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辭下傳】-[北宋]張載撰《橫渠易說》

[北宋]張載| 易經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北宋]張載撰《橫渠易說》系辭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趨時者也;吉兇者,貞勝者也;

變其勢也,動其情也,情有邪正故吉兇生。變能通之則盡利,能貞夫一,則吉兇可勝,而天地不能藏其跡,日月不能眩其明。辭各指其所之,圣人之情也;指之使趨時盡利,順性命之理,臻三極之道也。[人]能從之,則不陷于兇悔矣,所謂“變動以利言”者也。然爻有攻取愛惡,本情素動,因生吉兇悔吝而不可變者,乃所謂“吉兇以情遷”者也。能深存系辭所命,則二者之動見矣。又有義命當吉當兇、當(否)[亨]當(亨)[否]者,圣人不使避兇趨吉,一以貞勝而不顧,如“大人否亨”、“有隕自天”、“過涉滅頂兇無咎”、損益“龜不克違”及“其命亂也”之類,三者[情]異,(情)不可不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著天地日月,以剛柔立其本也,其變雖大,蓋不能遷夫正者也。一本下有“剛柔立本,故又著見之”。貞明不為日月所眩,貞觀不為天地所遷。貞,正也,本也,不眩、不惑、不倚之謂也。天地之道至(廣)[大]至(大)[廣],貞乃能觀也;日月之明,貞乃能明也;天下之動,貞乃能一也。蓋言天地之道,不?;笳呤寄苡^之;日月之明,不?;笳呤寄苊髦惶煜轮畡?,不?;笳呤寄芤姺蛞?者)也。所以不眩惑者何?正以是本也。本立則不為聞見所轉,其(見)[聞]其(聞)[見],須透徹所從來,乃不?;?。此蓋謂人以貞而觀天地,明日月,一天下之動也。

貞明不為日月之所眩,貞觀不為天地之所遷,貞觀貞明,是己以正而明日月、觀天地也。[多]為日月之明與天地變化所?;螅时丶阂哉烙^之。能如是,不越乎窮理。豈惟耳目所聞見,必從一德見其大源,至于盡處,則可以不惑也。[心]存默識,實(有)信有此,茍不自信,則終為物役。事千變萬化,其究如此而已,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

因爻象之既動,明吉兇于未形,故曰“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

功業見乎變,

隨爻象之變以通其利,故功業見也。

圣人之情見乎辭。

圣人之情,存乎教人而已。

天地之大德曰生,

將陳理財養物于下,故先敘天地生物。

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失位則無以參天地而措諸民也。

(昔)[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此皆是圣人取之于糟粕也。

“地之宜”,如為黑,為剛鹵,為大涂。

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神明之德,通于萬殊;萬物之情,類于形器。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柔附于物,飲血茹毛之教,古所先有。[一作無有。]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天施地生[而]損上益下,[故]播種次之。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聚而通[貨]、交相有無次之。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鴻荒之世,食足而用未備,堯舜而下,通其變而教之也。神而化之,使[民]不知所以然,運之無形以通其變,不(類)[頓]革之,(使)[欲]民宜之也。[大抵]立法須是過人者乃能之,若常人安能立法!凡變法須是通,“通其變使民不倦”,豈有圣人變法而不通也?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君逸臣勞。上古無君臣尊卑勞逸之別,故制以禮,垂衣裳而天下治,必是前世未得如此,其文章禮樂簡易樸略,至堯則煥乎其有文章。然傳上世者,止是伏犧神農。此仲尼道古也,猶據聞見而言,以上則不可得而知。所傳上世者未必有自,從來如此而已。安知其間(固)[故]嘗有禮文,一時磨滅爾,又安知上世無不如三代之文章者乎!然而如周禮則不過矣,可謂周盡。今言治世,且指堯舜而言,可得傳者也。歷代文章,自夫子而損益之,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不可加損矣。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舟車之作,舟易車難,故舟先于車。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不勞而得其欲,故動而悅。[取諸隨]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有備則無患,故豫。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備物致用,過以養物。[小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養道雖至,禁綱尚疏,但懲其乖亂而已。[睽]

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剛以承上,柔以覆下,上其棟下其宇之象。棟,屋脊檁也;宇,椽也。若指第二檁為棟,則其

間已有宇,不得[為]上棟也。若指栿為棟,又益遠矣。宇[兩]垂而下,故言“下宇”。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禮(成)教備,養道足,而后刑可行,政可明,明而不疑。備一作修。

易說制作之意蓋取諸某卦,止是?。燮洌萘x與象契,非必見卦而后始有為也,然則是言夫子之言爾。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陽卦多陰,則陽為之主;陰卦多陽,則陰為之主;雖小大不齊,而剛柔得位,為一卦之主則均矣。]

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一其歸者,君子之道;多以御者,小人之理。御一作御。陽遍體眾陰,眾陰共事一陽,理也。是故二君共一民,一民事二君,上與下皆小人之道也;一君而體二民,二民而宗一君,上與下皆君子之道也。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弊釉唬禾煜潞嗡己螒]!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正惟存神爾。不能利用,(使)[便]不思不勉,執多以御,故憧憧(之)心勞而德喪矣。將陳恬知交養,故序日月寒暑屈信相感之義(也)。

君子行義以達其道,精一于義,使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如介于石,故能見幾而作。

天下何思何慮,明屈信之變,斯盡之矣。

[天下何思何慮,行其所無事,斯可矣。]

“何思何慮”,行其所無事而已。下文皆是[此]一意。行其所無事,惟務崇德,但妄意有意即非行其所無事;行其所無事,則是意、必、固、我已絕。今天下無窮動靜情偽,止一屈信而已,在我先行其所無事,則復何事之有!日月寒暑之往來,尺蠖之屈,龍蛇之蟄,莫非行其所無事,是以惡其鑿也。百慮而一致,先得此一致之理,則何用百慮!慮雖百,卒歸乎理而已[矣]。此章[從]“憧憧往來”,要其有心,至于“德之盛也”,率本此意。咸之九四,有應在初,思其朋,是(咸)[感]其心也。不言心而言心之事,不能虛以受人,乃憧憧而致其思,咸道失矣。憧憧往來,心之往來也;不能虛以接物而有所系著,非行其所無事也。精義入神,豫而已。學者求圣人之學以備所行之事,今日先撰次來日所行必要作事。如此,若事在一月前,則自一月前栽培(挨)[安]排,則至是時有備。言前定,[道前定,]事前定,皆在于此積累,乃能有功。天下九經,自是行之者也,惟豫而已。撰次豫備乃擇義之精,若是則何患乎物至事來!精義入神須從此去,豫則事無[不]備,備則用利,用利則身安。凡人應物無節,則往往自失,故要在利用安身,(益)[蓋]以養德也。若夫窮神知化則是德之盛,故云“未之或知”。蓋大則猶可勉而至,大而化則必[在]熟,化即達也?!熬x入神以致用”謂貫穿天下義理,有以待之,故可(推)[致]用。窮神是窮盡其神也,入神是僅能入于神也,言入如自外而入,義固有淺深。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歲成焉”,神易無方體,一陰一陽不測,皆所謂“通乎畫夜之道”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感以誠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雜之偽也。)

“精義入神”,事豫吾內,求利吾外也;[求一作素。]“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養吾內也。窮神知化乃養成自然,非思勉之能強,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熬x入神”,(養)[豫]之至也。

義以反經為本,經正則精;仁以敦化為深,化行則顯。義入神,動一靜也;仁敦化,靜一動也。仁敦化則無體,義入神則無方。

“精義入神”,要得盡思慮,臨事無疑。

“精義入神”,固不待接物。然君子何嘗不接物,人則見君子閑坐獨處,不知君子接物在其中。睡雖不與物接,然睡猶是成熟者。

知幾其神,精義入神,皆豫之至也。豫者見事于未萌,豫即神也。

精義入神,利用安身,此大人之事。大人之事則在思勉力行,可以(擴)[推]而至之;未之或知以上事,是圣人(德)盛[德]自致,非思勉可得。猶大而化之,大則人為可勉也,化則待利用安身以崇德,然后德盛仁熟,自然而致也,故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一。自是別隔為一節。

義有精粗,窮理則至于精義,若(精義)盡性則[即]是入神,蓋(為)[惟]一故神。

通天下為一物(在己)[而已],惟是要精義入神。

所存能靜而不能動者,此則存;博學則利用,用利則身安,身安所以崇其德也。所應皆善,應過則所存者復神。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德盛者,神化可以窮盡,故君子崇之。一作窮理盡性。

化,事之變也。

大可為也,大而化不可為也,在熟而已。易謂“窮神知化”,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強也。

形而上者,得辭幾得象矣。神為不測,故緩辭不足以盡神,[緩則化矣;]化為難知,故急辭不足以體化,[急則反神。]

易所以明道,窮神則無易矣。

見幾則義明,動而不括則用利,屈信順理則身安而德滋。窮神知化,與天為一,[豈]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自致爾。大抵思慮靜]乃能昭物,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見道。況德性自[是]廣大,易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豈淺心可得!

[化不可言難知,可以言難見,如日景之行則可知之,其所以行則難見也。]

[雷霆感動雖速,然其所由來亦漸爾。能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歟!]

[神化者,天之良能,非人能。故大而位天德,則窮神知化。]

[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其在人也,智義利用,則神化之事備矣。德盛者,窮神則智不足道,知化則義不足云。天之化也運諸氣,人之化也順夫時;非化非時,則化之名何有?化之實何施?中庸曰“至誠為能化”,孟子曰“大而化之”,皆以其德合陰陽,與天地同流而無不通也。所謂氣也者,非待其郁蒸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茍健順、動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爾。然則象若非氣,指何為象?時若非象,指何為時?世人取釋氏銷(凝)[礙]入空,學者舍惡趨善以為化,直可為始學(遺)[遣]累者薄乎云爾,豈天道神化所同語也哉!]

[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信、終始以發明之,則雖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異、有無相感則不見其成,不見其成,則雖物非物。故一屈一信相感而利生焉。]

[知幾者為能以屈為信。君子無所爭,彼信則我屈,知也。彼屈則吾不信而信矣,又何爭!]

[無不容,然后能盡屈信之道,至虛則無不信矣。]

[君子無所爭,知幾于屈信之感而已。精義入神,交信于不爭之地,順莫甚焉,利莫大焉。]

[將致用者,幾不可緩;將進德者,徙義必精。此君子所以立多兇多懼之地,乾乾進德,不少懈于趨時也。]

[明庶物,察人倫,然后能精義入神,因性其仁而行。]

[不知來物,未足以利用。]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弊釉唬悍撬Фа?,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此明不能利其用者[也],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弊釉唬忽勒?,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此明能精義以致用者[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

暗于事變者[也]。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明君子之見幾。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不知利用以安身者[也]。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

[“上交不諂,下交不瀆”,人事不過于上下之交,此可盡人道也。]

人道之用,盡于接人而已,諂瀆召禍,理勢必然,故君子俯仰之際,直而好義,知幾莫大焉。

(知幾者為能以屈為信)

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幾(知)[者]象見而未形[者]也,形則涉乎明,不待神而后知也?!凹纫姟痹普?,順性命則所(先)[見]皆吉也。

[觀其幾者,善之幾也,惡不可謂之幾。如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亦止言吉爾。且如孝弟仁之本亦可以言幾,造端乎夫婦亦可以言幾,親親而尊賢亦可以為幾,就親親尊賢而求之又有幾焉。又如言不誠其身,不悅于親,亦是幾處。茍要入德,必始于知幾。]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知幾其神,由經正以貫之,則寧用終日,(而)斷可識矣。

君子(見)[既知]其幾,則隨有所處,不可過也,豈俟終日?“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狈驇讋t吉兇皆見,(時)[特]言吉者,不作則已,作則所求(乎)向[乎]吉。

(不終日貞吉言速正則吉也六二以陰居陰獨無累于四故其介如石雖體柔順以其在中而靜何俟終日必知幾而正矣)

常易故知險,常簡故知阻,(君子見)[豫之六二]常不動,故能得動之微。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茍見其幾則時處置不欲過何俟終日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特言吉者事則直須求向吉也)

(豫之六二常不動故能得動之微)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未嘗不得其中,故動止為眾人之表。一無止字。

(知崇禮卑叩其兩端而竭也崇既效天卑必法地)

(易曰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死生止是人之終始也)

學必知幾造微?!爸⒅@,知風之自,知遠之近,可以入德?!庇晌t遂能知其顯,由末即至于本,皆知微知彰知柔知剛之道也。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知不善未嘗復行,不貳過也。

盛德之士,然后知化,如顏子庶乎知化也。有不善未嘗不知,已得善者,辨善與不善也。易[曰]“有不善未嘗不知”,顏子所謂有不善者,必只是以常意有跡處便為不善而知之,此知幾也,于圣人則無之矣。

知德為至當而不忘至之,可見(吉)[善]于微也。蓋欲善不舍,則善雖微必知之。不誠于善者,惡能為有為無,雖終身由之不知其道,烏足與幾乎!顏子心不違仁,故不善未嘗不知,其致一也。

孔子稱顏子“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其知不善,非獨知己,凡天下不善皆知之,不善則固未嘗復行也。又曰“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亦是非獨自見其過,乃見人之過而自訟?!捌浯鼛住保允鼛子谥獛?。

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始陳上下交以盡接人之道,卒具男女致一之戒而人道畢矣。

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易所謂“絪缊”,莊生所謂“生物以息相吹”、“野馬一者歟!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濁,其感(遇)[通]聚結,為風雨,為霜雪,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爐,無非教也。

心所以萬殊者,感外物而不一也。天大無外,其為感者絪缊(二端)而已。(萬)物(之)[物]所以相感者,利用出入,莫知其鄉,一萬物之妙者歟!

[虛則受,盈則虧,陰陽之義也。故陰得陽則為益,以其虛也;陽得陰則為損,以其盈也。艮三索而得男,乾道之所以成也;兌三索而得女,坤道之所以成也。故三之與上,有天地絪缊、男女構精之義者此也。]

[陰虛而陽實,故陽施而陰受;受則益,施則損,蓋天地之義也。艮三索而得男,兌三索而得女,乾坤交索而男女成焉,故三之與上,所以有絪缊構精之義。夫天地之絪缊,男女之構精,其致一至矣。是理也,可以意考,而言之所不能喻也。以乾之三而索于坤,則是三人行而損一人也;索之而男女成焉,是得其友也。乾坤合而損益之義著,非致一其孰能與于此!]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strong>

此又終以昧于致用之戒。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推而行之存乎通,所謂合德;(隤)[確]然(確)[隤]然,所謂有體。乾于天為陽,于地為剛,于人為仁;坤于天則陰,于地則柔,于人則義。先立乾坤以為易之門戶,既定剛柔之體,極其變動以盡其時,至于六十四,此易之所以教人也。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其文辭錯綜而條理不雜,[雜而不越。]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世衰則天人交勝,其道不一,易之情也。人一作理。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如坤初六驗履霜于已然、察堅冰于將至之類。一云:“數往知來”,其義一也。

其事肆而隱,

顯者則微之使求其原,幽者則闡之使見其用;故曰“其事肆而隱”。

[卦有稱名至小而與諸卦均齊者,各著其義也,蓋稱名小而取義大也。]

因貳以濟民行。

(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孰能與于此此言易之為書也至精者謂圣人窮理以至于極盡精微處也)天下之理既已思盡(思),[因]易之三百八十四爻變動以寓之人事告人,(以)[則]當如何時,如何事,(若其應也)如何則吉,如何則兇,宜動宜靜,丁寧以為告戒,(此)[所以]因貳以濟民行也。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諳識情偽吉兇之變,故能(體)盡性命。

[是故履,德之基也;]

[系辭獨說九卦之德者,蓋九卦為德,切于人事。]困,德之修也。

[困而不知變,民斯為下矣;不待困而喻,賢者之常也。困之進人也,為德辨,為感速,孟子謂“人有德慧術智恒存乎疢疾”以此。自古困于內無如舜,困于外無如孔子。以孔子之圣而下學于困,則其蒙難正志,圣德日躋,必有人所不必知而云獨知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巽,德之制也。

量宜接物,故曰制也。

履和而至,

和必以禮節之,注意極佳。

益長裕而不設,

(益必實為有益如天之生物長必裕之非虛設也)

益物必誠,如天之生物,[日進]日息。[自益]必誠,如川之方至,[日增日得。]施之妄,學之不勤,欲自益且不足,益人難[矣]哉!易曰:“益長裕而不設”,[設,謂虛設,]信夫![因銘諸牖以自訟。]

“益長裕而不設”,益以實也。妄加以不誠之益,非益也。[益必實為有益,如天之生物,長必裕之,非虛設也。]

巽稱而隱。

[巽]順以達志,故事舉而意隱。

井以辯義,

稱物平施,隨所求小大與之,此辯義也。

巽以行權。

不巽則失其宜也。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

心不存之,是遠也,不觀其書,亦是遠也,蓋其為道屢遷。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于一卦之義,原始要終,究兩端以求其中。六爻則各指所之,非卦之質也,故吉兇各類其情,指其所之。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初上終始,三四非貴要之用,非內外之主,中爻以要存亡吉兇。如困卦“貞大人吉無咎”,蓋以剛中也,小過小事吉,大事兇,以柔得中之類。

[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故撰德于卦,雖爻有小大,及系辭其爻,必喻之以君子之義。]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

柔之用近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

爻者,交雜之義。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剛柔錯雜,美惡混淆,文王與紂當之矣。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不齋戒其心,則雜而著也。

百物不廢,巨細無不察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

擬議云為,非乾坤簡易以立本,則易不可得而見也。

簡易故能悅諸心,[知]險阻故能研諸慮。

簡易然后(能)知險阻,(簡易)理得然后一以貫天下之道。

[至健而易,至順而簡,故其險其阻,不可階而升,不可勉而至。]

太虛之氣,陰陽一物也,然而有兩[體],健順而已。(又)[亦]不可謂天無意,陽之[意]健,不(耳)[爾]何以發散[和一]?陰之性常順,然而地體重濁,不能隨則不能順,(則)[少不順即]有變矣。有[變]則有象,如乾健坤順,有此氣則有此象可得而言;若無則直無而已,謂之何而可?是無可得名。故形而上者,得辭斯得象,但于不形中得以措辭者,已是得象可狀也。今雷風有動之象,須(謂)[得]天為健,雖未嘗見,然而成象,故以天道言;及其(發)[法也]則是效也,[效]著則是成形,成形則(是)[地]道也。若以耳目所及求理,則安得盡!如言寂然湛然亦須有此象。有氣方有象,雖未形,不害象在其中。

系辭言“能研諸慮”,止是剩“侯之”二字。說者就解而“諸侯有為之主”,若是者即是隨文耳。

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言易于人事終始悉備,行善事者,易有祥應之理。萌兆之事,而易具著見之器;疑慮而占,則易示將來之驗。有以見天地之間,成能者圣人而已。能畏信于易者,雖百姓之愚,能盡人鬼幽明之助。

天能(為)[謂]性,人謀(為)[謂]能。大人盡性,不以天能為能而以人謀為能,故曰“天地設位,圣人成能”。

天人不須強分,易言天道,則與人事一滾論之,若分別則[只]是薄乎云爾。自然人謀合,蓋一體也,人謀之所經畫,亦莫非天理(耳)。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

八卦有體,故象在其中。錯綜為六十四爻,[爻]彖所趨各異,故曰“情言”。

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

能變通則盡利,累于其情則陷于吉兇矣。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凡卦之所利與爻之所利,皆變通之宜也。如“利建侯”,“利艱貞[吉]”。

[屈信相感而利生,感以誠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雜以偽也。]誠則順理而利,偽則不循理而害。

易言“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則是專以人事言,故有情偽利害也?!扒畔喔卸保藙t是理也,惟以利言。

×關閉
91在线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