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云:震剛而兌柔也,以剛下柔,動而之說,乃得隨也。為隨而不大通,逆於時也。相隨而不為利正,災之道也。故大通利貞,乃得無咎也。為隨而令大通利貞,得於時也,得時則天下隨之矣。隨之所施,唯在於時也。時異而不隨,否之道也,故隨時之義大矣哉!
【靠右】---(曹魏)王弼著《周易注》卷二
孔穎達疏:注「震剛」至「矣哉」!《正義》曰:為隨而不大通,逆於時也。物既相隨之時,若王者不以廣大開通,使物閉塞,是違逆於隨從之時也?!赶嚯S而不為利,正災之道」者,凡物之相隨,多曲相朋附,不能利益於物,守其正直,此則小人之道長,災禍及之,故云災之道也?!鸽S之所施,唯在于時」者,隨時之義,言隨時施設,唯在於得時。若能大通利貞,是得時也。若不能大通利貞,是失時也?!笗r異而不隨,否之道」者,凡所遇之時,體無恒定,或值不動之時,或值相隨之時,舊來恒往,今須隨從。時既殊異於前,而不使物相隨,則是否塞之道,當須可隨則隨,逐時而用,所利則大,故云「隨時之義大矣哉」!
上一章節
[東晉]蜀才-第17卦?隨卦?彖傳詳解
下一章節
[唐]孔穎達-第17卦?隨卦?彖傳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