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剛方,釋牝馬之貞也。方,謂生物有常。
後得主而有常,
《程傳》曰:主下疑有利字。
含萬物而化光。
復:明亨義。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復明順承天之義,此以上申彖傳之意。
《通》曰:乾文言釋元亨利貞,自元而亨,亨而利,利而貞,乾以君之,所主在元也。坤文言則首釋牝馬之貞,自貞而利,利而亨,亨而元,坤以藏之,所主在貞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氷至。蓋言順也。
古字順、慎通用。案:此當作慎,言當辨之於微也。曰:諸家釋順字,謂善與不善,皆由順而後積。《本義》作慎,言當辨之於微也。蓋善與不善,皆自微而至著於其微也。審而慎之,則善惡之機以決,善念之萌以長,自不肯甘為不善之習矣。以此見讀作順字,不若慎字有下工夫處。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此以學而言之也。正謂本體,義謂裁制,敬則本體之守也。直內方外,《程傳》備矣。不孤,言大也。疑故習而後利,不疑則何假於習?
《通》曰:直方以用言,正義以體言。敬立而內直,義形而外方,有體固有用也。就敬與義言之,則敬為體,義又為用,體用兼全,此其德所以不孤也。又曰:乾九三明誠並進,聖人事也;坤六二敬義偕立,學者事也。主敬是為學之要,集義乃講學之功。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通》曰:六四文言與初六相似,兩爻當合看。初六首言人之善不善,末斷之曰:蓋言慎也。六四首言天地之交不交,末斷之曰:蓋言謹也。初當慎審,毋縱夫微陰之長;四當謹審,毋衒於重陰之時。
君子黃中通理。
黃中,言中德在內,釋黃字之義也。
正位居體。
雖在尊位,而居下體,釋裳字之義也。
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美在其中,復釋黃中;暢於四肢,復釋居體。
《通》曰:六五當與六二並看,故皆以君子言。蓋直內方外之君子,即黃中通理之君子也。朱子嘗謂敬以直內,是持守工夫;義以方外,是講學工夫。大扺敬以直內,則胷中洞然,徹上徹下,表裏如一,是即所以為黃中;義以方外,則凡事之來,義以處之,無不合理,是即所以為通理。五之黃中通理,本於直內方外,故其正位也,雖居乎五之尊,而其居體也,則不失乎二之常。二之直內方外,是內外夾持,兩致其力;到五之黃中通理,則內外通貫,無所容其力矣。
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疑謂鈞敵而無大小之差也。坤雖無陽,然陽未嘗無也。血,陰屬,蓋氣陽而血陰也。玄黃,天地之正色,言陰陽皆傷也。此以上申象傳之意,
《通》曰:上六,亦當與六三並看,故皆揭以陰之一字。三曰陰雖有美,含之猶知有陽也。上曰陰疑於陽必戰,則與陽為鈞敵而無小大之差矣。天道不可一日無陽,故稱龍於盛陰之時,存陽也。戰而俱傷,在臣子雖罪不容誅,在君父則宜早辨也。蓋能辨之於初,則如六五之黃裳元吉,積善之慶有餘也。不能辨之於初,則如上六之其血玄黃,積不善之殃有餘也。
周易本義通釋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