠竭忠,致之于中道則可矣,又安能使之大有為乎?且以周公之圣輔成王,成王非甚柔弱也。然能使之為成王而已,守成不失道則可矣,固不能使之為羲黃堯舜之事也。二巽體而得中,是能巽順而得中道,合不可貞之義,得干母蠱之道也。
集說:蘇氏軾曰:陰之為性,安無事而惡有為,是以為蠱之深,而干之尤難者。正之則傷愛,不正則傷義,以是為之難也。二以陽居陰,有剛之實,而無用剛之跡,可以免矣。
楊氏時曰:或曰卦以五為君位,而可以母言乎?曰:母者陰尊之稱,如《晉》六二之稱“王母”,《小過》六二之稱“遇其妣”,皆謂六五也。
蔣氏悌生曰;九二以陽剛而承六五之陰柔,有母子之象,但戒以“不可貞”,則與干父小異。然以巽順而得中道,亦善于蠱者也。
楊氏啟新曰:子干母蠱,易于專斷而失于承順,故戒以“不可貞”。
九三,干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
本義:過剛不中,故“小有悔”。巽體得正,故“無大咎”。
程傳:三以剛陽之才,居下之上,主干者也,子干父之蠱也,以陽處剛而不中,剛之過也。然而在巽體,雖剛過而不為無順,順事親之本也。又居得正,故無大過。以剛陽之才,克干其事,雖以剛過,而有小小之悔,終無大過咎也。然有小悔,已非善事親也。
集說:趙氏汝楳曰:二三之剛,三有余于干;初四五之柔,四不足于干。重剛之才,易失于太過,則小悔固所宜也。然蠱由以亨,何“大咎”之有?
胡氏炳文曰:干蠱之道,以剛柔相濟為尚。初六六五,柔而居剛,九二剛而居柔,皆可干蠱,不然,與其為六四之過于柔而吝,不若九三之過于剛而悔,故曰“小有悔”。若不足其過于剛,繼之曰“無大昝”,猶幸其能剛也。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本義:以陰居陰,不能有為,寬裕以治蠱之象也。如是則蠱將日深,故“往”則“見吝”,戒占者不可如是也。
程傳:四以陰居陰,柔順之才也。所處得正,故為寬裕以處其父事者也。夫柔順之才而處正,僅能循常自守而已。若往干過常之事,則不勝而“見吝”也。以陰柔而無應助,往安能濟?
集說:《朱子語類》云:此兩爻說得悔吝二字最分明,九三有悔而無咎,由兇而趨吉也;六四雖目下無事,然卻終吝,由吉而趨兇也。
劉氏彌邵曰:強以立事為干,怠而委事為裕。事弊而裕之,弊益甚矣。蓋六四體艮之止而爻位俱柔,夫貞固足以干事,今止者怠,柔者懦,怠且懦,皆增益其蠱者也。持是以往,吝道也,安能治蠱耶?
六五,干父之蠱,用譽。
本義:柔中居尊,而九二承之以德,以此干蠱,可致聞譽,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五居尊位,以陰柔之質,當人君之干,而下應于九二,是能任剛陽之臣也。雖能下應剛陽之賢而倚任之,然己實陰柔,故不能為創始開基之事,承其舊業則可矣,故為干父之蠱。夫創業垂統之事,非剛明之才,則不能。繼世之君,雖柔弱之資,茍能任剛賢,則可以為善繼而成令譽也。太甲成王,皆以臣而“用譽”者也。
集說:趙氏汝楳曰:六五德位,適剛柔之中,用以干蠱,宜有休譽,“用譽”則《蠱》之亨可知。
熊氏良輔曰:諸爻稱干蠱者,皆干前人已壞之事。六五至于“用譽”,則不特干其事之已壞,所謂立身揚名,使國人稱愿曰,幸哉有子矣。
鄭氏維岳曰:子有干蠱之名,則過歸于親,干蠱而親不失于令名,是“用譽”以干之也,干蠱之最善者。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本義:陽剛居上,在事之外,故為此象,而占與戒,皆在其中矣。
程傳:上九居蠱之終,無系應于下,處事之外,無所事之地也。以剛明之才,無應援而處無事之地,是賢人君子,不偶于時而高潔自守,不累于世務者也,故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古之人有行之者,伊尹、太公望之始,曾子、子思之徒是也。不屈道以徇時,既不得施設于天下,則自尊其身,尊高敦尚其事,守其志節而已。士之自高尚,亦非一道:有懷抱道德,不偶于時,而高潔自守者;有知止足之道,退而自保者;有量能度分,安于不求知者;有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之事,獨潔其身者。所處雖有得失小大之殊,皆自高尚其事者也。《象》所謂“志可則”者,進退合道者也。
集說:石氏介曰;在卦之終,事成也。在卦之上而無所承,身退者也,在外卦而心不累于內,志之高者也。
胡氏炳文曰:初至五皆以蠱言,不言君臣而言父子,臣于君事,猶子于父事也。上九獨以“不事王侯”言者,蓋君臣以義合也。子于父母,有不可自諉于事之外,若王侯之事,君子有不可事者矣,是故對子之出處,在事之中。盡力以干焉而不為污,在事之外,潔身以退焉而不為僻。
張氏振淵曰:陽剛非遺世不事事之人,居《蠱》之終,則無事之時也。在蠱之外,則不當事之人也。故曰“不事王侯”。然當事者以干蠱為事,不當事者以高尚為事,故不曰無事,而曰“高尚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