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釋智旭撰《周易禪解?卷八》【周易十翼】系辭?上傳

[明]釋智旭| 易經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周易禪解卷八》系辭上傳

伏羲設六十四卦。令人觀其象而已矣。夏商各于卦爻之下。系辭焉以斷吉兇。如所謂連山歸藏者是也。周之文王。則系辭于每卦之下。名之曰彖。逮乎周公。復系辭于每爻之下。名之曰象??鬃蛹葹殄鑲飨髠饕葬屩?。今又統論伏羲所以設卦。文周所以系辭。其旨趣。綱領。體度。凡例。徹乎性修之源。通乎天人之會。極乎巨細之事。貫乎日用之微。故名為系辭之傳。而自分上下焉。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易理。天地萬物所從建立也。卦爻陰陽之易書。法天地萬物而為之者也。易知簡能之易學。玩卦爻陰陽而成之者也。由易理方有天地萬物。此義在下文明之。今先明由天地萬物而為易書。由易書而成易學。由易學而契易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此先明由天地萬物而為易書也。易之乾坤。即象天地。易之貴賤。即法高卑。易之剛柔。即法動靜。易之吉兇。即法方物。易之變化。即法形象。是故易之有剛柔相摩。八卦相蕩。而變化無窮。猶天地之有雷霆風雨。日月寒暑。而萬物皆備。蓋無有一文一字是圣人所杜撰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纱髣t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此明由易書而成易學。由易學而契易理也。萬物雖多。不外天地。易卦雖多。不出乾坤。圣人體乾道而為智慧。智慧如男。體坤道而為禪定。禪定如女。智如金聲始條理。定如玉振終條理。智則直心正念真如。故易知而無委曲之相。定則持心常在一緣。故簡能而無作輟之歧。正念真如。故吾無隱乎爾而易知。持心一緣。故無入不自得而易從。易知。故了知生佛體同而有親。易從。故決能原始要終而有功。有親。不惟可大而又可久。即慧之定也。有功。不惟可久而又可大。即定之慧也。德業俱備。以修顯性。故得理而成位矣。易理本在天地之先。亦貫徹于天地萬物之始終。今言天下之理者。以既依理而有天地。則此理即渾然在天下也。亦以孔子既示為世間圣人。故且就六合內言之。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诹哒?。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得。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惟其易理全現乎天地之間。而人莫能知也。故伏羲設卦以詮顯之。文周又觀其象。系辭焉而明吉兇。以昭告之。順理者吉。逆理者兇也。夫易理本具剛柔之用。而剛柔各有善惡之能。剛能倡始。而過剛則折。柔能承順。而過柔則靡。然剛柔又本互具剛柔之理。故悟理者能達其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即失理得理之象也。悔吝者。乃憂于未然慮于事先之象也。知吉兇之象。則必為之進退。而勿守其窮。故變化者。明示人以進退之象也。知悔吝之方。則必通乎晝夜而善達其用。故剛柔者明示人以晝夜之象也。然則六爻之動。一唯詮顯三極之道而已。三極之道。即先天易理。非進非退。而能進能退。非晝非夜。而能晝能夜。天得之以立極于上。地得之以立極于下。人得之以立極于中。故名三極之道。乃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之極理也。夫易理既在天而天。在地而地。在人而人。是故隨所居處無非易之次序。祗須隨位而安。只此所安之位。雖僅六十四卦中之一位。便是全體三極。全體易理。不須更向外求。而就此一位中。具足無量無邊變化。統攝三百八十四種爻辭。無有不盡。是可樂而玩也。平日善能樂玩。故隨動皆與理合??v遇變故。神恒不亂。自能就吉遠兇。此乃自心合于天理。故為理之所祐。豈徼(行亍+幸)于術數哉。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诹哒摺Q院跗湫〈靡?。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承上居則觀其象。而言象者莫若彖也。動則觀其變。而言變者莫若爻也。彼彖爻所言吉兇者。乃示人以失得之致。使人趣得而避失也。所言悔吝者。乃示人以小疵。使勿成大失也。所言無咎者。乃示人以善補其過。使還歸于得也。是故位以列其貴賤。使人居上不驕。為下不倍也。卦以齊其小大。使人善能用陰用陽。不被陰陽所用也。辭以辯其吉兇。使人知吉之可趣兇之可避也。此其辯別之端甚微。非觀象玩占者不能憂之。此其挽回之力須猛。非觀變玩占者不能震之。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蓋明明指人以所趨之理矣。所趨之理即吉道也。自非全體合理。決不能有吉無兇。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夫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者。正以辭能指示究竟所趨之理故也。易辭所以能指示極理者。以圣人作易。本自與天地準。故能彌合經綸天地之道也。圣人之作易也。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知天文地理之可見者。皆是形下之器。其事甚明。而天文地理所以然之故。皆不出于自心一念之妄動妄靜。動靜無性。即是形上之道。其理甚幽。此幽明事理。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惟深觀細察乃知之也。原其所自始。則六十四始于八。八始于四。四始于二。二始于一。一何始乎。一既無始。則二乃至六十四皆無始也。無始之始。假名為生。反其所以終。則六十四終只是八。八終是四。四終是二。二終是一。一終是無。無何終乎。無既無終。則一乃至六十四亦無終也。無終之終。假名為死。由迷此終始死生無性之理。故妄于天地間攬精氣以為物。游魂靈以輪回六道而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也。圣人既如此仰觀俯察。乃至鬼神之情狀皆備知已。然后作易。所以易則與天地相似。故不違也。依易起知。知乃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也依易起行。行乃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也。知行具足。則安土敦仁。廣度含識。故能愛也。是以橫則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豎則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橫遍豎窮。安有方所。既無方所。寧有體相哉。神指圣人。易指理性。非無體之易理。不足以發無方之神知。非無方之神知。不足以證無體之易理。旁行者。普現色身三昧?,F形六道也。不流者。不隨六道惑業所牽也。樂天者。恒觀第一義天也。知命者。善達十界緣起也。安土者。三涂八難皆常寂光也。敦仁者。于一切處修大慈大悲三昧也。晝者涅槃。夜者生死。了知涅槃生死無二致故。三世一照。名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夫易雖無體。無所不體。非離陰陽形體而別有道也。一陰一陽。則便是全體大道矣。然非善稱理以起修者。不能繼陰陽以立極。而即彼成位于中者。全是本性功能。乃世之重力行者。往往昧其本性。是仁者見之謂之仁也。世之重慧解者。往往不尚修持。是知者見之謂之知也。百姓又日用而不自知。故君子全性起修全修顯性之道鮮矣。然仁者雖但見仁。而仁何嘗不從知以顯。知者雖但見知。而用何嘗不隨仁以藏。仁體至微而恒顯。知用至露而恒藏。此即一陰一陽之道。法爾鼓舞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者也。不與圣人同憂。且指易之理體而言。其實圣人之憂亦不在理體外也。且圣人全體易理。則憂亦非憂矣。包含天地萬物事理。故為富有。變化不可窮盡。故為日新。業業之中具盛德。德德之中具大業。故為生生。凡德業之成乎法象者皆名為乾。不止六陽一卦為乾。凡效法而成其德業者皆名為坤。不止六陰一卦為坤。極陰陽之數。而知數本無數。從無數中建立諸數。便能知來。即謂之占。非俟揲蓍而后為占。既知來者。數必有窮。窮則必變。變則通。通則久。即是學易之事。非俟已亂而后治已危而求安之謂事。終日在陰陽數中。而能制造陰陽。不被陰陽所測。故謂之神。自富有至謂神五句。贊易理之無體。極數三句。贊圣神之無方也。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上云生生之謂易。指本性易理言也。依易理作易書。故易書則同理性之廣大矣。言遠不御。雖六合之外??梢砸焕矶ㄖ?。邇靜而正。曾不離我現前一念心性也。天地之間則備。所謂徹乎遠邇。該乎事理。統乎凡圣者也。易書不出乾坤。乾坤各有動靜。動靜無非法界。故得大生廣生而配于天地。既有動靜。便有變通以配四時。隨其動靜。便為陰陽以配日月。乾易坤簡以配至德。是知天人性修境觀因果無不具在易書中矣。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夫圣人依易理而作易書。易書之配天道人事也如此。故孔子作傳至此。不覺深為之嘆賞曰。易其至矣乎。夫易。乃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則高高山頂立。故崇。禮則深深海底行。故卑。崇即效天。卑即法地。蓋自天地設位以來。而易理已行于其中矣。但隨順其本成之性。而不使一念之或亡。則道義皆從此出。更非性外有少法可得也。是故易象也者。不過是圣人見天下之賾。而擬其形容。象其物宜者耳。易爻也者。不過是圣人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者耳。夫天下之物雖至賾??偛贿^陰陽所成。則今雖言天下之至賾。而安可惡。若惡其賾。則是惡陰陽。惡陰陽。則是惡太極。惡太極。則是惡吾自心本具之易理矣。易理不可惡。太極不可惡。陰陽不可惡。則天下之至賾亦安可惡乎。夫天下之事雖至動??偛怀鲫庩栔畡屿o所為。則今雖言天下之至動。而何嘗亂。若謂其亂。則是陰陽有亂。太極有亂。吾心之易理有亂矣。易理不亂。太極不亂。陰陽不亂。則天下之至動亦何可亂乎。是以君子當至賾至動中。能善用其擬議。擬議以成變化。遂能操至賾至動之權。蓋必先有中孚之德存于已。而后可以同人。孚德既深。雖先或號啕。后必歡笑。況本無睽隔者乎。然欲成孚德。貴在錯地之一著。譬如藉用白茅。則始無不善。又貴在究竟之不變。譬如勞謙君子。則終無不吉。倘勞而不謙。未免為亢龍之悔。倘藉非白茅。未免有不密之失。而所謂不出戶庭者。乃真實慎獨功夫。非陽為君子陰為小人者所能竊取也。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刹簧骱?。同人先號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虺龌蛱?。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金雖至堅。同心者尚能斷之。此所謂金剛心也。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茍。誠也。誠能從地穩放。即禪門所謂腳跟穩當者也。白茅潔凈而柔軟。正是第一寂滅之忍。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慎斯術也以往。即始而見終也。亦因該果海義。致恭以存其位。令終以全始也。亦果徹因源義。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事者心事。器者象貌。佛法所謂懷抱于結使。不應著袈裟者也招字妙甚??梢娭履е山杂芍魅?。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此明河圖之數。即天地之數。即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也。太極無極。只因無始不覺妄動強名為一。一即屬天。對動名靜。靜即是二。二即屬地。二與一為三。三仍屬天。二與二為四。四仍屬地。四與一為五。五仍屬天。四與二為六。六仍屬地。六與一為七。七仍屬天。六與二為八。八仍屬地。八與一為九。九仍屬天。八與二為十。十仍屬地。十則數終。而不可復加。故河圖止有十數。然此十數總不出于天地。除天地外別無有數。除數之外亦別無天地可見矣??偠嬛?。天數凡五。所謂一三五七九也。地數亦五。所謂二四六八十也。一得五而成六。六遂與一合而居下。二得五而成七。七遂與二合而居上。三得五而成八。八遂與三合而居左。四得五而成九。九遂與四合而居右。既言六七八九。必各得五而成。則五便在其中。既言一二三四。則便積而成十。十遂與五合而居中。積而數之。天數一三五七九。共成二十有五。地數二四六八十。共成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變化皆以此成。鬼神皆以此行矣。有陰陽乃有變化。有變化乃有鬼神。變化者。水火木金土。生成萬物也。鬼神者。能生所生。能成所成。各有精靈以為之主宰也。變化即依正幻相。鬼神。即器世間主。及眾生世間主耳。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卦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

衍。乘也。大衍。謂乘此天五地五之數。而演至于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也。河圖中天地之數。共計五十有五。今以天五地五。原非兩五。是其定數。以對于十。亦是中數。一得之以為六。二得之以為七。三得之以為八。四得之為九。復合一二三四以成于十。故除中宮五數。以表數即非數。而惟取余五十以為大衍之數。以表從體起用。及揲蓍時。又于五十數中。存其一而不用。以表用中之體。亦表無用之用。與本體太極實非有二。夫從體起用。即不變隨緣義也。用中之體。即隨緣不變義也。將此四十九策。隨手分而為二。安于左右。象吾心之動靜。即成天地兩儀。次以左手取左策執之。而以右手取右策之一。掛于左手之大指間。象人得天地合一之道而為三才。次四四以揲之。象天地間四時新新不息。次歸其所奇之策。扐于左手無名指間。以象每年必有閏日。又以右手取右策執之。而以左手四四揲之。歸其所奇之策。扐于左手中指之間。是名再扐。以象五歲必有兩個閏月。是為再閏。已上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共四營而為一變。取其所掛所扐之策置之。然后再取左右揲過之策而重合之。重復分二。掛一。揲四。歸奇。故云再扐而后掛也。是為二變。又取所掛所扐之策置之。然后更取左右揲過之策而重合之。重復分二。掛一。揲四。歸奇。是為三變。置彼三變所掛所扐之策。但取所揲之策數之。四九三十六則為○。四八三十二則為。四七二十八則為一。四六二十四則為X。于是成爻。○為陽動。動則變陰。為陰靜。一為陽靜。靜皆不變。X為陰動。動則變陽。故下文云。四營成易。三變成爻。十八變成六爻。則為卦也。此蓍草之數。及揲蓍之法。乃全事表理。全數表法。示百姓以與知與能之事。正所謂神道設教?;葻o疆者矣。謂之大乘。不亦宜乎。若不以惟心識觀融之。屈我羲文周孔四大圣人多矣。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九七皆乾。而爻言其變。故占時用九不用七。一爻三十六策。則乾卦六爻。共計二百一十六策也。八六皆坤。而占時用六不用八。一爻二十四策。則坤卦六爻。共計一百四十四策也。合成三百六十策??僧斊跉q之日。然一歲約立春。至第二年春。則三百六十五日有奇。約十二月。則三百五十四日。而今云三百六十。適取其中。亦取大概言之。不必拘拘也。又合上下二篇六十四卦之策而總計之。陽爻百九十二。共六千九百一十二策。陰爻百九十二。共四千六百八策。故可當萬物之數。夫期歲之日。萬物之數??偽┐笱苤當邓?。大衍不離河圖。河圖不離吾人一念妄動。則時劫萬物。又豈離吾人一念妄動所幻現哉。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一變必從四營而成。以表一念一法之中。必有生住異滅四相。三變成爻。以表爻爻各具三才之道。六爻以表三才各有陰陽。十八變以表三才各各互具而無差別。

八卦而小成。

三爻已可表三才。九變已可表互具。故名小成。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八可為六十四。不過引而伸之也。三百八十四爻以定天下之吉兇。是在觸類而長之也。至于觸類而長。則一一卦。一一爻。皆可斷天下事。而裁成輔相之能事無不盡矣。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膳c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有一必有二。有二必有四。有四必有八。有八必有六十四。有六十四必有三百八十四。然三百八十四爻。秖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秖是八卦。八卦秖是四象。四象秖是兩儀。兩儀秖是太極。太極本不可得。太極不可得。則三百八十四皆不可得。故即數可以顯道也。陰可變陽。陽可變陰。一可為多。多可為一。故體此即數之道者??梢陨衿涞滦幸病<燃磾刀虻馈N虻蓝衩髌涞?。則世間至賾至動。皆可酬酢。而鬼神所不能為之事。圣人亦能祐之矣。先天而天弗違。此之謂也。人但知揲蓍為變化之數耳。若知變化之道。則無方之神。無體之易。皆現于靈知寂照中矣。故述傳至此。特自加子曰二字。以顯咨嗟詠嘆之思。而史記自稱太史公曰乃本于此。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前文云。君子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今言此四即易所有圣人之道也。夫玩辭則能言。觀變則能動。觀象則可以制器。玩占則可以卜筮決疑。言也。動也。制器也。卜筮也。圣人修身治人之事。豈有外于此四者哉。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

君子。學圣人者也。學圣人者必學易。善學易者。舉凡有為有行。必玩辭而玩占。果能玩辭玩占。則易之至精。遂為我之至精矣。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

參者。彼此參合之謂。伍者。行伍定列之謂也。雖彼此參合。而不壞行伍之定列。雖行伍定列。而不壞彼此之參合。故名參伍以變。由彼此參合。則其數相錯。由行伍定列。則其數可綜。故云錯綜其數。舉凡河圖洛書之成象。揲蓍求卦之法式。無不皆然。非僅偏指一種也。陰陽各有動靜。故成天地之文。六十四卦各具六十四卦。故定天下之象。誠能觀象以通變。觀變以極數。則易之至變。遂為我之至變矣。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夫易雖至精至變。豈有思慮作為于其間哉。惟其寂然不動。所以感而遂通。誠能于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之中。而契合其無思無為之妙。則易之至神。遂為我之至神矣。

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由此觀之。則易之為書。乃圣人所以極深而研幾者也。茍極其深。則至精者在我。而能通天下之志。茍研其幾。則至變者在我。而能成天下之務。茍從極深研幾處悟其無思無為寂然不二之體。則至神者在我。故能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矣。謂圣人之道不全寄詮于易書中可乎。今有讀易而不知圣人之道者。何異舍醇醲而味糟粕也。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此欲明易書之妙。而先示易理之大也。夫所謂易。果何義哉。蓋是開一切物。成一切務。包盡天下之道者也。是故圣人依易理而成易書。以通天下之志。使人即物而悟理。以定天下之業。使人素位而務本。以斷天下之疑。使人不泣歧而徼(行亍+幸)。是故蓍之德。極其變化而不可測也。卦之德。有其定理而不可昧也。爻之義。盡其變通而未嘗隱也。夫蓍圓而神。卦方以知。爻易以貢皆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也。圣人即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所謂自明誠謂之教。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故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不俟問于蓍龜而后知吉兇也。此惟古之聰明睿知。斷惑而無惑可斷者。刀能與于此耳。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夫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則又何俟蓍龜之神物。而后斷民之吉兇哉。但圣人能之。眾人不能。不藉蓍龜以示。則民不信也。是以明于借物顯理。乃天之道。因占決疑。乃民之習。故藉此蓍龜以開民用之前。而圣人亦示現齋戒然后卜筮者。正欲以此倍神明其德也。

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h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是故德既神明。方知易理無所不在。且如闔戶即謂之坤。辟戶即謂之乾。一闔一辟即是變。往來不窮即是通。見即是象。形即是器。隨所制用即是法。隨其民用出入即是神。則乾坤乃至神明。何嘗不即在日用動靜間哉。凡此皆易理之固然。而易書所因作也。是故易者。無住之理也。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所以易即為一切事理本源。有太極之義焉。既云太極。則決非凝然(一)法。必有動靜相對之機。而兩儀生焉。既曰兩儀。則動非偏動。德兼動靜。靜非偏靜。亦兼動靜。而四象生焉。既曰四象。則象象各有兩儀之全體全用。而八卦生焉。既曰八卦。則備有動靜陰陽剛柔善惡之致。而吉兇定焉。既有吉兇。則裁成輔相之道方為有用。而大業生焉。易理本自如此。易書所以亦然也。是故世間事事物物。皆法象也。皆變通也。乃至皆深皆遠。皆賾皆隱也。而法象之大者莫若天地。變通之大者莫若四時??h象著明之大者莫若日月。崇高之大者莫若天位之富貴。備物致用利天下者莫若天德之圣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定吉兇。令人知趨避。成亹亹。使人進德業者。莫若蓍龜之神物。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即從而則之。天地變化。圣人即從而效之。天垂象?,F吉兇。圣人即從而擬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即法而為八卦九疇。然則易之有四象。所以示人動靜進退之道也。易有系辭。所以昭告以人合天之學也。易有吉兇定判。所以明斷合理之當為。而悖理之不可為也。故大有上九之辭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吾深知其故也。夫天無私情。所助者不過順理而已。人亦無私好。所助者不過信自心本具之易理而已。誠能真操實履。信自心本具之易理。思順乎上天所助。則便真能崇尚圣賢之書矣。安得不為天所祐。而吉無不利哉。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弥^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地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弥婧踝儭M贫兄婧跬?。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上文發明易理易書。及圣人作易吾人學易之旨。亦既詳矣。然茍非其人。茍無其德。則隨語生解。亦何以深知易理易書之妙致乎。故更設為問答。而結歸其人其德行也。夫書何能盡言。言亦何能盡意。然則圣人之意豈終不可見乎。詎知圣意不盡于言。而亦未嘗不寓于言。圣言不盡于書。而亦未嘗不備于書。且如易書之中。亦既立象以盡意。圣意雖多。而動靜二機足以該之。故乾坤二象即可以盡圣人之意也。又復設卦以盡情偽。動靜雖只有二。而其中變態?;蚯榛騻?。不一而足。故六十四卦乃能盡萬物之情偽也。又復系辭焉以盡其言。蓋舉天下事物一一言之。則勞而難遍。今借六十四卦而系以辭。則簡而可周也。雖六十四卦已足收天下事物之大全。而不知事事物物中又各互具一切事物也。故變而通之。每卦皆可為六十四。而天下之利斯盡矣。雖有三百八十四爻動靜陳設。若不于中善用鼓舞。使吾人隨處得見易理。則亦不足以盡神。而圣人又觸處指點以盡神矣。雖復觸處指點。然收彼三百八十四爻大綱??偛怀銮ざ?。故乾坤即易之蘊藏也。夫本因易理而有乾坤。既有乾坤。易即立乎其中。設毀此乾坤二法。則易理亦不可見。設不見易理本體。則乾坤依何而有。不幾至于息滅哉。此甚言易外無乾坤。乾坤之外亦無易也。蓋易即吾人不思議之心體。乾即照。坤即寂。乾即慧。坤即定。乾即觀。坤即止。若非止觀定慧。不見心體。若不見心體。安有止觀定慧。是故即形而非形者。向上一著即謂之道。無形而成形者。向下施設即謂之器。道可成器。器可表道。即謂之變。從道垂器。從器入道。即謂之通。自既悟道與器之一如。以此化天下之民。即謂之事業矣。是故夫象也者。不過是圣人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者也。夫爻也者。不過是圣人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者也。是以卦可極天下之賾。辭可鼓天下之動。變可盡化裁之功。通可極推行之妙。此終非書之所能盡言。亦非言之所能盡意也。神而明之。必存乎其人。而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又必存乎德行耳。德行者。體乾坤之道而修定慧。由定慧而徹見自心之易理者也。

×關閉
微信二維碼
91在线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