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傳:《井·序卦》:“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承上升而不已必困為言,謂上升不已而困,則必反于下也,物之在下者莫如井,《井》所以次《困》也。為卦坎上巽下,坎,水也,巽之象則木也,巽之義則入也。木,器之象,木入于水下而上乎水,汲井之象也。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
本義:“井”者,穴地出水之處,以巽木入乎坎水之下、而上出其水,故為《井》。“改邑不改井”,故“無喪無得”,而“往”者“來”者,皆“井”其“井”也?!般唷保瑤滓??!翱洝?,綆也?!百?,敗也。汲井幾至,未盡綆而敗其瓶,則“兇”也,其占為事仍舊無得,喪而又當敬勉,不可幾成而敗也。
程傳:井之為物,常而不可改也。邑可改而之它,井不可遷也,故曰“改邑不改井”。汲之而不竭,存之而不盈,“無喪無得”也。至者皆得其用,“往來井井”也?!盁o喪無得”,其德也常。“往來井井”,其用也周。常也,周也,《井》之道也?!般唷?,幾也?!翱洝保幰?。井以濟用為功,幾至而未及用,亦與未下繘于井同也。君子之道貴乎有成,所以五谷不熟,不知荑稗。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有濟物之用而未及物,猶無有也,羸敗其瓶而失之,其用喪矣,是以“兇”也?!百?,毀敗也。
集說:鄭氏康成曰:井以汲人,水無空竭,猶人君以政教養天下,惠澤無窮也。
邱氏富國曰:“改邑不改井”,井之體也?!盁o喪無得”,井之德也?!蓖鶃砭?,井之用也,此三句言井之事。“汔至,亦未繘井”,未及于用也?!百渚?,失其用也,此二句言汲井之事。
案:“改邑不改井”句,解說多錯。文意蓋言所在之邑,其井皆無異制。如諸葛孔明行軍之處,千井齊甃者。以喻王道之行,國不異政,家不殊俗也?!盁o喪無得”,則言井無盈涸,以喻道之可久。“往來井井”,則言所及者多,以喻道之可大。此三句皆言井,在人事則王者養民之政是也。然井能澤物,而汲之者器。政能養民,而行之者人。無器則水之功不能上行,無人則王者之澤不能下究。故汔至以下,又以汲井之事言之。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本義:井以陽剛為泉,上出為功,初六以陰居下,故為此象。蓋井不泉而泥,則人所“不食”,而禽鳥亦莫之顧矣。
程傳:井與鼎皆物也,就物以為義,六以陰柔居下,上無應援,無上水之象,不能濟物,乃井之不可食也。井之不可食,以泥汙也。在井之下,有“泥”之象。井之用,以其水之養人也,無水則舍置不用矣。井水之上,人獲其用,禽鳥亦就而求焉。舊廢之井,人既不食,水不復上,則禽鳥亦不夏往矣,蓋無以濟物也。井本濟人之物,六以陰居下,無上水之象,故為“不食?!本皇常浴澳唷币?。猶人當濟物之時,而才弱無援,不能及物,為時所舍也。
集說:王氏弼曰:最在井底,上又無應,沈滯滓穢,故曰“井泥不食”也。井泥而不可食,則是久井不見渫治者也。久井不見揲治,禽所不響,而況人乎。
蔡氏清曰:井以陽剛為泉,而初六則陰柔也,故為“井泥”,為“舊井”。井以上出為功,而初六則居下,故為“不食”,為“無禽”。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本義:九二剛中,有泉之象,然上無正應,下比初六,功不上行,故其象如此。
程傳:二雖剛陽之才而居下,上無應而比于初,不上而下之象也。井之道,上行者也。澗谷之水,則旁出而就下。二居井而就下,失井之道,乃井而如谷也。井上出,則養人而濟物。今乃下就污泥,注于鮒而已?!磅V”,或以為蝦,或以為蟆,井泥中微物耳?!吧洹?,注也,如谷之下流注于鮒也?!爱Y敝漏”,如甕之破漏也。陽剛之才,本可以養人濟物,而上無應援,故不能上而就下,是以無濟用之功。如水之在甕,本可為用,乃破敝而漏之,不為用也。《井》之初二無功,而不言悔咎,何也?曰失則有悔,過則為咎,無應援而不能成用,非悔咎乎?居二比初,豈非過乎?曰:處中非過也,不能上由無援,非以比初也。
集說:張氏振淵曰:以井言,則為“井谷”之泉,僅下注于鮒。以汲井言,則為敝壞之甕,水反漏于下也。
案:“井谷”者,井中出水之穴竅也。井能出水,則非泥井也。而其功僅足以射“鮒”者,上無汲引之人,如瓶甕之敝漏然,則不能自濟于人用也決矣。在卦則以《井》喻政,以汲之者,喻行政之人,在爻則下體以井喻材德之士,汲之者喻進用之君,上體以井喻德位之君,汲之者喻被澤之眾,三義相因而取喻不同。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本義:“渫”,不停污也?!熬筒皇场倍谷恕靶膼拧?,“可用汲”矣。“王明”,則汲井以及物,而施者受者“并受其?!币?。九三以陽居陽,在下之上,而未為時用,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三以陽剛居得其正,是有濟用之才者也。在井下之上,水之清潔可食者也。井以上為用,居下未得其用也。陽之性上,又志應上六,處剛而過中,汲汲于上進,乃有才用而切于施為,未得其用,則如并之渫治清潔而不見食,為心之惻怛也。三居《井》之時,剛而不中,故切于施為,異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者也。然明王用人,豈求備也,故“王明”則受福矣。三之才足以濟用,如井之清潔可用汲而食也。若上有明王,則當用之而得其效。賢才見用,則己得行其道,君得亨其功,下得被其澤,上下“并受其?!币?。
集說:蔡氏清曰:“為我心惻”,“我”指旁人,所謂行惻也,非謂九三自惻也?!翱捎眉场?,帶連“王明并受其?!保詡戎o也。
案:不曰“明王”而曰“王明”,乃惻者祈禱之辭。言王若明,則吾儕“并受其?!币?。
六四,井甃,無咎。
本義:比六居四,雖得其正,然陰柔不泉,則但能修治而無及物之功,故其象為“井甃”,而占則“無咎”。占者能自修治,則雖無及物之功,而亦可以“無咎”矣。
程傳:四雖陰柔而處正,上承九五之君,才不足以廣施利物,亦可自守者也,故能修治則得“無咎”?!爱L”,砌累也,謂修治也”。四雖才弱不能廣濟物之功,修治其事,不至于廢可也。若不能修治,廢其養人之功,則失井之道,其咎大矣。居高位而得剛陽中正之君,但能處正承上,不廢其事,亦可以免咎也。
集說:邱氏富國曰:三在內卦,渫井內以致其潔。四在外卦,甃井外以御其污,蓋不渫則污者不潔,不甃則潔者易污。
來氏知德曰:六四陰柔得正,近九五之君,蓋修治其井,以潴蓄九五之“寒泉”者也。占者能修治臣下之職,則可以因君而成井養之功,斯“無咎”矣。
九五,井冽寒泉食。
本義:“冽”,潔也。陽剛中正,功及于物,故為此象。占者有其德,則契其象也。
程傳:五以陽剛中正居尊位,其才其德,盡善盡美,“井冽寒泉食”也?!百?,謂甘潔也,井泉以寒為美,甘潔之寒泉,可為人食也,于井道為至善也。然而不言吉者,井以上出為成功,未至于上,未及用也,故至上而后言“元吉”。
集說:易氏祓曰:三與五皆泉之潔者,三居甃下,未汲之泉也,故曰“不食”。五出乎甃,已汲之泉也,故言“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本義:“收”,汲取也,晁氏云:“收”,鹿盧收繘者也,亦通。“幕”,蔽覆也。“有孚”,謂其出有源而不窮也。井以上出為功,而坎口不掩,故上六雖非陽剛,而其象如此。然占者應之,必“有孚”乃“元吉”也。
程傳:井以上出為用,居井之上,井道之成也?!笆铡?,汲取也?!澳弧?,蔽覆也。取而不蔽,其利無窮,井之施廣矣大矣?!坝墟凇?,有常而不變也。博施而有常,大善之吉也。夫體井之用,博施而有常,非大人孰能。它卦之終,為極為變,唯《井》與《鼎》,終乃為成功,是以吉也。
案:“勿幕”,謂取之無禁,所謂往來井井者也?!坝墟凇?,謂有源不窮,所謂“無喪無得”者也。此爻得備卦之義者,巽乎水而上水,至此爻則上之極也。
總論:李氏過曰:初“井泥”,二“井谷”,皆廢井也。三“井渫”,則渫初之泥。四“井甃”,則甃二之谷。既渫且甃,井道全矣。故五“井冽”而泉寒,上“井收”而“勿幕”,功始及物,而井道大成矣。
邱氏富國曰:先儒以三陽為泉,三陰為井,陽實陰虛之象也。九二言“井谷射鮒”,九三言“井諜不食”,九五言“井冽寒泉”。曰“射”,曰“渫”,曰“冽”,非泉之象乎。初六言“井泥不食”,六四言“井甃無咎”,上六言“井收勿幕”。曰“泥”,曰“甓”,曰“收”,非井之象乎。以卦序而言,則二之“射”,始達之泉也。三之“渫”,已潔之泉也。五之“冽”,則可食之泉矣。初之“泥”,方掘之井也。四之“甃”,已修之井也。上之“收”,則已汲之井矣。又以二爻為一例,則初二皆在井下,不見于用,故初為“泥”而二“為谷”。三四皆在井中,將見于用,故三為“渫”而四為“甃”。五上皆在井上,而已見于用矣,故五言“食”而上言“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