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經】第12卦-否卦?天地否卦(坤下乾上)-[清]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二》

[清]李光地| 易經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12卦-否卦?天地否卦(坤下乾上)

程傳:《否·序卦》:“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狈蛭锢硗鶃恚ㄌ┲畼O則必《否》,《否》所以次《泰》也。為卦天上地下,天地相交,陰陽和暢則為《泰》。天處上,地處下,是天地隔絕,不相交通,所以為《否》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本義:“否”,閉塞也。七月之卦也,正與《泰》反,故曰“匪人”,謂非人道也。其占不利于君子之正道。蓋乾往居外,坤來居內。又自漸卦而來,則九往居四,六來居三也?;蛞芍巳巳盅芪模伞侗取妨`也。《傳》不特解其義,亦可見。

程傳:天地交而萬物生于中,然后三才備,人為最靈,故為萬物之首。凡生天地之中者,皆人道也。天地不交,則不生萬物,是無人道,故曰“匪人”,謂非人道也。消長闔辟,相因而不息,《泰》極則復,《否》極則傾,無常而不變之理,人道豈能無也?既《否》則泰矣。夫上下交通,剛柔和會,君子之道也。否則反是,故“不利君子貞”。君子正道,否塞不行也。“大往小來”,陽往而陰來也。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象,故為《否》也。

集說:孔氏穎達曰:“否之匪人”者,言否閉之世,非是人道交通之時,故云匪人。“不利君子貞”者,由小人道長,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為正也。陽氣往而陰氣來,故云“大往小來”。陽主生息,故稱大。陰主消耗,故稱小。

崔氏憬曰:否,不通也。于不通之時,小人道長,故云“匪”人。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貞”也。

呂氏大臨曰:否,閉幕而不交也,“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言否閉之世,非其人者,惡直丑正,不利乎君子之守正。

王氏宗傳曰:“匪人”,所謂非君子人也。人非君子,則平時與君子如枘鑿之不相入者,正斯人也。匪人得志,則君子之道,否塞而不行矣。夫正道之在天下。不可以一日無也。今也君子之道,否塞而不得行者,皆“否之匪人”,不利乎貞故也。蓋小人之心,同乎己者則利之,異乎己者則不利也。夫唯彼己之勢,既不相入,故大者往而小者來也。

喬氏中和曰:君子以正自居,隱見隨時,無人而不自得,何不利之有,亦小人不利于君子之貞耳。于是而君子往小人來而天地《否》矣。由《否》而之《泰》焉,天也。由《泰》而之《否》焉,人也。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二:否卦初六

初六,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

本義三陰在下,當《否》之時,小人連類而進之象,而初之惡則未形也,故戒其“貞”則“吉”而“亨”。蓋能如是,則變而為君子矣。

程傳:《泰》與《否》皆取茅為象者,以群陽群陰同在下,有牽連之象也?!短分畷r,則以同征為吉?!斗瘛分畷r,則以同貞為“亨”。始以內小人外君子為《否》之義,復以初六否而在下為君子之道。《易》隨時取義,變動無常?!斗瘛分畷r,在下者君子也。否之三陰,上皆有應。在否隔之時,隔絕不相通,故無應義。初六能與其類貞固其節,則處否之吉,而其道之亨也。當否而能進者,小人也,君子則伸道免禍而已。君子進退,未嘗不與其類同也。

集說:王氏弼曰;居《否》之時,動則入邪。三陰同道,皆不可進,故“拔茅茹以類”,“貞”而不諂則“吉亨”。

胡氏瑗曰:《否》之初,是小人道長,君子不可用之時也。時既不可用,則必引類而退,守以正道,不可求進,然后得其占而獲亨也。

王氏宗傳曰:《否》之初六雖有其應,然當此之時,上下隔絕而不通,故初六無上應之義,唯其以匯守吾正而已?!凹唷?,《泰》之時為然也。初六以其類貞,而亦“吉”且“亨”者,詘身以伸道,故無往而不吉,亦無往而不亨也。“吉”,謂免禍?!昂唷保^伸道也。

王氏應麟曰:《泰》之“征吉”,引其類以有為;《否》之“貞吉”,潔其身以有待。

案:圣人雖許小人改過,恐無系以吉亭之辭之理,《程傳》及諸家作君子守道者近是。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二:否卦六二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本義:陰柔而中正,小人而能包容、承順乎君子之象,小人之吉道也。故占者小人如是則吉,大人則當安守其否,而后道亨。蓋不可以彼包承于我,而自失其守也。

程傳:六二其質則陰柔,其居則中正。以陰柔小人而言,則方否于下,志所包畜者,在承順乎上,以求濟其否,為身之利,小人之吉也。大人當否,則以道自處,豈肯枉已屈道,承順于上?唯自守其否而已。身之否,乃其道之亨也?;蛟簧舷虏唤唬嗡泻??曰:正則否矣,小人順上之心,未嘗無也。

集說:楊氏簡曰:小人者之事其上也,包而不敢露,承而不敢拂,故“吉”。若夫大人,則否而“亨”。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二:否卦六三

六三,包羞。

本義:以陰居陽而不中正,小人志于傷善而未能也,故為”包羞”之象。然以其未發,故無兇咎之戒。

程傳:三以陰柔不中不正而居否,又切近于上,非能守道安命,窮斯濫矣,極小人之情狀者也。其所包畜謀慮邪濫無所不至,可羞恥也。

集說:游氏酢曰:在下體之上,位浸顯矣。當否之世而不去,忍恥冒處,故謂之“包羞”。

郭氏雍曰:尸祿素餐,所謂“包羞”者也??鬃釉唬喊顭o道,轂恥也,其六三之謂與?

楊氏簡曰:六三德不如六二,而位益高,舍正從邪,有愧于中,故曰“包羞”。是謂君子中之小人,自古此類良多。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二:否卦九四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本義:《否》過中矣,將濟之時也。九四以陽居陰,不極其剛,故其占為“有命五咎”,而疇類三陽,皆獲其福也?!懊?,謂天命。

程傳:四以陽剛健體,居近君之位,是有濟否之才,而得高位者也。足以輔上濟否,然當君道方否之時,處逼近之地,所惡在居功取忌而已,若能使動必出于君命,威柄一歸于上,則“無咎”,而其志行矣。能使事皆出于君命,則可以濟時之否,其疇類皆附離其福祉?!半x”,麗也。君子道行,則與其類同進,以濟天下之否,“疇離祉”也。小人之進,亦以其類同行。

集說:項氏安世曰:《泰》九三于“無咎”之下言“有?!保斗瘛肪潘挠凇盁o咎”之下言“疇離扯”者,二爻當天命之變,正君子補過之時也。《泰》之三,知其將變,能修人事以勝之,使在我者無可咎之事,然后可以勿恤小人之孚,而自食君子之福也?!斗瘛分模蚱洚斪?,能修人事以乘之,有可行之時,而無可咎之事,則不獨為一己之利,又足為眾賢之祉也。是二者茍有咎焉,其禍可勝言哉?

又曰:《泰》雖極治,以命亂而成《否》,《否》雖極亂,以有命而成《泰》。命者,天之所令,君之所造也。道之廢興,豈非天耶?世之治亂,豈非君耶?

胡氏炳文曰:《否》、《泰》之變,皆天也。然《泰》變為《否》易,故于內卦即言之?!斗瘛纷優椤短冯y,故于外卦始言之。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二:否卦九五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本義: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能休時之否,大人之事也。故此爻之占,大人遇之則吉,然又當戒懼,如《系辭傳》所云也。

程傳:五以陽剛中正之德居尊位,故能休息天下之否,“大人”之“吉”也。大人當位,能以其道休息天下之否,以循致于泰。猶未離于否也,故有“其亡”之戒?!斗瘛芳刃菹?,漸將反《泰》,不可便為安肆,當深慮遠戒,常虞否之復來,曰“其亡”矣,“其亡”矣。其“系于苞桑”,謂為安固之道,如維系于“苞?!币??!吧!敝疄槲?,其根深固?!鞍?,謂叢生者,其固尤甚。圣人之戒深矣。漢王允、唐李德裕不知此戒,所以致禍敗也。《系辭》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p>

集說:《朱子語類》:問:九五“其亡其亡,系于苞?!比绾??曰:有戒懼危亡之心,則便有苞桑系固之象。蓋能戒懼危亡,則如系于苞桑,堅固不拔矣。如此說,則象占乃有收殺,非是“其亡其亡”而又“系于苞?!币?。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二:否卦上九

上九,傾否,先否后喜。

本義:以陽剛居否極,能傾時之否者也,其占為“先否后喜”。

程傳:上九否之終也,物理極而必反,故《泰》極則《否》,《否》極則《泰》。上九《否》既極矣,故否道傾覆而變也。先極否也,后傾喜也。《否》傾則《泰》矣,“后喜”也。

集說:孔氏穎達曰:處《否》之極,否道已終,能傾毀其否,故曰“傾否”也。否道未傾之時,是“先否”。已傾之后,其事得通,故曰后有喜也。

王氏宗傳曰:言傾否而不言否傾,人力居多焉。

胡氏炳文曰:以陰柔處《泰》之終,故不能?!短?,而《泰》復為《否》。以陽剛處否之終,故卒能傾否,而否復為《泰》?!斗瘛?、《泰》反復,天乎?人也。

何氏楷曰:“先否后喜”,即先天下而憂、后天下而樂之意,正與“其亡其亡”之君心相似。

×關閉
微信二維碼
91在线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