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卦的主爻謂之卦主。西漢京房:“定吉兇,只取一爻之象。(《京氏易傳·始》) 魏王強提出一爻為主論,其《略例·明象》:“六爻相錯,可舉一以明也;剛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夫少者,多之所貴也;寡者,眾之所宗也。一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矣;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矣。夫陰之所求也,陽也,陽之所求者,陰也。陽茍一焉,五陰何得不同而歸之?陰茍只焉,五陽何得不同而從之? ” “凡象者通論一卦之體者也。一卦之體,必由一爻為主則指明一爻之美,以統一卦之義,大有之類是也?!闭J為全卦意義主要由其中一爻之義決定是對《周易·象》爻位說的發揮。一爻為主說雖不能完全解釋卦受辭同卦受象之間的內在聯系但反映了從繁多變動事物中尋求主要矛盾、從復雜交象中探討簡易原理的理論思維。王強注重追求事物的最高普遍原則,并由此導出一以統眾說?!坝蔁o乃一,一可謂無”,表明其玄學思想。
每卦六爻中,有為主之爻,稱之為“卦主”卦主有兩種類型:種指卦之所由以成者,即不論其爻位高下,其德善否,只要卦又因之而起,則皆為卦主,這種類型的稱為“成卦之主”,如夬卦,一陰極于上而決之,即成為成卦之主。第二種類型稱“主卦之主”,此爻必然要德美善,得位得時者才能當之,故取五爻為多,其他位也時有所取。如乾卦第五爻陽剛健美,即為主卦之主。
諸卦《彖傳》之義,往往反映出卦主之所在。由于各卦情狀不同,對卦主的認識也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吨芤渍壑小方沂境鏊姆N情況,可供參考:“若其卦成卦之主,即主卦之主,則是一主也;若其卦有成卦之主,又有主卦之主,則兩爻皆為卦主矣;或其成卦者兼取兩爻,則兩爻又皆為卦主矣;或其成卦者兼取兩象,則兩象之兩爻,又皆為卦主矣。亦當逐卦分別觀之。
卦主
凡所謂卦主者,有成卦之主焉,有主卦之主焉。成卦之主,則卦之所由以成者。無論位之高下德之善惡,若卦義因之而起,則皆得為卦主也。主卦之主,必皆德之善,而得時、得位者為之。故取于五位者為多,而它爻亦間取焉。其成卦之主,即為主卦之主者,必其德之善,而兼得時位者也。其成卦之主,不得為主卦之主者,必其德與時位,參錯而不相當者也。大抵其說皆具于夫于之《彖傳》,當逐卦分別觀之。
若其卦成卦之主,即主卦之主,則是一主也,若其卦有成卦之主,又有主卦之主,則兩爻皆為卦主矣?;蚱涑韶哉呒嫒韶?,則兩爻又皆為卦主矣。或其成卦者兼取兩象,則兩象之兩爻,又皆為卦主矣。亦當逐卦分別觀之。
《乾》以九五為卦主,蓋乾者天道,而五則天之象也。乾者君道,而五則君之位也,又剛健中正。四者具備,得天德之純,故為卦主也。觀《彖傳》所謂“時乘六龍以御天”,“首出庶物”者,皆主君道而言。
《坤》以六二為卦主,蓋坤者地道,而二則地之象也。坤者臣道,而二則臣之位也,又柔順中正。四者具備,得坤德之純,故為卦主也。觀彖辭所謂“先迷后得主”“得朋”“喪朋”者皆主臣道而言。
《屯》以初九、九五為卦主,蓋卦唯兩陽,初九在下,侯也,能安民者也。九五在上,能建侯以安民者也。
《蒙》以九二、六五為主,蓋九二有剛中之德,而六五應之。九二在下,師也,能教人者也。六五在上,能尊師以教人者也。
《需》以九五為主,蓋凡事皆當需,而王道尤當以久而成,《彖傳》所謂“位乎天位,以正中也”指五而言之也。
《訟》以九五為主,蓋諸爻皆訟者也,九五則聽訟者也。《彖傳》所謂“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亦指五而言之也。
《師》以九二、六五為主,蓋九二在下,“丈人”也;六五在上,能用“丈人”者也。
《比》以九五為主,蓋卦唯一陽居尊位,為上下所比附者也。
《小畜》以六四為成卦之主,而九五則主卦之主。蓋六四以一陰畜陽,故《彖傳》曰“柔得位而上下應之”,九五與之合志,以成其畜,故《彖傳》曰“剛中而志行”。
《履》以六三為成卦之主,而九五則主卦之主也。蓋六三以一柔履眾剛之間,多危多懼,卦之所以名《履》也。居尊位尤當常以危懼存心,故九五之辭曰“貞厲”,而《彖傳》曰“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
《泰》以九二、六五為主,蓋泰者上下交而志同,九二能盡臣道以上交者也,六五能盡君道以下交者也,二爻皆成卦之主,亦皆主卦之主也。
《否》以六二、九五為主,蓋否者上下不變,六二“否亨”,斂德辟難者也。九五“休否”,變《否》為《泰》者也。然則六二成卦之主,而九五則主卦之主也。
《同人》以六二、九五為主,蓋六二以一陰能同眾陽,而九五與之應。故《彖傳》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
《大有》以六五為主,蓋六五以虛中居尊,能有眾陽。故《彖傳》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
《謙》以九三為主,蓋卦唯一陽,得位而居下體,謙之象也。故其爻辭與卦同,《傳》曰“三多兇”,而唯此爻最吉。
《豫》以九四為主,卦唯一陽,而居上位,卦之所由以為豫者。故《彖傳》曰“剛應而志行”。
《隨》以初九、九五為主,蓋卦之所以為隨者,剛能下柔也。初五兩爻,皆剛居柔下,故為卦主。
《蠱》以六五為主,蓋諸爻皆有事于干蠱者,至五而功始成,故諸爻皆有戒辭,而五獨曰“用譽”也。
《臨》以初九、九二為主,《彖傳》所謂“剛浸而長”是也。
《觀》以九五、上九為主,《彖傳》所謂“大觀在上”是也。
《噬嗑》以六五為主,《彖傳》所謂“柔得中而上行”是也。
《賁》以六二、上九為主,《彖傳》所謂“柔來而文剛”,“剛上而文柔”是也。
《剝》以上九為主,陰雖剝陽,而陽終不可剝也,故為卦主。
《復》以初九為主,《彖傳》所謂“剛反”者是也。
《無妄》以初九、九五為主,蓋初九陽動之始,如人誠心之初動也:九五乾德之純,如人至誠之無息也。故《彖傳》曰“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指初也;又曰“剛中而應”,指五也。
《大畜》以六五、上九為主,《彖傳》所謂“剛上而尚賢”者是也。
《頤》亦以六五、上九為主,《彖傳》所謂“養賢以及萬民”者是也。
《大過》以九二、九四為主,蓋九二剛中而不過者也,九四棟而不橈者也。
《坎》以二五二陽為主,而五尤為主,水之積滿者行也。
《離》以二五二陰為主,而二尤為主,火之方發者明也。
《咸》之九四當心位,心者感之君,則四卦主也。然九五當背位,為咸中之艮,感中之心,是謂動而能靜,則五尤卦主也。
《恒》者常也,中則常矣,卦唯二五居中,而六五之柔中,尤不如九二之剛中,則二卦主也。
《遯》之為遯以二陰,則初二成卦之主也。然處之盡善者唯九五,則九五又主卦之主也。故《彖傳》曰“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
《大壯》之為壯以四陽,而九四當四陽之上,則四卦主也。
《晉》以明出地上成卦,六五為離之主,當中天之位,則五卦主也。故《彖傳》曰“柔進而上行”。
《明夷》以日入地中成卦,而上六積土之厚,夷人之明者也,成卦之主也。六二、六五皆秉中順之德,明而見夷者也,主卦之主也。故《彖傳》曰“文王以之”、“箕子以之”。
《家人》以九五、六二為主,故《彖傳》曰“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
《睽》以六五、九二為主,故《彖傳》曰“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
《蹇》以九五為主,故《彖傳》曰“往得中也”。蓋《彖》辭所謂“大人”者,即指五也。
《解》以九二、六五為主,故《彖傳》曰“往得眾也”,指五也。又曰“乃得中也”,指二也。
《損》以損下卦上畫,益上卦上畫為義,則六三、上九,成卦之主也:然損下益上,所益者君也,故六五為主卦之主。
《益》以損上卦下畫,益下卦下畫為義,則六四、初九,成卦之主也。然損上益下者,君施之而臣受之,故九五、六二為主卦之主。
《夬》以一陰極于上為義,則上六成卦之主也。然五陽決陰,而五居其上,又尊位也,故九五為主卦之主。
《姤》以一陰生于下為義,則初六成卦之主也。然五陽皆有制陰之責,而唯二五以剛中之德,一則與之相切近以制之,一則居尊臨其上以制之,故九五、九二為主卦之主。
《萃》以九五為主,而九四次之,卦唯二陽而居高位,為眾陰所萃也。
《升》以六五為主,《彖傳》曰“柔以時升”,六五升之最尊者也。然升者必自下起,其卦以地中生木為象,則初六者巽體之主,乃木之根也,故初六亦為成卦之主。
《困》以九二、九五為主,蓋卦以剛掩為義,謂二五以剛中之德,而皆掩于陰也,故兩爻皆成卦之主,又皆主卦之主。
《井》以九五為主,蓋井以水為功,而九五坎體之主也;井以養民為義,而九五養民之君也。
《革》以九五為主,蓋居尊位,則有改革之權;剛中正,則能盡改革之善,故其辭曰“大人虎
變”。
《鼎》以六五、上九為主,蓋鼎以養賢為義,而六五尊尚上九之賢,其象如鼎之鉉耳之相得也。
《震》以二陽為主,然震陽動于下者也,故四不為主,而初為主。
《艮》亦為二陽為主,然艮陽止于上者也,故三不為主,而上為主。
《漸》以女歸為義,而諸爻唯六二應五,合乎女歸之象,則六二卦主也。然漸又以進為義,而九五進居高位,有剛中之德,則九五亦卦之主也。
《歸妹》以女之自歸為義,其德不尊,故《彖傳》曰“‘無攸利’,柔乘剛也”。是六三,上六成卦之主也。然六五居尊,下交,則反變不尊而為尊,化兇而為吉。是六五又主卦之主也。
《豐》以六五為主,蓋其彖辭曰“王假之,勿憂,宜日中”,六五之位則王之位也,柔而居中,則日中之德也。
《旅》亦以六五為主,故《彖傳》曰“柔得中乎外”。又曰“止而麗乎明”。五居外體,旅于外之象也;處中位,為離體之主,得中麗明之象也。
《巽》雖主于二陰,然陰卦以陰為主者,唯離為然,以其居中故也。巽之二陰,則為成卦之主而不得為主卦之主。主卦之主者,九五也。申命行事,非居尊位者不可。故《彖傳》曰“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指五也。
《兌》之二陰亦為成卦之主,而不得為主卦之主。主卦之主,則二五也。故《彖傳》曰“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
《渙》以九五為主,蓋收拾天下之散,非居尊不能也。然九二居內以固其本,六四承五以成其功,亦卦義之所重,故《彖傳》曰“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節》亦以九五為主,蓋立制度以節天下,亦唯居尊有德者能之。故《彖傳》曰“當位以節,中正以通”。
《中孚》之成卦以中虛,則六三、六四,成卦之主也。然孚之取義以中實,則九二、九五,主卦之主也。至于孚乃化邦,乃居尊者之事,故卦之主在五。
《小過》以二五為主,以其柔而得中,當過之時而不過也。
《既濟》以六二為主,蓋既濟則初吉而終亂,六二居內體,正初吉之時也。故《彖傳》曰“初吉柔得中也”。
《未濟》以六五為主,蓋未濟則始亂而終治,六五居外體,正開治之時也。故《彖傳》曰“未濟,亨,柔得中也”。
以上之義,皆可以據《彖傳》、爻辭而推得之。大抵《易》者,成大業之書。而成大業者,必歸之有德有位之人。故五之為卦主者獨多。中間亦有因時義不取五為王位者,不過數卦而已。自五而外,諸爻之辭,有曰王者,皆非以其爻當王也,乃對五位而為言耳。如《隨》之上曰“王用亨于西山”,則因其系于五也。《益》之二日“王用亨于帝”,則因其應于五也?!渡分脑弧巴跤煤嘤卺健保瑒t因其承于五也。皆其德與時稱,故王者簡而用之,以答乎神明之心也。又上爻有蒙五爻而終其義者,如《師》之上曰“大君有命”,則因五之出師定亂,而至此則奏成功也?!峨x》之上曰“王用出征”,則因五之憂勤圖治,而至此則除亂本也。皆蒙五爻之義,而語其成效如此?!兑住分形迳蟽韶常祟愖疃?,亦非以其爻當王也。
上一章節
《不二易傳》之六十四卦
下一章節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