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性潤下,土性受潤。澤之潤有以感乎山,山之虛有以受乎澤,咸之象也。山上有澤,氣以虛而通。人心以虛而受,虛受則能感矣。若心之不虛,私意先入爲主。雖授之不受,感通之機窒矣。
上一章節
[南宋]朱熹-第31卦?咸卦?象傳詳解
下一章節
[曹魏]王弼-第31卦?咸卦?象傳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