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論作《易》傳《易》源流
《周禮》: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陸氏德明曰:宓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于天文,俯則察于地理,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文王拘于羑里,作卦辭,周公作爻辭??鬃幼鳌跺柁o》、《象辭》、《文言》、《系辭》、《說卦》、《序卦》、《雜卦》十翼。班固曰: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傳”即“十翼”也。自魯商瞿子木受易于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及秦燔書,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傳授者不絕。(《隋書》云,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惟失《說卦》三篇,后河內女子得之。)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及洛陽周王孫,梁人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漢初言《易》者本之田生。同授緇川楊何,寬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及孟喜、梁邱賀,由是有施孟梁邱之學焉。施讎傳《易》,授張禹及瑯琊魯伯,禹授淮陽彭宣及沛戴崇,伯授太山屯莫如及瑯邪邴丹。后漢劉昆受施氏《易》于沛人戴賓,其子軼。孟喜父孟卿善為《禮》、《春秋》。孟卿以《禮》經多,《春秋》繁雜,乃使喜從田王孫受《易》。喜為易章句,授同郡白光及沛翟牧,后漢洼丹、鮭陽鴻、任安皆傳孟氏《易》。粱邱賀本從太中大夫京房受《易》,后更事田王孫,傳子臨,臨傳五鹿充宗及瑯邪王駿,充宗授平陵土孫張及沛鄧彭祖、齊衡咸。后漢范升傳梁邱《易》,以授京兆楊政,又潁川張興傳梁邱易,弟子著錄且萬人。子魴傳其業。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延壽云嘗從孟喜問《易》,房以延壽《易》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曰非也。房為《易》章句,說長于災異,以授東海段嘉及河東姚平、河南乘弘,皆為郎、博士,由是前漢多京氏學。后漢戴馮、孫期、魏滿并傳之。費直傳《易》,授瑯邪王璜,為費氏學,本以古字,號古文《易》,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文言》解說上下經。漢成帝時,劉向典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義略同,唯京氏為異。向又以中古文《易經》校施、盂、梁邱三家之《易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范氏《后漢書》云:京兆陳元,扶風馬融,河南鄭眾,北海鄭康成,潁川荀爽,并傳費氏《易》。沛人高相治《易》,與費直同時,其《易》亦無章句,專說陰陽災異,自言出丁將軍。傳至相,相授子康及蘭陵母將永,為高氏學,漢初立《易》楊氏博士,宣帝復立施、孟,梁邱之《易》,元帝又立京氏《易》,費、高二家不得立,民間傳之。后漢費氏興而高氏遂微。永嘉之亂,施氏、梁邱之《易》亡,孟、京、費之易,人無傳者,唯鄭康成、王輔嗣所注行于世,而王氏為世所重。其《系辭》以下,王不注,相承以韓康伯注續之。
孔氏穎達曰:《系辭》云“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故孔安國、馬融、王肅、姚信等并云,伏犧得河圖而作《易》,是則伏犧雖得河圖,復須仰觀俯察,以相參正,然后畫卦。伏犧初畫八卦,萬物之象,皆在其中。故《系辭》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雖有萬物之象,其萬物變通之理,猶自未備。故因其八卦而更重之,卦有六爻,遂重為六十四卦也。《系辭》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是也。然重卦之人,諸儒不同,凡有四說:王輔嗣等以為伏犧重卦,鄭康成之徒以為神農重卦,孫盛以為夏禹重卦,史遷等以為文王重卦。其言夏禹及文王重卦者,案《系辭》,神農之時,已有蓋取《益》與《噬嗑》。以此淪之,不攻自破。其言神農重卦,亦未為得。今依輔嗣以伏犧既畫八卦,即自重為六十四卦,為得其實。其重卦之意,備在《說卦》,此不具敘。伏犧之時,道尚質素,畫卦重爻,足以垂法。后代澆訛,德不如古,爻象不足以為教,故作《系辭》以明之。
按《周禮·大卜》三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杜子春云:《連山》伏犧,《歸藏》黃帝。鄭康成《易贊》及《易論》云: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鄭康成又釋云:《連山》者,象山之出云,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康成雖有此釋,更無所據之文,先儒因此遂為文質之義,皆繁而無用,今所不取。按《世譜》等群書,神農一曰連山氏,亦曰列山氏,黃帝一曰歸藏氏。既《連山》、《歸藏》并是代號,則《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毛詩》云“周原(膴左月右無)(膴左月右無)”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里,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之《周易》,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余代也。
其《周易》系辭,凡有二說,一說卦辭爻辭,并是文王所作。知者按《系辭》云“《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故史遷云文王囚而演《易》,即是“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鄭學之徒,并依此說。二以為驗爻辭多是文王后事,按《升》卦六四“王用亨于岐山”。武王克殷之后,始追號文王為王,若爻辭是文王所制,不應云“王用亨于岐山”。又《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武王觀兵之后,箕子始被囚奴,文王不宜豫言“箕子之明夷”。又《左傳》韓宣子適魯,見《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謗,亦得為忱患也。驗此諸說,以為卦辭文王,爻辭周公。馬融、陸績等并同此說,今依而用之。所以只言三圣,不數周公者,以父統子業故也。然則《易》之爻辭、蓋亦是文王本意,故但言文王也。
其《彖》、《象》等十翼之辭,以為孔子所作,先儒更無異論。但數十翼亦有多家。既文王《易經》本分為上下二篇,則區域各別,《彖》、《象》釋卦,亦當隨經而分。故一家數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鄭學之徒,并同此說,今亦依之。
晁氏說之曰:漢《藝文志》易經十二篇,施、孟、梁邱三家。顏師古曰: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是則《彖》、《象》、《文言》、《系辭》,始附卦爻而傳于漢與!先儒謂費直專以《彖》、《象》、《文言》參解易爻,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其初費氏不列學官,惟行民間。至漢末陳元、鄭康成之徒學費氏,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孔穎達又謂輔嗣之意,《象》本釋經,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辭》,各附當爻。則費氏初變亂古制時,猶若今《乾》卦《彖》、《象》系卦之末與!古經始變于費氏,而卒大亂于王弼,惜哉!奈何后之儒生,尤而效之!杜預分《左氏傳》于經,宋衷、范望輩散《太玄》、《贊》與《測》于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觀其初,乃如古文《尚書》司馬遷、班固序傳,揚雄《法言》序篇云爾。今民間《法言》列《序》篇于其篇首,與學官書不同,概可見也!唐李鼎祚又取《序卦》冠之卦首,則又效小王之過也!劉牧云:小《象》獨《乾》不系于爻辭,尊君也。石守道亦曰:孔子作《彖》《象》于六爻之前,小《象》系逐爻之下,惟《乾》悉屬之于后者,讓也。嗚呼!他人尚何責哉。
朱子門人問:伏犧始畫八卦,其六十四者,是文王后來重之邪?抑伏犧已自畫邪?看先天圖,則有八卦便有六十四,疑伏犧已有畫矣。曰:《周禮》言三《易》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便見不是文王漸畫。又問:然則六十四卦名,是伏犧元有,抑文王所立?曰:此不可考。子善問,據十三卦所言,恐伏犧時已有。曰:十三卦所謂蓋取諸《離》、蓋取諸《益》者,言結繩而為網罟,有《離》之象,非觀《離》而始有此也。
古文《周易》經傳十二篇,東萊呂祖謙伯恭父之所定,而《音訓》一篇,則其門人金華王莘叟所筆受也。某嘗以為易經本為卜筮而作,皆因吉兇以示訓戒,故其言雖約,而所包甚廣。夫子作傳,亦略舉其一端以見凡例而已。然自諸儒分經合傳之后,學者便文取義,往往未及玩心全經,而遽執傳之一端以力定說。于是一卦一爻,僅為一事,而《易》之為用,反有所局,而無以通乎天下之故。若是者,某蓋病之,是以三復伯恭父之書而有發焉,非特為其章句之近古而已也。
呂氏祖謙曰:漢興,言《易》者六家,獨費氏傳古文《易》,而不立于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盂梁邱經,或脫去無咎、悔亡,惟費氏經與古文同,然則真孔氏遺書也。東京馬融、鄭康成皆力費氏學,其書始盛行。今學官所列王弼《易》,雖宗莊老,其書固鄭氏書也。費氏《易》在漢諸家中最近古,最見排擯,千載之后,巋然獨存,豈非天哉!自康成、輔嗣合《彖》、《象》、《文言》于經,學者遂不見古本。近世嵩山晁氏編古《周易》,將以復于其舊。而其刊補離合之際,覽者或以為未安。祖謙謹因晁氏書參考傳記,復定為十二篇。篇目卷帙,一以古為斷。
文王卦下之辭謂之《彖》,孔子序述其《彖》之意而已,故名其篇曰《彖》。使文王卦下之辭不謂之《彖》,孔子何為言“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爻下辭謂之《象》,爻辭多文王后事,故諸說皆以為爻辭出于周公。大象,卦畫是也。天地水火雷風山澤,觀卦畫則見其象也。《大象》之辭,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類;《小象》,釋周公之辭,如“潛龍勿用,陽在下也”之類,皆象之傳也。經,文王周公所作也。傳,孔子所作也。司馬談《論六經要指》引“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謂之“易大傳”。班固謂孔子晚而學《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秱鳌芳础笆怼币?。前漢六經與傳皆別行,至后漢諸儒作注,始合經傳為一耳。魏高貴鄉公問博士淳于俊曰:今《彖》、《象》不連經文,而注連之,何也?俊對曰:鄭康成合《彖》、《象》于易者,欲使學者尋省易了??鬃涌制渑c文王相亂,是以不合。則鄭未注六經之前,《彖》、《象》不連經文矣。自鄭康成合《彖》、《象》于經,故加“《彖》曰”“《象》曰”以別之,諸卦皆然。
稅氏與權曰:按呂汲公元豐王戌昉刻《周易》古經十二篇于成都學官,景迂晁生建中靖國辛巳并為八篇,號《古周易》,繕寫而藏于家。巽巖李文簡公紹興辛未謂北學各有師授,經名從呂,篇第從晁,而重刻之。逮淳熙壬寅,新安朱文公表出東萊呂成公《古文周易經傳音訓》,乃謂編古《易》自晁生始。豈二公或不見汲公蜀本與?然成公則議晁生并上下經為非,而文公《易本義》,則篇第與汲公吻合。
王氏應麟曰:《說卦·釋文》引《荀爽九家集解》,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一。隋、唐《志》十卷,唯《釋文序錄》列九家名氏,云不知何人所集,稱荀爽者,以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馬融、鄭康成、宋衷、虞翻、陸績、姚信、翟子玄為《易義》,注內又有張氏,朱氏,并不詳何人。荀悅《漢紀》云,馬融著《易解》,頗生異說。爽著《易傳》,據爻象承應陰陽變化之義,以十篇之文解說經意。由是兗豫言易者,咸傳荀氏學,今其說見于李鼎祚《集解》。
下一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