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尚秉和撰《周易尚氏學?卷一》【周易十翼】乾卦文言傳

[清]尚秉和| 易經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清]尚秉和撰《周易尚氏學?卷一上經》乾卦文言

此卦爻辭全為文王作之證也。彖傳申彖意。故曰彖曰。大象申卦義。小象申爻義。故曰

象曰。此則合卦爻辭總述之。而制此乾坤之卦爻辭者。文王也。故曰文言。繹文王所言耳。仍彖曰象曰之例。并無其它深奧。乃劉獻曰。依文而言其理。故曰文言。姚信曰。乾坤為門戶。文說乾坤。六十二卦皆放焉。訖不得解。揆其因皆由王充馬融等。謂文王制卦辭。周公制爻辭。后儒惑其說。疑但言文王?;蜻z周公故也。

乾卦文言第一節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李鼎祚云。元為善長。故能體仁。仁主春生。東方木也。亨為嘉會。足以合禮。禮主夏養。南方火也。利為物宜。足以和義。義主秋成。西方金也。貞為事乾。以配于智。智主冬藏。北方水也。李氏此詁。最為透徹。與太玄罔直蒙酋冥理合。識周易真諦。蓋此八句。為最古之易說。梁武帝任釣臺謂為文王所言。固無根據。然穆姜即述之??梢娖錇榕f說。故孔氏復述之。而歐陽公謂左氏著書。亦欲信今傳后。若本孔子之言。而以為穆姜。其誰傳信之。謂文言非孔子作。按左氏所紀古人言行。皆古人實有是言。有是行。而后紀之。非并無是事是言。盡左氏所造作也。觀穆姜述是語已曰。然因不可誣也。即謂古易說之可信。而不我欺也。且周易之興。至春秋已數百年。所傳古訓。必已多矣。然則穆姜述之??资蠌褪鲋?。事之常耳。必謂甲述之為真。乙再述之即偽。似不然也。左氏非傳易者。其是否見十翼。未可知也。蓋文言皆雜采古易說。薈萃而成之。故此處以四德釋元亨利貞。下又曰元亨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又為二德。與前不同。顯為采集古說之證。不過古人質。不似后人之必曰某某云耳。

乾卦文言第二節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吳先生曰。易。當讀如論語丘不與易之易。按孟子易其田疇。趙歧云。易。治也。初潛在下。與世無涉。故曰不易世。不成名。遁世無悶者。言甘于隱遁。不見是而無悶者。言人不知亦不慍也。樂則行。憂則否。緊決自守。利祿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故曰確乎其不可拔。莊子應帝王確乎能其事。注確堅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二居下卦之中。故曰正中。庸言庸行中也。中則言必信。行必謹矣。閑邪使不入。則中不亂。存誠使不出。則中可守。善世中也。善世而伐。則偏而不中。不伐若己無所與者。則時中矣。人能如是。其德必博。而化必廣。二雖未升五為君乎。然君德已具。必升五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修辭者立言也。誠者法則也。居者蓄也。積也。業以積而高大也。爻至三而極。其境至高。識其高而必達其境。故曰可與言幾。說文幾微也。系云。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爻至三而終。其道已窮。識其窮而必赴之。故曰可與存義。義者宜也。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欲及時用其學。以濟天下。故不避其嫌。四與初相上下。初潛四躍。初退四進。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此與象辭之大人聚義同也。乾坤初爻交震巽。故曰同聲相應。上爻交艮兌。故曰同氣相求。中爻交坎離。故曰水流濕?;鹁驮铩裨镆苑轿谎?。荀爽謂坤濕乾燥者是也。坤原居北方。北方涸陰冱寒。故曰濕。乃乾自南往交坤成坎。故曰流濕。乾原居南方。南方炎熇焦灼。故曰燥。乃坤自北往交乾成離。故曰就燥。此于先天南北之乾坤。變為后天之離坎。至明白矣。乾若不在南。如何流北。坤若不在北。如何就南。故夫方位不明。易本立失。所關至巨。坤為云。易林困之泰云。陰云四方。又未濟之升云。云興蔽日。皆以泰升上坤為云。乾為龍。故曰云從龍。坤為風。易林訟之剝云。烈風雨雪。大壯之剝云。乘風駕雨。皆以剝下坤為風。陸績云。風土氣也。巽坤之所生。故為風。按陸說是坤本為風也。乾為虎。故曰風從虎。風云者陰。龍虎者陽。言陰必從陽也。乾虎之象。易林師之乾云。三奸成虎。小畜之乾云。東遇虎蛇。皆以乾為虎。此象昔儒無知者。后會稽茹敦和始發之。近師俞樾襲其說。謂虎陽物。君象。京虞以坤為虎。馬以兌為虎。皆不如九家以艮為虎之義長。艮何以為虎。以得乾之上爻。猶震得乾初亦為龍也。是乾本為虎也。故履革皆以乾為虎。說與易林闇合。圣人作者。乾為圣人。坤為萬物。圣人作而萬物睹。即比象也。仍陰從陽也。天地者陰陽。本乎天者親上。謂陽性上升順行。故乾二必上升坤五。以與陰類。本乎地者親下。謂陰性下降逆行。故坤五必下降乾二。以與陽類。故曰各從其類。陰陽相遇方為類。與朋友同。若陰遇陰陽通陽。則為敵矣。不朋不類也。頤六二曰。行失類也。以所遇皆陰。至明白也。乃由漢迄今。無有察覺者。

按此節舊解所以不明徹者。一由于類字義失。二由于乾虎。坤云。坤風。象失。三由于不知此說陰陽相感之理。以著大人聚及利見之義。四由于不知此言先天象。故兩兩對舉。震巽對故相應。陰陽相應也。艮兌對故相求。陰陽相求也。水流濕。陽求陰。火就燥。陰求陽也。水火對也。云從龍。風從虎。言陰陽不相離。乾坤對也。皆所以著陰陽類之理也。二千年以來。惟一茹敦和識虎為陰象之非。其功過荀虞遠矣。

又親上親下二語。使人識陰陽交之所以然也。親上者居上。親下者居下。則陰陽氣不交而為否矣。親上者居下。親下者居上。則陰陽氣接而為泰矣。各從其類。統相應相求各語而言之也。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在上故貴。失正故無位。失位故無民。乾為賢人。既非九五之位則臣下也。三無應。故曰無輔。有此三因。故動而有侮。

乾卦文言第三節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蜍S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舍發也。詩舍失如破。易林家人之大有云。仲春孟夏。和氣所含。皆以舍為發。作舍棄者固非。以舍舒之葭(無草)字者亦非也。自試者試其可否。上治者居上治民。天下治申用九之故也。用九者剛變柔。言天下未治。治之以剛。若天下已治。則當濟以柔。明用九之故。因天下已治也。此治字與上治治字相呼應。后人因不識用九真諦。故籠統解說。多誤者?!鹜蹂鲈弧4艘徽氯匀耸旅髦?。

乾卦文言第四節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蜍S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糊堄谢?,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王弼云。此一章全以天氣明之。彖傳曰。時乘六龍以御天。即乾乘六陽時也。初乘子。陽氣雖生而未出。故曰潛藏。二乘寅。陽出地上。百物思奮。故曰文明。三乘辰。百果草木。長養興起。故曰與時偕行。四乘午。陽盈于巳。消于午。陰起用事。代有終。故曰乾道乃革。其以二上變成革為說者。非也。五乘申。百果草木。至秋成熟。乾德乃見。故曰位乎天德。廣雅位正也。言正當天德之時也。上乘戌。陽氣將盡矣。故曰與時偕極。陽極反陰。陰極反陽。乃天道之自然。故曰乾元用九。乃見天則。則者法也。一定之理也。

乾卦文言第五節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性之與情。清惠棟阮元姚配中洪震烜胡縉諸儒說之??芍^詳盡矣。而利貞何以謂之性情。只以六爻正成既濟為說。無能了解者。則以自東漢以來。于利貞之真諦不明也。易林中孚之坤云。符左契右。相與合齒。乾坤利貞。乳生六子。合齒者交也。即乾坤利貞也。蓋貞之為義屬冬。消息卦坤起午。至亥而為純坤。與原居亥之純乾相遇。陰牝陽。天地合德。陰陽和姤。萬物本以出生。故曰乾坤利貞。乳生六子。然則利貞之為和合明矣。故六十四卦言利貞者。二五無不交。否則卦體自相交。如中孚小過者也。彖傳曰。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正易林所本也。且夫陽之喜陰。陰之喜陽。乃天地自然之性。本其性之所喜。以陽求陰。以陰承陽而和合焉。則由性而入于情矣。情者欲也。感也。利貞者性情。即謂陰之凝陽。變化和合。乃天地固有之性情。感之極正者也。崔覲云。不雜曰純。不變曰粹。精者專一。極形容乾德之大。發揮者變動也。言六爻遇九六即變動也。旁玉篇云。非一方也。通者感也。應也。陰陽相感故相通。系辭云。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又曰旁行而不流。皆謂正象之旁。尚有伏象。故曰索隱。曰鉤深。曰旁行。而震與巽相對。艮與兌相對。陰與陽絕異也。而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蓋陰陽未合。有陰陽之分。陰陽既合。則和同混一而不分矣。故曰同。同則通。故易辭與易林用象。正伏常不分。而其所以能旁通之故。則仍陰陽相求相感固有之理。故曰旁通情也。時乘六龍義見前。云行雨施。萬物亨通。故曰天下平。

乾卦文言第六節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此言潛龍仍志在行道。與甘心隱遁鳴高者異。然而勿用者時未可也。夫子蓋恐山棲谷隱之流。執初爻為口實。故首以成德為行。明儒者之責任。舊解鮮有當者。俞樾云。日為曰之訛。似當從之。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寬博。居蓄也。言蓄德廣博也。君德既具。待升九五。則不惟居之。且行之矣。德者行之本。仁者行之用。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是自朝及夕。無不乾惕也。故曰因時。所以然者。初二剛。三仍剛。故曰重剛。陽遇陽則窒。又卦以二五為中。三失中。上不及五。下不居二。故不敢自懈也。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侯果日。下系云。兼三才而兩之。謂兩爻為一才也。初兼二地也。三兼四人也。五兼六天也。四是兼才。非正。故言不在人。朱子疑四非重剛。豈知重剛與卦位無涉。乃謂上下爻也。疑則慎。慎故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大人者五。五天位。二地位。上下昭列。尊卑判分。而五與二相往來。故與天地合其德。五坎位??苍隆6x位。離日?;馂樗?。東西終始。故與日月合其明。夫天地日月。先天四中象也。惟大人能則之。元亨利貞。即春夏秋冬。四時之序。將來者進。成功者退。已用則賤。當時則貴。循環往來。不差不忒。故曰與四時合其序。夫震春離夏兌秋坎冬。即后天之四中象也。惟大人能兼之。消息卦。乾生于東。神也。坤死于西。鬼也。生則吉。死則兇。乃乾雖主生。不殺亦不能成歲功。故生死遞嬗。吉兇代更。亦惟大人能合之。先天之象。天地日月。牝牡雌雄。二儀肇分。法象自然如此。雖天亦不能違。后天之象。震兌坎離。互興迭廢。時而生。時而壯。時而老病死。人如此。物亦如此。天地亦如此。夫事而至于天不能違。人與鬼神。不待言矣。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進也。存也。得也。陽之事也。退也。亡也。喪也。陰之事也。六者相對待。相循環。至上九亢極矣。極則宜變而知所返。懵不知返。故有悔也。按此專釋上九亢龍之義。兼申下文用九之故。知退即用九也。

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此專釋用九之故也。知進復知返。知存復知亡。故用九也。見群龍無首。即知退也。即陽變陰也。故夫用之為變。觀此而益明矣。自荀虞以來。不知此節系專釋用九之義。浮泛解釋。然文言此處舍用九不釋。是其辭未畢也。李鼎柞知此說用九。而以乾元用九。天下治也為解。仍不知知退知亡。即釋用九及無首之義。

×關閉
微信二維碼
91在线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