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尚秉和撰《周易尚氏學?卷十七》【周易十翼】系辭?上傳

[清]尚秉和| 易經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系辭噓吸經髓。摯舉無神。其難解蓋過于經。大抵深于易理者。望而知其所謂。易理不精者。愈讀注釋。愈不得要領。漢注皆以象。宋注皆以理。然辭有明指卦象者。離象而演空理則非矣。有泛言易理者。求解而必于卦象則執矣。茲擇其可解者略說之。其語意昆侖不易知者。則闕。

【原文】系辭上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首二句言圣人仰觀天。俯察地。因其尊卑而定乾坤二象。三四二句。言乾位南。坤位北。高卑不同。而貴賤以分也。動者乾之常。靜者坤之常。因其動靜之跡。而識其剛柔之性也。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方。九家云。道也。所也。方以類聚。言萬物能聚于一方者。以各從其類也。陰陽遇方為類。頤六二象曰行失類。言陰不遇陽也。坤傳曰西南得朋。乃與類行。中率六四曰絕類上。言陰遇陽也。陰陽通為類。類則聚。聚則和合而吉矣。物者陰物陽物。純陽或純陰為群。乾曰見群龍無首。以純陽為群。否二象曰不亂群。以純陰為群。純陽純陰則不交而陰陽分。分則類離。離則兇矣。九家注死生之說云。陰陽合則生。離則死。自類字失詁。舊解皆不知吉兇之故何在??舌耙病?/p>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太玄玄離(左手)云。日一南而萬物死。日一北而萬物生。斗一北而萬物虛。斗一南而萬物盈。按日月星斗天之象。象一轉移。則萬物隨以生死。而變化之形。應于地上。以上數者。皆易之原理也。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摩即交也。乾坤初爻摩成震巽。中爻摩成坎離。上爻摩成良兌。而六于以生。八卦全矣。八卦以一卦蕩八卦。而六十四卦備矣。蕩猶推也。不曰重而回蕩者。言以一卦加于此卦。復加于彼卦。有類于推蕩也。摩虞翻訓薄。薄即交也。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雷出自地。陽自下出上。故震為雷。覆之則陽在上為艮。霆自上下擊。故艮為霆。自晉宋以來。有以霆為電者。后焦循等從之。以霆為離象。豈知此四句。言六子之用。以霆為離。則與下日象復。而六子不全。故霆為電。于字畫雖有本。而在此則非也。雷霆鳴而草木甲訴。故曰鼓。陰在下為巽風。覆之則陰在上為兌雨。自上下降者也。為風則東風解凍。為雨則草木華滋。故曰潤。日南至。月北至則寒。日北至。月南至則暑??苍码x日。對象也。震艮同體。兌巽同體。正覆象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初爻交坤成震。中爻交坤成坎。上爻交坤成艮。以生三男。故曰成男。坤以初爻交乾成巽。中爻交乾成離。上爻交乾成兌。以生三女。故曰成女。大始謂萬物資始。成物謂萬物資生。作虞姚作化。姚云。宜作作。故從孔本。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釋文云。馬王肅作而易成位乎其中。他本皆無易字。茲從馬王肅本。此言乾坤之德。純一不雜。易知易從也。乾之德剛健純粹。施仁育物而已。故曰易。坤之德收嗇閉藏。順陽成事而已。故曰簡。

*原文作:而易成位乎其中矣

【原文】系辭上第二章: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古圣人仰觀俯察。象萬物萬事而畫卦。是卦者象也。故韓宣子適魯。不曰見周易。而曰易象。誠以象者易之本。伏羲既畫卦以象萬物。文王遂觀象而系易辭。是易辭皆由象生。象而吉則辭吉。象而兇則辭兇。辭有吉兇。皆象之所命。圣人只明之而已。然則學易者。不先明卦象。而欲通其辭。是猶論布帛之良苦。而不知其質為絲桌也。可乎。乃自王弼掃象。演空理。唐宋諸儒。以其易而從之。易學遂亡矣。范寧謂其罪浮桀紂。彼實有所見。非故為苛論也。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如消息卦互相推蕩是也。以卦變爻變言者。失之遠矣。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诹哒撸瑧n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吉則得。兇則失。知悔吝則知憂虞。知憂虞則可趨吉避兇。陽生于復。進而推陰。則萬物化生。陰生于振。退而消陽。則萬物變死。乾剛坤柔。乾大明。晝。坤黑。夜。說文。極棟也。逸雅。棟中也。陸續曰。初四下極。二五中

極。三上上極。按初四即地極。二五即人極。三上即天極。故鄭注云。三極三才也。蓋陰陽者。天之極。剛柔者地之極。仁義者人之極。六爻之動。以此為法。隨時通變。不偏不畸。胥合乎中。故曰三極。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居安觀象。靜也。觀象玩辭。玩象辭也。所謂七八占象也。若爻動則為九六。九六觀變。而玩其爻辭以為占。故無不利也。

【原文】系辭上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诹哒?,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诹哒哐院跗湫〈靡病o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七八不變。故占彖。九六變。故占爻。吉則得。兇則失。疵病也。凡言無咎者。原有咎也。知悔而改。則無咎矣。故日善補過。五乾位。君南面位貴。二坤位。臣北面位賤。齊正也。陽卦大。陰卦小。卦列則大小分。例如泰小往大來。為大卦。否大往小來為小卦也。又全經陽爻一百九十二。陰爻亦一百九十二。陰陽齊等。毫無偏畸也。介音戛。介者觸也。豫六二云。介于石是也。謂心有所感觸而憂懼。能憂懼悔吝自能免也。震懼也。棋則侮。悔則無咎。吉則辭易。兇則辭險。之。往也。辭也者各指其所之。言凡易辭。皆視其爻之所往。而定吉兇也。此有二義。一。初之四。二之五。三之上。其爻在此。而其辭往往指應爻。應爻即所之。例如蒙六三曰見金夫不有躬。指上爻象也。泰九二曰朋亡得尚于中行。指六五言。有應故所之皆利。無應則不利也。又幾言志在外。志在內者。亦指所之也。二。凡爻之所比。得類失類。所關最大。例如頤六二。前遇重陰。象傳曰行失類也。中孚六三。前亦遇陰。爻辭曰得敵。皆以陰遇陰為敵。為失類。故所之不利也。又鼎九二曰慎所之。革九三曰征兇又何之矣。皆以陽遇陽。敵剛。所之不利。系辭指出。故曰各指其所之。余卦類推。其第一義虞翻不知。而誤解。朱震又謂之為之卦。后獨焦循知之。其第二義訖無知者。教失類慎所之各辭。解無不誤。于是此句亦鮮得解矣。

【原文】系辭上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準同也。彌綸包絡也。幽明即陰陽。乾始于坎終于離。坤始于離終于坎。故云原始反終。始終即生死。九家云。陰陽合則生。離則死。故知死生之說。宋衷云。說舍也。蓋讀如召南召怕所說之說。鄭云。精氣謂七八。游魂謂九六。七八木火之數。九六金水之數。木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氣為物。金水用事而物變。故曰游魂為變。按七八生。神也。九六死。鬼也。精氣謂之神。物生所信也。游魂謂之鬼。物終所歸也。言木火之神。生物東南。金水之神。終物西北。知其情狀。故不違。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八卦盡萬物之象。故曰知周萬物。過差也。旁行九家謂指六日七分圖。以一爻值一日。一月值五卦。至歲終而周合無余。故曰不流。流溢也。凡物皆生于二氣之中。故曰曲成萬物而不遺。乾大明晝。坤蕃閉夜。無方無體。謂周遍也。

【原文】系辭上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道無他。即一陰一陽也。繼統也。乾統天生物。故曰善。坤傾乾成物。故曰性。仁者見道。謂道為仁。知者見道。謂道為知。不免有偏。百姓顓蒙。日由其道。而不知其所以然。故能體君子之道者甚少也。道難見。見諸生物。故日顯諸仁。然不見其作為。故曰藏儲用。圣人成務故憂天下。若陰陽造化。鼓鑄萬物。無聲無臭。無方無體。故不與圣人同憂。盛德謂天。大業謂地。物無不備。故曰富有。變化不息。故曰日新。陽極生陰。陰極生陽。轉相生。故曰生生之謂易。乾三畫象三才。故曰成象。坤效乾而兩之。故曰效法。生數極于五。成數極于十。故大衍之數五十。及其揲著也。只用四十有九。參天兩地。循環往復。然后得此七九八六之數。故曰極數。數極然后理盡。理盡然后能知來。占得其吉兇也。陰陽鼓萬物。萬物不覺知。故曰不測。曰神。

【原文】系辭上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遠謂乾天。邇謂坤地。復陽動北。南行推陰。左傳謂之射。故曰其動也直。直故大。姤陰動下。下虛。虛則能容。故曰其動也辟。辟故廣。乾坤配天地。乾坤交成震兌離坎。故變通配四時。荀爽云。乾舍于離。同日而居。坤舍于坎。同月而居。故陰陽配日月。

【原文】系辭上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知謂乾效天崇。禮謂坤法地卑。上天下地中間人。故易行乎其中。乾為道。坤為義。出乾人坤。故道義為乾坤之門戶。乾成始。坤成終。成之者性也。往來循環。無或間斷。故曰成性存存。

【原文】系辭上第八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議之而后動。釋文鄭姚桓玄荀柔之皆作儀之。按釋名。儀宜也。漢書外戚傳。皆心儀霍將軍女。作儀義味實深長。但下文云擬議以成其變化。承上文言。鄭玄等上作儀。下又作議。非。又按惡荀讀作亞。亞次也。按惡亞古同字。史記廬絡傳孫綰他人。封為亞谷侯。漢書作惡谷。又語林。有得漢印者。文曰周惡夫。劉原父謂即周亞夫印。而噴與賾通。左傳定四年。會同難。噴有煩言。注噴至也。疏至于會時。有煩亂忿爭之言。然則噴有煩亂意。言天下之至噴而不可亞者。即言天下之物。至為繁賾雜亂。而難以次第也。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棺釉唬骸妇泳悠涫遥銎溲陨?,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strong>

中孚二至四互震。震為言為善。三至五震反。若相和答者。故曰應之。震為善。三至五震覆。故曰不善。震覆為艮。正與震相反。故曰違之。艮為里。震為千萬。故曰千里。艮為君子。一為居為室。樞戶樞也。主閉。機弩牙也。主發動。艮為樞。震為機。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此明同人九五爻辭。同人旁通師。乾為君子為道。故曰

君子之道。師震為出。為語。坤為默。同人互巽為處。故曰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九五與六二應。伏坎為心。故曰二人同心。巽為利。乾為金。離斷金。故曰其利斷金。乾為言。巽為奧為蘭。故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棺釉唬骸钙堝e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此大過初六爻辭。錯置也。巽為茅。在下故曰錯諸地。曰藉。茅之為物雖薄。然香潔可薦于宗廟。用以縮酒。其重為何如哉。術道也。言持此卑退謹慎之道。則悔吝不生。而無所失也。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strong>

釋謙九三爻義??矠閯?。震為言語。為功。艮為位。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釋乾上九。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strong>

節初九爻辭。節二至五亦正反震。故曰言語。而兌為口舌。二至四震言。三至五如言而反。故曰不密。震為君。艮為臣。為身。兌毀折。故曰失。曰害。升九五云。升階。以震為階也。故曰言語以為階。艮為慎密。此與上中孚節。皆演正覆象。而注家無知者。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回撘舱?,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解六三爻辭??矠楸I。為寇。艮為背。故為負。上卦震為覆艮。故曰負。坎為車。六三下據坎。故曰負且乘。古在上之君子。方得乘車。故曰君子之器。若負戴則小人之事也。今而乘車。是君子也。乃又負戴。是以君子而行小人之事。故致寇至。震為言。故曰誨。于鬯云。招者射之的也。呂氏春秋本生紀云。萬人操弓。共射其一招。高注云。招墩的也。又盡數紀云。射而不中。反攸于招。注。反修其標的。畢校云。招一作的。按的的同。說卦的顙。說文作的顙。是其證。面的古音勺。與招聲近。故通用。盜之招即盜之的。言負且乘與盜以的也。虞翻命二變成艮。取艮手釋招義。非。冶。釋文鄭陸虞姚作野。言妖野容儀。愚謂冶野音義并同。故通用。漢學家必謂野是。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此言煤蓍之法。并用數之根本也。凡占必極數。方能知來。五者生數之極。不能再生。又一二三四五五數皆無偶。于是由五加一為六。以與一偶。加二為七。以與二偶。加三為八。以與三偶。加四為九。以與四偶。加五為十。以與五偶。故十者成數之極。不能再加。衍鄭云演也。乾云合也。蜀才云廣也。五十既為極數。故大衍以此為本也。太玄玄圖云。一與六共宗。二與七共朋。三與八成友。四與九同道。五與五相守。正五十也。孔子曰五十以學易。正謂此也。然五十居生數成數之極。極則窮故不用之。用五十之次數四九。由四十九方能衍出六七八九。然六七八九之生。仍由于一二三四。虛一用一也。分二用二也。掛一用三也。象四用四也。揲余不一則二。不三則四。本一二三四。衍出六七八九。而六七八九。無不含五。十仍五也。非果不用也。此所以為大衍也。象兩者天地也。掛一者。別以一策掛于左手之小指。象三者三才也。揲之以四。謂每揲四策。一策象一時也。奇者揲余之策。虞翻云。不一則二。不三則四也。馬云指間。范望云。并之于兩手指間。歸奇于者。言將揲左揲右之所余。并掛一。統歸于兩小指間。以為一。即一變也。一變既已。將過揲之策合之。如式再分掛諜。并之于次小指間。以為二變。二變既已。仍公正策。如式再分掛揲。并之于有三指間。閃為三變。故曰再。再者相續之詞。至三則卦矣。故不言三。三變既畢。視每變所余策數。少則四。多則八。如三變皆少數。則三四十二策。合掛十一策。共十三策。則正策為三十六。四數之得九。賈公彥周禮太卜疏所謂三少為重。為九。為老陽也。如三變比多數。則三八二十四策。合掛一共二十五策。則正策為二十四。四數之得六。賈公彥所謂三多為交。為六。為老陰也。如三變兩多一少。則為二十策。合掛一共二十一策。則正策為二十八。四數之得七。賈公彥所謂兩多一少為單。為七。為少陽也。如三變兩少一多。則十六策。合掛一共十七策。則正策為三個二。四數之得八。賈公彥所謂兩少一多為拆。為八。為少陰也。求七八九六之法既得。三變后視所得而畫于版。故曰再而后卦。卦者掛也。說文掛畫也。言畫其所得之一爻于版也。閏者一歲之余。左傳文元年。履端于始。歸余于終。歸余于終。與歸奇于同也。每月必有閏。至年終而計其余。大率一年閏十日。每揲必有奇。至一變終而并歸于。天時積至五歲。約盈五十余日。閏二月以為結束。

揲蓍一變之余。二變之余。至第三變再之。并合前??傆嬈鋽?。視所得而畫出一爻。以為結束。故曰再而后卦也。虞氏云。初掛于小指間。再掛于次小指間。三掛于第三指間。必掛于指間者。須知古人多立筮。又無高幾憑撫。以存放蓍策。故必暫掛于指間。以待三變之終也。卦從京氏。實虞氏曰。則布掛之一爻。虞亦作卦。掛字皆后人妄改。卦掛本通??资枰拙曉啤X哉邟煲?。言懸掛物象以示人也。而掛與掛尤通。惟掛為后出之字。故每以卦訛掛。求爻之法。至再而后卦已畢。后人誤以揲左為初。揲右為再。因疑卦為二變之掛一。改卦為掛。誠如是。是求爻之法未竣也。未竣人胡能明。且揲半不能謂為一謂為一。則一變終也。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此以天地數明大行數之本也。一三五七九。天數。二四六八十。地數。五位謂奇耦之位。一與六合為北方水。二與七合為南方火。三與八合為東方木。四與九合為西方金。五與十合為中央土。故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此全以數位言。天地數為大衍數之本。而大衍數卻不用天地數。變之化之。其妙通于鬼神。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全經陰陽爻各一百九十二。以三六乘百九十二。得六九一二。以二四乘百九十二。得四六O八。

十二月為一期。乾坤策正三百六十。故曰當期之日。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分二。掛一。揲四。歸奇故謂四營。四營成一變。三變成一交。十有八變成六爻。九變成一卦。故曰八卦而小成。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挂子新}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以上言易之神。釋文。晌亦作響。朱子云。晌古文響字。言易受筮者之命。如響之應聲。而告以來物之吉兇也。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爻數至三。內卦終矣。故曰必變。乾四云。乾道乃革是也。此從三才而言也。若從五行言。至五而盈。故過五必變。乾上有悔。泰上城復于隍是也。故曰三五以變。一二三四。與六七八九同。而陰陽則異。故一與六相錯。二與七相錯。三與人相錯。四與九相錯。綜者來往上下也。數至三而終。終則復始。故三變成一爻。至五而盈。盈則返初。五加一為六。加二為七。加三為八。加四為九。故曰錯綜其數。錯則陰數與陽數相合。相得。故曰成天地之交。綜則陰陽往復。循環不窮。而四象以出。此明易用六七八九之所以然。古今說此者。人執一辭。旋無定解。姑申其本原如此。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成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四謂尚辭尚變尚象尚占。

【原文】系辭上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如斯而已者。言易道盡包括于十數之中也。本義從程氏。置于大衍章之前固謬妄。即據漢書置于天數五之上。仍未得也。如在彼處。則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數語。尚何指哉。須知如斯二字。即指天地數。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陽生于復。齊于巽。萬物相見。故曰辟戶。陰生于午。閉藏于亥。萬物收縮。故日闔戶,一辟一闔。往來不窮。故曰通。即消息卦之理也。貢釋文告也。京陸虞作工。荀作功。工功古通。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說文。極棟也。中也。從坎至離。南北正中。中即極。極以西萬物終。是為陰儀。極以西萬物終。是為陰儀。陽少于子。老于已。陰少于午。老于亥。四象生矣。四象即四時。春少陽。夏老陽。秋少陰。冬老陰也。老陽老陰即九六。六陽少陰即七八。故四象定則八卦自生。太極者中。天地定位則陰陽分。兩儀也。坤下一陽生震。少陽也。二陽生兌。三陽乾則老陽矣。才陽之下生一陰巽。少陰也。二陰艮。三陰坤則老陰矣。六卦備矣。而水火則橫互于中。水火者乃交后之乾坤也。豎則為天地。東陽西陰。橫則為日用。南陽北陰,是故坎下震上艮。離上兌下巽。乾坤生六子。離坎兼四隅。故四象生八卦。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天地者乾坤。四時者離坎震兌。離坎又為日月。艮山為崇為貴。巽為高為利市。故為富。合乾坤離坎。震兌艮巽。而八卦之用全。故下曰備物致用。左傳定四年。會同離噴有煩言。注嘖至也。噴賾通。探賾者。探其深至也。隱者伏也。索隱者言正象之旁。尚有伏象。須索之也。河出圖。洛出書。自然屬于感應符瑞之事。故與神物并言。以見易之所自出。而圣人則之也。惟圖書究為何物。集解引孔安國注云。河圖八卦也。按五行志云。劉歆以為伏羲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又禮運河出馬圖。鄭注。龍馬負圖而出。疏引中侯握中紀云。伏羲有天下。龍馬負圖出于河。遂法之作八卦。是伏羲則河圖作八卦。漢人多如此言。然曰則之法之。則河圖別為一物。非河圖即八卦明甚。若河圖即八卦。尚胡云則之法之乎??渍f非也。惟河圖究為何狀。莫有言者。至宋人以五行數當之。一六北方水。二七南方火。三八東方木。四九西方金。五十中央土。共五十五數。此數之見于古籍者。如太玄云。三八木。二七火。四九金。一六水。五五土。月令其日甲乙。其數八。其日丙丁。其數七。其日庚辛。其數九。其日壬癸。其數六。其日戊已。其數五。墨子書迎敵。其方數東方八。南方七。西方九。北方六。大戴禮。孤子朝。孤子八人以成春事。司馬爵士之有度者七人。以成夏事。食農夫九人。以成秋事。司空息國老六人。以成冬事。黃帝素問。其方數東方八。南方七。西方九。北方六。其方。其時。其數。皆與此圖同。而墨子在春秋時即言之。可謂古矣。然各家只言其數。不言其名。不知宋人以此數當河圖。究何所據。至于洛書。孔安國謂即九疇。五行志。劉歆謂禹治洪水。錫洛書。法而陳之。洪范是是也。并謂自初一曰五行。至畏用六極。凡此六十五字。皆洛書本文。是孔劉皆以洛書為九疇。然鄭注引春秋緯云。河龍圖發。洛龜書成。河圖九篇。洛書六篇。論衡云。河圖洛書。言興衰存亡。是又皆以為書名。與今宋人所傳戴九履一之數大異。其說戴九履一之數者。乾鑿度云。一陰一陽合十五。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于十五。則正與今書數合。又大戴禮。明堂者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即今書之橫圖數。九室即九宮。又孫星衍云。北周甄鸞注數術記遺九宮算云。九宮者即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又鄭注太一下行九宮云。太一行始坎。次坤。次震。次巽。復息于中宮。按坎數一。坤二。震三。巽四。中宮五。是太一之行。按一二三四五之序也。又云自中官至乾。次兌。次艮。次離。一周畢矣。按乾西北數六。兌西數七。艮東北數八。離正南九。是太一之行。又自五而六七八九也。故曰四正四維。數合十五也。然則今洛書。據大戴禮乾鑿度鄭注甄駕注。皆名曰九宮。不謂為洛書。其謂為洛書者。只北周廬辯注大戴禮云。記用九室。謂法龜文。然他古籍皆不如是言也。河圖洛書既茫昧難明。至宋人以五行數九宮數當之。誠不知其何所據。然孔劉以九宮數為九疇。獨不思則之者。則以畫卦。畫卦者伏義。洛書禹時出。伏義安能則之。不尤誤乎。按禮緯含文嘉云。伏羲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間。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以作易。又河圖挺輔佐云。黃帝問道于天老。天老日。河出龍圖。洛出龜書。所紀帝錄。列圣人之姓號。據是則洛書亦出伏羲時。出于伏羲時。方能則以畫卦。后漢學家襲孔劉之說。定謂洛書出禹。皆誤也。四象?;蛟浦钙甙司帕?。或云指上神物變化垂象圖書四者。又有謂指分二掛一揲四歸奇者。愚按指七八九六者是也。七八九六即南北東西。即春夏秋冬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固熘唔樢玻酥咝乓?。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此釋大有上九爻義?;蜓允清e簡。宜在前七爻之下。大有六五承陽。五天位。承順也。是天以順佑上也。乾為人為信。二應五。五孚于上。故曰人之所助者信。上履信思順。又二應五得尚于中行。是尚賢也。故無不利。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意之不能盡者。卦能盡之。言之不能盡者。象能顯之。故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

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六十四卦。皆乾爻坤爻所積而成。故乾坤為易溫(左言)。溫(左言)藏也。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是故夫象下九句與前復。故知系辭。乃門人雜記孔子之言。非出一人之手。

×關閉
91在线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