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宏撰《周易筮述?卷三》變占第五

[清]王宏| 易理書籍| 2022-12-01 23:51:22| 0

[清]王宏撰《周易筮述?卷三》變占第五

周易筮述卷三

華隂王宏撰撰

變占第五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汴水趙氏曰:觀於卦,予知象之所存乎?玩其象,予知辭之所由説也。觀其蓍,予知變之所存乎?玩其變,予知占之所由立也。是故求占者必於變,求辭者必於象。或曰:得象可以忘言,知變則又奚假於占?然而必貴乎是者,變占以前民用,象辭以同民患,皆道德性命之故也。予懼或者偏倚於一,故掲聖人之言,析而明之。

象,釋云:包犧觀象而作卦,文王、周公因象而繫辭,故曰易者象也。純陽象天,象不止天,而剛健之理可求。純隂象地,象不止地,而柔順之理可得。震、巽以動入之理象風雷,艮、兌以止說之理象山澤,坎、離以虛明流行之理象水火?;コ硕呢裕儎佣侔耸呢?,物物有象,象象具理,觸類而格之,象不可勝窮,理不可勝用,則精粗一貫,窮達一致。其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非誣我也。聖人謂言不盡意,故立象以盡意,則象非可鹵莽而定也。物理精微,格致其極,然後可得而定也。乾、坤隂陽夐殊也,而坤上稱龍。戶庭、門庭幾近也,而吉兇胥反。履之虎不咥於卦而咥於爻,小畜之雲雨於爻而不雨於卦言桎梏,於蒙之初而言挍,於噬嗑之上下言鴻,於漸之六爻而言飛鳥,於小過之初上、蹇之五二不稱往來,中孚諸爻象皆不類。木取枯楊,金別黃金,水指井谷,火極焚巢,聖人沿理以象物,其精微若是,雖疑似之間,斷乎其不可易。奈何漢儒習聞春秋以來筮易之辭,不察聖人象物之意,於是以象為象,不以象為理,玩辭以辭,不玩辭以象,甚而取筮家互體與術家卦氣、五行諸說而附益之,其淫流蔓茹,罔知紀極。王輔嗣病其然,則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之論以通之。其說曰:義茍合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茍應健,何必乾乃為馬?然質諸聖人之言,馬乃一畫剛之象,健則三畫乾之德。在需,乾居坎下,以剛健而免險陷之災;至重,坎雖各具一陽,而六爻終無出險之象。儻指一畫之剛為三畫之健,不亦違聖人之情而謬得失之幾乎?聖人因卦爻而立物象,卦爻所無,聖人不輕象以物也。輔嗣尤漢儒之案文責卦,乃欲忘象以求義。且聖人設卦觀象,舍象無所觀也。象既忘矣,何義之可求?使義可忘象而得,則聖人何為立象以盡意?是漢儒病於固滯,輔嗣則流於荒忽矣。夫三才有是理,則包犧有是象;卦爻有是象,則文王、周公有是辭。夫子所謂剛柔當否之類,蓋指觀象之法以探三才之理。然則辭也,象也,理也,一物而異名者也。

辭。釋云:文王之彖,周公之爻,皆以發其憂樂之情。乾元亨利貞,樂辭也。豐亨則示日中之戒,臨元亨而猶懼八月之兇。剝不利有攸往,憂辭也。明夷則艱貞以致謹,遯則猶幸利貞而致亨。隨孚於嘉吉,樂也。泰三戒於勿恤其孚,鼎四懼於折足覆餗。師或輿尸,憂也。遯初謹於勿往,豫五幸於不死。凡此皆事明而辭顯。至於變動不拘,憂樂迭見,其微辭奧義,皆可涉涯涘而窺浩渺。坤之五,欲顯然辭之曰君,而卦為絶隂。其言黃裳者,取居中處下之義,示坤之當下於乾,隱然有后妃之象。他如泰之歸妹,剝之宮人,明夷之箕子,皆有深意,以垂萬世之訓。玩文、周之辭,至此無餘蘊矣。奈何聖哲少而中才多,故吾夫子為之辭,或發凡,或辨疑,或足其微旨。如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以擬其象。健、順、動、巽、明、險、止、說,以體其德性。失得以紀變,當否以辨爻,中正以立本,乘承應比以明位。立卦而觀,則為上下、首足、本末、升降。偃卦而觀,則為內外、前後、往來、始終、消長。若是皆發幾之類。無咎一也,有誰咎,有不可咎;當位吉也,有當位而疑,有不當位而利,若是皆辨疑之類。萃九四無咎,而尚嚴位不當之戒;離六五出涕戚嗟,而特尊為王公之離,若是皆足其微旨之類。若夫辭嚴義明,以片言別,知蒙而不失之畧【蒙曰:險而止蒙。蹇曰:見險而能止,知矣哉。只益一能字,而知蒙分】。辭衆理備,句為之釋,而不失於詳【此五六爻】,義有錯綜,如歸妹則上下文不嫌於異【上言天地之大義,下言天地不交,文似背馳】理不可易,如震則彖象辭不嫌於同【釋彖,釋初九爻】,若此者非一,所當深玩而密求之也。嗟夫!三聖人之辭,或因畫之象,或因象之義,皆有攸本。畫之象有通一卦為象者,有析上下卦為象者,有指一爻為象者,有合數爻為象者;象之義有通一卦起義者,有析上下卦起義者,有指一爻起義者,有合數爻起義者,各釋之本文,難以枚舉。大抵有畫即有象,有象即有義,曰象曰義,名雖不同,其為繋辭之本一也。

變。釋云:變也者,其生生不息之理歟?是以聖人化而裁之,裁此變也;神而明之,明此變也。據會要,觀方來,使天下之人趣時不倦,既成萬物而參贊化育矣。聖人知變,凡人昧變,彼禍福之倚伏,吉兇之胥禪,成矣而敗忽繼焉,是矣而非或貽焉。況時有汚隆,政有損益,蓋將日異而月不同,推而百千萬年之後,其變有不勝紀者。於是聖人作易畫卦,剛柔相推,以盡天下之變。揲蓍求卦,爻象變動,以逆天下之變,而天下之能事畢矣。且自蓍而言,自分二掛一,至三變而一爻成,十有八變而六爻備,此蓍變而成爻者也。六爻成矣,爻之中凡得七八者不變,九變隂,六變陽,一卦之變六十四,通為四千九十六卦,此因爻而變卦者也。方未分蓍之初,隂陽之爻猶未別,至分二而始寓於兩握之中,雖寓也而猶未見,至三變而後見,既見矣卦未備也,至十有八變而後備,既備矣卦遇九六者,至互變而後定,而吉兇可得而占焉。嗟夫!揲蓍之法,聖人幽贊於神明而生之者也。然聖人能立法以盡變,不能逆知其變,當分二之後,未揲之前,莫辨爻之為陽為隂,雖至十有七變,猶未別為何卦,是以其變不測,而蓍之神為無窮。然非荒誕茫昧,無有條理也。詳玩靜索,實由自然,故分掛揲歸,若參錯不齊,而初變不五則九,次變、三變不四則八,未始少紊。三變之餘為九者十二,為七者二十,為六者四,為八者二十八,其多寡夐絶如是,而類之為隂陽各三十二,總之為六十四,正與卦數等。於至變之中有不變者存,以其不變,此至變之所由出也,是謂變卦。復自卦而言,其變凡二,有卦變,有爻變。經卦互重以成六十四卦之體,此卦變也。爻重為六,因各有變,自卦下隂陽之純者為始,上下互易以極三百八十四爻之變,此爻變也。乾坤重卦交而為六,??為一隂一陽之始,凡爻之一陽五隂與一隂五陽者皆由此次第互易而變,各五卦。??為二隂二陽之始,變如上,各十四卦。??為三陽三隂之始,變如初,各十八卦。卦變之辭如健而巽,止而說,爻變之辭如剛來而下柔,柔進而上行,皆聖人作易之所取也。六卦之變先後有序,秩然一定,儻一循其變而索之,聖人釋彖之意昭然易見矣?;?strong>曰:六十四卦自八卦而變,今震、坎、艮皆自臨變,巽、離、兌皆自遯變,豈先有臨、遯而後有六子耶?曰:合經卦、重卦而論,則三重為六,是八卦為先,六十四卦為後。但指六畫而論,則八卦互重,一時同變,豈復有先後之分?聖人於噬嗑曰頤中有物,曰噬嗑,非先有頤而後有噬嗑也。況卦變、爻變例各不同,烏可比而一之耶?或曰:包犧畫卦,目擊道存,卦變之外復有爻變,回視包犧之畫,何繁瑣若是?曰:包犧雖未命辭,而憂世之根柢已寓於畫。文王、周公因卦爻之變而辭之,良由萬古之變無窮,而易之變包乎萬變之表。雖中古所無、後世未有之事,而易中已先具其理。卦變之外復有爻變,乃自然之故,聖人詎容特秘之?故世有此事而易無此變,則非所以為易;易有此變而不能明此變,則不足與言易。非聖人之不憚煩也,聖人因變而命辭,若文王釋卦、周公釋爻是也。至夫子則兼卦與爻,極其變以錯綜之,文王、周公之辭可知已。夫子兼極卦爻之變,請舉隅以明之。訟之辭曰上剛下險者,釋乾上坎下之體也。曰剛來而得中者,訟二隂爻卦自?變九三來為九二而得中?,此釋二三兩爻之變,他卦皆然,特辭有顯晦,未易卦為之釋爾。無妄之辭曰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此析經卦而論,三為外,初為內,蓋無妄初爻之陽自?下卦九三變來,初?而為主於內,凡是通謂卦變。若夫復即是剝,夬即是姤,以至三隂三陽之卦特在反復升降之間爾,實一理也。其他如李之才相生圖、邵康節反對升降之說,義皆幾近。若朱漢上所載虞仲翔卦變,則錯雜而無統。《左傳》蔡墨所舉止為一爻變之例,一世二世之變流於術矣。衛元嵩取之為元包,又其末也。焦延夀所變雖與蓍合,其辭不經,要非聖人之意。第細玩三聖人之辭皆有自來,觸類而長,其變不可勝窮,豈止三百八十四而已乎?又豈止四千九十六而已乎?

占。釋云:筮雖掌於卜史,至玩占則間出名大夫之議論。子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隂陽而立卦,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則筮者性命道德之事。故上聖神其法,春官率其屬,賢者序其占。自聖人沒,道散於九流,或者乃擅之以名家,而不統於儒,豈唯斯徒自賤其業,將併其法有賤之者矣。夫儒者命占之要,本於聖人,其法有五,曰身,曰位,曰時,曰事,曰占。求占之謂身,所居之謂位,所遇之謂時,命筮之謂事,兆吉兇之謂占。故善占者既得卦矣,必先察其人之素履與居位之當否,遭時之險夷,又考所筮之邪正,以定占之吉兇。姑以衛孔成子所筮論之。孟縶與元皆嬖人,婤姶之子,則身也。孟長元次,則位也。襄公死,社稷無主,則時也。筮享衛國,則事也。筮元得屯,筮孟得屯之比,則占也。夫繼體為君,將主社稷,臨祭祀,奉民人,事鬼神,從會朝,而孟不良於行,成子雖不筮可也。疑而兩筮之,皆得元亨。儻史朝以元為長,昧非人之義,而吉孟之占,是使跛躄為君,而蓍失其所以靈矣。孔成子筮立孟,得屯之比,史朝以卦辭為占。畢萬筮仕,亦得屯之比,辛廖兼本卦之卦。兩象為占,非卦同而占異也。立君與仕,事之輕重已殊,孟縶、畢萬之身與位時又殊,雖使百人千人同得此卦,其占烏乎而可同?南蒯將叛,筮得坤黃裳,元吉。子服惠伯以為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晉文筮有晉國,得屯之豫,史以為不吉。司空季子以命筮之辭占之日,吉孰大焉?是知吉兇無常,占由人事。固有卦吉占兇,卦兇占吉;亦有同卦異占,異卦同占。非參稽五物,無以得蓍之情而窮其神也。是故業不精不筮,志不誠不筮,謀不正不筮,事不疑不筮,喜不筮,怒不筮,賣不筮,不時不筮。離此八者,而後筮可言也。不然,神亦不告。若其用卦,或以內外卦為貞悔,或以本卦之卦為貞悔,或用變爻,或不用變爻,或用本卦不用之卦,或用之卦不用本卦,或本卦之卦並用,或用二卦之下,或用二卦之上。其取象,或以八象,或以互體。其斷吉兇,或以卦辭,或以爻辭,或用卦名,或用當時占書。要在玩占者忠信正直,達權識變,而後其占不忒。若子大叔舉復之頤,占楚子之將死;王子伯廖舉豐之離,占曼滿之見殺。是專以人事逆其吉兇,有不待筮而知者。此春秋諸臣猶能得聖人觀象玩辭之遺意。自時厥後,性命道德之學不傳,乃盡棄人事,雖悖禮越義者,一切求吉兇於筮,而占法遂變。至於納甲、五行、時日、六獸之類,蠭蝟而起。焦延夀作易林,以三百八十四爻之辭不能周四千九十六變之吉兇,故外易而別為之辭,又雜以納甲、飛伏之說,是舍人事義理而專於占者也。至火珠林、軌革流、衍析之流,遂陷溺於術,其別為相人、相地、壬遁、星命百家,自謂能定吉兇於人事未動之前。吁!視性命道德之學為何事耶?

八卦以象告。

朱子曰:象謂卦畫。

象見乎畫,天也。天垂象,見吉兇,故曰告。觀其變者,觀其象也。有本卦之象焉,有變卦之象焉,有中爻之卦之象焉。中爻之卦之象,撰德也,不可以不觀也。吳文正公云:內外既有二正卦之體,中四爻又成二互體之卦,然後其義愈無遺闕。正體則二為內卦之中,五為外卦之中;互體則三為內卦之中,四為外卦之中,故皆謂之中爻。

爻彖以情言。

朱子曰:爻彖謂卦爻辭。

情見乎辭,人也。聖人繫辭焉,以斷其吉兇。故曰:言玩其占者,玩其辭也。有彖辭焉,有爻辭焉,有象辭焉。象辭,正德也,不可以不玩也。司馬文正公云:看卦須看其大象,或得某卦某爻,或吉或兇,皆是造物分定之理。有大象,辭意依而行焉。小象亦然。古之筮者,先象而後辭。朱子云:八卦數畫,該盡天下萬物之理。學者於言上會得者淺,於象上會得者深。象有三:一本畫之象,一取諸物之象,一聖人以意自取之象。物物有象,象象有理,至顯也,亦至微也。不明於象之理者,不知易者也。今之筮者,舍周易之辭,而用焦氏之易林,是惑也。朱子卦變之說,與焦氏合,而韓氏謂不如焦氏之密,予?其實,未見其有不如者。韓氏之占,兼用易林,予則必除之,而一以文王之彖辭、周公之爻辭、孔子之象辭為斷,尊聖人之教也。春秋時,又別有繇辭焉,今其書亡矣。可得聞者,左氏所載,數簡而已,餘無可考。

史記太史公曰:自古聖王將建國受命,興動事業,何嘗不寶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記已。自三代之興,各據禎祥。塗山之兆從,而夏啟世;飛燕之卜順,故殷興;百穀之筮吉,故周王。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不易之道也。

司馬季主曰:且夫卜筮者,掃除設坐,正其冠帶,然後乃言事,此有禮也。言而鬼神或以饗,忠臣以事其上,孝子以養其親,慈父以畜其子,此有德者也。

班孟堅曰:衰世懈於齋戒,而屢煩卜筮,神明不應,故筮凟不告,易以為忌。

白虎通德論曰:聖人獨見前睹,必問筮龜何?示不自專也。

楊子雲曰:凡筮有道,不精不筮,不疑不筮,不軌不筮,不以其占不若不筮。

管公明曰:蓍者,二儀之明數,隂陽之幽契。施之於道,則定天下吉兇;用之於術,則收天下纎豪。關子明占筮,先人事而後說卦,每語及興衰之際,必曰:用之以道,輔之以賢,未可量也。

希夷陳氏曰:羲皇始畫八卦,重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之人觀其象而已。能如象焉,則吉兇應;違其象,則吉兇反。後世卦畫不明,易道不傳,聖人於是不得已而有辭。學者謂易止於是,而不復知有畫矣。邵子曰:凡辨卦考數,在仔細參詳所得之卦,合得何理,爻居何位,有何吉兇。知是何等人,則卦之吉兇,各從其類。然以名尋數,不若以理尋數。一時之吉,可反而兇;一時之制,可反而用。如否、泰之制,反有天衢、後喜、復隍、係遯,動止無常,屈伸有變,非以理推,固難洞見【制反,說見京氏易傳】。

夾漈鄭氏曰:占筮之學,其來尚矣,特用之者有善未善耳。夫卦之與爻,有體本吉者,有反而後吉者,其相為倚伏而占驗,不可不知。卦之本吉,豐、泰、既濟之類是也;反之而後吉者,否、屯、未濟之類是也。爻之本吉者,乾之飛龍、坤之黃裳之類是也;反之而後吉者,上九亢龍、上六龍戰於野之類是也。知此而後可言卜筮矣。蓋嘗論之,世人顛倒於利欲之塲,終日戴天履地,行不祥之事而無所憚,至丘社則斂袵而過之;終日言動擬議,不出於易而不知畏,至露蓍而得繇辭,則敬而信之。吁!以此用心,宜乎筮龜之不驗也。至哉!橫渠之言曰: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此言盡之矣。然則將如之何?曰:今之占驗者,當察其所占之人,當究其所主之事。昔者穆姜之得艮之隨,自知其必死於辱,卦非不吉也,元亨利貞,穆姜不足以稱之也。南蒯得坤之比,君子知其不免於咎,爻非不吉也,黃裳元吉,南蒯不足以當之也。此其所謂觀其所占之人。泰之為卦,天地氣交之卦也,而占父者憂之,父入土也。歸妹之卦,男女室家之卦也,而占母者憂之,女之終也。此所謂當究其所主之事。如吉者遽謂之吉,兇者便謂之兇,此其挾策布卦,為日者之事,非善明理之君子也。

先儒之言不勝述,謹録數則,其義亦已備矣。變卦用占,詳列如左:

六畫無變一卦,謂之本卦占法,所謂六爻未變,則占本卦彖辭者也。凡占彖辭,即占大象辭【卦之未成者,止可謂之畫,故易六畫而成卦。無變者,止有七無九,有八無六,故無變】。

?乾【占乾彖,內卦為貞,外卦為悔,凡自乾而變者,皆不得舍乾】。

一畫變六卦,自姤以後皆謂之之卦占法

所謂一爻變則占本卦,一變爻辭者也。凡占爻辭,即占小象辭。王氏云:本卦爻為貞,之卦爻為悔,二爻當兼用。

?初變姤【乾初九為貞,姤初六為悔】。

?二變同人【乾九二為貞,同人六二為悔】。

?三變履【乾九三為貞,履六三為悔】。

?四變小畜【乾九四為貞,小畜六四為悔】。

?五變大有【乾九五為貞,大有六五為悔】。

?上變夬【乾上九為貞,夬上六為悔】。

二畫變十五卦占法

所謂二爻變則占本卦,二變爻辭仍以上爻為主者也。畫卦自下而上,得爻有先後,當以先得者為貞。不然,二爻變俱在內卦,或俱在外卦可也。如一內一外,而以上爻為貞,則與內卦為貞、外卦為悔之義相左矣。變至二爻,則告之已詳,故之卦無占。

?初二變遯【乾初九為貞,乾九二為悔】。

?初三變訟【乾初九為貞,乾九三為悔】。

?初四變巽【乾初九為貞,乾九四為悔】。

?初五變鼎【乾初九為貞,乾九五為悔】。

?初上變大過【乾初九為貞,乾上九為悔】。

?二三變無妄【乾九二為貞,乾九三為悔】。

?二四變家人【乾九二為貞,乾九四為悔】。

?二五變離【乾九二為貞,乾九五為悔】。

?二上變革【乾九二為貞,乾上九為悔】。

?三四變中孚【乾九三為貞,乾九四為悔】。

?三五變睽【乾九三為貞,乾九五為悔】。

?三上變兌【乾九三為貞,乾上九為悔】。

?四五變大畜,【乾九四為貞,乾九五為悔】。

?四上變需,【乾九四為貞,乾上九為悔】。

?五上變大壯,【乾九五為貞,乾上九為悔】。

三畫變二十卦占法

所謂三爻變,則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辭,而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前十卦主貞,後十卦主悔者也。晉公子筮有晉國,得屯貞悔豫,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此其証也。朱子曰:三爻變,則所主者不一,故以兩卦彖辭占。然既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似不必更分前十卦主貞,後十卦主悔也【自初變為前十卦,自二變為後十卦】。

?初二三變否【乾彖為貞,否彖為悔】。

?初二四變漸【乾彖為貞,漸彖為悔】。

?初二五變旅【乾彖為貞,旅彖為悔】。

?初二上變咸【乾彖為貞,咸彖為悔】。

?初三四變渙【乾彖為貞,渙彖為悔】。

?初三五變未濟【乾彖為貞,未濟彖為悔】。

?初三上變困【乾彖為貞,困彖為悔】。

?初四五變蠱【乾彖為貞,蠱彖為悔】。

?初四上變井【乾彖為貞,井彖為悔】。

?初五上變恒【乾彖為貞,恒彖為悔】。

?二三四變益【乾彖為貞,益彖為悔】。

?二三五變噬嗑【乾彖為貞,噬嗑彖為悔】。

?二三上變隨【乾彖為貞,隨彖為悔】。

?二四五變賁【乾彖為貞,賁彖為悔】。

?二四上變既濟【乾彖為貞,既濟彖為悔】。

?二五上變豐【乾彖為貞,豐彖為悔】。

?三四五變損【乾彖為貞,損彖為悔】。

?三四上變節,【乾彖為貞,節彖為悔】。

?三五上變歸妹【乾彖為貞,歸妹彖為悔】。

?四五上變泰【乾彖為貞,泰彖為悔】。

四畫變十五卦占法

所謂四爻變則占之卦,二不變爻仍以下爻為主者也。易之有筮,以變為占也。變者,動也。大傳云: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今乃觀其不變邪?云爻者,言乎變者也。云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今乃言乎不變,效其不動者邪?云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朱子《本義》云:吉兇悔吝,皆辭之所命也。然必因卦爻之動而後見,而今乃占不變爻,何也?夏氏云:既不變,如何用變底爻辭?周易不用七八,豈有七八而可冒用九六之辭哉?且有本卦之變爻,然後有之卦。今全舍本卦,竟占之卦之不變爻,則蓍何不變其一不變爻以告?而必待多爻之變,而後告之以一不變爻,其曲折支離,失自然之理甚矣。易之易簡而有是邪?故占不變爻之法,於心未安。王氏云:二爻變,當以初變爻為貞,次變爻為悔,作兩節消息之。三爻變,當以先變爻為貞,後二變爻為悔,作三節消息之。四爻變、五爻變,皆當以先變爻為貞,後變爻為悔,作四節、五節消息之。其不占、不變爻是矣。然蓍為人決嫌疑、定猶豫者也。今變至多爻,爻辭之吉兇不一,是蓍先自為猶豫矣,何以定筮者之猶豫哉?易道廣大,聖言變通,豈窮於辭焉?無可以指其事者,而必煩多爻之變,紛紜至是,將所謂冒天下之道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者,為虛語耶?且易致一者也,故損之六三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此之變爻,殆不止於三矣。又所謂決嫌疑者,何在邪?今擬以四畫變、五畫變、六畫盡變,皆如三畫變例,以本卦彖辭為貞,之卦彖辭為悔。徵之古人,穆姜筮往東宮,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舉隨之彖辭。董因筮晉公子,得泰之八,舉泰之彖辭。此五爻變、不占、不變爻之證也。意當時必有此占法,非妄也。故推此義,擬為今例,而先之以諸儒之言,欲占者以意會通,神而明之耳。易不可為典要,其此之謂歟?

?初、二、三、四變觀【乾彖為貞,觀彖為悔】。

?初二、三五變晉【乾彖為貞,晉彖為悔】。

?初二、三上變萃【乾彖為貞,萃彖為悔】。

?初二四五變艮【乾彖為貞,艮彖為悔】。

?初二、四上變蹇【乾彖為貞,蹇彖為悔】。

?初二、五上變小過【乾彖為貞,小過彖為悔】。

?初三四五變蒙【乾彖為貞,蒙彖為悔】。

?初三、四上變坎【乾彖為貞,坎彖為悔】。

?初三、五上變解【乾彖為貞,解彖為悔】。

?初四、五上變升【乾彖為貞,升彖為悔】。

?二三四五變頤【乾彖為貞,頤彖為悔】。

?二三四上變屯【乾彖為貞,屯彖為悔】。

?二三五上變震【乾彖為貞,震彖為悔】。

?二四五上變明夷【乾彖為貞,明夷彖為悔】。

?三四五上變臨【乾彖為貞,臨彖為悔】。

五畫變六卦占法

所謂五爻變,則占之卦一不變爻者也。今擬占本卦之卦彖辭:

?初二三四五變剝【乾彖為貞,剝彖為悔】。

?初二三四上變比【乾彖為貞,比彖為悔】。

?初二、三五、上變豫,【乾彖為貞,豫彖為悔】。

?初二、四、五、上變謙,【乾彖為貞,謙彖為悔】。

?初三四五上變師【乾彖為貞,師彖為悔】。

?二三四五上變復【乾彖為貞,復彖為悔】。

六畫俱變,一卦占法。所謂六爻變,則在乾占用九,在坤占用六,在餘卦占之卦彖辭者也。朱子既以用九用六為變卦之凡例,則占法不應有異。且用九用六言爻之用,而聖人因繫以辭耳,非自為一爻如七爻之說也。今擬占本卦之卦彖辭。

?初、二、三、四、五、上變坤,【乾彖為貞,坤彖為悔】。

六畫無變,一卦謂之本卦,占本卦彖辭。

?坤【占坤彖,內卦為貞,外卦為悔,凡自坤而變者,皆不得舍坤】。

一畫變六卦,自復以後皆謂之之卦,占本卦之卦。

一變爻辭

?初變復,【坤初六為貞,復初九為悔】。

?二變,師【坤六二為貞,師九二為悔】。

?三變謙,【坤六三為貞,謙九三為悔】。

?四變豫,【坤六四為貞,豫九四為悔】。

?五變比,【坤六五為貞,比九五為悔】。

?上變剝,【坤上六為貞,剝上九為悔】。

二畫變十五卦占本卦二變爻辭。

?初二變臨,【坤初六為貞,坤六二為悔】。

?初三變明夷,【坤初六為貞,坤六三為悔】。

?初四變震,【坤初六為貞,坤六四為悔】。

?初五變屯,【坤初六為貞,坤六五為悔】。

?初上變頤,【坤初六為貞,坤上六為悔】。

?二三變升,【坤六二為貞,坤六三為悔】。

?二四變解,【坤六二為貞,坤六四為悔】。

?二五變坎,【坤六二為貞,坤六五為悔】。

?二上變蒙,【坤六二為貞,坤上六為悔】。

?三四變小過,【坤六三為貞,坤六四為悔】。

?三五變蹇,【坤六三為貞,坤六五為悔】。

?三上變艮,【坤六三為貞,坤上六為悔】。

?四五變萃,【坤六四為貞,坤六五為悔】。

?四上變晉【坤六四為貞,坤上六為悔】。

?五上變觀,【坤六五為貞,坤上六為悔】。

三畫變二十卦占本卦之卦彖辭:

?初二三變泰【坤彖為貞,泰彖為悔】。

?初二四變歸妹【坤彖為貞,歸妹彖為悔】。

?初二五變節,【坤彖為貞,節彖為悔】。

?初二上變損【坤彖為貞,損彖為悔】。

?初三四變豐【坤彖為貞,豐彖為悔】。

?初三五變既濟【坤彖為貞,既濟彖為悔】。

?初三上變賁【坤彖為貞,賁彖為悔】。

?初四五變隨【坤彖為貞,隨彖為悔】。

?初四上變噬嗑【坤彖為貞,噬嗑彖為悔】。

?初五上變益【坤彖為貞,益彖為悔】。

?二三四變恒【坤彖為貞,恒彖為悔】。

?二三五變井【坤彖為貞,井彖為悔】。

?二三上變蠱【坤彖為貞,蠱彖為悔】。

?二四五變困【坤彖為貞,困彖為悔】。

?二四上變未濟【坤彖為貞,未濟彖為悔】。

?二五上變渙【坤彖為貞,渙彖為悔】。

?三四五變咸【坤彖為貞,咸彖為悔】。

?三四上變旅【坤彖為貞,旅彖為悔】。

?三五上變漸【坤彖為貞,漸彖為悔】。

?四五上變否,【坤彖為貞,否彖為悔】。

四畫變十五卦占本卦之卦彖辭

?初二三四變大壯【坤彖為貞,大壯彖為悔】。

?初二、三五變需【坤彖為貞,需彖為悔】。

?初二、三上變大畜【坤彖為貞,大畜彖為悔】。

?初二四五變兌,【坤彖為貞,兌彖為悔】。

?初二、四上變睽【坤彖為貞,睽彖為悔】。

?初二、五上變中孚【坤彖為貞,中孚彖為悔】。

?初三四五變革【坤彖為貞,革彖為悔】。

?初三、四上變離【坤彖為貞,離彖為悔】。

?初三、五上變家人【坤彖為貞,家人彖為悔】。

?初四、五上變無妄,【坤彖為貞,無妄彖為悔】。

?二三四五變大過【坤彖為貞,大過彖為悔】。

?二三四上變鼎【坤彖為貞,鼎彖為悔】。

?二三五上變巽,【坤彖為貞,巽彖為悔】。

?二四五上變訟【坤彖為貞,訟彖為悔】。

?三四五上變遯,【坤彖為貞,遯彖為悔】。

五畫變六卦占本卦之卦彖辭

?初二三四五變夬【坤彖為貞,夬彖為悔】。

?初二三四上變大有【坤彖為貞,大有彖為悔】。

?初二、三五、上變小畜【坤彖為貞,小畜彖為悔】。

?初二、四五、上變履【坤彖為貞,履彖為悔】。

?初三四五上變同人【坤彖為貞,同人彖為悔】。

?二三四五上變姤,【坤彖為貞,姤彖為悔】。

六畫俱變一卦占法

所謂六爻變,則在坤占用六者也。今擬占本卦之卦彖辭:

?初、二、三、四、五、上變乾【坤彖為貞,乾彖為悔】。

用卦爻無定,恐筮者增惑,故先儒嘗為例。今舉乾、坤二卦,餘以此推之。王輔嗣云:彖者,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貞悔始於洪範,《左傳》亦多言之。朱子云:貞是事之始,悔是事之終。貞是事之主,悔是事之客。貞是事在我底,悔是事應人底。大抵筮法有變卦,則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無變卦,則以內卦為貞,外卦為悔。貞占見在,悔占將來。貞主靜,是就成事說;悔主動,則教戒之意也。又有云一貞八悔者,亦以一卦變而為八卦,一為貞,八為悔也【謂貞是事方如此,悔是事已如此亦可】。古有不筮不告之文。蓋聖人之筮,配以道義,非如後世技術,不論道義,而有問必告也。故事有宜不宜,則神有告不告,所謂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也。然不筮則在人矣,不告於何見之?夫筮必有事,爻之動也,是蓍告人以其事,當用此卦之此爻也。以動為變,變至於二,亦已贅矣。至於三、至於四、至於五、至於六爻盡變,何為乎?愚謂凡蓍之所以多其變者,皆所以示人不告之意也。筮者遇此,當掩蓍而退。若為人筮,則當致辭焉。如曰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也。又卦爻言變,見於經傳之卦之說,於古未聞?;?strong>曰: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此之卦之所自名也。然此其字是指其人與事而言,示之以其事之所當適也,非指卦爻而言也。今觀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辭之所載可知矣,豈嘗言卦爻之所之哉?且變者,陽變而為隂,隂變而為陽也。如乾初爻變而為姤,坤初爻變而為復是也。之者,自此往彼耳。則陽仍為陽,隂仍為隂,必之而變焉,而後陽乃為隂,隂乃為陽也。是變可以該之,而之不足以該變也。今舍聖人之言變而必曰之,愚之所未解也。但先儒相傳已久,不敢輒易,聊記以存疑。若曹能始不取隂陽變之說,以男子婦人為喻,則自為執固之言,而不達於聖人之言者也,非所論矣。

:張子云:辭各指其所之,聖人之情也。指之以趨時盡利,順性命之理,臻三極之道也。吳氏云:示人以所適之路,此非言卦爻之所之也明矣。沈元雅作易小傳,特言之卦之義。朱漢上云:所之者,動爻也,言乎其變也。春秋傳觀其動曰之某卦是也。予:傳如艮之八、艮之隨,之字是虛字,不作往字解。言艮爻之八、艮宮之隨也,猶蔡墨云其同人、其大有也。如以艮之隨為艮往隨,已不成文理,猶可言也;以艮之八為艮往八,豈可通乎?則言之何如言變之為得也。

先儒無七爻之說,林元齡識龍門叟,謂此奇數也,故乾坤用九用六為七爻。京氏易傳云:占卦而六爻皆靜,無爻發之,即以月卦隂陽為占,如十一月占則決之以復,五月占則決之以姤。費氏於卦為繇辭七章,後章為六爻不動者設。吳斗南云:與其外求月卦,豈若近取諸覆卦之為愈乎?於是作六十四卦,六爻皆不變,占覆卦圖,其辭雖成理,終不若占本卦彖辭之為自然簡當也。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朱子曰:此卦爻辭之通例。

草廬吳氏曰:彖者,文王所繫一卦之辭,因各卦之象而言。爻者,周公所繫六爻之辭,因揲蓍之變而言。彖辭、爻辭或曰吉,或曰兇者,以言其事之有得有失也。曰悔,曰吝者,以言其事雖未大失,而已有小疵也。曰無咎者,以善其能補過也。有過當有咎,能補之則不過矣,故得無咎也。

吉兇悔吝,生乎動者也。

吉一而已,兇、悔、吝三焉。朱子云:人之所值,福常少而禍常多,不可不謹。此聖賢以卜筮教人之大旨也。傳又曰: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朱子云:吉兇相對,而悔吝居其中間。悔自兇而趨吉,吝自吉而向兇也。吳氏云:憂謂憂患於中,虞謂虞度於外。事之憂虞,雖未有失,亦不為得;而占之悔吝,雖未至兇,亦不為吉矣。故君子慎幾。下文云:悔吝介乎吉兇之間,憂則知所趨。震者,動心戒懼之謂。能戒懼,則能改悔而可以無咎也。

一卦變八卦【一卦變六十四卦已見前】

[清]王宏撰《周易筮述?卷三》變占第五

?乾宮  ?一世姤 ?二世遯
?三世否 ?四世觀 ?五世剝
??魂晉 ?歸魂大有
?坤宮  ?一世復 ?二世臨
?三世泰 ?四世大壯?五世夬
??魂需 ?歸魂比
?震宮  ?一世豫 ?二世解
?三世恒 ?四世升 ?五世井
??魂大過?歸魂隨
??宮  ?一世小畜?二世家人
?三世益 ?四世無妄?五世噬嗑
??魂頤 ?歸魂蠱
?坎宮  ?一世節 ?二世屯
?三世既濟?四世革 ?五世豐
??魂明夷?歸魂師
?離宮  ?一世旅 ?二世鼎
?三世未濟?四世蒙 ?五世渙
??魂訟 ?歸魂同人
?艮宮  ?一世賁 ?二世大畜
?三世損 ?四世暌 ?五世履
?游魂中孚?歸魂漸
?兌宮  ?一世困 ?二世萃
?三世咸 ?四世蹇 ?五世謙
?游魂小過?歸魂歸妹

每卦自一爻變至五爻,是為五世,唯上爻不動。五世復下變第四爻如舊,是為游魂。又下變三爻如舊,以內卦歸本體,是為歸魂。一世二世為地易,三世四世為人易,五世與八純【上世】為天易,游魂歸魂為鬼易,謂之四易。

項氏曰:京師易法,只用八卦為本。得本卦者,皆以上為世爻;得歸魂卦者,皆以三為世爻。亦因下體復得本卦,而三在本卦為上也。其餘六卦,皆以所變之爻為世,世之對為應。此其所謂變者,非以九六變也,皆自八純卦積而上之,知其為某爻之所變矣。如乾本卦上九為世,九三為應。乾初變姤為一世卦,初六為世,九四為應。再變遯為二世卦,六二為世,九五為應。三變否為三世卦,六三為世,上九為應。四變夬為四世卦,六四為世,初六為應。五變剝為五世卦,六五為世,六二為應。剝之四復變為晉,謂之游魂卦,九四為世,初六為應。晉下卦皆變為大有,坤復歸乾,謂之歸魂卦,九三為世,上九為應。餘卦倣此。又有飛伏法,凡卦見者為飛,不見者為伏。其在八卦,止以相反者為伏,以全體相反也。至八卦所變世卦,自一世至五世,同以本生純卦為伏。蓋五卦皆一卦所變,至游、歸二卦,則又近取所從變之卦為伏。世所傳火珠林者,即其法也。

衛氏元包云:乾若上九變,遂成純坤,無復乾性矣。乾之世爻上九不變,九返於四而成離,則明出地上,陽道復行,故游魂為晉。歸魂於大有,則乾體復於下矣。自大有又七變焉,而乾體復純也。坤若上六變,遂成純乾,無復坤性矣。坤之世爻上六不變,六返於四而成坎,則雲上於天,隂道復行,故游魂之卦為需。歸魂於比,則坤體復於下矣。自比又七變焉,而坤體復純也。

希夷陳氏曰:五行有宜與不宜,合時當理為尚,而爻辭未可為據。雖辭吉而理有兇者,雖爻兇而理有吉者,無窮妙義,盡在其中,故一卦能變。六十四卦有四體,八體奧妙,最為緊要,非詳於易者,未易見也。乾、坤二卦,六爻俱純,自無難見。至如六子之卦,渾乾、坤為體,剛柔迭用為象,則變動不居,其情義之妙,周流六虛,如四體八卦,不寓目前,不居心內,則難明矣。假如有人筮得漸卦,內艮外巽,是艮在下,巽在上。以正體言之,艮、巽而已;以四體言之,則艮有伏震,巽有伏兌;以八卦言之,九五、六四、九三互離,六四、九三、六二互坎,全體對歸妹,移漸之九三出外成否,移歸妹之六三出外成泰,是有八體存焉。一卦而具四體,八體之妙,又變歸妹與漸,十二爻、六十四卦備矣。

邵子曰:凡上下二卦,無動爻者為體,有動爻者為用。體卦為主,用卦為事?;ヘ詾槭轮袘冐詾槭轮??;フ?,中四爻互二體也。變者,之卦也。體之氣,宜盛不宜衰。盛者,如春震巽木,秋乾兌金,夏離火,冬坎水,四季之月坤艮土是也。衰,如春坤艮土,秋震巽木,夏乾兌金,冬離火,四季之月坎水是也。體宜受他卦之生,不宜見他卦之克。他卦,謂用與互變卦也。生者,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也。克者,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也。體黨多而體勢盛,用黨多而體勢衰。如體卦是金,而互變皆金,則是體黨多矣。如用卦是金,而互變皆金,則為用黨多矣。體用之間,比和則吉。用吉變兇者,或先吉而後兇。用兇變吉者,或先兇而後吉。凡定事應之期,先天數則主卦氣。如乾兌則當應於庚辛申酉,而乾又當應於後天戌亥之位。震巽則當應於甲乙寅卯,而巽又當應於後天辰巳之位。後天則以卦數時數總之,而分行坐立臥之遲速,以為事應之期。然卦數時者,應近而不能決諸遠,必合先天後天之卦數,通用取決可也。懸鏡云:古人之卜筮最重,非有大事,不疑不卜也。其見於書者,虞有傳禪之筮,周有征伐之卜而已。故洪範曰: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而從逆之間,人謀先之,卜筮次焉。蓋誠以事有兩可之疑,而後託之卜筮也。而其占又必誠敬專一,積其求決之真情至誠,以達於神明。故神明感應之誠,亦正告之以利害趨向,而不浪漫也。且易之初,其以六十四卦示人以占之例,亦已廣矣。求君父之道於乾,求臣子之道於坤,婚姻於咸、恒、漸、歸妹,待於需,進於晉,行師於師,爭訟於訟,聚於萃,散於渙,以至退於遯,守於困,安於泰、鼎,厄於明夷、蹇,盈於豐、大有,壞於損、蠱,家人之在室,旅之在塗,既、未濟、損、益、大小過、大小畜得失進退之義,雖卦名之為七十九字,文義明白,條例具足,亦可決矣。此未有文王卦辭之前已可占而斷者,況又三百八十四爻而示之以變乎?倘以不敬、不誠、不一之心求之,則問此而告彼,濶焉不與事相酬答,實神明之所不主而不告者也,又何受命如響之云?即卦辭考之,文王於蒙,嘗起其占筮之教矣。其言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凟,凟則不告,利貞。此文王之所以起其例也。夫占而揲蓍,積十有八變,必成一卦,卦必有卦辭,爻必有爻辭。何以言其告不告也?蓋誠意專一而筮,則神之告之,卦辭爻辭應合所問。如占婚姻,與之咸、恒,曰納婦吉,曰勿用取女,曰歸妹,征兇,無攸利。占征伐,曰利用侵伐,曰在師中吉,曰不利行師,曰勿用師。占田獵,曰田獲三狐,曰田獲三品,曰即鹿無虞,曰田無禽。若此者,皆所謂告也。若夫卦辭爻辭不應占之事,此則誠意不至,二三之凟,而所謂不告者也。此即文王之所謂不告也。不然,則得卦爻必有辭以告之,又何以有不告之云?夫誠敬不至,則吾心之神明不存,而神明之神亦爽。得不合之辭,而猶曰神明之告我也,必有他意,揣摩臆度,遷就曲推,強取以定吉兇,以至狂妄僥倖悖亂之念,皆自此生者,古有之矣,是惑之甚也。況世之占者,忽畧?裂,?凟瑣細,不敬尤甚,乃欲以此求神明之指,其所之至於不驗,又妄以為卜筮之理不可信,彼豈知夫告不告之道哉?

,此乃勉人以誠敬之言,是固一道也,然有不可拘者。神道遠,豈必問一事即告一事,如人之問答者,要自有曲暢旁通之妙耳。如子貢問貧富而悟切磋琢磨,子夏問素絢而悟禮後,誦詩者且然,況易之不可為典要哉!

周易筮述卷三

×關閉
微信二維碼
91在线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