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②,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③。參伍以變,錯綜其數④,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⑤。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⑥?無《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⑦。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①以:用。尚:取,主。辭:指卦爻辭。變:爻變。象:卦象。卜筮:龜卜蓍占。占:占問預測。
②為:作為。古人多指建立諸侯國。行:行動。多指行師出征。吳澄曰:“有為謂作內事,有行謂作外事。”可備一說。問:以上下文義思之,“問”顯然指求問于《易》。言:言其吉兇。
③命:命蓍命龜之語,即占問前對蓍龜所問的話。響:一本作“向”,二字古通,此指響之應聲。遠近:就天地而言,天遠地近。幽:隱暗。深:深奧。物,事。精:精細微妙。孰,誰。與:參與。
④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古人眾說紛紜,有謂參伍即三五行者,有謂參五十五,七八為彖,其數十五,九六為爻,其數亦十五者,有謂三五以相參合以相改變者?!痘茨献印ぬ┳逵枴凡⑨槍Α皡⑽椤睂iT作了論述:“何謂參五?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一地,中取法于人,……此之謂叁;制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辨,長幼之序,朋友之際,此之謂五?!狈泊朔N種,恐皆后人附會曲解之辭,與“參伍”本義未必相符。案《周易本義》曰:“參者,三數之也;伍者,五數之也。既參以變,又伍以變,一先一后,更相考覈,以審其多寡之實也。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謂也,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庇衷唬骸啊畢⑽椤?、‘錯綜’皆古語,而‘參伍’尤難曉。按《荀子》云‘窺敵制變,欲伍以參’?!俄n非》曰:‘省同異之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又曰:‘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參?!妒酚洝吩弧貐⒍橹?,又曰‘參伍不失’?!稘h書》曰:‘參伍其賈,以類相準,此足以相發明也。”《周易本義》在此承認“‘參伍’尤難曉”,不強行曲解,殊為可貴,同時也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想法。如“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事也,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點出了“參伍”的實質。筆者陋見,此“參伍”之數,與“參天兩地”之數一樣,皆古人論天地之數以定“揲蓍求卦之事”?!断缔o》中有一段文字對于提示此點,提供了重要線索:“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由此而思之,恐“參”即《系辭》“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六者非它,三材之道也”的“三”;而“伍”,應是《系辭》“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和”,體現了“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之“五”。故“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即蓍筮時的卦變,亦“道有變動,故曰爻”;而“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即“爻其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也,亦《彖》之《賁》:“剛柔交錯,天文也?!惫省皡ⅰ蹦巳闹叭?,而“伍”乃天地之數各有五之“五”,此亦與《周易本文》所引之“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三”說正符。故筆者不揣卑陋,試述“參伍”管見如上,尚祈方家正之。
⑤通其變:通達蓍變。遂:就。文:物相雜故曰文,即一卦六爻剛柔相參雜以成文彩。極:推究。象:卦象。卦象象征了天下萬物,故“遂定天下之象”。
⑥此句言尚占之事?!盁o思”、“無為”、“寂然不動”,是就卦爻而言?!案卸焱ā保托休槎?,如下章所言“著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寂:靜。感:觸動。故:事。
⑦研幾:研盡其幾微。幾,一本作“機”,訓幾為微。志,心志。疾,急。
《周易》包含有圣人之道四條:用以講說的崇尚卦爻辭,用以指導行動的崇尚卦變,用以制造器物的崇尚卦爻之象,用以卜筮預測的崇尚占問,所以君子將要有所作為,要有所行動,求問于(《易》)后才知道(吉兇)。蓍受人之命(答疑)如應聲之響,不管遠近幽深,皆知未來的事物(變化)。不是天下萬物的至極精微,其何以能至于此?叁(材)五(位)的變化,錯綜蓍數(而成卦)。通達其變化,就可以成就天下萬物的文彩,極盡其蓍數,就可定天下萬物之象,若不是天下萬物的至極變化,誰能達到此種地步?《易》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悟而能通曉天下之事。若不是天下事物變化至極神妙,誰能至于此種地步?《易》這套道理,乃是圣人之所以窮極其深奧,研盡其機微所在,因為深奧,所以能通曉天下的心志;因為幾微,所以能確定天下的事物;因為神妙,所以它不急卻極其迅速,不必行動而已經到達??鬃诱f:“《周易》中含圣人之道四條,就是這個意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