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陽上升。陰下降。乃陽即在上。陰即在下。愈去愈遠。故天地不交而為否。否閉也。泰上六象傳云其命亂也。言泰極反否。乃天地自然之命運。必至之理。非人力所能為。此曰否之匪人。仍其義也。陽往外而詘。陰來內而信。故不利君子貞。貞卜問。其以正為說者。無論若何斡旋。皆不能通。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天氣本上騰而在外。地氣本下降而在內。愈去愈遠。故氣不交。氣不交故萬物不通而死矣。坤為萬物為邦國。乾上坤下。君民不親。上下閉塞。而邦必亂。故曰無邦。否七月卦。陰長陽消。故曰小人道長。君子道消。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乾為德。儉約也。坤閉故曰儉德。言斂抑自守也?;ベ銥榉9试槐匐y。坤為患為難。言遁世不出。以避世難。乾為祿。艮為榮。巽伏故不可榮以祿位。言當否之時。遁人山林。高隱不出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彚,貞吉亨。
陰皆有應。故辭與泰同。泰茅茹象。指應爻。此則用本象也。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坤為志。乾為君。志在君。言上應四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苞今本作包。依唐石經及釋文。下同。包苞古通用。禹貢。草木漸包。注包叢生。釋文。字亦作苞。是包苞古不分。爾雅釋言云苞稹也。疏。孫炎曰。物叢生曰苞。詩唐風。集于苞栩。亦以苞為叢。是苞有多意。眾義。坤為眾。苞承者。言下三爻皆承陽有應也。小人謂二。二得中有應。故小人吉。凡陰得陽應必吉。陽得陰應不皆吉。而否卦陽氣上騰。不能下降。故大人否亨。大人謂五。否不。言五雖得二應而不亨也。朱升釋承為脀。卦既無此象。荀爽謂二為四所包。朱震謂二為五所包。夫四五若能下施包二。則大人不否亨矣。非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坤眾放曰群。坤為亂。亂雜也。不亂群。言五不能下施應二。俾天地相雜也。故否亨。虞翻謂坤三陰。亂弒君。大人不從。故不亂群。豈知不亂群。即仍天地不交之義。言五不能交二也。群義即釋苞義也。
六三:包羞。
此苞字與上同義。仍坤眾坤群象也。羞。說文進獻也。左傳隱三年。潤溪沼沚之毛。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杜注羞進也。國語楚語下。于是乎每朝設脯一束。以羞子文。注亦作進。苞羞者眾進也。否本陰長之卦。故群進而消陽也。
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六三不當位。進至于四?;蚺c上相上下。則當位矣。言所以進者。以不當位也。釋苞羞之故也。自荀爽釋為羞恥。朱升釋為膳羞。位不當之義。皆莫知所指矣。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命。說文使也。廣韻召也。有命言有所使命也。巽為命。周語襄王錫晉文公命。蓋四履群陰之上。萬民(坤為民)順承。故有所錫命。四不當位。宜有咎。得群陰使命。故無咎。頤上九云。利涉大川。與此義同也。疇儔同。荀子勸學篇云。草木疇生。注疇同儔。前漢韓信傳。其疇十三人。義亦同儔。儔眾也。下坤為眾。離附著。祉福。疇離祉者。言眾陰同附陽。得主而受福也??资栌柈牉槠?。匹謂初。言初得陽應而受福。然象釋曰志行。荀爽謂志行于群陰。固統三陰言。不專指初也。
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
四履重陰。得行其志。故曰志行。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說文人依木則休。休者憩息也。休否者。言當否之時。而休息以俟也。蓋初四三上相上下。則既濟成。五當位居中。宜靜俟也。舊解釋為休美。與其亡義背。似非也。九五為大人。故曰大人吉。九五巽體。巽為桑。坤為多。故曰苞桑。陸績京氏易傳注云。苞桑則叢桑也。巽為繩。為系。故曰系于苞桑。乃巽為隕落。五雖居中得正。而風隕在下。故有其亡之懼。蓋系在大木。方能鞏固。桑而叢生。其柔可知。系于柔木。其危可知。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者。言時時慮亡。如系于苞桑之不足恃也。王陶廬云。唐石經初刻作包。后增改作苞。按禹貢草木漸包。傳釋為叢生。仍與苞同。自風隕象失傳。后儒不知危亡之故。在五履巽。于是舊解皆以堅固為說。遂與易象不協矣。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五位尊而中正。故曰位當。
上九:傾否,先否后喜。
侯果曰:傾覆也。上應在三。三巽為隕落。故曰傾否。言傾否而出之盡也。然當未覆之先。則仍否也。故曰先否。上反下則成震。震為樂為后。故曰后喜。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否終則傾。言否終則泰復。不能長否。按否泰云。大小往來。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終則曰城復于隍。其命亂也。否則曰否之匪人。皆言天地否泰之運。循環往來。自然如此。不假人為。為上經天地水火之樞紐。明天道本如斯。不可易也。至下經第十卦之損益。則曰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曰損剛益柔。曰損下益上。損上益下。曰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所言皆履世之大經。修治之極軌。無絲毫委心任運之意。以為咸恒既未濟之樞紐。明人事宜如斯也。盡人事。聽天命。斯學易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