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陽遇陰則通。故名曰升。歸藏曰稱。牧誓稱而戈。注稱舉也。又譽人曰稱揚。升者升而上。舉者亦揚之使上。故歸藏曰稱。周易曰升。其義并同。陽上升。故元亨。元謂乾元也。大人謂二。二為三所阻格。故不曰利見大人。而曰用見。言二宜升五也。坤為憂為恤。二升五大人得位。故曰勿恤。震為南。為征。三臨群陰。故南征吉。左傳成十六年。晉筮遇復。曰南國戚(左足)。以震為南。明夷九三曰南狩。亦以震為南。自震南象失傳。清儒皆用虞氏法。以二升五互離為南。
《彖》曰: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志行也。
二升五。故有慶。坤為志。三臨重坤。故曰志行。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巽為高為長。故為高大。坤為小為積。積小以高大者。言以坤陰柔順之德。積累以成其高大也。象卦形也。
初六:允升,大吉。
允施氏作A 。說文同。云A 進也。晉六三云。眾A 。即眾進也。茲曰A 升。仍前進而升也。進遇陽。故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上謂二三。九家謂上交。非。巽伏故為志。
九二:孚乃利用禴,無咎。
二孚五。五坤為吝嗇。故曰掄。侖(左示)夏日薄祭敢。兌為祭。巽為夏。故曰軍乃利用掄。無咎矣。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升五故有喜。
九三:升虛邑。
馬云虎丘也。按左傳僖二十八年。晉侯登有莘之虛。詩衛風升彼虛矣。虛者高丘。巽為高。故曰虛。坤為邑。升虛邑者。言升邑之高處也。正巽上象也。與同人九四之乘其庸。取象正同。荀爽作空虛解。后來諸家。以虛為坤象。多宗荀說。非。
《象》曰:升虛邑,無所疑也。
坤為迷為疑。陽遇陰。故無所疑。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無咎。
震為王。兌為亨。震為陵為皈。而形上歧。故曰歧山。王用亨于歧山者。言望二升五。四得承陽。陰順陽。猶臣事君。望二升五。猶望工至歧山。而有所亨獻也。象曰順事。順承也。二若不升五。四如何得承陽哉。故望之也。此正文王服事殷之本旨。乃后儒謂文王作爻辭。不合自稱為王。若為殷王。又無至歧山之理。以爻辭為周公作。此無訟易辭皆由象生。故韓宣子不謂為易辭。而曰易象。即只以人事言。紂尚能國文王。何不可到歧山。且文王于此事數言之。服事忠誠。溢于言表。又豈必實有其事。乃謂王為文王。無理甚矣。李過西谷易說云。若以此王為文王。則王用三驅。王假有廟。亦文王耶。駁舊說至詳盡。
《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順事也。
坤為順。言二升五。四得承陽。故曰順事。
六五:貞吉,升階。
貞吉。卜問吉也。坤為土為重。故有階級之象。升階言二升五也。五陽。故象曰大得志。
《象》曰:貞吉升階,大得志也。
坤為志。陽升五。故大得志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坤為晦冥為夜。故曰冥升。得陽應。故曰利于不息之貞。與利永貞同偕。蓋上六為同性之四五所格。不能應三。故有此象。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坤消故不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