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彖傳》,是釋隨卦彖辭而極言隨之貴於正也。上「隨時」之「時」,當作「之」。下「隨時之義」當作「隨之時義」。
孔子釋隨彖辭曰:卦之名隨者,於義何所取哉?卦變自困來者,二之九下居初,初之六上居二;又自噬嗑來者,上之九下居五,五之六上居上;而自未濟來者,兼此二變。柔皆自下而上,剛皆自上而下,是剛來下柔,退居陰後也。卦德震動兌說,是此動而感乎彼,彼說而從乎我,皆有物來隨我之義,此其所以為隨也。夫當隨之時,彼此相通,樂從無強,既元亨矣,又必得正而無咎者,何哉?蓋正者人心同然之理也,致隨之道,惟出於正,則一人之心適合乎天下人之心,將見近說遠來,無思不服。盡天下而隨之,帝之所以為帝,王之所以為王,皆在乎此。非若驩虞小補之治而已,此其時義,豈不大哉!
按:「天下隨時」《本義》依王肅釋作「天下隨之」,諸儒之釋,又皆以為隨時。蓋正適於時之宜,則隨乃盡乎正之利。細而一語默,一嚬笑,一作息;大而政事之張弛,賞罰之先後,禮樂之質文,各順乎其時,而變通以行其正。是以剛而無虐,柔而不屈。動者不倦,說者無厭,而天下之相隨者,相依固結而不可散也。茍泥於正而違乎時,非其時即非其正矣。天下其孰能隨之。此其義固可相發明耳。
【今注】
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此段依朱熹《本義》將《彖傳》修改為:「而天下隨之,隨之時義大矣哉?!?/p>
上一章節
[南宋]俞琰-第17卦?隨卦?彖傳詳解
下一章節
[清]傅恒-第17卦?隨卦?彖傳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