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趨時者也。吉兇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功業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此直明圣人作易。包天地萬物之理。而為內圣外王之學也。蓋自八卦成列。而天地萬物之象已皆在其中矣。因而重之。而天地萬物之交亦皆在其中矣。剛柔必互具剛柔。而天地事物之變又皆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而吾人慧迪從逆之動又皆在其中矣。夫吉兇悔吝。皆由一念之動而生者也。一念之動。必有剛柔以立其本。一剛一柔。必有變通以趨于時。得其變通之正者則勝。不得變通之正者則負。故吉之與兇。唯以貞勝者也。此易中示人以圣賢學問。全體皆法天地事理。非有一毫勉強。是故天地之道。一健一順。各有盈虛消長之不同。皆以變通之正示人者也。日月之道。一晝一夜。亦有中昃盈缺之不定。皆以變通之正為明者也。天下之動。萬別千差。尤為至賾。實不可亂。乃歸極于變通之一正者也。夫乾之變現于六十四卦。雖有一百九十二爻。無不確然示人以易矣。夫坤之變現于六十四卦。雖亦一百九十二爻。無不隤然示人以簡矣。此易簡之理。正所謂千變萬化而貞夫一者也。爻即效此易簡。象即像此易簡。茍吾心之爻象一動乎內。則事物之吉兇即現乎外。吉可變兇。兇可變吉。得此善變之方。乃見裁成輔相功業。而圣人所以教人之真情。則全見乎卦爻之辭。所應深玩細觀者也。是故生生之謂易。而天地之大德。不過此無盡之生理耳。圣人體天立極。其所以濟民無強者則在位耳。何以守位。則必全體天地之德。純一不已之仁耳。仁則物我一體矣。庶必加之以富。故曰財。富必加之以教。故曰義。此內圣外王之學。一取法于天地事物者也。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本法天地身物以作八卦。既作八卦。遂能通神明之德于一念。類萬物之情于一身。
作結繩而為網(ㄇ@人/古)。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驅鳥獸魚蛇于山澤。使民得稼穡者。乃深明物各宜麗其所者也。故取諸離。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魚鳥之害既除。田疇之利方起。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農事既備。商賈隨興。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通變神化。全體乾坤之德。所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者也。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坤如重門。震如擊柝。暴客。溫陵郭氏以為初至之客。甚通。蓋使動者得隨地而安也。
斷木為杵。掘木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钢R酝煜?。蓋取諸睽。
由上明故下悅。所謂若大旱之望雨者是也。
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震木之下。別有天焉。宮室之象也。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以巽木入于澤穴之中。
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以書契代語言。遂令之與天同久。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兇生而悔吝著也。
由此觀之。所謂易者。不過示人以象耳。而象也者。則是事物之克肖者也。所謂彖者。則是事物之材質也。所謂爻者。則是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得有吉兇悔吝之生著也。夫動則必有吉兇悔吝之生著。君子可不思所以慎其動乎。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欲慎其動。當辨君民之分于身心。孟子所謂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也。觀于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可以悟矣。奇者。天君獨秉乾綱之謂。耦者。意念夾帶情欲之謂。陽一為君。而兩陰之二為民以從之。所謂志壹則動氣。故是君子之道。陰二為君。而兩陽之一反為民以從之。所謂氣壹則動志。故是小人之道。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夫心之官則思。而不知思本無可思也。能思無思之妙。則無思無慮而殊涂同歸。能達無思之思。則雖一致而具足百慮。思而無思。所謂退藏于密。屈之至也。無思而思。所謂感而遂通。信之至也。屈乃所以為信。信乃所以為屈。觀師所謂往復無際動靜一源。肇公所謂其入離其出微。皆此理耳。法界離微之道。豈思議之可及。故曰未之或知。茍證此思即無思無思而思之妙。則可以窮神知化矣。殊途同歸。一致百慮。皆所謂一君二民之道也。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妄計心外有法。而欲求其故。所謂困于石也。不知萬法唯心。而執有差別。所謂據于蒺藜也。無慧故名辱。無定故身危。喪法身慧命。故死期將至。永無法喜。故不見其妻。此二君一民之道也。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禽喻惑。器喻戒定。人喻智慧。解之上六。獨得其正。而居震體。如人有慧。故能以戒定斷惑也。宗門云。一兔橫身當古道。蒼鷹才見便生擒。亦是此意。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兇。
夫戒定之器必欲其成。障戒障定之惡必宜急去。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懲之于小則無咎。釀之于終則必兇。修心者所宜時時自省自改也。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家國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自有因過而憬悟以進德者。自有無過而托大以退道者。故君子雖未必有過。尤宜乾乾惕厲。如否之九五可也。安其位是德。保其存是知。有其治是力。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
欲居尊位。莫若培德。欲作大謀。莫若拓知。欲任重事。莫若充力。德是法身。知是般若。力是解脫。三者缺一。決不可以自利利他。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此所謂德厚而位自尊者也。十法界不出一心。名之為幾。知此妙幾。則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故上交不諂。下合十方六道一切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故下交不瀆。稱性所起始覺。必能合乎本覺。故為吉之先見。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此所謂知大而謀自遠者也。欲證知幾之神。須修不遠之復。
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此所謂力大而任可重者也。既有不遠之復。須有致一之功。男慧女定。不使偏枯。乃可以成萬德矣。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惟仁可以安身。惟知可以易語。惟力可以定交。仁是斷德。知是智德。力是利他恩德。有此三者。不求益而自益。今危以動則德薄。懼以語則知小。無交而求則力小。不亦傷乎。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耶。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辯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有易理即有乾坤。由乾坤即通易理。如城必有門。門必通城。蓋乾是陽物。在天曰陽。在地曰剛。在人曰知。坤是陰物。在天曰陰。在地曰柔。在人曰仁。而陰不徒陰。陰必具陽。陽不徒陽。陽必具陰。故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即天道而為地道。即地道而為人道。即人道而體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易理既然。易書亦爾。所以六十四卦之名雜而不越。雜。謂大小善惡邪正吉兇之不同。不越。謂總不外于陰陽二物之德。然使上古之世。有善無惡。有正無邪。則此書亦可無作。今惟以衰世既有善惡邪正之殊。欲即此善惡邪正。仍歸于非善非惡之至善。非邪非正之至正。所以方作易耳。是以易之為書。能彰往因。能察來果。能以顯事會歸微理。能使幽機闡成明象。故以此開示天下萬世。名無不當。物無不辨。言無不正。辭無不斷也。一卦止有一名故小。一名具含眾義故大。包盡內圣外王之學故旨遠。辭不煩而意已達故文。言偏而意無不圓。故曲而中。事定而凡情難測。故肆而隱。因決疑以明失得之報。遂令民之蚩蚩亦可避失而趨得也。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言其有與民同患之深心也。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枘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辯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心慈而力健。故為德基。內止而外順。故為德柄。天君為主。故是德本。動而深入。故德可固。譬如為山。故為德修。鼓舞振作。故為德裕。積而能流。故為德辯。入而能出。故為德地。遍入一切。故為德制?!鹚匚欢兄^履。蘊高于卑之謂謙。為仁由已之謂復。動而有常之謂恒。去惡凈盡之謂損。積善圓滿之謂益。歷境煉心之謂困。有源不窮之謂井。無入不得之謂巽。其實六十四卦。無非與民同患。內圣外王之學。且就九卦指點者。以其尤為明顯故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辯于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后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和即兌慈。至即乾健。尊即山高。光即坤順。小即一陽而為眾陰之主。入于群動。故雜而不厭。譬如為山。方覆一簣。故先難而后易。鼓舞振作。則自然長裕。窮即澤之止水。通即坎之流水。由積故流。猶所謂隱居求志而行義達道也。井不動而澤及于物。巽能遍入一切事理深奧之域。故稱而隱。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辯義。巽以行權。
此正明九卦之用如此。以此而為內圣外王之學。所以能歸非善非惡之至善。非邪非正之至正。而圣人與民同患之線索亦盡露于此矣?!鸢创司咆?。亦即是以余九法助成不思議觀之旨。蓋易即不思議境之與觀也。作易者有與民同患之心。更設九法以接三根。履是真正發菩提心。上求下化。謙是善巧安心止觀。地中有山。止中有觀也。復是破法遍。一陽動于五陰之下也。恒是識通塞。能動能入也。損是道品調適。能除惑也。益是對治助開。成事理二善也。困是知次位。如水有流止。不可執性廢修也。井是能安忍。謂不動而潤物也。巽是離法愛。謂深入于正性也。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于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易書雖具陳天地事物之理。而其實切近于日用之間。故不為遠。雖近在日用之間。而初無死法。故為道屢遷。隨吾人一位一事中。具有十法界之變化。故變動不拘。周流六虛。界界互具。法法互融。故上下無常。剛柔相易。所以法法不容執著而唯變所適。唯其一界出生十界。十界趣入一界。雖至變而各有其度。故深明外內之機。使知競業于一念之微。又明示憂患之道。及所以當憂當患之故。能令讀是書者。雖無師保。而如臨父母??芍^愛之深教之至矣。是以善讀易者。初但循其卦爻之辭。而深度其所示之法。雖云不可為典要。實有一定不易之典常也。然茍非其人。安能讀易即悟易理。全以易理而為躬行實踐自利利他之妙行哉。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夫離卻始終之質。則無時物。離卻時物。亦無始終。故學易者。須得其大體。盡其曲折。乃可謂居觀象動觀變也。然雖發心畢竟二不別。而初則難知。上則易知。以二心中先心難故。既發心已。終當克果。一本一未法如是故。是以初辭擬之。卒以此而成終。顧為學者又不可徒恃初心已也。若夫遍涉于萬事萬物之雜途。而撰成其德行。及深辯修行之是非。則非其中之四爻不備。夫事物雖有萬殊。是非雖似紛糅。豈真難辯也哉。噫。亦要歸于操存舍亡迪吉逆兇之理。則所以自居者斷可知矣。知者觀于彖。辭。提綱挈領以定大局。則雖時物相雜。而是非可辯。思過半矣。何謂是之與非。且如二與四同是陰也。而譽懼不同。則遠近之分也。三與五同是陽也。而兇功不同。則貴賤之分也。柔宜近不宜遠。四之位近君。故雖多懼。而其要無咎。二之位遠君。但用柔中。故多譽也。剛宜貴不宜賤。五之位貴。上位必須剛德乃克勝也。此約時位如此。若約修證者。知慧宜高遠。行履宜切實穩當。故知內圣外王之學。皆于一卦六爻中備之。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
上明質與時物。且約人道言之。而實三才之道無不備焉。且如三畫便是三才。而三才決非偏枯單獨之理。當知一一才中還具兩才事理。故象之以六畫。而六者非他。乃表一一畫中又各還具三才之道。不但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而已矣。是故三才各有變動之道名之曰爻。爻有初終中間之等故名曰物。物又互相夾雜不一故名曰文。文有當與不當。故吉兇從此而生。而所以趨吉避兇裁成輔相于天地者。則其權獨歸于學易之君子矣。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此正明學易之君子。于末世中而成盛德。自既挽兇為吉。又能中興易道以昭示于天下萬世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圣人成能。神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蚝χ;谇伊?。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夫易道雖甚大。而乾坤足以盡之。乾易而知險。坤簡而知阻。惟其知險。故險亦成易。否則易便成險矣。惟其知阻。故阻亦成簡。否則簡亦成阻矣。悟此簡易險阻之理于心。故悅。知此挽回險阻以成簡易之不可草率。故其慮研。既悅其理。又研其慮。則知行合一。全體乾坤之德。遂可以定吉兇成亹亹也。是故世間之變化云為。舉凡吉事無不有祥。圣人于此。即象事而可以知器。即占事而可以知來矣。由此觀之。天地一設其位。易理即已昭著于中。圣人不過即此以成能耳。然其易理甚深奧。亦甚平常。以言其深奧。則神謀鬼謀。終不能測。以言其平常。則百姓何嘗不與能哉。夫百姓何以與能。即彼八卦未嘗不以象告。即彼爻彖未嘗不以情言。即彼剛柔雜居。而吉兇未嘗不可見也。是故易卦之變動。不過以百姓之利言也。易辭之吉兇。不過以百姓之情令其遷善也。是故百姓之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此百姓之情。即易中卦爻之情也。凡易之情。近而相得則吉。不相得則兇?;蚝χ??;谇伊咭?。而此相得不相得之情。能致吉兇悔吝者。豈他人強與之哉。試觀將叛者其辭慚。乃至失其守者其辭屈??梢娨磺屑獌吹湼o不出于自心。心外更無別法。此易理所以雖至幽深。實不出于百姓日用事物之間。故亦可與能也。
說卦傳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夫因蓍有數。因數立卦。因卦有爻。此人所共知也。借此以和順道德。窮理盡性。此人所未必知也。且蓍之生也。實由圣人幽贊于神明而生之。數之倚也。實參兩于天地。卦之立也。實觀變于陰陽。爻之生也。實發揮于剛柔。此尤人所不知也。惟其蓍從圣人幽贊生。乃至爻從發揮剛柔生。故即此可以和順道德。使進修之義條理有章。既得進修之義。則理可窮。性可盡。而天命自我立矣。作易之旨顧不深與。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吾人自無始以來。迷性命而順生死。所以從一生二。從二生四。乃至萬有之不同。今圣人作易。將以逆生死流。而順性命之理。是以即彼自心妄現之天。立其道曰陰與陽??梢娞觳黄陉?。還具易之全理。所謂隨緣不變也。即彼自心妄現之地。立其道曰柔與剛??梢姷夭黄谌?。亦具易之全理。亦隨緣不變也。即彼自心妄計之人。立其道曰仁與義。仁則同地。義則同天??梢娙朔翘斓厮?。亦具易之全理。而隨緣常不變也。天具地人之兩。地具天人之兩。人具天地之兩。故易書中以六畫成卦而表示之。于陰陽中又分陰陽。于柔剛中互用柔剛。故易書中以六位成章而昭顯之也。何謂六位成章。謂天地以定其位。則凡陽皆屬天。凡陰皆屬地矣。然山澤未始不通氣。雷風未始不相薄。水火相反。而又未始相射也。是以八卦相錯。而世間文章成矣。即此八卦相錯之文章。若從其從一生二。從二生四。從四生八之往事者。則是順生死流。若知其八止是四。四止是二。二止是一。一本無一之來事者。則是逆生死流。逆生死流。則是順性命理。是故作易之本意。其妙在逆數也。謂起震至乾。乾惟一陽。即表反本還源之象耳。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先以定動猶如雷。后以慧拔猶如風。法性之水如雨。智慧之照如日。妙三昧為艮止。妙總持為兌悅。果上智德為乾君。果上斷德為坤藏。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帝者。吾人一念之天君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故出乎震。既發出生死心。須入法門以齊其三業。三業既齊。須以智慧之明見一切法。既有智慧。須加躬行。智行兩備。則得法喜樂。又可說法度人。說法則降魔為戰。戰勝。則賞賜田宅。乃至解髻珠以勞之。既得授記。則成道而登涅槃山矣。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饗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舱摺K?。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萬物皆出乎震。況為圣為賢。成佛作祖。獨不出乎震邪。萬物皆齊乎巽。而三業可弗齊邪。萬物皆相見乎離。而智慧可弗明邪。萬物皆養于坤。而躬行可弗履踐實地邪。萬物皆說乎兌。而可無法喜以自娛。可無法音以令他喜悅邪。陰陽相薄。即表魔佛攸分。萬物所歸。正是勞賞有功之意。自既成終。則能成物之始。自覺覺他之謂也。約觀心者。一念發心為帝。一切諸心心所隨之。乃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無不隨現前一念之心而出入也。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夫神不即萬物。亦不離萬物。故曰妙萬物也。一念菩提心。能動無邊生死大海。震之象也。三觀破惑無不遍。巽之象也?;刍鹎莼髽I苦水。離之象也。法喜辨才自利利他。兌之象也。法性理水潤澤一切??仓笠病J桌銍廊辆烤箞怨?。艮之象也。凡此皆乾坤之妙用也。即八卦而非八卦。故曰神也。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健則可以體道。順則可以致道。動則可以趨道。入則可以造道。陷則可以養道。麗則可以不違乎道。止則可以安道。說則可以行道。此八卦之德也。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矠轷埂kx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讀此方知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雖一物各象一卦。而卦卦各有太極全德。則馬牛等亦各有太極全德矣。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若約我一身言之。則八體各象一卦。然卦卦有太極全德。則體體亦各有太極全德矣。又體體各有太極全德。則亦各有八卦全能也。又馬牛等各有首腹及與口等。則馬牛等各具八卦全能尤可知也。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苍偎鞫媚?。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只此眾物各體之八卦。即是天地男女之八卦??梢娦≈鞋F大。大中現小。法法平等。法法互具。真華嚴事事無礙法界也。佛法釋者。方便為父。智度為母。三觀皆能破一切法為長男。三止皆能息一切法為長女。三觀皆能統一切法為中男。三止皆能統一切法為中女。三觀皆能達一切法為少男。三止皆能停一切法為少女。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于地也為黑。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敷-文)。為大涂。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于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其于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于人也為寡發。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矠樗?。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于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于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于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于木也為堅多心。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胃。為戈兵。其于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鱉。為蟹。為(嬴女+蟲)。為蚌。為龜。其于木也為科上槁。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于木也為堅多節。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于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此廣八卦一章。尤見易理之鋪天匝地。不間精粗。不分貴賤。不論有情無情。禪門所謂青青翠竹??偸钦嫒纭S粲酎S花。無非般若。又云墻壁瓦礫皆是如來清凈法身。又云。成佛作祖。猶帶污名。戴角披毛。推居上位。皆是此意。前云乾健也。坤順也。乃至兌說也。而此健等八德則能具造十界。且如健之善者。則為天為君。其不善者。則為瘠為駁。順之善者。則為地為母。其不善者。則為吝為黑。下之六卦無不皆然??梢姴蛔冎沓W噪S緣。習相遠也。然瘠駁等仍是健德。吝黑等乃是順德??梢婋S緣之習理元不變。性相近也。若以不變之體。隨隨緣之用。則世間但有天圜乃至木果等可指陳耳。安得別有所謂乾。故大佛頂經云無是見者。若以隨緣之用。歸不變之體。則惟是一乾健之德耳。豈更有天圜乃至木果之差別哉。故大佛頂經云無非見者。于此會得。方知孔子道脈。除顏子一人之外。斷斷無有能會悟者。故再嘆曰今也則亡?!鸫酥芯哂幸勒蚬茞簾o記煩惱業苦等一切諸法。而文章錯綜變化。使后世儒者無處可討線索。真大圣人手筆。非子夏所能措一字也。歐陽腐儒乃疑非圣人所作。陋矣陋矣。
序卦傳
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禾*犀)也。物(禾*犀)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后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舱?。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禮。禮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序卦一傳。亦可作世間流轉門說。亦可作功夫還滅門說。亦可作法界緣起門說。亦可作設化利生門說。在儒則內圣外王之學。在釋則自利利他之訣也。
雜卦傳
剛柔合德。憂樂相關。與求互換。見雜相循。起止盛衰之變態。乃至窮通消長之遞乘。世法佛法無不皆然。自治治人其道咸爾。而錯雜說之。以盡上文九翼中未盡之旨。令人學此易者??闹橹?。無不在易理中也。筆端真有化工之妙。非大圣不能有此。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蚺c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
臨有能臨所臨。以卦言之。陽臨陰也。以爻言之。上臨下也。觀有觀示觀瞻。二陽觀示四陰。則陽為能示。陰為所示也。四陰觀瞻二陽。則陰為能瞻。陽為所瞻也。建侯而利居貞。故見而不失其居。包蒙而子克家。故雜而著。
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無妄。災也。
損下益上為衰之始。損上益下為盛之始。時無實法。而包容萬事萬物。故大畜須約時言。所謂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者是也。自恃無妄。則便成災。所謂唯圣罔念作狂。又復道個如如。早已變了。
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
勞謙反得輕安。豫悅反成懈怠。修德者所應知。
噬嗑。食也。賁無色也。
有間隔而可食。無采色為真賁。故違境不足懼。文采不足眩也。
兌見而巽伏也。
欲說法者。還須入定。欲達道者。先須求志。
隨。無故也。蠱。則飭也。
隨不宜無事生事。蠱不妨隨壞隨修。
剝。爛也。復。反也。晉。(書/一)也。明夷。誅也。
爛則必反。(書/一)則必誅。禍兮福所乘。福兮禍所乘。學易者所應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者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
井不動而常通。困雖窮而相遇。此示人以自守之要道也。
咸。速也。恒。久也。
速即感而遂通。久即寂然不動。斯為定慧之道。
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
有離必有止。有緩必有難。有外必有內。有泰必有否。有否必有泰。類相反而必相乘。學易者不可不知。
大壯則止。遁則退也。
壯即宜止。遁即宜退。皆思患豫防之學。
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眾必相親。相親必革弊而日新其德。
小過。過也。中孚。信也。
有過不妨相規。相規乃可相信。
豐多故也。親寡旅也。
豐必多故。旅必寡親。素位而行。存乎其人。
離上而坎下也。
智火高照萬法。定水深澄性海。
小畜。寡也。履。不處也。
但懿文德。則其道寡。雖辨定分。與時變通。而無定局。
需。不進也。訟。不親也。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
不進乃可進。不親乃可親。大不可過。所以誡盈。柔能勝剛。所以成遇。定必須慧。故女待男。養正則吉。故須觀頤。已定者不必言。但當謀其未定者耳。終則有始。窮則思通。凡此。皆言外之旨象中之意也。
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上云乾剛坤柔。則剛柔乃二卦之德。豈可以剛決柔。使天下有乾無坤。其可乎哉。且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則天亦未嘗無陰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則地亦未嘗無剛也。今所謂剛決柔者。但令以君子之剛。而決小人之柔。則小人可化為君子。而君子道長。設使以小人之剛。而決君子之柔。則君子被害。而小人亦無以自立。必終至于憂矣。所以性善性惡俱不可斷。而修善須滿。修惡須盡也。問。何謂君子之剛。答。智慧是也。何謂君子之柔。答。慈悲是也。何謂小人之剛。答。嗔慢邪見是也。何謂小人之柔。答。貪欲癡疑是也。噫。讀此一章。尤知宣圣實承靈山密囑。先來此處度生者矣。不然。何其微言奧旨。深合于一乘若此也。思之佩之。
易解跋
憶曩歲幻游溫陵。結冬月臺。有郭氏子來問易義。遂舉筆屬稿。先成系辭等五傳。次成上經。而下經解未及半。偶應紫云法華之請。旋置高閣。屈指忽越三載半矣。今春應留都請。兵阻石城。聊就濟生庵度夏。日長無事。為二三子商究大乘止觀法門。復以余力拈示易學。始竟前稿。嗟嗟。從閩至吳。地不過三千余里。從辛巳冬至今夏。時不過一千二百余日。乃世事幻夢。蓋不啻萬別千差。交易耶。變易耶。至于歷盡萬別千差世事。時地俱易。而不易者依然如故。吾是以知日月稽天而不歷。江河競注而不流。肇公非欺我也。得其不易者。以應其至易。觀其至易者。以驗其不易。常與無常。二鳥雙游。吾安知文王之于羑里。周公之被流言??鬃又C于周流。而韋編三為之絕。不同感于斯旨耶。予愧無三圣之德之學。而竊類三圣與民同患之時。故閣筆而復為之跋。時乙酉閏六月二十九日也。
北天目道人古吳蕅益智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