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陽反故曰復。出人反復。皆對姤言。復者姤之反。若舍股(左艮)不言。則復何所自乎。人者人巽。出者出震。坤為疾。象失傳。詳焦氏易詁陽通故無疾。陰以陽為朋。剝窮上反下故曰朋來。陽遇陰故無咎。陽自始而消。消至剝上。六日。反復則七日。自復而息。息至決(無左)上。六日。反姤仍七日。循環不已。故曰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復陽長。故曰利有攸往。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震動坤順。故日動而以順。天行。天道也。言陰陽剛柔往來消長。天道固如斯也。此天地之心也。坤為心。象失傳。詳魚氏易詁此以爻數括天地間之公例公理。其謂卦氣起中孚。至復為七日。不推于數不合。只六日七分且于理大謬。是皆執于自姤至復為七月。經言七日故疑也。豈知易辭皆舉一例。包括萬有。十日數至七必相反。辰數亦然即以日言。幽(內雙豕)詩云一之日。二之日。日皆謂月。侯果已言之矣。陰陽相遇為朋。自此象失傳。皆用卦變。俟陽息至二成兌。二陽為朋。虞氏之說訛誤至今。又五行志。京房易傳曰。復崩來無咎。讀朋為崩。是用覆象。謂剝艮覆在下為山崩。而易林遇此象。亦往往曰山崩。京所受也。其詳皆在焦氏易詁中。覆象久失傳。后惟惠棟用此說。實易言覆象者。不止此也。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曰至日則兼二至言也。姤云。施命浩四方。即誥戒商旅將閉關也。易林晉之解。所謂二至之戒也。蓋古最重二至。漢書薛宣傳。日至休吏。所繇來久。后漢魯恭傳。易五月用事。先王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是夏至亦休息。與冬至同、坤為門戶。故曰關。震為商旅。坤閉故曰閉關。曰不行。坤為方。震為王。
初九:不遠復,無祈悔,元吉。
復在內。故曰不遠復。嚴元照云。只從氏非。此當從氏。氏是同用。故王肅作提(左衣)??驳图绕?。京房亦作提王陶廬云。唐石經即作祗。氏是古同部。故得同用。若氏(下、)則另為一部。不同部者不相假。古之例也。然則今作祗者誤也,襖鄭云病也。段玉裁云。鄭蓋借祗為氏(加?。?。按祗之訓病。詩小雅何人斯。壹者之來。俾我祗也。毛傳祗病也。茲訓為病。正本毛傳。段謂借襖為氏(加?。┓?。病猶苗(中?。┮?。復出人無疾。故無苗(中?。┗?。乾元通。故元吉。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坤為身。陽微故宜修養以待。
六二:休復,吉。
休者俟也。俟陽息至二故吉。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仁者初也。陽主生故曰仁。以下仁者。言下陽即息至二。靜俟則吉也。
六三:頻復,厲無咎。
虞翻曰:頻蹙也。三失位。故頻復。按頻古文顰字。故云頻蹙。三失位。承乘皆陰。又無應予。失類極
象曰:頻復之厲,義無咎也。
六四:中行獨復。
文言乾九四云。中不在人。中謂三四。居一卦之中也。又系辭云。其初難知。其上易知。若夫雜物撰德。非其中爻不備。中爻謂中四交。即下所謂二與四三與五也。四居卦中。獨與初應。故曰中行獨復。虞翻謂四不在二五。何得稱中行。豈知三四稱中爻。易固有明例也。
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道謂初。從道謂應初。
六五:敦復,無悔。
敦與屯通。詩大雅鋪敦淮憤(左水)。箋敦當作屯。揚雄甘泉賦。敦萬騎于中營兮。注敦與屯同。又按幽(雙豕)風云。敦彼獨宿。即屯彼獨宿也。屯者止也。次也。而敦又與頓同。爾雅釋丘。丘一成為敦丘。疏即衛風之頓丘。頓亦止也。史記王翦傳三日三夜不頓舍。是也。是敦有止意待意。敦復者言五應在二。陽即升二。五稍待即有應也。故臨上六亦曰敦臨。以上六亦稍待。陽即息三。有應也。舊詁皆訓為敦厚。非。
象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
向秀曰??疾煲?。五中位。應在二。亦中位。陽息即至二。五有應。故無侮。中以自考者。釋敦之故。易之道貴將來。言頓止以待中二之陽息。自考省也。與臨上之志在內義同。
上六:迷復,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
凡上六多不吉。上窮也。坤為迷為死喪。故有災眚。坤為眾故為師。坤為死喪。故行師終有大敗。坤為國。震為君。象失傳。詳焦氏易詁故曰國君。坤為十年。震為征。不克征。言不能興起也。比上六后夫兇。師上六小人勿用。皆以其不承陽也。他爻皆可承陽。獨上六不能不承陽則背叛君命。而殃及國君。故曰以其為君兇。君者國之本。國君受協。根本動搖。故其兇至于十年也。
象曰:迷復之兇,反君道也。
反君道。即謂上六不承陽。舊解皆以不順君命為反君道。然上六之何以獨反君道。其故無能明者。此與六五敦復。及臨之敦臨義晦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