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貞我悔彼。以彼之陽。下來益我。故曰益也。歸藏曰誠。說文。誠和也。書召誥。其丕能誠于小民。注亦訓誠為和。風雷同聲相應。和之至也。是周易以陽爻上下言。故曰益。歸藏合上下卦言曰誠也。利有攸往。謂五。五既中且正。傳所謂中正有慶也。利涉大川謂初。坤大川。震為舟。初陽遇陰而通。故曰利涉。傳所謂術道乃行也。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坤為民。震為樂。故曰民說。坤為廣。故曰無疆。否四來居下卦之下。故曰自上下下。震為玄黃。故曰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謂五。利涉大川。木道乃行。謂初。震為舟故曰木。古刳木為舟。故謂舟為木。。渙曰乘木有功。中孚曰乘木舟虛。皆以木為舟。利涉大川。故曰木道乃行。言舟行水上。舟楫之利用溥也。此純釋利涉之義。坤為水。震為舟。故曰木曰行。程子不知本即為舟。改木為益。野文之害。至斯而極。陽自外來。故曰天施。震為生。坤為地。故曰地生。益者否之終。泰之始。太玄云。巳用則賤。當時則貴。艮為時。與時偕行者。言時而當益。不能不益也。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乾力善。坤為過。乾來初。得值得民。是遷善也。乾來初成震。坤象滅。是改過也。故學易之君子法之。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虞翻云。大作謂耕播未來之利。按虞書。平秩東作。注歲起于東。而始就耕。謂之東作。禹貢恒衛既從。大陸既作。注二水巳治。從其故道。大陸之地已可耕作。是作即耕也。震為春。為耕。至春民盡耕。故曰大作。陽遇陰故利。乾元通。故元吉無咎。
《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震健而決躁。故左氏以為射。言其速也。厚余也。行速故無余事。坤為事。言初雖在下。往利無阻。事無積滯。仍利涉大川之意也。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艮為龜為朋友。坤數十。故曰十朋之龜。二應在五。五又故以十朋之龜益二也。二得陽應。故曰弗克違。二當位。故永貞于二吉。震為帝。王謂五。震為祭祀。故曰享。王用享于帝吉者。言五應二。則二吉也。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外謂九五??秩艘蔀槌?。
六三:益之用兇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三居坤中。坤為兇。為事。益之用兇事。言上來益三。為五所阻。大畜初九所謂有厲也。故曰兇事。二三四陰爻皆承五。九云。中行無咎。泰二云。得尚于中行。中行謂五。有孚中行者。言三與二四。同孚于五也。震為言。故為告。為王故為圭。坤為眾。故曰公。公共也。三震為諸侯。告公用圭者。言約同諸侯執圭。共往朝五也。圭者天子所錫子。今朝天子。故執以為信。舊解以兇事為兇喪?;驗閮椿?。則告之天子。告之友邦。而受其碑隧(左 )。告必將儀。或執壁。或用圭。如臧文仲以紀獻工告曜(左上入左下米)于齊。豈知告公用圭。即申有孚中行之義。與上之兇事無涉。是皆以他經例易。不知易文。上下旬。不必相屬也。
《象》曰:益用兇事,固有之也。
言陰遇陰。陽遇陽。近而不相得故兇。乃易理當然之事。故曰固有。
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中行謂五。震為告。坤為臣。為眾。從謂順五。告公從者。言下三陰宜共同承五也。坤為國。震動。故曰遷國。艮止故曰依。左傳隱六年。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說文依椅也。利用為依遷國者。言坤國播遷。至五艮而止。依以建國也。陰從陽故利。巽為利也。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坤為志。公從九五。陽益陰。故曰益志。自坤志象失傳。遂令某爻變成坎。以求志象矣。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爾雅釋言。惠順也。坤為順為心。有孚惠心。言五孚于下坤而順我也。震為問。五震覆。故曰勿問。五位尊。故曰元吉。勿問元吉者。言五乘重陰而大吉也。乾為德。有孚惠我德。言下三陰皆承順我而有軍也。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坤為志。陽為大。陽五下乘重陰。故曰大得志。管子度地。天下之人皆歸其德而惠其義。注惠順也。正說此也。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兇。
上與五為敵。故曰莫益。言益三也。上應在三。然上若益三。則為五所忌。而或系之。五艮體。艮為手為系也。坤為心,上應在坤。下虛。處巽上。風隕。進退不果。故曰立心勿恒。兇。恒九三云。不恒其德。益上九與恒九三同為賣上。故亦曰勿恒。緣巽下撓。故義同也。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恐其被系。戒以莫益。故曰偏辭。左傳襄三年。君子謂奚舉其偏而不嘗。注偏屬也。猶私也。外謂五。五為上敵。下系云。幾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故上欲應三。五或系之。五在外。言系之者仍在外也。同人九三曰敵剛。中孚六三云。得敵。子夏傳。三與四為敵。是陽遇陽。陰遇陰。愈近而愈不相得。舊解自虞翻以來。皆不知此為周易根本定例。故說或系之。皆不知系上九者為何爻。而無不誤矣。
按否泰者。天道之自然。為運會所必有。故以次于上經十卦之后。損益者人事之進退。為人為之所關。故以次于下經第十卦之后。十者數之終。終則變。變則否泰迭更。損益互見。此其義也。又損者泰之終。以見否泰雖屬無道。而由否而奉。由泰而否。損之益之。推挽之權。則在人為。有定而無定也。此上下經天人之分。動靜之別。非參育之圣人。固不能知其故也。故于上經之否泰。自為一卷。下經之損益。自為一卷。以見此四卦為全經之樞紐。與他卦絕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