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天地定位。乾坤列南北。日月縣象。離坎列東西。山澤通氣。艮兌列西北東南。雷風相薄。震巽列東北西南。三畫舉而八卦全。凡萬物之象。我不包括于八卦之中。故象在其中。因八卦重八卦。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方有爻。說文爻交也。一與四交。二與五交。三與上交。故三畫只有象。六畫始有爻。相推指消息。
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兇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貞勝姚信讀作貞稱。貞常也。言吉兇之道。無不與陰陽相稱也。按勝稱音近古通。考工記角不勝乾。乾不勝筋。謂之不參。注。勝或作稱。晉語曰。中不勝貌。韋注。勝當為稱。天地謂二五。二五中正。中正以觀天下。故曰貞觀。坎月離日。大明終始。故曰貞明。一者神也。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故動貞于一。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內內卦。外外卦。乾鑿度云。易氣從下生。故動于地之下。則應乎天之下。動于地之中。則應于天之中。動于地之上。則應于天之卜。故曰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守位曰人。人王肅桓玄等作仁。仁人古通。禮器碑四方士仁。士仁即士人。論語問管仲。曰人也。即仁人也。又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有仁即有人。何晏注謂仁人墮井。誤。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近取諸身。如乾首坤腹震足等是。遠取諸物。如乾馬坤牛艮狗兌羊等是。凡物皆有陰陽。有陰陽則相感而有情。有情則相聚相合而為類。故曰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中爻類為繩。離重目故為罔署。罔罷皆目也。以罔罟取獸于陸曰佃。取魚于澤曰漁。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益巽為木。震為足故為鋁。鋁耒頭金也。震為耕故為耒。耒耕具也。中爻艮手。故曰刺地。故亞(右邑)木使銳。而冒以金。使人地易。來形曲。故揉之使曲。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噬嗑離在上。放曰日中?;ヴ逓槭小?矠榫?。為眾。為民。震為貨為歸。故曰交易而退。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乾為衣。坤為裳。上衣下裳。乾上坤下。故曰取諸乾坤。自黃帝以前。只短衣。以御寒。無所謂威儀。至黃帝始服冕垂衣。襟袖寬博。彬彬下垂。至堯舜更象日月星辰山龍服。而衣裳之文采大備。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渙上巽為木。下坎為揖。說文揖翟(左木)舟也。中爻震為舟。 艮手故曰刳曰炎(左手)。刳說文判也。玉篇空物腸也。剖也。古之 明無鋸。故剖木使中空以為舟也。震舟象失傳。虞翻等皆以 渙為舟。杭辛齋謂日本易家以震為船。按易林大有之謙云。 方船備水。以謙互震為船也。震為虛。故為舟船。歸妹上六 承虛筐也。以震為虛也。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服牛即駕牛。說文牛部葡(左牛)下引易日葡(左牛)牛乘馬。而不言葡(左牛) 義。陳壽棋曰。玉篇葡(左牛)皮秘切。服也。以鞍裝馬也。集韻葡(左牛) 用牛也。通作用。據此服牛即駕牛也。易林歸妹之比云。申 酉脫服。牛馬休息。脫服即馳駕也。隨互艮為牛。下震為 馬。艮為引。巽為利。謂以牛馬引重致遠。以利濟天下也。艮牛象見無妄解。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豫艮為門。坤亦為門。故曰重門。又九家云。從外視之 艮。故曰重門。是以正反艮為重門也。震為析。艮為擊。故 曰擊檄。震為客。而決躁。故曰暴客。重門深密。擊檄警 戒。皆所以備盜。中爻坎為盜也。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小過中爻巽為木為杵。兌毀折。故曰斷木為杵。震中虛 為臼。艮為掘。掘地為臼。蓋以蜃灰。至之使堅。盛轂于 中。春之以杵。而民食濟也。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睽中爻坎為弧。為矢。弦說文弦說文弓弦也。 弧說文木弓也。弦木為弧。言以弦牽本使曲成弧也。 剡削也。削木使直成失也。離為威如。兌毀折。故 曰威天下。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大壯通觀。觀艮為穴為野。為宮室。巽為棟。在外卦。 故曰上棟。艮為字。在巽下。故曰下宇。宇今俗所謂廊詹 也。巽為風。兌為雨。兌為雨。舊解不用旁通。用正象。宜 其不合也。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大過乾為衣。巽為薪。管輅以坎為棺槨。大過中實亦坎 象。故亦象棺槨。漢儒以大過為列卦。蓋本此也。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上兌為覆巽。巽為繩。上古結繩紀事。今巽覆為兌。 兌為斧。故曰書契。契刻也。呂氏春秋。契舟求劍是也???工記。筑氏為削。合六而成規。注今之書刀。蓋古用簡須以 刀刻字。今殷墟掘出之甲骨文是也。故曰書契。兌為刀。 斧。乾為圜。畫刀合六以成規。故取于夬。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此聰明上取象之故也。凡易辭無不從象生。韓宣子適 魯。不曰見周易。而曰見易象與魯春秋。誠以易者象也。象 者像也。言萬物雖多。而八卦無不像之也。像俗宇。釋文。 孟京虞姚董。還作象。
彖者,材也;
材猶言行能。阮元訓象為分。材與財裁通。言用此彖 辭。說卦象而分之。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兇生而悔吝著也。
動發也。爻交也。卦至六畫始有爻。動于下。應于上。 故曰效。效之而當則吉。不當則兇也。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韓注少者多之宗。一者眾之歸。陽卦二陰。故奇為之 君。陰卦二陽。故耦為之主。后漢仲長統曰。易曰陽一君二 臣。君子之道也。陰二君一臣。小人之道也。然則寡者為人 上者也。眾者為人下者也。專以貴賤言。愚謂陽道行則世 治。世治則一君二民而君權一。陰道盛則世亂。世亂則二君 一民。而君權墜。管子霸言云。使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理 也。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也。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理 也。不可理則亂。故曰小人之道。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釋成九四爻義。吾道一以貫之。朋從爾思。則百慮也。 憧憧往來。則殊途也。然途雖殊而同歸于一。慮雖百亦終致 于一。天下事貞于一而已。何思何慮哉。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咸互乾為日。上兌為月。至夕則日往而月來。至晨則月 往而日來。往收藏也。乾為寒。坤為暑。乾息自復。至始而 藏。坤陰用事。坤消自姤。至復而藏。乾陽用事。寒暑互相 推。而歲功以成。往則收藏故曰屈。來則用事故曰信。尺 蠖。屈信蟲也。見說文。又爾雅疏。蠖又呼步屈。言其以尾 就首。屈而后信。舉步之形也。埤雅云。今人布指求尺。一 屆一信。如蠖之步。謂之尺蠖。按詩小雅。螟嶺有子。果贏 負之。螟蛉食槐葉蟲。色綠與葉若一。夏日細腰。以泥砌窠 成。銜螟嶺人。螟蛉即尺蠖。成九四巽體。巽為蟲。蠖行以 尾就首。先屈后信。故以為喻。咸艮位戌亥?;デ瑸辇垺7?坤為蛇。乾坤合居于戌亥數無之地。故曰蟄。誰能蟄故能存 身。乾傳所謂保合太和也。乾為神。坤為義。精義人神。謂 乾坤合德于戍亥。易林云。乾坤利貞。乳生六子。六子生然 后能致用。用利然后身安。身安則德自崇。蓋陰陽屈信。循 環無端。不屈則不能信。不蟄則無以為存。陰陽往來。定理 本如是也。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坎隱伏故名辱??搽U故身危??矠楣讟?。故曰死。困六 三爻義。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棺釉唬忽勒咔菀玻刚咂饕?,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解上震為器。為人?;タ补什仄?。震為時。為動。動故 不括。解上六天義。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此釋噬嗑初九爻義。震為動為威。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兇。」
此釋噬嗑上九爻義。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strong>
此釋否九五爻義。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
此釋鼎九四爻。形渥。鄭虞皆作型劇。言因覆餗而被大 刑也。古字音同通用。王弼程傳以形為形體。王謂形渥為沾 濡。程謂為汗澀。皆望文生義。不惟不審通假之例。且于經 義顯違。以折足覆餗之罪。 只汗澀而已乎。本義多從程傳。獨此不從。誠以其陋 也。觀此曰鮮不及矣。謂及于刑辟也。此可以定其是非也。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菇槿缡?,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此釋豫六二爻義。左傳昭五年。于人為言。敗言為讒。 廉下艮。震反。故曰敗言。豫與謙同體。亦正反震。故曰謅 曰讀。蒙曰瀆則不告。以二至上正反震相對。言多故曰讀。 豫亦正反震。故亦曰讀。系辭與左傳之用正覆象。除易林 外。無有喻者。故解左氏而誤。解易而誤。而謅與瀆之故。皆莫知其所自來矣。介研之省。硬也。故曰介如石。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固斓亟s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寡灾乱灰病?/strong>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 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只悔。元吉。 此釋復初爻義。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損六三爻義。少男少女。爻無不交。艮為天。坤為地。 為萬物。震為生。未交則陰陽分。既交則陰陽合。德。所謂同聲同氣也。故曰致一。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兇。」
益上九爻義。二至四艮為身為安為求。震為動為言。坤 為心為民。易。平也。言平易其心而后語也。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陰陽合德。而萬物乃生。各有其剛柔之作。體剛者得天 數。體柔者得地數。九家云。撰數也。天數九。地數六。言 萬物形體。皆受天地之數也。撰與算。音近通用。夏宮群吏 撰車馬。鄭注撰讀曰算。謂數擇之。茲與之同。萬物變化。 通于神明。其名雖雜。然系之爻卦各有其序。不相逾越。故 曰雜而不越。凡吉兇悔吝皆所以備憂患。故曰衰世之意。著 盛世則無所謂憂患也。彰往如先甲三日。先庚三日。察來如 履霜堅冰至。至于八月有兇是也。卦名只八耳。而萬物皆象 于其中。故曰其稱名小。其取類大。肆極也。周語下。藪 澤 肆既。注。肆極也。貳輔也。卦有內外有上下。初為主則四 貳之。二為主則五貳之。三為主則上貳之。其吉兇得失。皆 以此為度。故因貳以濟民行。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虞氏曰。中古謂庖犧。庖犧始畫卦。以前為上古。上古 之人無憂患。九卦者防憂慮患之本。柄本也。所以持物辨別 也。遭困之時。君子不改其常。小人必失其度。以此為別。 井以水養人。取不竭。用不窮。故曰德之地。巽為命令。人 君申命用事。宰制天下。故曰德之制。
此陳九卦之德。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此申九卦之性。以明其重要。履下兌為和。上乾為至。 謙下艮為光朋。為由。故尊而光。復陽雖微。然陽物。坤陰物。陰陽各別。故復小而辨于物。辨別也。恒六爻皆交。故 雜而不厭。挹損人情之所難。故先難。久則人驚而服。故后 易。虞氏以上失位為難。誤之遠矣。益陽歸內。內為貞。貞 為我。設陳也。天施地生。言不必設施為作。自然裕也。困 下坎為通。并所居不移。而澤施于人。故居所能遷。巽為命 令。舉國稱揚。然民可使由。不可使知。故稱而隱。又稱者 銓衡之總名。鄭注月令云。稱錘曰權。由是以推。稱乾曰 衡。后儒動謂稱即權者非也。謙傳云。稱物平施。月令云。 分繭稱絲計功。是也。上巽下翼。內外平。故曰稱。巽伏故 穩。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此言九卦之用。履乾為行。兌悅故行和。凡禮以謙為 主。故以制禮。恒不易方。故一德。損互坤為害。泰初往坤 上。害不能及。故遠害。富貴易為人忌。困則無忌者。故寡 怨。風進退。故行權。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正義云屢遷。謂乾初潛龍。乾二見龍是也。變動不居。 若一陽生為復。二陽為臨。無或停息。是也。六虛六位也。 上下無常如二五相上下。泰二得上于中行是也。適往也。如 乾初得九。則往娠也。乾元亨利貞。姤則天地相遇。卦德迥 不同。故曰不可為虛典要。往外為出。來內為人。往來出 人。皆有一定之度數。不能混淆。如初與四相往來。二與五 相往來。三與上相往來。倘不能相往來。則中必有疾。如鼎 二曰我仇有疾是也。疾則懼矣。懼則知所防矣。故曰明于憂 患與故。率正也。揆度也。方道也。言正其初首之辭。而度 其終未之道。盡有典常。故非文王不能明其道也。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 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 年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 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 彖辭。則思過半矣。
原始如乾初九潛龍勿用。是原始也。上九亢龍有侮。是 要終質本也。物陽物陰物。六爻剛柔相雜。然爻各有其時。 各有其物。時物當則吉。否則兇也。本末初上也。初則事微 故難知。上則事彰故易知。初擬議之。卒終成之。假如噬嗑 初九。善惡在擬議之間。至上九則兇災彰徹。一成不變也。故曰卒成之終。雜物。言陰陽相雜也。撰數也。撰德者。言 數合陰陽之德。而別其是非也。中爻謂中四爻。二至四互一 卦。三至五互一卦。京氏所謂一卦備四卦之用也。吉兇是 非。初引其端。上考其成。至其詳盡。則在中四爻。故曰非 中交不備。中爻之是非既明。則吉兇已著。居處也。處乾吉 則存。處坤兇則亡。故曰居可知。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 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 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 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二四同為坤位。故同功。而二位在內。且居中。故異 位。三五同為乾位。故同功。而五在外。且居中。故異位。 近謂二在內卦。遠謂四在外卦。柔之為道不利遠。二近故多 譽。四遠故多懼。其謂近五故懼者非也。三五皆陽位。故柔 爻居之危。剛爻居之勝。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
文不當謂不當位。乾寶云。等群也。爻中之義群物交集 也。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言易辭憂危慮患?;驗槲耐跏录q。囚于羌里時所為。乾 寶何妥等。便指某卦爻辭指周某事。其因皆緣誤釋此二語。 與虞翻之誤解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浪用卦變突變同也。 易平易也。危者使平。如否上先否后喜是也。易者使傾。如 泰上城復于隍是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
居易不忘險。行簡知有阻。阻險阻也。知有險阻。然后 可免于患難。能諸慮。。諸下衍侯之二字。AA?王肅云勉也。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詳祥音同通用。朕兆也。言吉兇必有先兆也。象事知 器。此言占驗之事。如郭璞洞林。遇兌知有銅鐸。遇坎知有 銅鐸六枚也。唯圣人能盡天地之性。故曰成能。人謀鬼謀。
言易道深至。百姓與能。言其庸近。所謂夫婦之愚可以與知 也。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凡萬物之象。皆包括于八卦之中。筮得某卦。必有四象。上下卦并上下互是也。至于卦爻辭則明卦情。占者以象 為本。以情為用。如公子完生。筮得觀之否。觀上風下地。 而坤為國?;ヴ逓樯?。告之以象矣。觀國之光。利用賓于 王。爻則言其情也。變動以利言。如觀六四動成乾。風為天 于土上。愈變而利愈明。益動而其情益吉。故曰變動以利 言。吉兇以情遷。攻摩也。愛惡相攻即剛柔相摩也。陽遇陰 陰遇陽則相求相愛。復朋來無咎。革六二征吉是也。陽遇 陽。陰遇陰。則相敵相惡。如頤六二行失類。征兇。鼎九二 慎所之是也。愛則吉。惡則兇。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 相取而悔吝生者。遠謂應。近謂比。例如同人六二。遠取五 為正應。近又比三。故吝。感六二亦然。故遠近不能兼取。 中孚六四曰絕類上。近取也。近取上則不遠取初。故曰馬匹 亡也。情者陽。偽者陰。陰陽相感。有利有害。絕不相同。 例如益初九感四則利。上九感三。則五為敵而害之矣。下曰 近而不相得則兇?;蚝χ?。正申其故也。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荀爽以易辭為解。虞翻謂指六子。按易之本在乾坤。而 其用在六子。虞氏之說。似為得之。以六子測人之情偽。不 得于此必于彼。無有遁形矣。故于下系終言之。示人以涉世 之方。離正覆兌相反。叛者反也。而中虛。故其辭斬(下心)??采?下兌口相背。故疑??矠橹袨樾摹9试恢行囊?。水性技溢。 故其辭枝。震為言。震反為艮。故言寡。艮為人。艮止而 靜。故曰吉人。震為決躁。似兌而長舌。故辭多。兌為口 舌。陰掩陽。故曰誣善。柔乘剛。故其辭游。風進退不果。故失其守。陰伏在下。故其辭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