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亨利貞。
說卦乾健也。于夏傳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蓋天之體以健為用。而天之德莫大于四時。元亨利貞。即春夏秋冬。即東南西北。震元離亨兌利坎貞。往來循環。不忒不窮。周易之名。即以此也。后儒釋此者。莫過于太玄。玄文云。罔直蒙酋冥。罔北方也。冬也。未有形也。直東方也。春也。直而未有文也。蒙南方也。夏出。物之修長也。酋西方也。秋也。物皆成象而就也。有形則復于無形。故曰冥。故萬物罔乎北。直乎東。蒙乎南。酋乎西。冥乎北。罔舍其氣。直觸其類。蒙極其修。酋考其就。冥反其奧。罔蒙相極。直酋相敕。出冥入冥。新故代更。將來者進。成功者退。已用則賤。當時則貴。按大玄闡發此四字之理。至矣盡矣。除彖傳外。無此深奧明晰之解釋也。其所謂直蒙酋。即震春離夏兌秋。即元亨利也。所謂罔冥。即坎冬。即貞也。必以二字擬貞者。蓋以子復為界。子復者冬至也。故由亥坤至子復為冥。由子復至泰寅為罔。罔不直也。冬至以后。萬物雖枉屈。不能見形于外。然陽氣已生。與冬至前之冥然罔覺者異矣。故曰罔舍其氣。舍者蓄也。養也。即彖傳所謂保合太和也?;蛟诲鑲麽尨?。純指天道。然彖不曰春夏秋冬。必曰元亨利貞者何也。曰乾之德無所不統。無所不包。言元亨利貞。則天時人事。盡括于其中。
惟此四字。義蘊宏深。非一解所能盡。彖傳象傳。皆釋貞為正。而大貞。小貞。不可貞。貞吝。貞兇。不利君子貞。義皆不通。而彖象傳遇此皆不釋。似委為不知而闕疑者。文言曰。貞固足以乾事。又釋貞為固。然于貞兇貞吝等辭。仍不能通。此彖象傳與文言不同也。
尤異者。乾彖傳以萬物資始釋元義。以云行雨施品物流形釋亨義。以大明終始六位時成釋利義。以天道變化各正性命釋貞義。是以四德平列也。而于屯隨之元亨利貞。則釋曰大亨貞。于臨無妄革之元亨利貞。則釋曰大亨以正。舍利不言。祇為二德。是彖傳與彖傳。所釋不同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亨者嘉之會。利者義之和。貞者事之乾。是以四德平列。尤為顯著。乃下又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則以元亨為一義。利貞為一義。亦為二德。此又文言與文言所釋不同也。昔儒以彖象傳釋貞字。與文言不同。疑十翼非出一手。愚謂彖傳當為一人作矣。而前后所釋不同。文言當為一人作矣。而前后所詁仍異。此無他。乾健之德。不可名言。似必再三釋。方能畢其義蘊也。
然則元亨利貞四字。究以何解為當乎。曰其在乾則確為四德。彖傳之所釋。宏深透辟。于四德各有推闡。而以天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釋貞之原理。尤幽隱難識。故文言曰。君子行此四德。蓋四德缺一。即不成為天時。不成為人事。故太玄以罔直蒙酋冥擬之。并著其義曰春夏秋冬。指其方曰東西南北。則亦以元亨利貞為四德也。
至于貞吝貞兇。不利君子貞。其義與乾元亨利貞之貞。絕不相同。案周禮春官。天府季冬陳玉。貞來歲之媺惡。注貞謂問于龜卜。鄭司農曰。貞問也。易曰。師貞丈人吉。又左傳哀十七年。衛侯貞卜。國語貞于陽卜。皆以貞為卜問。而師貞丈人吉。前鄭引以解周禮。是以貞為卜問。已有先例。愚以為大貞小貞貞吝貞兇不利君子貞。皆宜詁作卜問。與乾元亨利貞之貞。判然為二義。不得混同。五經字同而義異者多矣。不獨此也。蓋貞有正義。又有貞固貞定二義。朱子兼采之。曰貞正而固也。豈知兼二義。仍不能盡通。近儒王陶廬先生又以全易貞字皆釋作卜問。于文理可通矣。然若乾之利貞。亦釋作卜問。則乾德不全矣。似不盡協也。
蓋元亨利貞。合之為乾德。分之為八卦之德。故即為六十四卦之根本。象或曰亨。或曰元亨?;蛟回憽;蛟焕??;蛟缓嗬憽;蛟焕懞唷;蛟辉嗬?。似以此四德。為衡量卦德之準的者。然如無妄兇卦也。亦曰元亨利貞。則似別有標識。而非論卦德。端木國瑚曰。易遇東南方春夏之卦。則曰元亨。遇西北方秋冬之卦。則曰利貞。由其言推之。屯下震春也。故曰元亨。上坎冬也。故曰利貞。隨下震春也。故曰元亨。上兌秋也。故曰利貞。臨下互震故曰元亨。上坤下兌。故曰利貞。無妄下震故曰元亨。上乾為冬。故曰利貞。革下離互巽。故曰元亨。上兌為秋。互乾為冬。故曰利貞。其余雖不盡當。然大概如是也??傊嗬憽4合那锒?。東南西北。仁義禮智。一二三四。茲數者。合之一之?;熘?。融會貫通。遺貌御神。天人不分。陶冶既久。然后知此四字。已括盡易理。非言詮所能盡。而能申其義者。前惟彖傳。后惟楊子云。
初九:潛龍勿用。
九者老陽之數。動之所占。潛隱也。陽息初復。一陽伏群陰之下。故曰潛。物莫神于龍。故借龍以喻陽氣。復子時當冬至。一陽初生。伏藏地下。故曰勿用。又卦位初為士。未出世之君子。德亦如是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初二于三才為地。二在地上。故稱田。乾為大人。二雖不當位而居中。利見者。言大人宜于此時出見也。鄭康成謂利見九五之大人。非。五無應也。陽息至二臨。陽出地上。由潛而顯。大人亦如此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乾為君子。為大明。故為日。晉順而麗乎大明。大明謂離日也。故乾亦為日。易林困之泰云。陰云四方。日在中央。以泰上坤為云。下乾為日也。又蹇之咸云。日月并居。以咸上兌為月?;デ瑸槿?。余證尚多。皆詳焦氏易詁中。三居下卦之終。故曰終日。曰夕。惕。憂思也。厲危也。憂危故無咎。陽息至三泰。萬物思奮。人事亦如是。三四于三才為人爻。人居天地之中。宜乾惕有為也。厲許慎作夤。后易家多從之。而文言作厲。并以危釋厲義。注莫古于十翼。似當從也。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易林九家荀爽。皆以乾為江河。故乾亦為淵。躍。起也。四居上卦之下。故曰躍淵?;蛘?。言事不一定??蓜t為之。慎審而行。故無咎也。陽息至四大壯。百果草木甲坼之時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五于三才為天位。又為天子位。貴而得中。故曰飛龍在天。大人于此。居極尊之位。履萬物之上。向明而治。圣人作而萬物睹。故亦曰利見大人。九五陽息至五夬。萬物繁榮。相見之時也。
上九:亢龍有悔。
王肅曰。窮高曰亢。上九居卦之極。故曰窮。在六爻之上。故曰高,高則易危。窮則事盡。故有悔。按乾盈于巳。盈則虧。滿則損。乃天道之自然。太玄云。成功者退。又中首次六云。月闕其搏。不如開明于西。是其理也。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此文王以筮例示人也。易之本為六七八九。七九陽。八六陰。今遇陽胡以只言九。不言七。則以周易以九為用。與二易殊也。用者動也變也。用九者。言遇九則動。遇七則不動。若作用舍詁。則周易竟不用七八矣。不用七八。則揲蓍時常不遇九六。將何以為占。蓋九六占爻。七八占彖之義。治易者十六七皆忽之。故其義?;蕖R娙糊垷o首吉者。申遇九則變之義也。九何以必變。陽之數九為極多。故曰群。陽極反陰。乃天地自然之理。乾為首。以陽剛居物首。易招物忌。變坤則無首。無首則能以柔濟剛。故吉。無。說文云奇字。王育謂天屈西北為無。此節自古說者常有數蔽。見說吉即疑為占辭。不知其申用九之義。一蔽也。見說群龍。即疑群龍指上六爻。不知其言九。二蔽也。見說群龍無首。即疑六爻全變。不知其指揲蓍之三變成一爻言。三蔽也。甚至以此為爻辭。四蔽也?;\統浮泛。銓釋乾健大義。五蔽也。豈知六十四卦。六爻之后。獨乾坤二卦。有此贅語者。誠以乾坤者陰陽。六十四卦。皆乾爻坤爻所積而成。乃乾卦只言九不言七。坤只言六不言八。不申明其故。揲蓍者胡所遵循。故于乾坤六爻之后。申曰用九用六。復恐人不解用九用六之義。又曰見群龍無首吉。利永貞也。其詳說皆在周易古筮考中。
【原文】《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系辭云。彖者材也。材財通。孟子有達財者。而財與裁通。泰傳后以財成天地之道。漢人上書。伏惟裁察。每作財察。然則材即斷也。即裁度也。元亨利貞者。彖辭也。此則釋彖者。先儒名曰彖傳。十翼之一也。自太史公楊子云班固。皆以為孔子作。乾元者。乾之元氣也。于時配春。故曰資始。統說文紀也。史記樂書樂統同。注統領也。統天者。言乾元之德統領萬物。總治一切。九家釋統為繼。謂乾德統繼天道。后諸家又有訓統為始為本為合者。皆非也。按此釋元義。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此釋亨義。于時配夏。乾交坤成坎。坎為云為雨。故曰云行而施。坤為品物。乾入坤。故曰流形。乾施坤受。和而為雨。品物潤澤。萬物潔齊。相見乎離。亨之義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此釋利義。于時配秋。乾為日。故曰大明。日始于離。終于坎。以成晝夜。積晝夜以成四時。六位者六爻。爻各有時。時而至秋。萬物成熟。故曰時成。太玄擬之曰酋西方也。秋也。萬物皆成象而就。釋時成之義也。文言曰。利義之和也。兌正秋。兌悅故和。秋成故利也。然乾之六時。果何屬乎。六龍者六陽。乾陽卦。故其所乘之時皆陽時。即子寅辰午申戌。乾鑿度所謂乾貞十一月子。左行陽時六是也。言乾而乾三子可知。若坤之所乘。則六陰時。乾鑿度所謂坤貞六月未。右行陰時六是也。時乘六龍以御天。即言乾乘六陽時以統御天道。自漢以來。不知時乘六龍。即乾乘六陽時。籠統解說。與上句六位時成無以異。而傳義愈晦矣。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
此釋貞義。于時為冬。萬物自有而入無。由動而之靜。故曰變化。太玄擬貞為冥。曰有形則復于無形。故曰冥。又曰冥者明之藏也。出冥入冥。新故代更。人冥者變。出冥者變后而化也。變化者天道必然之理也。性命者精神。太和者元氣。正者定也。周禮天官。宰夫令群吏正歲會。正月要。注正定也。各正性命者。言萬物入冬而形氣定也。保合者固也。保合太和。言萬物靜定而無為。正所以養育其生命也。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略如人人夜寢息。休養神明。系辭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正謂此也。貞者元之本。元者貞之著。下文曰首出庶物。即貞下啟元之義也。后儒舍冬義。以既濟定說貞者。皆未當也。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元亨利貞。相循環者也。貞非寂滅無為也。乃所以植元亨之基。故夫冬盡春來。貞久元至。首出庶物者。元也。言又復始也。春生震仁。故曰咸寧。萬國咸寧者。言如圣君當陽首出。萬邦有慶也。
乾彖傳簡括宏深。自非圣于易者。不能為也。自漢以來。除太玄外。無有明其義者。而詁六龍為六位。利貞為既濟定。尤謬誤之大者。首出庶物二語。解者皆不誤矣。而皆不知于元亨利貞之后。再綴此語者。乃所以示四德循環之義。朱子云。不貞則無以為元。又曰四德循環無端。知此義矣。乃訖未明指再綴此語之故。豈知六龍與六位無別。則六龍句為贅語。首出庶物。與萬物資始理同。而不疏其循環之義。則首出句又為贅語。烏乎可哉。揆厥原因。皆由不確知元亨利貞。即春夏秋冬。即東南西北。彖傳與文言雖未明言,固皆本此為義。特義奧語文。后儒遂歧于索解。及楊子云揭出春夏秋冬。東南西北二義。然后知彖傳所言者。皆元亨利貞之原理。及其所以然。義遂明徹。然罔直蒙酋冥之演元亨利貞。除范望司馬溫公外。他儒無言者。于以知太玄之難讀。等于易也。
【原文】《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系辭云。象者像也。像此者也。先儒以其推闡一卦之義謂為大象。亦十翼之一。王引之云。爾雅行道也。天行健。謂天道健也。與地勢順為對文。按左傳襄九年。晉伐鄭。杞人從趙武斬行栗。注行道也。由是以推。蠱剝復彖傳皆曰天行。皆天道也。凡大象專以人事言。言天道強健不息。君子法之也。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初陽伏在下。德施普。言陽和之德。普及萬物也。下音戶。詩邶風凱風。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下音戶。與苦韻。此亦同也。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乾盈則反巽。坤盈則復震。乾坤者震巽之終。震巽者乾坤之始。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聚也。
躍。釋文云上也。初與四相上下。初潛淵底。故曰或躍在淵。言由初躍四也。時可進故無咎。五天位。故曰在天。聚原作造。釋文云。劉歆父子皆作聚。聚與文言云從龍。風從虎義合。且向歆所據皆中秘古文。必無誤。故從之。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陽在上乾盈。盈則必虧。故日不可久。陽極則變。不變則剛柔不能相濟。兇之道也。故無首吉。
上一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