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利艱貞。
鄭云。夷傷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人地。明則傷矣。按二至四互坎。故曰艱。坤安故曰貞。利艱貞者。言當明夷之世。宜以艱苦貞定自守也。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離文明。坤柔順。離內坤外。故曰內文明而外柔順??矠殡y。故曰以蒙大難。坤為文。震為王。故曰文王。文王國羌里。幾經艱難。而后出之。故日以蒙大難。坤為黑??矠殡[伏。明伏地下。故曰晦其明??苍谙?。故曰內難??矠橹緸檎9试粌入y而能正其志。震為子為箕。故曰箕子。易林賁之屯云。章甫薦履?;友鹂瘛R酝驼馂榛右??;蛹q請父。故曰內難。紂囚箕子?;友鹂駷榕??;廾鞑挥?。僅以身免。故曰箕子以之。以用也。易凡于人名地名。無不從象生。除焦延壽外。無知此者。震箕象形。易林屢用。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坤為眾。震為君子。蒞眾謂三也。用晦而明。言君子處明夷之世。仍自昭明德也。
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此與師六五義同也。辭在五而象全在應。初應在四。四體震。震為飛為翼。坤為下。故曰垂其翼。震為君子。為行。數三。離日故曰三日。震為口為食。坤閉。故三日不食。震為往。為主人。為言。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蓋初雖應四。而為三所阻格。故飛則不能高。行則不得食。凡有所往。而為主人所惡。責讓不安。左傳僖十五年。晉筮遇歸妹之睽曰。西鄰責言。以歸妹上震為責言也。震言外向。與我相背。故曰賁言。茲曰有言。與責言義同也。易林同人之坎云。喜其羽翼。飛上喬木。以坎中爻震為鼓為飛。為羽翼。又易林蒙之艮云。。攫飯把肉。以就口食。以艮中爻震為口為食也。易頤
象曰。自求口實。以頤下震為口食也。乃震飛震翼震口之象皆失傳。舊解皆以屬之離。離在地下。且為初爻。胡能飛哉。若食象益茫然不知所指。
《象》曰:君子于行,義不食也。
初潛龍勿用。況當明夷之世。方自晦之不暇。當然不得祿食也。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釋文云。股。馬王肅作般。孫堂云。般盤之省。漢碑盤字常作股。股常作般。然則馬王雖作般。義仍作股。漢時般股通用不分也?;フ馂樽?。巽為股。巽伏不見。故曰夷于左股。三震為馬。拯。鄭云承也。子夏傳作升。仍音承。用拯馬壯吉者。言二承三。三陽。故壯吉也。舊解獨惠棟謂馬謂三。而謂三升二故壯。則又非。承者順。謂陰順陽。象釋曰順。即釋拯義也。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則也。
則者法也。陰以陽為則。順以則。謂陰順陽。釋拯馬之義也。乃舊解皆不知其所謂。故愈說愈晦。豈知象以解經。順即謂拯也。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三遇坤。坤為夜為黑。震為南。左傳成十六年。晉筮遇復曰。南國戚(左足)。 以坤為國。震為南也。三南遇坤。故曰明夷于南。震為狩為大。坎為首為獲。故曰得其大首。言得其渠率也。詩大雅吳天疾威。傳。疾猶急也。不可疾。言雖得其大首。不可持之過急也。貞謂宜安定也。疾與貞相對為義。舊讀疾貞連文。九家謂不可疾正。最為害理。獨項氏玩辭。以貞自為句。與經義合。又舊讀以南狩連文。義亦不協。
《象》曰:南狩之志,乃得大也。
陽遇陰故大有得。
六四: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
震為左。坤為腹。為門庭。為心。四坤體。故曰人于左腹。坤閣故曰獲明珍之心于出門庭。震為出。言行至四人坤。悉明夷之故。正在于是也。四當位有應。故無吉兇。坤心之象。益九五云。有孚惠心。心調二。二坤體也。又益九五象云。大得志。志亦謂坤。故易林需之否云。志如死灰。以坤為死為志。人第知坎為心志。不知坤亦為心志。故易辭多誤解。
《象》曰:入于左腹,獲心意也。
坤為心意。故曰獲心意。舊解多以三升五成坎為心意。穿鑿無理。不可從。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震為箕子已見前。據易林。此箕子則孩子也。夬之中孚云。道路不通。孩子心饋。以中孚互震為孩子。又家人之龔云。孩子貪餌。以伏震為孩子。又損之大畜云。嬰兒孩子。未有知識。以大畜上艮為嬰兒。互震為孩子。凡易林取象。無不本之易。易他處無孩子象也。宋吳械韻補云。古亥字音喜亦音其。按亥字既讀為其。則其字亦必讀為亥?;茨献訒r則訓。A (?)萁隧火。高誘注。萁讀為該備之該。即A(?) 該燧火也。真既讀為該。于是亥孩刻亥(上草)。與其箕常通用。書微子。我舊云刻子。論衡作我舊云孩子。孩子謂紂。言久知其愚蒙昏饋(左 )也。是應為孩子。而作刻子。墨子非攻篇。紂播棄黎老。賊誅孩子。是孩子即箕子。古之所謂誅。不盡是殺。賊誅孩子。即幽囚箕子也。是應為箕子。而作孩子。故此處六五之箕子。漢趙賓又作亥(上草)茲。夫墨子以孩子作箕子。則明夷六五之箕子。易林作孩子。正與墨子合。與論衡同。孩子皆謂紂也。孩箕刻亥(上草)。皆非訛字。以音同古通用。猶盤桓之盤?;蜃鞅P。作盤(下木)。作般。皆非訛字也。易林云。嬰兒孩子。未有知識。釋孩子之義也。六五天子位。孩子之明夷。謂紂昏蒙。惟其指紂。故象傳推及于文王箕子。不然。象傳之箕子。胡以無一異讀哉。故易林姤之明夷云。西戎為疾。幽君去室。明夷六五君位。坤黑。故曰幽君。坎為室。六五在坎外。故曰幽君去室。幽君即釋孩子之義。又困之明夷。邃態作云。蒙覆大臣。坤為云。亦釋昏蒙之義。又京房易傳明夷云。君暗臣明。不可止。君暗謂六五。臣明謂六二。亦以五為君。不以為紂臣。又象傳曰。孩子之貞。明不可息也。貞正也。言孩子居天子之正位。天子一日萬幾。故明不可息。若箕子已晦其明矣。有何不可息。古今釋者千百家。于此語未有能通者。蓋文王與微子。不欲明斥紂。故以孩子為代名。猶麥秀歌之謂狡童也。觀墨子以箕子為孩子。則此之箕子。亦為孩子。易林之讀。獨得其真。自孩箕音同通用之義弗明。竟作紂臣矣。豈知孩子即謂紂。與微子之孩子同。彼夫趙賓作亥(上草)茲。劉向荀爽作亥(上草)滋。蜀才作其子。王弼作其茲?;輻澴骱プ?。雖與象傳義不合。然皆知作紂臣之必非。乃孔疏不從王注。而從馬融。竟作紂臣解。疏已。五本君位。馬融作紂臣解。亦知其不安。而以箕子演疇。有君德為解。益可證易林以孩子為紂之精。五承乘皆陰。下又無應。故曰利貞。謂宜艱貞自守不妄動也。
《象》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五為天子。天子一日萬幾。明息則政亂矣。故曰明不可息。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後入于地。
明夷之初為晉。晉日在地上而為晝。故曰初登于天。乃晉覆成明夷。日在地下而為夜。故曰后人于地。人地故晦而不明。卦正如彼。覆則如此。此文王示序卦之義也。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國也;後入于地,失則也。
坤為國。震卦數四。故曰四國。則謂三。上為四五所格。不能應三。故曰失則。此則字與六二順以則。謙六四不違則義同。皆謂陽。舊解皆不知失則之故何在。泛說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