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
夫感應之機。不可一息有差。而感應之理。則亙古不變者也。依常然之理而為感應。故澤山得名為咸。依逗機之妙而論常理。故雷風得名為恒。澤山名咸。則常即無常。雷風名恒。則無常即常。又咸是澤山。則無常本常。恒是雷風。則常本無常。二鳥雙游之喻。于此亦可悟矣。理既有常。常則必亨。亦必無咎。但常非一定死執之常。須知有體有用。體則非常非無常。用則雙照常與無常。悟非常非無常之體。名為利貞。起能常能無常之用。名利有攸往也。
彖曰。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相應恒。恒亨無咎利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恒何以名久。以其道之可久也。震體本坤。則剛上而主之。巽體本乾。則柔下而主之。此剛柔相濟之常道也。雷以動之。風以鼓之。此造物生成之常道也。巽于其內。動于其外。此人事物理之常道也。剛柔相應。此安立對待之常道也。久于其道。即名為貞。便可亨而無咎。天地之道亦若是而已矣。始既必終。終亦必始。始終相代故非常。始終相續故非斷。非斷非常。故常與無常二義俱成。天地則有成住壞空。日月則有晝夜出沒。四時則有乘除代謝。圣道則有始終體用。皆常與無常二義雙存。而體則非常非無常。強名為恒者也。
象曰。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方者。至定而至變。至變而至定者也。東看則西。南觀成北。不亦變乎。南決非北。東決非西。不亦定乎。立不易方。亦立于至變至定至定至變之道而已。
初六:浚恒。貞兇。無攸利。象曰??:阒畠础J记笊钜?。
夫居咸者。每患無主靜之操持。而居恒者。每患無變通之學問。今初六以陰居下。知死守而不知變通。求之愈深。愈失亨貞攸往之利。故兇。
九二。悔亡。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以剛居柔。且在中位。不偏不倚。無適無莫。乃久于中道。非固執不通之恒。故悔亡也。
九三。不恒其德?;虺兄?。貞吝。象曰。不恒其德。無所容也。
過剛不中。以應上六。未免宜久而不肯久。正與初六相反。然過猶不及。且陽剛而反不恒。尤可羞矣。張慎甫曰。三之不恒。借口圓融變通而失之者也。
九四。田無禽。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四為震主。恒于動者也。動非可久之位。安能得禽。蓋靜方能有獲耳。
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象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兇也。
柔中而應九二之賢。似得恒之正者。然大君宰化導之權。乃絕無變通闔辟之用。不幾為婦道乎。
上六:振恒。兇。象曰。振恒在上。大無功也。
陰居動極。志大而才小。位尊而德薄。且下應九三不恒之友。其何以濟天下哉。王安石方孝孺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