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傳:《益·序卦》:“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盛衰損益如循環,損極必益,理之自然,《益》所以繼《損》也。為卦巽上震下,雷風二物,相益者也,風烈則雷迅,雷激則風怒,兩相助益,所以為益,此以象言也。巽震二卦,皆由下變而成,陽變而為陰者損也,陰變而為陽者益也。上卦損而下卦益,損上益下,所以為益,此以義言也。下厚則上安,故益下為《益》。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本義:“益”,增益也。為卦損上卦初畫之陽,益下卦初畫之陰,自上卦而下于下卦之下,故為《益》。卦之九五六二,皆得中正,下震上巽,皆木之象,故其占利有所往:而“利涉大川”也。
程傳:“益”者,益于天下之道也,故“利有攸往”。益之道可以濟險難,“利涉大川”也。
集說:孔氏穎達曰:《損》卦則損下益上,《益》卦則損上益下,得名皆就下而不據上者。向秀云:明王之道,志在惠下,故取下謂之《損》,與下謂之《益》。
陸氏贄曰:損上益下曰《益》,損下益上曰《損》。約己而裕于人,入必悅而奉上矣,豈不謂之益乎。上蔑人而肆諸己,人必怨而畔上矣,豈不謂之損乎。
范氏仲淹曰:益上曰《損》,損上曰《益》者,何也?益上則損下,損下則傷其本也。損上則益下,益下則固其本也。
蔡氏清曰:損下益上,民貧則君不能獨富,損道也,故為《損》。損上益下,民富則君不能獨貧?益道也,故為《益》。損則上下通一損,益則上下通一益,要知關于上者為多。
案:彖辭與損同,亦不專主損己惠下為義。蓋益以興利,故利以圖大事而濟大難。天下事有動而后獲益者,不可坐以需時也。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本義:初雖居下,然當益下之時,受上之益者也。不可徒然無所報效,故“利用為大作”,必“元吉”,然后得“無咎”。
程傳:初九震動之主,剛陽之盛也。居《益》之時,其才是以益物。雖居至下,而上有六四之大臣應于己。四巽順之主,上能巽于君,下能順于賢才也,在下者不能有為也,得在上者應從之,則宜以其道輔于上,作大益天下之事,“利用為大作”也。居下而得上之用以行其志,必須所為大善而“吉”。則無過“咎”,不能“元吉”,則不唯在已有咎乃累乎上,為上之“咎”也。在至下而當大任,小善不足以稱也,故必“元吉”,然后得“無咎”。
集說:《朱子語類》云:初九在下,為四所任而“大作”者,必盡善而后“無咎”。若所作不盡善,未免有咎也。
案:卦以損四益初為義,則初亦受益之極,卦之主也,故其辭亦與卦同?!袄脼榇笞髡摺?,即彖所謂“利有攸往,利涉大川”也。必大為益人之事,然后可以自受其益。非然,則受大益者,乃所以為大損矣。凡《易》中言“吉”“無咎”者,皆謂得“吉”而后可以免“咎”。而《損》彖辭及此爻,與《萃》四之辭為尤著。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本義:六二當《益》下之時,虛中處下,故其象占與《損》六五同。然爻位皆陰,故以“永貞”為戒。以其居下而受上之益,故又為卜郊之吉占。
程傳:六二處中正而體柔順,有虛中之象。人處中正之道,虛其中以求益,而能順從,天下孰不愿告而益之。孟子曰:夫茍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夫滿則不受,虛則來物,理自然也。故或有可益之事,則眾朋助而益之?!笆闭?,眾辭眾人所是,理之至當也?!褒敗闭?,占吉兇辨是非之物。言其至是,龜不能違也?!坝镭懠?,就六二之才而言。二中正虛中,能得眾人之益者也。然而質本陰柔,故戒在常永貞固,則吉也。求《益》之道,非永貞則安能守也?!稉p》之六五,十朋之則“元吉”者,蓋居尊自損,應下之剛,以柔而居剛,柔為虛受,剛為固守,求益之至善,故“元吉”也。六二虛中求益,亦有剛陽之應,而以柔居柔,疑益之未固也,故戒能常永貞固則吉也?!巴跤孟碛诘奂保缍撝卸苡镭?,用以享上帝,猶當獲吉,況與人接物其意有不通乎。求益于人,有不應乎。祭天,天子之事,故云“王用”也。
集說:王氏逢曰:為臣若是,王者用之,可享上帝。
郭氏雍曰:“或益之”,人益之也?!笆笾敻タ诉`”,龜神益之也?!巴跤孟碛诘奂?,天益之也?!疤烨腋ミ`,況于人與鬼神乎”!
蘭氏廷瑞曰:六二柔順,受益之臣,王用之可以享帝獲吉。如成湯用伊尹而享天心,太戊用伊陟而格上帝。
李氏簡曰:“王用享于帝吉”,猶言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也。
鄭氏維岳曰:王用享帝,言王用六二以享帝也,古人一德克享天心,又曰吁俊尊上帝。
案:郭氏說,于文意甚明,“益之”者人也,“弗克違”者鬼神也。然必克當天心,乃獲是應。故《損》五《象傳》,推本于自上祐,而此爻辭又更有享于上帝之義也。鄭氏謂王用六二以享帝者極是,《隨》上《升》四,其義皆同。但彼云“西山”“岐山”,而此云“上帝”者,彼但言鬼神享之而已,此爻上文既云朋龜弗違,則鬼神其依之義已見,故復推而上之至于上帝。若山川之神,則不大于蓍龜也。
六三,益之用兇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本義:六三陰柔不中不正,不當得益者也。然當益下之時,居下之上,故有益之以兇事者,蓋警戒震動,乃所以益之也。占者如此,然后可以“無咎”。又戒以“有孚中行”而“告公用圭”也,用圭所以通信。
程傳:三居下體之上,在民上者也,乃守令也。居陽應剛,處動之極,居民上而剛決,果于為益者也。果于為益,用之“兇事”則“無咎”。“兇事”,謂患難非常之事。三居下之上,在下當承稟于上,安得自任擅為益乎。唯于患難非常之事,則可量宜應卒,奮不顧身,力庇其民,故“無咎”也。下專自任,上必忌疾,雖當兇難,以義在可為,然必有其孚誠,而所為合于中道,則誠意通于上,而上信與之矣。專為而無為上愛民之至誠,固不可也。雖有誠意,而所為不合中行,亦不可也。圭者通信之物,《禮》云;大夫執圭而使,所以申信也。凡祭祀朝聘,用圭玉,所以通達誠信也。有誠孚而得中道,則能使上信之,是猶告公上用圭王也,其孚能通達于上矣。在下而有為之道,固當“有孚中行”。又三陰爻而不中,故發此義。或曰:三乃陰柔,何得反以剛果任事為義,曰:三質雖本陰,然其居陽乃自處以剛也。應剛,乃志在乎剛也。居動之極,剛果于行也。以此行益,非剛果而何?!兑住芬运鶆贋榱x,故不論其本質也。
集說:王氏安石曰:以至誠而中行,則不獨“無咎”,可以成功?!肮纭闭咚愿娉晒σ?。
游氏酢曰:益則吉矣,而“用兇事”者,所謂吉人兇其吉也。三居下體之上,當震之極,不用兇事,則高而危,滿而溢矣。
《朱子語類》云:“益之用兇事”,猶《書》言:用降我兇德,嘉績于朕邦。
蔡氏淵曰:“兇事”,困心衡慮之事,在一卦之中,故三四皆曰“中行”。
蔡氏清曰:當《益》之時,概當得益,而居于之上,乃危地也,故獨為“益之”以“兇事”之象。雖益之而以兇事,雖兇事亦益之也。所謂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也。其功夫又在“有孚中行”上。
張氏振淵曰:益不以美事而以兇事,如投之艱難,置之盤錯,警戒震動之謂也?!盁o咎”,言可因是而遷善樸過也。下二句,正言其所以“無咎”?!坝墟凇闭?,滌慮洗心,誠于體國而不欺?!爸行小闭?,履正奉公,合于中道而不悖。即此便是上通于君處,猶“告公”而“用圭”以通信者然。
案:此爻與《損》之六四相反對,損四受下之益者,此爻受上之益者。然皆不言所益,而曰“疾”,曰“兇事”,蓋三四兇懼之位也。故其獲益,亦與他爻不同。在上位者而知《損》四之義,則不以下之承奉為益,而能匡其過,能輔其所不逮者,乃益也。在下位者而知此爻之義,則不以上之恩榮為益,而試之諸艱,投之以多難者,乃益也。然在《損》四則宜速以改過,在此爻則宜緩以通誠,乃有以為受益之地。
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本義:二四皆不得中,故皆以“中行”為戒。此言以益下為心,而合于“中行”,則“告公”而見“從”矣?!秱鳌吩唬褐苤畺|遷,晉鄭焉依。蓋古者遷國以益下,必有所依,然后能立。此爻又為遷國之吉占也。
程傳:四當益時,處近君之位,居得其正,以柔巽輔上,而下順應于初之剛陽,如是可以益于上也。唯處不得其中,而所應又不中,是不足于中也。故云若行得中道,則可以益于君上,告于上而獲信從矣。以柔巽之體,非有剛特之操,故“利用為依遷國”?!盀橐馈?,依附于上也。“遷國”,順下而動也。上依剛中之君,而致其益,下順剛陽之才,以行其事,利用如是也。自古國邑,民不安其居則遷。遷國者,順下而動也。
集說:吳氏曰慎曰:四正主于益下者,然非君位,不敢自專,必告于公也,“中行”則見從矣。
案:此爻亦與《損》三相反對,《損》三為卦之所損以益上者。此爻為卦之所損以益下者,故辭義相類。《損》三無私交而與上同德,乃可以益上。此爻不專己而與上同德,乃可以益下也。“用”,用六四也,與六二“王用”之“用”同?!边w國”,大事也,亦即卦之所謂“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者也。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本義:上有信以惠于下,則下亦有信以惠于上矣,不問而“元吉”可知。
程傳:五剛陽中正居尊位,又得六二之中正相應,以行其益,何所不利。以陽實在中,“有孚”之象也。以九五之德之才之位,而中心至誠在惠益于物,其至善大吉,不問可知,故云“勿問元吉”。人君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權,茍至誠益于天下,天下受其大福,其“元吉”不假言也?!坝墟诨菸业隆?,人君至誠益于天下,天下之人,無不至誠愛戴,以君之德澤為恩惠也。
集說:王氏弼曰:得立履尊,為《益》之主者也。為益之大,莫大于信,為惠之大,莫大于心。因民,所利而利之焉,惠而不費?;菪恼咭?,信以惠心,盡物之愿,固不待問而“元吉”,以誠惠物,物亦應之,故曰“有孚惠我德”也。
呂氏祖謙曰:人君但誠心惠民,不須問民之感,如此然后“元吉”,民皆交孚而惠君之德也。茍惠民而先問民之感不感,是計功利,非誠心惠民者也,安能使民之樂應乎。
蔡氏清曰:“惠心”,惠下之心也。“惠我德”,下惠我之德也。而皆“有孚”,上感而下應也。“有孚”之施于下者,在我只為心,自下之受此施者目之,則為德矣,實非有二也。
鄭氏維岳曰:《損》之六五,受下之益者也?!兑妗分盼?,益下者也?!稉p》六五受益而獲“元吉”,《益》九五但知民之當益而已,“勿問元吉”也,此惠心之出于“有孚”者也。然上雖不望德于民,而民固德其惠矣。其德其惠,亦出于“有孚”也,故曰王道本于誠意。
案:“勿問”二字,呂氏說是,觀孔子《象傳》可見。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本義:以陽居益之極,求益不已,故“莫益”而“或擊之”。“立心勿恒”,戒之也。
程傳:上居無位之地,非行益于人者也。以剛處益之極,求益之甚者也。所應者陰,非取善自益者也。利者,眾人所同欲也。專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則昏蔽而忘義理。求之極,則侵奪而致仇怨?;蚍蜃釉唬悍庞诶卸嘣?,孟子謂先利則不奪不厭,圣賢之深戒也。九以剛而求益之極,眾人所共惡,故無益之者,而或攻擊之矣?!傲⑿奈鸷銉础?,圣人戒人存心不可專利。云“勿恒”如是,“兇”之道也,所當速改也。
集說:孔氏穎達曰:上九處《益》之極,益之過其者也。求益無厭,怨者非一,故曰“莫益之,或擊之”也?!拔稹?,猶無也。求益無巳,是“立心無恒”者也。無恒之人,必兇咎之所集。
案:卦義損上益下,則上者受損之極者也。若以受損為克己利于亦可,而爻義不然者,蓋能克己利下,則受益莫大焉,不得云受損矣。故損上以處損之終,自損之極,而得益為義。此爻以處益之終,自益之極而得損為義?!稌吩疲簼M招損,謙受益。兩爻之意相備也。
總論:熊氏良輔曰:《損》、《益》二卦,皆以損陽益陰為義。《損》自泰來者也,益自《否》來者也。天下之理,未有《泰》而不《否》,《否》而不《泰》,亦未有損而不益。益而不損者,故《泰》居上經十一卦,而《損》居下經十一卦?!短?、《否》、《損》、《益》為上下經之對,后天序易,其微意蓋可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