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①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②又明于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③
①不可遠;指易道廣大悉備,言尚辭,動尚變,制器尚象,卜筮尚占,故曰不可遠。一說不可遠離陰陽物象而妄為,可備一說。遷:徙。居:止。六虛:六位。虛是以實而言,位本無實;因爻而顯示,位未有爻曰虛。上下:指一卦六爻上下。相易:相易位。
②典要:典常要道,即經常不變的規則。適,往。此指“之卦”。如《乾》五變之《大有》。使其出入以度,使外內知懼:先儒眾說不一,莫衷一是,朱熹唯恐釋之有誤,未敢訓解,只寫下“此句未詳,疑有脫誤”。今列以下幾種觀點解釋:(一)出乾為外,入坤為內,日行一度,故出入以度,出陽知生,入陰懼死,使知懼(虞翻語)。(二)行藏各法度不可違,使隱顯之人知具于《易》(孔穎達語)。(三)出入以一卦內外言之,兩體也,出者,自內之外往也;入者,自外之內來也,以是度內外之際,而觀消息盈虛之變,出入進退之理,使知戒懼;(朱震語)。(四)《易》雖不可為典要,而其出入往來皆有法度,卦之外內皆足以使人知畏懼(潘夢旗語)。(五)人入而在內,出而在外皆有法度,不敢妄為(蔡清語)。(六)出,謂升上,入謂降下。外者,上也;內者,下也。卦畫出而外,入而內皆以其度,或一體自易,或二體互易,六子八辟之所變。各二卦,泰否二辟之所變各九卦,如度之分寸,各有界限,不可僭差,人事之或出或入亦如卦畫之出入以度,其出入動循禮法,使出而在外,入而在內之時,惕然知所畏懼(吳澄語)。(七)所系之辭或出或入,皆有一定法度,立于內外爻辭之間,使人皆知畏懼(來知德語)。統觀上下文義,朱震、吳澄之說為勝,即出入,指陰陽屈伸消息。出,自內到外,即往;入,自外到內,即來。內外:內外卦。
③故:事,原故。與:助詞。師保:古代負責教育輔導貴族子弟的人。臨:親臨。初:始。率:一本作“帥”。案《詩》“率時農夫”,《文選·東都賦》注引《韓詩》作“帥時農夫”,《禮》注“故書帥為率”,《儀禮》注“古帥為率”,故二字互通。此訓率為循。辭:卦爻辭。揆:度。方:此訓為道。茍:若。道不虛行:易道不會憑空而自行。此言易道行于世皆圣人之功。
《周易》這部書不可疏遠,它所體現的道,經常變遷,變動而不固定,周流于(卦的)六位,或上或下無常規,陽剛陰柔相互變易,不可當成不變法則,唯有隨爻之變而有所(生成)之卦,其(陰陽)屈伸往來皆有法度,在外在內而使知畏懼,又明示憂患的原故,雖沒有師保教導,但如同在父母身邊。起初若依循卦爻之辭而揆度其道義,(則《易》)也有典??蓪?,若不是圣人(闡明此道),易道不會憑空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