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傳:《謙·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逼溆屑却?,不可至于盈滿,必在謙損,故《大有》之后,受之以《謙》也。為封坤上艮下,地中有山也。地體卑下,山高大之物,而居地之下,謙之象也。以崇高之德,而處卑之下,謙之義也。
謙,亨,君子有終。
本義:謙者有而不居之義,止乎內而順乎外,謙之意也。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于其下,謙之象也。占者如是,則亨通而有終矣。有終謂先屈而后伸也。
程傳:謙有亨之道也,有其德而不居謂之謙。人以謙巽自處,何往而不亨乎?君子有終,君子志存乎說謙巽,達理故樂天而不競,內充故退讓而不矜,安履乎謙,終身不易,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顯,此所謂“君子有終”也。在小人則有欲必競,有德必伐,雖使勉慕于謙,亦不能安行而固守,不能有終也。
集說:馮氏椅曰:一陽五陰之卦,其立象也,一陽在上下者為《剝》、《復》,象陽氣之消長也;在中者為《師》、《比》,象眾之所歸也;至于三四在二體之際,當六畫之中,故以其自上而退處于下者為《謙》,自下而奮出乎上者為《豫》。此觀畫立象之本指也。
案:《傳》義釋卦名,皆不取九三之義,實則成卦之由,在于九三,以《豫》卦反觀可見也。夫子《彖傳》所以不舉者,因周公爻辭與彖辭同,則三為成卦之主,其義易見爾。馮氏之說,可相補備。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本義:以柔處下,謙之至也,君子之行也。以此涉難,何往不濟,故占者如是,則利以涉川也。
程傳:初六以柔順處《謙》,又居一卦之下,為自處卑下之至,謙而又謙也,故曰“謙謙”。能如是者,君子也,自處至謙,眾所共與也,雖用涉險難,亦無患害,況居平易乎?何所不吉也?初處謙而以柔居下,得無過于謙乎?曰:柔居下乃其常也,但見其謙之至,故為“謙謙”,未見其失也。
集說:茍氏爽曰:初最在下,故曰“謙謙”也。
胡氏一桂曰:“涉川”貴于遲重,不貴于急速,用謙謙之道以“涉川”,只是謙退居后而不爭先,自然萬物一失,故“吉”。
胡氏炳文曰:《謙》主九三,故三爻辭與卦辭皆稱“君子有終”。初亦曰“君子”,何也?三在下卦之上,“勞”而能“謙”,在上之君子也。初在下卦之下,謙而又謙,在下之君子也。在上者尊而光,在下者卑而不可踰,皆所以為君于之終也。“用涉大川,吉”,雖用以濟患可也,況平居乎?
六二,鳴謙,貞吉。
本義:柔順中正,以謙有聞,正而且吉者也,故其占如此。
程傳:二以柔順居中,是為謙德積于中。謙德充積于中,故發于外,見于聲音顏色,故曰“鳴謙”。居中得正,有中正之德也,故云“貞吉”。凡“貞吉”,有為貞且吉者,有為得貞則吉者,六二之“貞吉”,所自有也。
集說:蘇氏軾曰:雄鳴則雌應,故《易》以陰陽唱和寄之于嗚?!吨t》之所以為謙者三,六二其鄰也,上九其配也,故皆和之而鳴于謙。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本義:卦唯一陽,居下之上,剛而得正,上下所歸,有功勞而能謙,尤人所難,故“有終”而“吉”。占者如是,則如其應矣。
程傳:三以陽剛之德而居下體,為眾陰所宗,履得其位,為下之上,是上為君所任,下為眾所從,有功勞而持謙德者也,故曰”勞謙”。古之人有當之者,周公是也。身當天下之大任,上奉幼弱之主,謙恭自牧,夔夔如畏然,可謂有勞而能謙矣。既能“勞謙”,又須君子行之“有終”則“吉”。夫樂高喜勝,人之常情,平時能謙,固已鮮矣,況有功勞可尊乎?雖使知謙之善,勉而為之,若矜負之心不忘,則不能常久,欲其有終,不可得也。唯君子安履謙順,乃其常行,故久而不變,乃所謂有終,有終則吉也。九三以剛居正,能終者也。此爻之德最盛,故象辭特重。
集說:王氏弼曰:處下體之極,履得其位,上下無陽以分其民,眾陰所宗,尊莫先焉。上承下接,“勞謙”匪懈,是以“吉”也。
王氏宗傳曰:《謙》之成卦,在此一爻,故卦之德曰“君子有終”,而九三實當之。
胡氏炳文曰:文王卦辭,曰“謙:亨,君子有終”,周公于三之爻辭,山“吉”代亨字,謙之上加一“勞”字,蓋謙非難,勞而能謙為難,九三之勞,當在上位,而位止于下,所謂勞而能謙者也?!肚分浴熬印狈Q,《坤》之三以“有終”言,《謙》之三兼乾坤之占辭。蓋所謂“勞”者,即乾之“終日乾乾”,而《謙》則又坤之“含章”也。
吳氏曰慎曰:諸儒皆以“君子有終”為句,然據初六“謙謙君子”,則此爻當“勞謙君子”為句,《象傳》明矣。
六四,無不利,撝謙。
本義:柔而得正,上而能下,其占“無不利”矣。然居九三之上,故戒以更當發揮其謙,以示不敢自安之意也。
程傳:四居上體,切近君位,六五之君,又以謙柔自處,九三又有大功德,為上所任,眾所宗,而己居其上,當恭畏以奉謙德之君,卑巽以讓勞謙之臣,動作施為,無所不利于“撝謙”也?!皳帧保┎贾?,如人手之撝也。動息進退,必施其謙,蓋居多懼之地,又在賢臣之上故也。
集說:梁氏寅曰:六四柔而得正,上而能下,可謂謙矣,“無不利”矣。然處近君之地,在功臣之上,故戒以更當發揮其謙也。世之人臣,固有執柔守正,不與物競者矣。然或暗于事理。辭受失宜,無功而受其祿,無實而處其名,若是者失謙之道矣,不可以不戒也。
案:“無不利撝謙”,《本義》作兩句,《程傳》作一句,觀夫子《象傳》,則程說近是。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本義:以柔居尊,在上而能謙者也,故為不富而能以其鄰之象,蓋從之者眾矣。猶有未服者,則利以征之,而于他事亦無不利。人有是德,則如其占也。
程傳:富者眾之所歸,唯財為能聚人。五以君位之尊,而執謙順以接于下,眾所歸也,故不富而能有其鄰也?!班彙?,近也?!安桓弧倍萌酥H也。為人君而持謙順,天下所歸心也。然君道不可專尚謙柔,必須威武相濟,然后能懷服天下,故“利用”行“侵伐”也。威德并著,然后盡君道之宜,而無所不利也。蓋五之謙柔,當防于過,故發此義。
集說:楊氏萬里曰:五以君上之尊,體謙柔之德,[-陷欠]然不有其崇高富貴之勢,此一卦謙德之盛也。推不富之心,則其臣鄰翕然,焉往不利哉?“利用侵伐”,姑舉其大者。
胡氏炳文曰:謙之一字,自禹征有苗,而伯益發之,六五一爻不言謙,而曰“利用侵伐”,何也?蓋不富者,六五虛中而能謙也;以其鄰者,眾莫不服五之謙也。如此而猶有不服者,則征之固宜。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本義:謙極有聞,人之所與,故可用行師。然以其質柔而無位,故可以征己之邑國而已。
程傳:六以柔處柔順之極,又處《謙》之極,極乎謙者也。以極謙而反居高,未得遂其謙之志,故至發于聲音。又柔處謙之極,亦必見于聲色,故曰“鳴謙”。雖居無位之地,非任天下之事。然人之行己,必須剛柔相濟。上,《謙》之極也,至于太甚,則反為過矣,故利在以剛武自治?!耙貒?,己之私有?!靶袔煛?,謂用剛武?!罢饕貒?,謂自治其私。
集說:楊氏時曰:君子行有不得,則反求諸己,故曰“利用行師征邑國”也。“邑國”,私于己者也?!罢饕貒?,自治也。不用剛克而能勝己之私者,未之有也。
《朱子語類》:問:《謙》是不與人爭,如何?五上二爻,皆言“利用侵伐”,“利用行師”。曰:老子言大國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下大國,則取大國。又言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大抵謙自是用兵之道,只退處一步耳,如必也臨事而懼,皆是此意。
何氏楷曰:所征止于“邑國”,毋敢侵伐,亦《謙》之象。
總論:王氏弼曰:夫“吉兇悔吝,生乎動者也”。動之所起,興于利者也。故飲食必有訟,訟必有眾起,未有居眾人之所惡,而為動者所害;處不競之地,而為爭者所奪。是以六爻雖有失位無應乘剛,而皆無兇咎悔吝者,以《謙》為主也。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信矣哉!
胡氏一桂曰:《謙》一卦,下三爻皆吉而無兇,上三爻皆利而無害,《易》中吉利,罕有若是純全者,《謙》之效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