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傳:《離·序卦》:“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陷于險難之中,則必有所附麗,理自然也,《離》所以次《坎》也。離,麗也,明也。取其陰麗于上下之陽,則為附麗之義。取其中虛,則為明義。離為火,火體虛,麗于物而明者也。又為日,亦以虛明之象。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本義:“離”,麗也。陰麗于陽,其象為火,體陰而用陽也。物之所麗,貴乎得正?!瓣蚺!?,柔順之物也,故占者能正則“亨”,而“畜牝?!眲t“吉”也。
程傳:“離”,麗也。萬物莫不皆有所麗,有形則有麗矣。在人則為所親附之人,所由之道,所主之事,皆其所麗也。人之所麗,利于貞正。得其正,則可以亨通。故曰“離利貞亨”?!靶箨蚺<?,牛之性順而又牝焉,順之至也。既附麗于正,必能順于正道,如牝牛則吉也?!靶箨蚺!?,謂養其順德。人之順德,由養以成,既麗于正,當養習以成其順德也。
集說:王氏弼曰:《離》之為卦,以柔為正,故必貞而后乃亨。柔外于內而履正中,牝之善也。外強而內順,牛之善也。離之為體,以柔順為主者也,故不可以畜剛猛之物,而“吉”于“畜牝?!币?。
郭氏忠孝曰:乾為馬,坤為牝馬;坤為牛,離為牝牛,象之宜也。
《朱子語類》:問:《離》卦是陽包陰,占“利畜牝?!保阋彩且诵笕犴樦?。曰:然。
吳氏澄曰:牛、牝皆坤象,離中畫一陰,坤之中畫也,故象牝牛。
胡氏炳文曰:坎之明在內,以剛健而行之于外。離之明在外,當柔順以養之于中。
吳氏曰慎曰:坎性就下,下不已則人坎窞。離性炎上,炎之盛則突如焚如??蚕荩愐?。離炎,忿之類也??病熬S心亨”,以剛中則不陷。離“畜牝?!?,以中順則不突。
案:“畜牝?!?,胡氏、吳氏之說為切。蓋《離》,明也,高明柔克,則用明而不傷矣。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本義:以剛居下而處明體,志欲上進,故有“履錯然”之象,“敬之”則“無咎”矣。戒占者宜如是也。
程傳:陽固好動,又居下而離體。陽居下則欲進,離性炎上,志在上麗,幾于躁動。其履錯然,謂交錯也。雖未進而跡已動矣,動則失居下之分而有咎也。然其剛明之才,若知其義而敬慎之,則不至于咎矣。初在下,無位者也。明其身之進退,乃所麗之道也。其志既動,不能敬慎,則妄動,是不明所麗,乃有咎也。
集說:孔氏穎達曰:身處離初,故其所履踐,恒錯然敬慎,不敢自寧,故云“履錯然,敬之無咎”。若能如此恭敬,則得避其禍而無咎。
王氏昭素曰:處萬物相見之初,履錯雜之時。
胡氏瑗曰:“錯然”者,“敬之”之貌也。居離之初,如日之初生,于事之初,則當常錯然警懼,以進德修業,所以得免其咎。
馮氏當可曰:日方出,人夙興之晨也?!奥腻e然”,動之始也。于其始而加敬,則終必吉。禍福幾微,每萌于初動之時,故戒其初。
趙氏彥肅曰:能敬,則動與物交,皆天理也。不能敬,則役于物而生咎矣。日出而作,故發此象。
胡氏一桂曰:“錯然”是事物紛錯之意,能敬則心有主宰,酬應不亂,可免于咎。不能敬則反是。
案:“履錯然”,王氏、馮氏、胡氏之說為是,蓋錯雜者,處應物之初也。敬者,養明德之本也。人心之德,敬則明,不敬則昏。于應物之初而知敬,其即于咎者鮮矣。
六二,黃離,元吉。
本義:“黃”,中色,柔離乎中而得其正,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二居中得正,麗于中正也?!包S”,中之色,文之美也。文明中正,美之盛也,故云“黃離”。以文明中正之德,上同于文明中順之君,其明如是,所麗如是,大善之“吉”也。
集說:王氏弼曰:居中得位,以柔處柔,履文明之盛而得其中,故曰“黃離元吉”也。
劉氏牧曰:《離》為火之象,焰猛而易燼,九四是也。過盛則有衰竭之兇,九三是也。唯二得中,《離》之“元吉”也。
郭氏雍曰:《離》之六爻,二五為美。五得中而非正,柔離中正者,唯六二盡之。黃為中之色而德之至美者也,故言“元吉”。其義與《坤》六五相類。
俞氏琰曰:九三言“日昃之離”,六二其日中之離乎。居下卦之中而得其中道,故比他爻為最吉。六二蓋《離》之主爻也。
楊氏啟新曰:“畜牝?!倍袄憽?,六二得之,明而不失其中正,故曰“黃離”。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
本義:重離之間,前明將盡,故有“日昃”之象。不安常以自樂,則不能自處而兇矣。戒占者宜如是也。
程傳:八純卦皆有二體之義,《乾》內外皆健,《坤》上下皆順,《震》威震相繼,《巽》上下順隨,《坎》重險相習,《離》二明繼照,《艮》內外皆止,《兌》彼己相說,而《離》之義在人事最大。九三居下體之終,是前明將盡,后明當繼之時。人之始終,時之革易也,故為“日昃之離”,日下昃之明也。昃則將沒矣。以理言之,盛必有衰,始必有終,常道也。達者順理為樂?!绑尽保S弥饕??!肮捏径琛?,樂其常也。不能如是,則以大耋為嗟憂,乃為“兇”也?!按篑蟆?,傾沒也。人之終盡,達者則知其常理,樂天而已。于常皆樂,如鼓缶而歌。不達者則恐恒有將盡之悲,乃“大耋之嗟”,為其“兇”也。此處死生之道也?!榜蟆?,與昳同。
集說:茍氏爽曰:初為日出,二為日中,三為日昃。
梁氏寅曰:三居下離之終,乃“日昃”之時也。夫持滿定傾,非中正之君子不能。三處日之夕,而過剛不中,其志荒矣,故“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其歌也,樂之失常也。其嗟也,哀之失常也。哀樂失常,能無“兇”乎?君子值此之時,則思患之心,與樂天之誠,并行而不悖,是固不暇于歌矣,而亦何至于嗟乎?
案:梁氏之說,獨得爻義。蓋“日昃”者,喻心之昏,非喻境之變也。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本義:后明將繼之時,而九四以剛迫之,故其象如此。
程傳:九四離下體而升上體,繼明之初,故言繼承之義。在上而近君,繼承之地也。以陽居離體而處四,剛躁而不中正,且重剛以不正。而剛盛之勢,“突如”而來,非善繼者也。夫善繼者,必有巽讓之誠,順承之道,若舜、啟然。今四“突如其來”,失善繼之道也。又承六五陰柔之君,其剛盛陵爍之勢,氣焰如焚然,故曰“焚如”。四之所行不善如此,必被禍害,故曰“死如”。失繼紹之義,承上之道,皆逆德也,眾所棄絕,故云“棄如”。至于死棄,禍之極矣,故不假言兇也。
集說:章氏潢曰:明之于人,猶火之于木?;鹚抻谀径芊倌?,明本于人而能害人,顧用之何如耳。九四不中不正,剛氣燥暴,其害若此。
何氏楷曰:三處下卦之盡,似日之過中。四處上卦之始,似火之驟烈。
案:離,明德也。繼明者,所謂有緝熙于光明,其明不息也。與繼世之義,至無交涉,因先儒有以明兩為繼世者。故《程傳》用說九四爻義,于經意似遠。章氏、何氏謂燥暴驟烈者得之。不能以順德養其明之過也。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本義:以陰居尊,柔麗乎中,然不得其正而迫于上下之陽,故憂懼如此,然后得“吉”。戒占者宜如是也。
程傳:六五居尊位而守中,有文明之德,可謂善矣。然以柔居上,在下無助,獨附麗于剛強之間,危懼之勢也。唯其明也,故能畏懼之深,至于出涕;憂慮之深。至于“戚嗟”,所以能保其吉也?!俺鎏槠萼怠保瑯O言其憂懼之深耳,時當然也。居尊位而文明,知憂畏如此,故得“吉”,若自恃其文明之德,與所麗中正,泰然不懼,則安能保其吉也?
集說:蔡氏淵曰:《坎》、《離》之用在中,二五皆卦之中也。坎五當位而二不當位,故五為勝。離二當位而五不當位,故二為勝。
劉氏定之曰:坎者陰險之卦,惟剛足以濟之,沉潛剛克也。《離》者陽躁之卦,唯柔足以和之,高明柔克也。二五同歸于“吉”,以柔而然也。
案:唯六二為得明德之正,三之歌嗟,四之突來,則明德昏而性情蕩,忿欲仍而災患至矣。能返之者,其唯哀悔之心乎!五有中德,又適昏極將明之候,故取象如此。三之“嗟”,樂過而悲也。五之“嗟”,自怨自艾也。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丑,無咎。
本義:剛明及遠,威震而刑不濫,“無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九以陽居上,在離之終,剛明之極者也。明則能照,剛則能斷。能照足以察邪惡,能斷足以行威刑。故王者宜用如是剛明,以辨天下之邪惡,而行其征伐,則有嘉美之功也。征伐,用刑之大者。夫明極則無微不照,斷極則無所寬宥,不約之以中,則傷于嚴察矣。去天下之惡,若盡究其漸染詿誤,則何可勝誅?所傷殘亦甚矣。故但當折取其魁首,所執獲者,非其丑類,則無殘暴之咎也。《書》曰:殲厥渠魁,脅從罔治。
案:上九承四五之后,有重明之象。故在人心則為克己而盡其根株,在國家則為除亂而去其元惡?!对姟吩疲喝缁鹆伊遥瑒t莫我敢遏,苞有三檗,莫遂莫達。此爻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