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經】第11卦-泰卦?地天泰卦(乾下坤上)-[唐]李鼎祚撰《周易集解?卷四》

[唐]李鼎祚| 易經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11卦-泰卦?地天泰卦(乾下坤上)

《序卦》曰: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崔覲曰:以禮導之,必通。通然后安,所謂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通而安也。

(乾下坤上)。泰:小往大來,吉、亨。

虞翻曰:陽息坤反,否也。坤陰詘外,為小往。乾陽信內,稱大來。天地交,萬物通,故“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

蜀才曰:此本坤卦。小,謂陰也。大,謂陽也。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萬物通,故“吉、亨”。

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何妥曰:此陰在道泰也。夫泰之為道,本以通生萬物。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各自閉塞,不能相交,則萬物無由得生。明萬物生,由天地交也。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何妥曰:此明人事泰也。上之與下,猶君之與臣,君臣相交感,乃可以濟養民也。天地以氣通,君臣以志同也。

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

何妥曰:此明天道也。陰陽之名,就爻為語。健順之稱,指卦為言。順而陰居外,故曰“小往”。健而陽在內,故曰“大來”。

內君子而外小人,

崔覲曰:此明人事也。陽為君子,在內,健于行事。陰為小人,在外,順以聽命。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九家易》曰:謂陽息而升,陰消而降也。陽稱息者,長也。起復成巽,萬物盛長也。陰言消者,起姤終乾。萬物成熟。成熟則給用,給用則分散。故陰用特言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

荀爽曰:坤氣上升,以成天道。乾氣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氣,若時不交,則為閉塞。今既相交,乃通泰。

后以財成天地之道,

虞翻曰:后,君也。陰升乾位。坤,女主,故稱后。坤富,稱財。守位以人,聚人以財,故曰“成天地之道”。

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虞翻曰:相,贊。左右,助之。震為左,兌為右,坤為民,謂以陰輔陽。《詩》曰:宜民宜人,受祿于天。

鄭玄曰:財,節也。輔,相。左右,助也。以者,取其順陰陽之節,為出內之政。春崇寬仁,夏以長養,秋教收斂,冬敕蓋藏,皆可以成物助民也。

初九:拔茅茹,以其匯,征吉。

王弼曰: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也。茹,相牽引之貌也。三陽同志,俱志在外。初為類首,已舉,則從若茅茹也。上順而應,不為違距,進皆得志。故“以其類,征吉”也。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虞翻曰:否泰反其類,否巽為茅。茹,茅根。艮為手。匯,類也。初應四,故拔茅茹以匯。震為征,得位應四,征吉。外,謂四也。

九二:包荒,

翟玄曰:荒,虛也。二五相應,五虛無陽,二上包之。

用馮河,不遐遺。

荀爽曰:河出于乾,行于地中。陽性欲升,陰性欲承。馮河而上,不用舟航。自地升天,道雖遼遠,三體俱上,不能止之,故曰“不遐遺”。

朋亡,得尚于中行。

荀爽曰:中,謂五。坤為朋,朋亡而下,則二上居五,而行中和矣。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虞翻曰:在中稱包?;?,大川也。馮河,涉河。遐,遠;遺,亡也。失位變得正,體坎??矠榇蟠?,為河。震為足。故“用馮河”。乾為遠,故“不遐遺”。兌為朋,坤虛無君,欲使二上,故“朋亡”。二與五易位,故得上于中行。震為行,故“光大也”。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虞翻曰:陂,傾。謂否上也。平,謂三。天地分,故平。天成地平,謂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往,謂消外。復,謂息內。從三至上,體復。終日乾乾,反復道。故“無平不陂,無生不復”。

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虞翻曰:艱,險。貞,正。恤,憂。孚,信也。二之五,得正,在坎中,故“艱貞”??矠閼n。故“勿恤”。陽在五孚,險坎為孚,故有孚。體噬嗑食也。二上之五據四,則三乘二。故“于食有福”也。

《象》曰:無平不陂,天地際也。

宋衷曰:位在乾極,應在坤極,天地之際也。地平極則險陂,天行極則還復,故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

虞翻曰:二五變時,四體離飛,故“翩翩”。坤虛無陽,故“不富”。兌西震東,故稱“其鄰”。三陰乘陽,不得之應。《象》曰:“皆失實也?!?/p>

不戒以孚。

虞翻曰:謂坤。邑人不戒,故使二升五,信來孚邑,故“不戒以孚”。二上體坎,中正。《象》曰:“中心愿也。”與比邑人不誡同義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

宋衷曰:四互體震,翩翩之象也。陰虛陽實,坤今居上,故言“失實也”。

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九家易》曰:乾升坤降,各得其正。陰得承陽,皆陽心之所愿也。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九家易》曰:五者,帝位,震象稱乙,是為帝乙。六五以陰處尊位,帝者之姊妹。五在震后,明其為妹也。五應于二,當下嫁二。婦人謂嫁曰歸。故言“帝乙歸妹”。謂下居二,以中和相承,故“元吉”也。

虞翻曰:震為帝,坤為乙。帝乙,紂父。歸嫁也。震為兄,兌妹,故嫁妹。祉,福也。謂五變體離,離為大腹,則妹嫁而孕,得位正中,故“以祉元吉”也。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九家易》曰:五下于二,而得中正,故言“中以行愿”也。

上六:城復于隍,

虞翻曰:否艮為城,故稱城坤為積土。隍,城下溝。無水稱隍,有水稱池。今泰反否,乾壞為土,艮城不見,而體復象,故“城復于隍”也。

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虞翻曰:謂二,動時體師。陰皆乘陽,行不順,故“勿用師”。坤為自邑,震為言,兌為口,否巽為命。今逆陵陽,故“自邑告命”。命逆不順,陰道先迷,失實遠應,故“貞吝”。

《象》曰:城復于隍,其命亂也。

《九家易》曰:乾當來上,不可用師而拒之也。自邑者,謂從坤性而降也。告命者,謂下為巽,宣布君之命令也。三陰自相告語,俱下服順承乾也。城復于隍,國政崩也。坤為亂,否巽為命,交在泰上,故“其命亂也”。

《序卦》曰: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崔覲曰:物極則反,故不終通而否矣,所謂“城復于隍”者也。

×關閉
微信二維碼
91在线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