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原文】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序卦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物無剝盡之理,故剝極則復來,隂極則陽生。陽剝於上而復生於下,窮上而反下也。卦一陽生五隂之下,隂極而陽復也。陽,君子之道。陽消極而復反,君子之道消極而復長也,故為反善之義。曰復亨,陽道長矣,是以亨也。陽長而出,隂消而入,順消息盈虛之理,無相疾害。一陽方動,衆陽從之,以類而升,何咎之有?反復其道,七日來復,謂消長之道。反復迭至,陽之消至七日而來復。姤,陽之始消者也。七變而成復,故云七日,謂七更也。陽進則隂退,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故利有攸往。彖剛反,動而以順行。陽反於下,下體為震。震,動也。上體為坤。坤,順也。陽動於下,上體皆坤,以順而長也,是以無疾。曰七日來復,天行也。蓋隂陽消長,天運自然也。曰利有攸往,剛長也。一陽來復,以漸而長,是君子道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一陽生於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夫窮冬積隂之時,天地幾於無生意矣。而陽氣已動於黃泉之下,猶之人焉。方其物欲之深也,幾於無天理矣。而性善之端,要不可泯也。必有時而發,就其發處而觀之,則天地之心見矣。程氏曰:先儒以靜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乃見天地之心。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原文】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陽氣相搏而成雷,雷以十月閉蟄,十一月一陽生。陽氣已動於地下,是雷已動而未發,雷動於地,陽復於下之象也。雷動於冬而春發聲,陽復於冬而春發生,雖其氣尚微,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恐其踐履陽氣也。聖人輔相天地之道也。
【原文】初九: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原文】象曰:不遠之復,以脩身也。
一陽在下,天地之心,性善之端也,故六爻以復善為義。初復之始,始而知復,知善未遠,不遠復也,故不至悔而元吉。象曰:以修身也,學者宜以此修身也。繫辭曰:君子知微知彰,萬夫之望。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原文】六二:休復,吉。
【原文】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休,善也。二取初,近從善而復也,故吉。象曰:以下仁也。仁,人心也。善端之發,莫切於仁。初復於仁,而二下之也。
【原文】六三:頻復,厲,無咎。
【原文】象曰:頻復之厲,義無咎也。
三不正而位危,又取初遠,屢失而屢復也。屢失故厲,屢復故無咎,過而復之也。
【原文】六四:中行獨復。
【原文】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四處五隂之中,取初雖遠,而獨與初應,以道自復者也。初曰以修身,二曰以下仁,四曰以從道,蓋修身以道,修身以仁,無二理也。
【原文】六五:敦復,無悔。
【原文】象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
五居上體,純坤,天性之至厚者也。雖取初遠,而以性復。中以自考,言反求於己,不因人而復也。
【原文】上六:迷復,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
【原文】象曰:迷復之兇,反君道也。
上取初遠,物欲之深,迷而不知復者也。妄動固有災眚,好大喜功,敗而不悟,至於十年不克征,其秦皇、漢武之所為乎?故象曰:反君道也。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
【資料錄入】:丁不二
【初次點?!浚簳簾o(點此查看點校說明)
【再次點?!浚簳簾o(點此查看點校說明)
【負責版主】:待申請(點此查看申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