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元璐(1594年1月7日-1644年4月25日),字汝玉,一作玉汝,號鴻寶,浙江紹興府上虞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明朝晚期官員、書法家。
天啟二年(1622年),倪元璐中進士,以庶吉士授編修,后出主江西鄉試。崇禎八年(1635年)任國子祭酒,因被控“妾冒妻封”而落職。南歸后居紹興城中。崇禎十五年(1642年),被起用為兵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講學士,次年拜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不久又兼攝吏部。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大順軍逼近北京,倪元璐請修南京宮殿,以備不測,但未被采納。北京失陷時,倪元璐自縊以殉節。次年(1645年)被南明弘光帝追贈為少保、吏部尚書,謚號“文正”。后清廷賜謚“文貞”。
倪元璐書法靈秀神妙,行草尤極超逸,得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翰墨之助, 用筆鋒棱四露中見蒼渾,并時雜有渴筆與濃墨相映成趣,結字奇側多變,書風奇偉,后人對他有“筆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勢足、意足、韻足”之“三足”的稱譽。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書風,創造了具有強烈個性的書法,與黃道周、王鐸鼎足而立,并稱“明末書壇三株樹”,又與王鐸、傅山、黃道周、張瑞圖并稱“晚明五大家”,成為明末書風的代表,并影響了清末民初的書風?,F存書跡有《舞鶴賦卷》《金山詩軸》等。亦能詩文。遺著見《倪文貞集》。
天啟二年,倪元璐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倪元璐、黃道周、劉理順俱為名臣袁可立門生,死事最為悲壯,天下公認忠烈。
倪元璐、黃道周、王鐸皆于天啟二年成進士,其時孫承宗、袁可立等為考官,后二公聯兵抗清共筑遼海屏障,且二公皆不為閹黨所喜,時人有指其為孫黨者自此始。元璐曾為袁可立撰有《袁節寰大司馬像贊》,言語間充溢著對先師的敬仰。冊封德府,移疾歸。還朝,出典江西鄉試。
暨復命,則莊烈帝踐阼,魏忠賢已伏誅矣。楊維垣者,逆奄遺孽也,至是上疏并詆東林、崔、魏。元璐不能平,崇禎元年正月上疏曰:臣頃閱章奏,見攻崔、魏者必與東林并稱邪黨。夫以東林為邪黨,將以何者名崔、魏?崔、魏既邪黨矣,擊忠賢、呈秀者又邪黨乎哉!東林,天下才藪也,而或樹高明之幟,繩人過刻,持論太深,謂之非中行則可,謂之非狂狷不可。且天下議論,寧假借,必不可失名義;士人行己,寧矯激,必不可忘廉隅。自以假借矯激為大咎,于是彪虎之徒公然背畔名義,決裂廉隅。頌德不已,必將勸進;建祠不已,必且呼嵩。而人猶且寬之曰:“無可奈何,不得不然耳?!背浯藷o可奈何、不得不然之心,又將何所不至哉!乃議者以忠厚之心曲原此輩,而獨持已甚之論苛責吾徒,所謂舛也。今大獄之后,湯火僅存,屢奉明綸,俾之酌用,而當事者猶以道學封疆,持為鐵案,毋亦深防其報復乎?然臣以為過矣。年來借東林媚崔、魏者,其人自敗,何待東林報復?若不附崔、魏,又能攻去之,其人已喬岳矣,雖百東林烏能報復哉?臣又伏讀圣旨,有“韓爌清忠有執,朕所鑒知”之諭。而近聞廷臣之議,殊有異同,可為大怪。爌相業光偉,他不具論,即如紅丸議起,舉國沸然,爌獨侃侃條揭,明其不然。夫孫慎行,君子也,爌且不附,況他人乎!而今推轂不及,點灼橫加,則徒以其票擬熊廷弼一事耳。廷弼固當誅,爌不為無說,封疆失事,累累有徒,乃欲獨殺一廷弼,豈平論哉?此爌所以閣筆也。然廷弼究不死于封疆而死于局面,不死于法吏而死于奸珰,則又不可謂后之人能殺廷弼,而爌獨不能殺之也。又如詞臣文震孟正學勁骨,有古大臣之品,三月居官,昌言獲罪,人以方之羅倫、舒芬。而今起用之旨再下,謬悠之譚不已,將毋門戶二字不可重提耶?用更端以相遮抑耶?書院、生祠,相勝負者也,生祠毀,書院豈不當修復!
時柄國者悉忠賢遺黨,疏入,以論奏不當責之。于是維垣復疏駁元璐。元璐再疏曰:臣前疏原為維垣發也。陛下明旨曰:“分別門戶,已非治征”,曰“化異為同”,曰“天下為公”,而維垣則倡為孫黨、趙黨、熊黨、鄒黨之說。是陛下于方隅無不化,而維垣實未化;陛下于正氣無不伸,而維垣不肯伸。
維垣怪臣盛稱東林,以東林嘗推李三才而護熊廷弼也。抑知東林有力擊魏忠賢之楊漣,首劾崔呈秀之高攀龍乎!忠賢窮兇極惡,維垣猶尊稱之曰“廠臣公”、“廠臣不愛錢”、“廠臣知為國為民”,而何責乎三才?五彪五虎之罪,刑官僅擬削奪,維垣不駁正,又何誅乎廷弼?維垣又怪臣盛稱韓爌。夫舍爌昭然忤珰之大節,而加以罔利莫須有之事,已為失平。至廷弼行賄之說,乃忠賢借以誣陷清流,為楊、左諸人追贓地耳,天下誰不知,維垣猶守是說乎?維垣又怪臣盛稱文震孟。夫震孟忤珰削奪,其破帽策蹇傲蟒玉馳驛語,何可非?維垣試觀數年來破帽策蹇之輩,較超階躐級之儔,孰為榮辱。自此義不明,畏破帽策蹇者,相率而頌德建祠,希蟒玉馳驛者呼父、呼九千歲而不怍,可勝嘆哉!維垣又怪臣盛稱鄒元標。夫謂都門聚講為非則可,謂元標講學有他腸則不可。當日忠賢驅逐諸人,毀廢書院者,正欲箝學士大夫之口,恣行不義耳。自元標以偽學見驅,而逆珰遂以真儒自命,學宮之內,儼然揖先圣為平交。使元標諸人在,豈遂至此!維垣又駁臣假借矯激。夫當崔、魏之世,人皆任真率性,頌德建祠。使有一人假借矯激,而不頌不建,豈不猶賴是人哉!維垣以為真小人,待其貫滿可攻去之,臣以為非計也。必待其貫滿,其敗壞天下事已不可勝言,雖攻去之,不已晚乎!即如崔、魏,貫滿久矣,不遇圣明,誰攻去之?維垣終以無可奈何為頌德建祠者解,臣以為非訓也。假令呈秀一人舞蹈稱臣于逆珰,諸臣亦以為無可奈何而從之乎?又令逆珰以兵劫諸臣使從叛逆,諸臣亦靡然從之,以為無可奈何而然乎?維垣又言“今日之忠直,不當以崔、魏為對案”,臣謂正當以崔、魏為對案也。夫人品試之崔、魏而定矣,故有東林之人,為崔、魏所恨其牴觸、畏其才望而必欲殺之逐之者,此正人也。有攻東林之人,雖為崔、魏所借,而勁節不阿,或遠或逐者,亦正人也。以崔、魏定邪正,猶以明鏡別妍媸。維垣不取證于此,而安取證哉!
總之東林之取憎于逆珰獨深,其得禍獨酷。在今日當曲原其被抑之苦,不當毛舉其尺寸之瑕。乃歸逆珰以首功,代逆珰而分謗,斯亦不善立論者矣。
疏入,柄國者以互相詆訾兩解之。當是時,元兇雖殛,其徒黨猶盛,無敢頌言東林者。自元璐疏出,清議漸明,而善類亦稍登進矣。
元璐尋進侍講。其年四月,請毀《三朝要典》,言:“梃擊、紅丸、移宮三議,哄于清流,而《三朝要典》一書,成于逆豎。其議可兼行,其書必當速毀。蓋當事起議興,盈廷互訟。主梃擊者力護東宮,爭梃擊者計安神祖。主紅丸者仗義之言,爭紅丸者原情之論。主移宮者弭變于幾先,爭移宮者持平于事后。數者各有其是,不可偏非??傇谀娅毼从弥?,雖甚水火,不害塤篪,此一局也。既而楊漣二十四罪之疏發,魏廣微此輩門戶之說興,于是逆珰殺人則借三案,群小求富貴則借三案。經此二借,而三案全非矣。故凡推慈歸孝于先皇,正其頌德稱功于義父,又一局也。網已密而猶疑有遺鱗,勢已重而或憂其翻局。崔、魏諸奸始創立私編,標題《要典》,以之批根今日,則眾正之黨碑;以之免死他年,即上公之鐵券。又一局也。由此而觀,三案者,天下之公議;《要典》者,魏氏之私書。三案自三案,《要典》自《要典》也。今為金石不刊之論者,誠未深思。臣謂翻即紛囂,改亦多事,惟有毀之而已?!钡勖Y部會詞臣詳議。議上,遂焚其板。侍講孫之獬,忠賢黨也,聞之,詣閣大哭,天下笑之。
元璐歷遷南京司業、右中允。四年,進右諭德,充日講官,進右庶子。上制實八策:曰間插部,曰繕京邑,曰優守兵,曰靖降人,曰益寇餉,曰儲邊才,曰奠輦轂,曰嚴教育。又上制虛八策:曰端政本,曰伸公議,曰宣義問,曰一條教,曰慮久遠,曰昭激勸,曰勵名節,曰假體貌。其端政本,悉規切溫體仁;其伸公議,則詆張捷薦呂純如謀翻逆案事。捷大怒,上疏力攻,元璐疏辨,帝俱不問。八年,遷國子祭酒。
元璐雅負時望,位漸通顯。帝意向之,深為體仁所忌。一日,帝手書其名下閣,令以履歷進,體仁益恐。會誠意伯劉孔昭謀掌戎政,體仁餌孔昭使攻元璐,言其妻陳尚存,而妾王冒繼配復封,敗禮亂法。詔下吏部核奏,其同里尚書姜逢元,侍郎王業浩、劉宗周及其從兄御史元珙,咸言陳氏以過被出,繼娶王非妾,體仁意沮。會部議行撫按勘奏,即擬旨云:“登科錄二氏并列,罪跡顯然,何待行勘?!彼炻渎氶e住??渍丫I不可得,遂以南京操江償之。
十五年九月,詔起兵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明年春抵都,陳制敵機宜,帝喜。五月,超拜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仍充日講官。祖制,浙人不得官戶部。元璐辭,不許。帝眷元璐甚,五日三賜對。因奏:“陛下誠用臣,臣請得參兵部謀?!钡墼唬骸耙阎I樞臣,令與卿協計?!碑斒菚r,馮元飆為兵部,與元璐同志,鉤考兵食,中外想望治平。惟帝亦以用兩人晚,而時事益不可為,左支右詘,既已無可奈何。故事,諸邊餉司悉中差,元璐請改為大差,兼兵部銜,令清核軍伍,不稱職者即遣人代之。先是,屢遣科臣出督四方租賦,元璐以為擾民無益,罷之,而專責撫按。戶部侍郎莊祖誨督剿寇餉,憂為盜劫,遠避之長沙、衡州。元璐請令督撫自催,毋煩朝使。自軍興以來,正供之外,有邊餉,有新餉,有練餉,款目多,黠吏易為奸,元璐請合為一。帝皆報可。時國用益詘,而災傷蠲免又多。元璐計無所出,請開贖罪例,且令到官滿歲者,得輸貲給封誥,帝亦從之。
先是,有崇明人沈廷揚者,獻海運策,元璐奏聞。命試行,乃以廟灣船六艘聽運進。月余,廷揚見元璐,元璐驚曰:“我已奏聞上,謂公去矣,何在此?”廷揚曰:“已去復來矣,運已至?!痹从煮@喜聞上。上亦喜,命酌議。乃議歲糧艘,漕與海各相半行焉。十月,命兼攝吏部事。陳演忌元璐,風魏藻德言于帝曰:“元璐書生,不習錢谷?!痹匆鄶嫡埥饴?。
在袁可立的門生中,黃道周、倪元璐和劉理順皆為國殉,名垂千秋。其中元璐素負時望,亦漸獲重用, 思宗頗欲用之,然卻因此深遭小人所忌,而蒙讒言罷歸。元璐自此深知朝政不可為,從此絕意仕途。崇禎十五年(1642年)聞清兵入至北京,北京震動,求救兵于天下,元璐毅然盡鬻家產以征兵,募得死士數百人,馳赴北京。并向思宗陳述制敵之法,思宗拜為戶部尚書,深恨不能早日用之。十七年二月,命以原官專直日講。逾月,李自成陷北京。城陷之日,元璐整衣冠拜闕,大書幾上曰:“南都尚可為。死,吾分也,勿以衣衾斂。暴我尸,聊志吾痛?!彼炷舷蜃?,取帛自縊而死。
在學書的道路上,倪元璐最得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三人翰墨之助,以雄深高渾見魄力,書風奇偉。黃道周曾在《書秦華玉鐫諸楷法后》云:“同年中倪鴻寶筆法探古,遂能兼撮子瞻、逸少之長,如劍客龍天,時成花女,要非時妝所貌,過數十年亦與王蘇并寶當世但恐鄙屑不為之耳?!闭琰S道周所言倪元璐在植根傳統的同時,又在竭力尋求變化,其學古人,靈活變通,學到舉一反三。
其受益蘇字,便能將蘇字的扁平結字特征,反其道地化為偏長狹瘦的自家構字法則;學王字,卻能把王氏書中居多的方筆,變成自己腕下能隨機生發的圓筆;晚年用力顏(真卿)字,去其“屋漏痕”意,書風漸趨渾沉,又能將揉、擦、飛白、渴筆等技法引入其中,借以豐富作品內涵。并以奇險多變的結體,聚散開合隨機應變,再以字距極密、行距極寬的章法布白,呈現出一種奇異的圖像。其行草立軸代表作有《冒雨行樂陵道詩軸》、《贈樂山五律詩軸》等。同時代王思任曾戲評倪書如“刺菱翻筋斗”,言其棱峭和動感,不過評論最準確的還是曾從黃道周學書的倪元璐之子、清人倪后瞻更為準確。他說:“倪鴻寶書,一筆不肯學古人,只欲自出新意,鋒棱四露,仄逼復疊,見者驚叫奇絕。方之歷代書家,真天開叢蠶一線矣。”
倪元璐的行草書用筆鋒棱四露中見蒼渾,并時雜有渴筆與濃墨相映成趣,結字奇側多變,人曾戲稱“刺菱翻筋斗”,其棱峭生動之姿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時謂“元璐靈秀天戍,而學力深邃,故落墨趨逸”,“以雄深高渾見魄力”??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說:“明人無不能行書者,倪鴻寶新理異態尤多?!笨涤袨樗f的“新”與“異”,有兩層意思:一是不同于一般的明人書法;二是不同于一般的帖學書法,這二者對于倪書來說是統一的。倪元璐書法有明人行書流便秀雅的特點,又有澀勁樸茂的風貌,其源出于帖學書法,又含有碑學特別是六朝碑學的特點。既以風骨凌厲,“異態”高古,清勁奇趣,格調曠達的特點,展現出明代氣勢豪邁、奔放的書風,行書流利猶如“凌魚奮尾,駭龍反拘”,體現明人行書流便秀雅的特點,但又以其不求表面點書之精,這就超越了明代書法的一般風格,能惟求氣勢之盛,集形、意、氣為一體,依意而生、率真天成,把明代的書風推向情與美相結合的道路,從而能達“通神”的極高境界。此其一。其二:細度他的墨跡,結字多抬高右角,竭盡傾斜交錯,危絕救應之勢。如果說倪元璐的這幅書法很講究造型的話,還不如說他更善于用筆,他在用筆上直落直收,斬釘截鐵,筆畫恣意,給人以剛勁暢達之感,其墨濃而厚筆畫重而沉,方整中見婉遒,可窺篆、隸之意趣。加上筆畫字型的粗細大小變化,墨色濃濕干枯交替,卻又出現險勁中寓古雅的韻律。這就超越了他源出的帖學、碑學書法,將所學融入自己的創造,使之“下筆磊落無俗氣”,難怪后人對他有“筆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勢足、意足、韻足”之“三足”的稱譽,正像清代的秦祖永在《桐陰論畫》中說的“元璐書法靈秀神妙,行草尤極超逸”。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書風,創造了具有強烈個性的書法,對清末民國初年的書風有過一定的影響。
倪元璐詩文為世所重,書畫俱工。他的山水畫落墨超逸,峰巒峻嶒,林木蒼郁,間寫文石蒼澗占雅,以水墨生暈,頗具別致。竹石亦佳,謂其畫乃出之溢也。傳世作品有天啟七年(1627年)作《臨董北苑云壑高逸圖》軸,圖錄于《宋元明清名畫大觀》;崇禎五年(1632年)作《樹石圖》卷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同年作《竹石圖》軸藏中國美術館;同年作《蒼林秀石圖》軸藏美國基懷爾樂藝齋;崇禎十三年(1640年)作《江山風帆圖》軸藏日本東京靜嘉堂;崇禎九年(1636年)作《文石圖》軸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崇禎十一年(1638年)作《枯木竹石圖》軸藏廣東省博物館;《松石圖》軸圖錄于《浙江古代畫家作品集》;《山水圖》軸、崇禎十二年(1639年)作《山水花卉圖冊》藏上海博物館。
文震孟:“(倪)鴻寶之于文章,其天性也。所為制辭,無一靡語,無一濫語,蓋凜乎其王言焉。復無一塵語,無一勦語,無一凡語,又無一語不嚴且荘也。海內想聞而欲見其全,……斯鴻寶之制詞,匪絲綸是煥,且經緯攸賴,裁成輔相,亦窺一斑。何啻黼黻,皇猷已哉?!?[11]
谷應泰:“凡此(殉節)諸臣者,無論道術素許,至性勃發,位列三階,榮邀一命,莫不椎心扼吭,追路相從。良以衣帶夙銘,馮生者固少;宮車晏駕,蓐蟻者益多耳!……予蓋讀懷宗之君臣,而嘆其亡國之正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span>
林時對:“本朝一代偉人,皆吾浙產也。劉文成之謀略、方正學之慘忠、于忠肅之戡定、王文成之理學、倪文正之文章氣節,求之漢、唐、宋不多見矣?!?
張廷玉等:“范景文、倪元璐等皆莊烈帝腹心大臣,所共圖社稷者,國亡與亡,正也。當時壎顏屈節,僥幸以偷生者,多被刑掠以死,身名俱裂,貽詬無窮。而景文等樹義烈于千秋,荷褒揚于興代,名與日月爭光。以彼潔此,其相去得失何如也?!?
紀昀等:“元璐少師鄒元標,長從劉宗周、黃道周游,均以古人相期許。而尤留心于經濟,故其擘畫設施,勾考兵食,皆可見諸施行,非經生空談浮議者可比。其詩文雖不脫北地弇州之舊格。至其奏疏,則詳明剴切,多軍國大計、興亡治亂之所關,尤為當世所推重。然當天崇之時,君子小人襍遝并進,元黃水火,防怨相尋,大抵置君國而爭門戶。元璐獨持論侃侃,中立不阿,故齟齬不得大用。及壞亂已極,始見委任而已。無所措其手,僅以身殉國,以忠烈傳于世而已。此世所以重其人彌重其文也?!?
愛新覺羅·弘歷:“元璐在明季本東林黨,其從劉宗周、黃道周游,尚能留心經濟,奏疏多切中時務。國朝定鼎時,即賜謚文貞,實明季諸臣中矯矯者?!?/span>
張舜徽:“倪鴻寶與黃石齋同科進士,風節文章,亦絕相似。書畫俱工,落墨超逸。行草尤極靈秀神妙,為時所稱。畫跡亦極卓特有致?!?
黃仁宇稱倪元璐為“新儒家官僚的‘現實主義’”,并說:“作為晚明的一位學者官像,倪元璐從來就沒有被視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M管關于倪元璐的記錄無非是挫折和失敗,但他的作品卻值得今天的歷史學家們關注。在他寫給皇帝的奏疏中,包含著大量關于明代末年財政管理的頻有價值的信息?!?/span>
楊鈞:“數百年來,為畫家領袖者,均知為趙(孟頫)、董(其昌),其余如倪鴻寶(倪元璐)、傅青主(傅山)、王覺斯(王鐸)之流,亦皆昂然千古,其故可知矣?!?/span>
林散之:“明末草書人才薈萃,徐天池(徐渭)、祝枝山、倪元璐、黃道周、傅山、王覺斯(王鐸)各有千秋?!?/span>
(清)李光地撰《周易通論》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一周易通論,易類提要【臣】等謹案:周易通論四卷,國朝李光地撰。光地字厚菴,安溪人,康熙庚戌進士,官至大學士,諡文貞...
緯書流行於西漢,相較於?經?書,緯書可以說是輔助?經?書之作,儒家五經都有各自的緯書,《易經》則有《易緯》。易緯系列:乾坤鑿度、乾鑿度、坤靈圖、是類謀、稽覽圖、...
周易鄭康成注四部叢刊三編經部電子書版本說明:依據版本:上海涵芬樓景印元刊本鄭玄,字康成,從馬融學,為漢代經學集大成者。馬融對於鄭玄有?鄭生今去,吾道東矣。?的感...
注:本文轉自臺灣南郭子先生創辦的易學網:https://www.eee-learning.com/目前南郭子站長在輸入整理《四庫全書》中所收錄的《易林註》,已經...
(西漢)焦延壽撰《焦氏易林》目錄原文無卷別欽定四庫全書 子部七易林 術數類四 占卜之屬提要臣等謹案易林十六卷,漢焦延壽撰。延壽,字贛,梁人,昭帝時由郡吏舉小黃令...
清黃宗羲所著《易學象數論》可以說是研究象數易學的經典之著,不只對兩漢以來象數易學的義理多所整理與闡述,也廓清宋明儒者的諸多見解。四庫全書本提要中引梨州先生於南雷...
【初次點?!浚憾〔欢驹俅吸c?!浚簳簾o【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20冊?經部14?易類朱元昇字日華,南宋知名易學家。其易學祖述邵雍及劉牧,主要以河圖、洛書...
【初次點校】:丁不二【再次點?!浚簳簾o【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47冊?經部41?易類(清)惠士奇撰《惠氏易說》提要【臣】等謹案:《惠氏易說》六卷:國朝惠...
【初次點?!浚憾〔欢驹俅吸c校】:暫無【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文淵閣)第15冊?經部09?易類 (南宋)呂祖謙等撰《古周易》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一古周易易類...
【初次點?!浚憾〔欢驹俅吸c?!浚簳簾o【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07冊?經部01?易類 (清)惠棟《增補鄭氏周易》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一新本鄭氏周易易類提...
【初次點?!浚憾〔欢驹俅吸c?!浚簳簾o【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12冊?經部06?易類(宋)程大昌撰《易原》提要【臣】等謹案《易原》八卷,宋程大昌撰。大昌...
【初次點?!浚憾〔欢驹俅吸c校】:暫無【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19冊?經部13?易類(宋)稅與權撰《易學啟蒙小傳》提要【臣】等謹案《易學啟蒙小傳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