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壯:?【乾下震上】
錯觀|綜遯|【上下】易無妄|互夬|初九變恆|九二變豐|九三變歸妹|九四變泰|六五變夬|上六變大有
大壯:利貞。
【其卦下乾上震,京氏以為卯月之卦也。
朱氏震曰:陽始於復,長於臨,交於泰,至四而壯,猶人血氣方剛,故名大壯。震者,乾之長子,代天而大有為,所謂帝出乎震者也。
○乾曰元亨利貞,而大有曰元亨。離者,後天之乾,自體逹用,據所達也。大壯曰利貞。震者,帝之始出,萬物生生,各正性命,據所正也。惟此二卦有乾之全體大用,若他卦則各有所指之辭】。
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
【以卦體、卦德釋卦名。以勢言之,四陽盛長,大者北矣。以理言之,惟本於天德之剛以動,所以壯也。此卦以四爻為主】。
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見矣。
【又釋卦辭。壯之為利易見,大之為正難知,故言彖所謂貞,非於大之外別有所為貞,其大者即其正也。蓋大哉乾元,元,仁也,太和之保合即仁而已矣,故非仁無以為正也。隂之於陽有疑戰之象,而陽於隂總長養之情,即四陽盛長,而此二隂未嘗不歸陶融化浹之中,天地之情固如是也。咸、恆、萃皆兼萬物,此不兼者,萬物之情未必皆正也】。
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勿履。
【自雷在地中之復,至此奮而上於天,陽已壯矣。然非徒氣之壯,天德之剛為之也。君子以乾之大明內照,而有非禮無不知;以雷之果決外治,而知非禮即勿履,乃有以自全其天德之剛矣】。
初九:壯于趾,征兇,有孚,
【震為足,此與四應,足,趾象。孚,謂所信者指四。
○初當大壯之時,見四動而在上,謂己與同德,急起相從,以逐二隂,壯於趾矣。不知君子之去小人,不可太迫,迫則小人反相抗拒,而傷敗必多。其征而兇者,不獨初自受之,且有與之為耦者,不可不懼也。
○遯之二隂欲上進,惟三與同體能止之。大壯之二隂思抗拒,惟四與同體能行之,皆善用因也】。
壯于趾,其孚窮也。
【初不足惜也,并所孚之四而窮之,豈不惜戰?宋石介作慶歷聖德詩,范文正公言此鬼怪輩壞事,亦此意也。
○項氏曰:他卦以孚為美,至大壯而窮,非以孚窮,以壯而窮也,故君子慎壯】。
九二:貞吉。
【二為乾中,所謂正大而天地之情見者,故以彖之貞與之】。
九二,貞吉,以中也。
【二五得中,不見其壯,故不言壯。二之貞,不獨自貞也,并能以初與三而貞之,徐俟四之貞而尚往也】。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羸,虞、鄭作纍,王肅作縲,蜀才作累,張作虆,此從王弼。
○卦之大體重兌,上體互兌,三變成兌,皆羊象。震為竹,為蕃,藩象。羸,求勝而反弱之義。羊鋭進而掛於藩,羸象。
○羊之性,順而驅之即疾走,逆而牽之則不行。四陽盛長,二隂在前,以順驅之,彼自往矣。三以過剛上折其角,上六於是逆而拒之,是小人本不壯,而今用壯,乃君子之用罔致之也。罔,不真也。不順乎天理之自然,即罔而雖正,亦危矣。上來觸而罣其角於四之藩,上固失矣,而我并累及於四,又豈為得乎?】。
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歸其過於君子?!鸫伺c遯九四相綜】。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震為蕃,四動將變,籓決象。坤為大輿,震以陽承其下,輿輹象。
○四為震主,與乾同德,所謂剛以動故壯者,一卦之用全在於此,故亦以彖之貞與之。三之用罔有悔,四則自決其籓,我無籓,彼亦無觸,不特上之角可以不羸,且與二隂並載而驅矣。王道蕩蕩,何吉如之?】。
籓決不羸,尚往也。
【三陽並進,豁達無礙】。
六五。喪羊于易,無悔。
【郭京改羊為牛,非。易陸續作場,亦非。羊,兌象。易,乾象。
○羊性剛狠,逆之則觸。今四籓決而五亦將變去,是化於乾德之易,并此剛狠而亡之也。夫隂轉為陽,似乎可悔,其實乃道之正,無可悔矣。
○張氏浚曰:乾以易知,易實君德也。易其德,易其心,無所不用其易,而後至誠足以感物而喪其羊】。
喪羊于易,位不當也。
【五隂居尊,意欲敵陽而喪其羊者,其位原不當,非所據而據,見四陽之盛,知不足以相當,故變而從之也】。
上九:羝羊觸籓,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上與三敵,故因三象而終言之。遂,進也。言若五之喪羊,則無悔矣。若上因三用罔之故而與相觸,羸其角於籓,至於不能進退,亦何利乎?惟以艱自處,知大壯之時非隂所能抗,三雖我逼而我不相抗,則亦可以吉也】。
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詳,鄭、王俱作祥。
○用罔固三之過,然上果度於理勢而退,辟之則亦不必為羝羊之觸。惟不詳理勢,故至進退之不能,其為咎也大矣。茍能悔之,則雖咎亦不長也。又申戒之。
○項氏曰:臨三無攸利,變即泰矣。大壯上九無攸利,變即大有矣。故皆曰咎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