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經】第24卦-復卦?地雷復卦(震下坤上)-[宋]鄭剛中撰《周易窺余?卷六》

[宋]鄭剛中| 易經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24卦-復卦?地雷復卦(震下坤上)

【周易上經】第24卦-復卦?地雷復卦(震下坤上)-(宋)鄭剛中撰《周易窺餘?卷六》

?【震下坤上】

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象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復有隂而言不為隂也。出入者反復之跡,反復者出入之道。乾陽本在內,一隂既長,陽避而向外,今反自外而復,所謂出入者如此。方其出也,不與隂爭,及其入也,隂不能爭,然無疾止,謂在我者不失其和而已。欲其動而無咎,其惟朋來乎?朋謂與一陽為類,此拔茅彚征所以為吉也。方陽之衰也,豈往而遂不反其道?初未嘗亡也,隂消沴盡則其道且復。七日者,隂消沴盡之時也。五隂皆剝之時,柔方變剛,故不利有攸往。既七日矣,五隂雖未盡去,而朋來之陽將以漸起,此其所以亨。雖然,天下未有逆理而濟者,一陽初生,儻謂五隂已無足畏,躁進妄動,事將不濟,何則?需之六四尚能出穴而與三陽競,況一陽乎?故彖又總坤震二體而申其義曰: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謂動不以順則疾咎,未保其無也。凡此出入反復之道,非人所能為,皆天之行也。皆天之行,何與人事?而聖人諄諄言之曰:觀天見道,則進退疾徐莫不中理。不然,先時後時之患,天獨且奈何哉?復其見天地之心,王弼以寂然至無為天地之心,淺矣。天地以生為大德,故積隂于空虛不用之處,豈以空寂為心乎?但隂陽之氣不得使其不運,至于傾陽變剛,豈覆載之所欲?坤道纔盈,則一陽已動于黃鍾之下,心之大德本在是也。由是觀之,常治而不亂,常安而不危,亦天命聖人本心。既否泰相尋之理有不可免,則制治保邦,持盈守成,求所以稱天地之心者,宜如何哉?諸儒七日之說不同,大要不過隂生于午,陽生于子,陽自午遭剝,至于窮上反下,其至子七日也。七日者,七月之謂,不謂之月而謂之日,解在臨卦。侯果主是說,王弼輩則專以分卦直日為言,其說謂坎、離、震、兌各主一方,餘六十卦凡三百六十爻,爻主一日,為一歲之數。既如爻餘五日,日為八十分,合五日以為分,四百又四分日之一,于四百分外加二十分,六十卦共取之。每一卦先已得本爻六日,又得餘分七分,蓋通得六日七分矣。七日者,取其成也。剝卦陽之垂盡在九月末,十月純坤用事,越七日至復而陽生,是謂七日,蓋本稽覽圖也。惟國朝王昭素不以為然,難之曰:若實用六日七分,以為坤卦之盡,復卦陽來,則十月之節終,一陽當便來,不到冬至之日矣。此論太過。蓋爻主一日,卦之大體,而昭素破碎求之,大抵隂盡十一月便是陽月,不待日至而後始得謂之陽也。故胡旦謂其未明歲月積閏之妙。又一說不用分爻直日,止以一隂姤,二隂遯,三隂否,四隂大觀,五隂剝,純隂坤,至一陽復,所歷七卦,故謂之七日。其說不相礙,蓋合而論之,子午之說皆通故也。易之道周流變化,無乎不在,夫豈一端盡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至日之前謂之動,復靜可也。冬日既至,則靜將復動矣。動自此生,何以閉關不行,商旅而后至于不省方耶?易傳曰:陽微而未發也,安靜養之而後能長。先儒不知此,遂以靜復為天地之心,是惑乎閉關不省方之義也。衆陽間關險阻,自變剝中來,其一方復于下,五隂猶在,茍動作之遽,不知以順而行,則疾氣生矣。關所以通,商旅所以近利,省方所以觀民,皆動作洩暴陽氣之道,少需焉未晚也。既言先王,又更言后,諸卦惟此為重複。大抵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在王政當爾。不省方,主人君言也。虞翻謂坤闔為閉關,巽為商旅,為近利市三倍,巽伏初,故不行,非是如此。復之初九與剝上九相因,其互體固有巽也。

初九,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讀上六而知其復之迷,則讀初九而知其復之不遠矣。此爻乃陽之來復,有反善之意,故取以為修身之訓。易傳曰:失而後有復,不失則無復矣。蓋失而未形,則去失尚遠,其復為近。失之既形,雖能遷善,其復遠矣。上六復于最後,所以為迷。初九之復,與上六相反也。顔氏之子所以見稱于繋辭歟?無祗悔,謂無祗于悔也。無祗于悔,則可以元吉。易傳謂祗為至,先儒多以祗訓大,謂無大悔也。無大悔者,未免乎小悔,安得謂之元吉?蠱之九三:小有悔,無大咎。用是觀之,小有悔者,但可無大咎而已。孰謂復之初九有是哉?殆庶之賢,知幾之神,始可以稱顔子。無大悔,非知繋辭者。

朱氏叢說曰:復道豈可遠乎?豈唯不可遠,亦不能遠。此說指七日天行之義,則可為其循環之理所必至也。其在修身,則復有遠有近,有能有不能,無自然必復之道。

六二,休復,吉。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易傳謂:復者,復于禮而已,復禮則為仁。夫二不知初之仁則已,親而比之,是知其仁也。仁者宜在高位,吾知其仁而以高自居,非所謂親仁,此二所以下初也。然則何以知其下初?曰:隂知比陽,則下之矣。仁則能庇,二既下初,得其所依,此其所以休也。二震體,震為東方之木,仁與休皆寓焉。

王弼曰:得位居中,比初之上而順附之下,仁之謂也。既處中位,親仁善隣,復之休也。

六三,頻復,厲,無咎。

象曰:頻復之厲,義無咎也。

桑柔之詩曰:國步斯頻。註:頻,急也。說文又謂:頻,水厓也。頻蹙不前而止。大抵步之頻急,則有促迫之狀,至水厓則前未可進,故說文以頻蹙為義,而王弼取以註六三也。顧野王玉篇訓顰字與頻同音,憂愁不樂之狀。易今作頻,曰:頻復,厲,無咎。引王弼頻蹙字為證。以卦考之,頻謂之急可也,謂促迫可也,謂憂愁而頻,非復之義,亦非弼元註頻蹙之意也。故知野王于顰字下引易為非。何以言之?初以不遠而復,二以下仁而復,皆安行也。三以不中之才,見初與二皆以先復震性感之,其行促遽,動極而過,此之謂頻復,即與憂顰不同。夫頻復宜有過也,乃厲而無咎者,蓋復而失中,雖近于危,要是以復而失,與不復而迷者有間矣。

六四,中行獨復。

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六四應初九,一隂一陽,適平而無過,所謂中行者如此。四之上下皆無應,惟四應初,是其為復雖與衆同,其所以復則與衆異,所謂獨復者如此。

虞翻曰:象不在二五,何得稱中行?中謂初震為行也。蓋諸家不求隂陽之說,專以四居五隂之中為中行,是以起虞翻之論。

象曰:以從道也。道者,亦一隂一陽之謂。

六五,敦復,無悔。

象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

二之下仁,四之從道,皆因人而復者也。五之復,以中自成,非因人也,故曰中以自考。體坤之厚,故曰敦復。或問:初亦未嘗因人,孰與五優?曰:五得大中之道,非初可望。然中而未正,其為復足以自厚,可無悔而已。復道貴蚤,初乃不遠而復,其于修身莫加焉,故無祗悔而又元吉。集傳謂五動為艮,成言乎艮,故艮有成意。易傳謂陽復方微,而下無應,未能致吉亨也。

上六,迷復,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復之兇,反君道也。

上六非君位,而爻以君道言者,蓋居上處尊,尤以迷復為戒,況欲行師而征伐乎?上動降三成坎,坤在上而坎見于下,地水,師之象也。正物必先正已,方坐後復之迷,既災且眚,而欲行師者,蔑有濟矣。君天下之道,赫赫乎日出之光,羣目之用,所謂俾民不迷者也。茍迷復而不知善之所在,與君道相戾矣,故曰反君道也。

子太叔告子展曰:楚子不修其政德,而貪昧于諸侯。在復之頤曰:迷復兇,楚不幾十年,未能恤諸侯也。復之頤,正謂上六。

×關閉
微信二維碼
91在线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