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義:周,代名也。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其辭則文王周公所系,故系之周。以其簡帙重大,故分為上下兩篇。經,則伏羲之畫,文王周公之辭也,并孔子所作之傳十篇,凡十二篇。中間頗為諸儒所亂,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盡合古文。呂氏又更定著為經二卷,傳十卷,乃復孔氏之舊云。
乾元、亨、利、貞。
本義:六畫者,伏羲所畫之卦也。一者,奇也,陽之數也。乾者,健也,陽之性也。本注乾字,三畫卦之名也。下者,內卦也。上者,外卦也。經文“乾”字,六畫卦之名也。伏羲仰觀俯察,見陰陽有奇偶之數,故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陰。見一陰一陽,有各生一陰一陽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見陽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于天也。三畫已具,八卦已成,則又三倍其畫,以成六畫,而為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畫皆奇,上下皆乾,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霸⒑?、利、貞”,文王所系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兇,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文王以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于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言其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終也。此圣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意。余卦放此。
程傳:上古圣人始畫八卦,三才之道備矣,因而重之,以盡天下之變,故六畫而成卦。重乾為乾。乾,天也。天者天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無息之謂乾。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乾者,萬物之始,故為天,為陽,為父,為君?!霸?、亨、利、貞”,謂之四德。“元”者,萬物之始?!昂唷闭撸f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唯乾坤有此四德,在它卦則隨事而變焉。故元專為善大,利主于正固。亨貞之體,各稱其事。四德之義,廣矣,大矣。
集說:孔氏穎達曰:乾者,此卦之名。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于人,故謂之卦。二畫之體,雖象陰陽之氣,未成萬物之象,未得成卦,必三畫以象三才,寫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象,乃謂之卦也。《系辭》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但初有三畫,雖有萬物之象,于萬物變通之理,猶有未盡,故更重之而有六畫,備萬物之形象,窮天下之能事,故六畫成卦也。此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積諸陽氣而成,故此卦六交,皆陽畫成卦也。不謂之天而謂之乾者,天者定體之名,乾者體用之稱,故《說卦》云:“乾,健也。”言天之體以健為用。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體,故名乾不名天也。
邵子曰:不知乾,無以知性命之理。
《朱子語類》云:乾只是健,坤只是順。純陽所以健,純陰所以順。至健者唯天,至順者唯地。
問:乾者天之性情。曰:乾,健也。健之體為性,健之用是情。又曰:性情二者常相參在此,情便是性之發,非性何以有情?健而無息,非性何以能如此?
問:《本義》云:見陽之性健,而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于天也。竊謂卦辭未見取象之意,恐當于大象言之。曰:才設此卦時,便有此象了,故于此豫言之。問“元、亨、利、貞”。曰:當初只是說大亨利于正,不以分配四時,孔子見此四字好,始分作四件說。
又云:“元亨利貞”四字,文王本意在乾坤者只與諸卦一般,至孔子作《彖傳》、《文言》,始以乾坤為四德,而諸卦自如其舊。二圣人之意,非有不同,蓋各是發明一理耳。今學者且當虛心玩味,各隨本文之意而體會之。其不同處,自不相妨。不可遽以己意橫作主張也。
胡氏炳文曰:“元、亨、利、貞”,諸家便作四德解,唯《本義》以為占辭。大通而至正,此天道之本然;大通而必利在正固,人事之當然也。乾為易第一卦,占得之者,其事雖大通,而非正固,尚不能保其終,況它卦乎!
蔡氏清曰:成形之大者為天,坤卦亦曰:陰之成形莫大于地,可見不可就以乾坤當天地。凡至健者皆為乾,凡至順者皆為坤。此乾坤所以足應萬用,而《象傳》之言,所以為專以天道明乾義,以地道明坤義也。
林氏希元曰:乾德剛健,剛以體言,健兼用言。剛則有立,健則有為。人而有立有為,則志至氣至。本立道生,事無不立,功無不成。不見艱難,無能阻止,如乾旋坤轉,如雷厲風行,“何天之衢”,殆不足以擬之,是不唯亨而且大亨也。中者不偏不倚,正者無過不及,體用之分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可見乾之中正也。乾道大通而至正,在人容有不正者,故圣人因以為戒。
案:乾坤之“元亨利貞”,請儒俱作四德說,唯朱子以為占辭,而與它卦一例,其言當失。然四字之中,雖只兩意,實有四層。何則?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人能至健,則事當大通。然必宜于正固,是占辭只兩意也。但易之中,有言“小亨”者矣,有言“不可貞”者矣。一時之通,其亨則小,唯有大者存焉,而后其亨乃大也,是大在亨之先也。硁硁之固,固則非宜,唯有宜者在焉,而后可以固守也,是宜在貞之先也。其在六十四卦者,皆是此理。故其言“元亨”者,合乎此者也。其但言“亨”,或曰“小亨”者,次乎此者也。其言“利貞”者,合乎此者也。其言“不可貞”,“勿用永貞”,或曰“貞兇“貞厲”“貞吝”者,反乎此者也。乾坤諸卦之宗,則其“亨”無不大,而其“貞”無不宜。文王系辭備此四字,故孔子推本于天之道,性之蘊,而以四德明之,實所以發文王之意。且以為六十四卦詳略偏全之例,非孔子之說異乎文王之說,又非其釋乾坤之辭獨異乎諸卦之辭也。學者以是讀朱子之書,庶乎不謬厥旨矣。
初九潛龍勿用。
本義:初九者,卦下陽爻之名。凡畫卦者,自下而上,故以下爻為初。陽數九為老,七為少,老變而少不變,故謂陽爻為九。“潛龍勿用”,周公所系之辭,以斷一爻之吉兇,所謂爻辭者也。“潛”,藏也?!褒垺保栁镆?。初陽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為“潛龍”,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此爻變者,當觀此象而玩其占也。余爻放此。
程傳:下爻為”初”?!熬拧?,陽數之盛,故以名陽爻。理無形也,故假象以顯義。乾以龍為象,龍之為物,靈變不測,故以象乾道變化,陽氣消息,圣人進退。初九在一卦之下,為始物之端,陽氣方萌,圣人側微,若“龍”之“潛”隱,未可自用,當晦養以俊時。
集說:沈氏驎士曰:稱“龍”者,假象也。天地之氣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褒垺敝疄槲铮堋帮w”能“潛”,故借“龍”比君子之德也。初九既尚潛伏,故言“勿用”。
孔氏穎達曰:陽爻稱九,陰爻稱六,其說有二:一者乾體有三畫,坤體有六畫,陽得兼陰,故其數九;陰不得兼陽,故其數六。二者老陽數九,老陰數六,老陰老陽皆變,《周易》以變者為占,故稱九稱六。所以老陽數九、老陰數六者,以楪蓍之數,九過楪則得老陽,六過楪則得老陰,其少陽稱七,少陰稱八,義亦準此。
崔氏像曰:九者老陽之數,動之所占,故陽稱焉?!皾摗?,隱也?!褒垺毕码[地,潛德不彰,是以君子韜光待時,未成其行,故曰“勿用”。
《朱子語類》:問:程易以初、二、三、四四爻作舜說,何以見得如此?曰:此是推說爻象之意,非本指也。易本因卜筮而有象,因象而有占,占辭中便有道理。如筮得“乾”之初九,初陽在下,未可施用,其象為“潛龍”,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得此爻者,當觀此象而玩其占,隱晦而“勿用”可也。此易之本指也。圣人為《彖傳》、《象傳》、《文言》,節節推去無限道理,此程易所以推說得無窮。先通得易本指后,推說不妨。若使以所推說者去解易,則失易之本指矣。
李氏舜臣曰:六爻之象,皆取于“龍”者,陽體之健,其“潛”“見”“惕,,“躍”“飛”“亢”者,初終之序,而變化之跡也。
梁氏寅曰:夫易者,潔凈精徽之教也。故其取象皆假托其物,而未涉于事;包含其意,而各隨所用。然乾純陽之卦,而取象于龍,則其意多為圣人而發者。故夫子于《文言》,皆以圣人事明之。今觀之六爻,則象之所示,占之所決,夫人可用也,獨圣人乎?如初九之“潛龍勿用”,在圣人則方居側徽也,在君子則“遁世無悶”也,在學者則養正于蒙也。以是而推,其用何不可哉?朱子以象占言易,而不欲以事論,懼人之泥而失之也。
林氏希元曰:龍不止陽物,乃陽物之神靈不測者,故象乾之六爻。蓋乾卦六爻,皆得乾道,不比它卦,故《文言》以圣人明之。比之于物,則是“龍”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本義:二,謂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后放此。九二剛健中正,出潛離隱,澤及于物,物所“利見”,故其象為“見龍在田”,其占為“利見大人”。九二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常人不足以當之,故值此爻之變者,但為利見此人而已。蓋亦謂在下之大人也。此以爻與占者相為主賓,自為一例。若有“見龍”之德,則為“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程傳:田,地上也。出現于地上,其德已著。以圣人言之,舜之田漁時也,利見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見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見大德之人,以被其澤。大德之君,九五也。乾坤純體,不分剛柔,面以同德相應。
集說:鄭氏康成曰:二于三才為地道,地上即田,故稱“田”也。
干氏寶曰:二為地上,在地之表,陽氣將施,圣人將顯,故曰“利見大人”。
孔氏穎達曰:陽處二位,故曰九二。陽氣發見,故曰“見龍”。田是地上可營為有益之處,陽氣發在地上,故曰“在田”。初之與二,俱為地道。二在初上,所以稱田?!耙婟堅谔铩保亲匀恢??!袄姶笕恕保匀耸峦兄?。言龍見在田之時,猶似圣人久潛稍出,雖非君位,而有君德,故天下眾庶,“利見”九二之“大人”。先儒云:若夫子教于沫泗,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稱“大人”。
蔡氏清曰:凡“大人”皆是德位兼全之稱。九二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所謂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故亦謂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本義:九,陽爻。三,陽位。重剛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性體剛健,有能“乾乾”惕“厲”之象,故其占如此。君子,指占者而言。言能憂懼如是,則雖處危地而“無咎”也。
程傳:三雖人位,已在下體之上,未離于下而尊顯者也,舜之玄德升聞時也。曰夕不懈而兢惕,則雖處危地而無咎。在下之人,而君德已著,天下將歸之,其危懼可知。雖言圣人事,茍不設戒,則何以為教?作易之義也。
集說:鄭氏康成曰:三,于三才為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
孔氏穎達曰:以陽居三位,故稱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稱“大人”。陽而得位,故稱“君子”。在憂危之地,故“終日乾乾”。言終競此日,健健自強,不有止息?!跋μ琛闭?,謂至向夕之時,猶懷憂惕。此卦九三所居之處,實有危厲。又《文言》云:“雖危無咎”,是實有危也。據其上下文勢,“若”字宜為語辭,諸儒并以“若”為“如”,如似有厲,是實無厲也,理恐未盡。
龔氏原曰:三居下體之上,當危懼之時,唯自強不息,戒謹恐懼,可以免咎。
楊氏時曰:乾之九三,獨言“君子”,蓋九三,人之位也。履正居中,在此一爻。故《文言》于九四,則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于九三止言“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已。其曰;君子行此四德者,蓋乾之所謂君子也。
《朱子語類》:問:伊川云:雖言圣人事,茍不設戒,何以為教?竊意因時而“惕”,雖圣人亦有此心。曰:易之為書,廣大悉備,常人皆可得而用,初無圣凡之別,但當著此爻,便用競競戒惕。
故氏炳文曰:凡卦爻有占無象,象在占中各有象無占,占在象中。如乾初、二、四、五、上,分象與占;九三“終日乾乾夕惕若”,皆占辭也,而象在其中。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本義:“或”者,疑而未定之辭?!败S”者,無所緣而絕于地,特未飛爾?!皽Y”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之所。龍之在是,若下于田,“或躍”而起,則向乎天矣。九陽四陰,居上之下,改革之際,進退未定之時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隨時進退,則“無咎”也。
程傳:“淵”,龍之所安也?!盎颉保赊o,謂非必也?!败S”,不“躍”,唯及時以就安耳。圣人之動,無不時也,舜之歷試時也。
集說:干氏寶曰;“躍”者,暫起之言。
孔氏穎達曰:“或”,疑也。“躍”,跳躍也。言九四陽氣漸進,似若龍體欲飛,猶疑或也。躍于在淵,未即飛也。
程氏迥曰:初與二既皆稱龍,此爻雖不稱龍,即上文知其為龍也。亦猶“大壯”九三“抵羊觸藩,羸其角”,而九四不言羊,知“藩決不羸”即羊也。
李氏過曰:“躍”者,未飛而習飛者也。
林氏希元曰:《本義》進退未定之時,通承上文九陽四陰居上之下,改革之際。蓋以爻與位言,九陽爻,四陰位,陽主進,陰主退,是進退未定也。以上體言,四居上之下,居上欲進。居上之下,則又未必于進,亦進退未定也。以上下二體言,四初離下體,人上體,是為改革之際,亦進退未定也。故總承之曰:進退未定之時。
又曰:“或躍在淵”,將進而未必于進也。未必于進,非不進也。審進退之時,必時可進,然后進也。是謂隨時進退。
陳氏琛曰:九四以陽居陰,本非躁進之資。又居上之下,適當改革之時。是其欲進以有為,而商度之未決,蓋將待時而出,見可而動也。有如龍之“或躍在淵”焉。其象如此,占者誠能隨時進退,則其進也非貪位,退也非沽名??梢酝妒聨字畷梢悦馐碇?,何咎”之有哉?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本義: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而占法與九二同,特所“利見”者,在上之大人爾。若有其位,則為“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也。
程傳:進位乎,天位也。圣人既得天位,則“利見”在下大德之人,與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見”夫大德之君也。
集說:楊氏雄曰:龍之“潛”“亢”,不獲中矣。過中則“惕”,不及中則“躍”。二五其中乎!故有“利見”之占。
鄭氏康成曰:五于三才為天道,天者清明無形,而龍在焉,“飛”之象也。
干氏寶曰:圣功既就,萬物既睹,故曰“利見大人”。
孔氏穎達曰:言九五陽氣盛至于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圣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為萬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見”此居上位之“大人”。
《朱子語類》云:太祖一日問王昭素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常人何可占得此卦?昭素曰:何害,若臣等占得,則陛下是“飛龍在天”,臣等“利見大人”。此說得最好。此易之用,所以不窮也。
胡氏炳文曰:九五以天德居天位,剛健而純,中正而粹者也。《文言》曰“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其九五之謂與!“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則“飛龍在天”之事矣。
林氏希元曰:此爻剛健中正,以居尊位,與他卦九五不同。蓋乾是純陽至健之卦,九五又得乾道之純,在人則圣人也。故《本義》特曰:如以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以別于他卦。
上九亢龍有悔。
本義:“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過于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陽極于上,動必“有悔”,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九五者,位之極。中正者,得時之極,過時則“亢”矣。上九至于亢極,故“有悔”也。有過則有海,唯圣人知進退存亡而無過,則不至于悔也。
集說:王氏肅曰:窮高曰:“亢”,知進忘退,故悔也。
郭氏雍曰:九三過而“惕”,故“無咎”。上九過而“亢”,故“有悔”。然則龍德莫善于惕,而莫不善于亢也。
《朱子語類》云:若占得此爻,必須以亢滿為戒。當極盛之時,便須慮其亢,如這般處,最是易之大義,大抵于盛滿時致戒。
總論:范氏仲淹曰:九二君之德,九五君之位,成德于其內,得位于其外,余爻則從其進退安危之會言之。
饒氏魯曰:一爻有一爻之中,如初則以“潛”為中,二則以“見”為中,三則以“乾”、“惕”為中,四則以“或躍”為中。卦有才、有時、有位不同,圣人使之無不合乎中。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本義:用九,言凡筮得陽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蓋諸卦百九十二陽爻之通例也。以此卦純陽而居首,故于此發之。而圣人因系之辭,使遇此卦而六爻皆變者,即此占之。蓋六陽皆變,剛而能柔,吉之道也。故為“群龍無首”之象,而其占為如是則吉也。《春秋傳》曰:乾之坤曰“見群龍無首吉”,蓋即純坤卦辭,“牝馬之貞”、“先迷后得”、“東北喪朋”之意。
程傳:用九者,處乾剛之道,以陽居乾體,純乎剛者也。剛柔相濟為中,而乃以純剛,是過乎剛也。“見群龍無首”,謂觀諸陽之義,為無首則吉也。以剛為天下先,兇之道也。
集說:朱子答虞士朋曰:用九用六,當從歐公說,為楪蓍變卦之凡例。蓋陽爻百九十二,皆用九而不用七;陰爻百九十二,皆用六而不用八也。特以乾坤二卦純陽純陰,而居篇首,故就此發之。此歐陽公舊說也。而愚又嘗因其說而推之,竊以為,凡得乾而六爻純九,得坤而六爻純六者,皆當直就此例,占其所系之辭,不必更看所變之卦。《左傳》蔡墨所謂“乾之坤曰見群龍無首”者,可以見其一隅也。
又《語類》云:荊公言用九只在上九一爻,非也。六爻皆用九,故曰“見群龍無首,吉”。用九便是行健處。
林氏希元曰:用九本是陽爻之通例,然于乾卦六爻之后發之,便是指乾卦六爻用九。
又曰:或疑“無首”之“吉”,剛而能柔則吉也。牝馬之利,順而能健則利也。剛而能柔,與順而健者,性體自是不同。而《春秋傳》曰:乾之坤曰“見群龍無首吉”,何也?曰:乾變之坤,雖為坤之所為,然本自剛來,與本是坤者不同。故乾“無首”之“吉”,終不可同于坤“牝馬之貞”。坤“永貞”之“利”,終不可同于乾之“元亨”。圣人不教人即所變之卦以考其占,而別著自此至彼之象占者,正以其有不可同耳。
案:爻辭雖所以發明乎卦之理,而實以為占筮之用,故以九六名爻者取用也。爻辭動則用,不動則不用。卦辭則不論動不動而皆用也。但不動者,以本卦之象辭占;其動者,則合本卦變卦之彖辭占。如乾之六爻全變則坤,坤之六爻全變則乾也。先儒之說,以為全變則棄本卦而觀變卦;而乾坤者天地之大義,乾雖變坤,未可純用坤辭也;坤雖變乾,未可純用乾辭也。故別立用九用六,以為皆變之占辭。此其說亦善矣。以理揆之,則凡卦雖全變,亦無盡棄本卦而不觀之理,不獨乾坤也。故須合本卦變卦而占之者近是。如此則乾變坤者,合觀乾辭與坤辭而已。坤變乾者,合觀坤辭與乾辭而已。但自乾而坤,則陽而根陰之義也。自坤而乾,則順而體健之義也。合觀卦辭者,宜知此意,故立用九用六之辭以發之。蓋群龍雖現而不現其首,陽而根陰故也。永守其貞而以大終,順而體健故也。此亦因乾坤以為六十四卦之通例。如自復而姤,則長而防其消可也。自姤而復,則亂而圖其治可也。固非乾坤獨有此義,而諸卦無之也。圣人于乾坤發之,以示例爾。然乾雖不變,而用九之理自在,故“乾元”無端,即“無首”之妙也。坤雖不變,而用六之理自在,故坤“貞”能“安”,即“永貞”之道也。陰陽本自合德者,交易之機,其因動而益顯者,則變易之用,學易者尤不可以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