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頤象
程頤(1033年9月11日—1107年10月5日),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為河南府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
程頤與其兄程顥同學于周敦頤,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世稱“二程”。他的學說以“窮理”為主,認為“天下之物皆能窮,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認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宣揚“氣稟”說。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傳》《遺書》《易傳》《經說》,被后人輯錄為《程頤文集》。明代后期與程顥合編為《二程全書》,有中華書局校點本《二程集》。
程頤的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博野縣,高祖程羽在宋太宗時期任三司使,以輔翊功顯,被皇帝贈予“太子少師”,賜宅第於京師開封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遷居河南府洛陽;祖父程遹,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父親程珦,天圣年間,宋仁宗念及太宗朝舊臣,錄用舊臣子孫一人,程頤的父親程珦被選中,任黃陂縣縣尉,又任興國縣縣令,歷知龔、鳳、磁、漢諸州,后來官至上柱國。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八月十五日,程頤出生于黃州黃陂縣草廟巷(今武漢黃陂區前川街道)。程頤自幼小聰明,十四五歲時,與哥哥程顥同時受學于理學創始人周敦頤。
皇祐二年(1050年),十八歲的程頤上書朝廷,指出宋朝社會的危機,開出救治時政闕失的良方,救之當以王道,但宋仁宗未加理會。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四歲的程頤京師太學讀書,主管太學的教育家胡瑗嘗以《顏子所好何學論》試諸生,程頤在這篇文章中寫道:”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而力行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故學必盡其心。盡其心,則知其性,反而誠之,圣人也”。這篇文章受到胡瑗賞識,胡瑗授予程頤”處士”的身份。
嘉祐四年(1059年),程頤廷試落第,遂不參加復試。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陽講學。
元豐元年(1078年)知扶溝縣,“設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程頤雖然沒有考中進士,但按舊例,程家世代為官,其父程珦享有蔭庇子弟當官的特權,而程頤卻把每次“任恩子”的機會讓給了本家族的其他人,自己沒出去做官,長期以“處士”的身分潛心于孔孟之道,并且又大量接收學生,從事講學活動。
據今尚保存在河南嵩縣程村的碑刻記載:元豐五年(1082年),太尉文彥博鑒于程頤“著書立言,名重天下,從游之徒,歸門甚眾”,就在洛陽鳴皋鎮的一個小村莊撥了一塊土地,專門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書院”,讓他在此講學近二十年。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王安石變法失敗。由司馬光、呂公著等人推薦,程頤被授為汝州(今河南臨汝縣)團練推官,西京洛陽國子監教授等職。在司馬光等人的推薦書中說,河南隱逸之士程頤,博學好古,安于貧賤,恪守節操,言必忠信,動遵禮義,希望朝廷讓他出來做官,委以重任。程頤沒有接受任命。次年應詔入京,受命為崇政殿說書,其職務是教皇帝讀書。當時的宋哲宗年幼,司馬光等人推薦程頤教他讀書,共目的是讓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頤就職之前,就給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應重視“涵養氣質,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養,還要經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當面規勸君主之過失的臣僚。此外,他還提出,要讓給皇帝講書的侍講官坐著講,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二程集·論經筵事札子》)。上述建議,表現了自孔、孟以來,儒家學者不遺余力宣揚“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師”自任的本色。就職以后,他經常以向皇帝講書的機會,借題發揮,議論時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議論褒貶,無所顧避”,這就一方面使其名聲越來越大,吸引了許多讀書人紛紛向他拜師問學,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對他的不滿,有人指責程頤,要求把他“放還田里,以示典刑“(《道命錄》)。在這種形勢逼迫之下,他只好上書,自動要求辭職回鄉。
元祐三年(1088年)起,程頤便基本上脫離了政治生活,在洛陽從事講學活動。
宋哲宗即位,以司馬光的舊黨人物上臺,司馬光、呂公著、韓絳等共同上疏,推薦程頤。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程頤以布衣受詔,任崇政殿說書,程頤竭盡忠誠,訓導年幼的哲宗,完全是為了輔助國君實現堯舜之治,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程頤由布衣一躍成帝王之師,致使一部分人對他反感,以蘇軾為首蜀派同程頤為首的洛派互相攻擊,引起了在京城兩派對立局面,程頤受到諫議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被罷去崇政殿說書之職。
紹圣三年(1096年),在新、舊兩黨的斗爭中,因新黨再度執政,他仍被定為反對新黨的“奸黨”成員,貶到涪州(今重慶涪陵)。交地方官管制起來。后來,這種打擊又累及于他的兒子和學生。
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遷程頤至峽州(今河南三門峽),短暫恢復其官位。
崇寧元年(1102年),恢復新法的宋徽宗還下令追毀了他的全部著作(實際上,由于其著作對鞏固封建統治有用,在其門人保護之下,仍被保留下來)。程頤又被奪去官位。
大觀元年(1107年)九月十七日,程頤病逝于洛陽伊川,卒年七十五歲。
程頤死后,洛陽地區凡與他有關系的朋友和門生都不敢去送葬?!肮始牢奈埨[、范域、孟厚、尹焞四人。”
程顥、程頤兄弟,世稱“二程”。二程十五、六歲時,受學于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宋神宗趙頊時,建立起自己的理學體系。二程的學說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內容并無二致。皆以“理”或“道”作為全部學說的基礎,認為“理”是先于萬物的“天理”,“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萬事皆出于理”,“有理則有氣”?,F行社會秩序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則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強調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氣稟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惡。所以濁氣和惡性,其實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會損害天理?!盁o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滅人欲”。要“存天理”,必須先“明白天理”。而要“明白天理”,便要即物窮理,逐日認識事物之理,積累多了,就能豁然貫通。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二程宣揚封建倫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內形成像君臣之間的關系。
二程不僅是北宋時期開創新儒學的“五子”之一,他們所創立的“洛學”,還使理學具有了完整的形態,因而又是宋明理學的實際創立者。
二程兄弟自幼熟讀圣賢之書。后來,兄弟二人終于成一代儒學大師,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紛紛拜師于其門下。二人不僅竭盡全力為之傳道受業,并開創了自己的學派——洛學。程頤年輕時在太學一舉成名,20余歲就開始接納門生,教授儒學。程顥自詡于“孟子沒而圣學不傳,以興起斯文為己任。”(《二程集》第638頁)程顥于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退休回鄉,便同其弟住在一起,二人日以讀書勸學為事,當時“士大夫從之講學者,日夕盈門,虛往實歸,人得所欲”。由于兄弟二人長期講學于洛陽,其所形成的學派才被稱為“洛學”,這個學派在中國學術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響。
二程從事學術活動多年,培養了大批理學人才,特別是跟隨程頤求學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人物謝良佐、楊時、游酢、呂大中、呂大均、呂大臨、邵伯溫、蘇口、尹焞、張繹等人。在這些人之中,又以楊時和謝良佐最為出色,此二人對洛學的貢獻、對二程學說的承傳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從哲學角度講,理學所探討的中心問題仍然是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問題,其著重點主要是探討社會人生問題,對于宇宙自然的探討在儒家來說,歷來重視不夠。《論語·公冶長》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睂τ谌说谋拘詥栴},孔子只講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句,他基本上不講天道,對自然和社會的關系采取存而不論的態度。這大概是受子產“天道遠,人道邇”這一思想影響。然而,孔子很重視“天命”,相信命運之天或主宰之天,因為這個“天”是不可捉摸、不可駕馭的。從經驗上講,天似乎有意志又似乎無意志,故孟子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至而致者,命也”(《孟子·萬章上》),孔子強調盡人事、知天命,對有益社會國家的正義事業,要竭盡全力去做,作一個“君子”,應該對社會負責到底,做得到的,則是“天命”可為,如果失敗了,也“不怨天,不尤人”。荀子十分重視對天人關系的研究,提出了“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學說,他不相信“天命”,認為天是自然現象,沒有意志,特別強調人的地位和作用。漢代的董仲舒從神學角度鼓吹“天人合一”,斷言天有意志,能主宰萬物、主宰社會人事,把一切自然現象都說成是天的意志所為,乃至說人是天的副本,是天依照自己的模樣復制的。他還提出“天人感應”的說教,斷言一切人事皆由上天支配。他從《公羊春秋》出發,把儒學思想同天命神學相結合,從而神化了儒家學說。這種理論經不起社會發展和人類社會實踐的檢驗,因而失去了它作為封建統治者的精神支柱作用。
理學創始人,雖然也著重研究人道問題,但他們為了從形而上學的高度去論證“圣人之道”和倫理道德的至高無上性,為了把天道與人道統一起來,因而也重視對天人關系的研究。理學奠基人之一的邵雍就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保ā痘蕵O經世·觀物外篇》)他們認為,天地萬物和人,都統一于“道”。二程主張“理”即是“道”,程顥說:”理便是天道也”(《遺書》),又說:“理無形也”、“無形為道”(《粹言》),“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謂道也”(《粹言》),所以人們也把理學稱之為“道學”,因為在他們那里,“理”和“道”是同等的概念。
程頤既是北宋理學家,同時還是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程頤24歲時曾在京師(今河南開封)授徒講學。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陽講學。元豐元年(1078年)知扶溝縣,“設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豐五年,文彥博將其鳴皋鎮(今河南洛陽伊川縣境)之莊園贈給程氏,乃自建伊皋書院,講學其中幾達20年。同程顥一樣,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圣人,“圣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圣人以天地為心,“一切涵容復載,但處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須以培養圣人為職志。
在教育內容上,主張以倫理道德為其根本,“學者須先識仁。仁者藹然與物同體,義、智、信,皆仁也?!薄端问贰贩Q他“學本于誠,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指南,而達于‘六經’”。他不僅勤奮好學,還謙讓大方。曾從師于周敦頤。
教育以德育為重,強調自我修養,“格物致知明本末”,其途徑為致知、格物、窮理?!爸轮獎t智識當自漸明”,致知乃在窮理,即盡天理。致知的辦法是“格物”?!案裾?,至也”,“格”是內感于物而識其理?!岸磕芤暵牰荒苓h者,氣有限耳,心則無遠近也”,因此認識事物的關鍵乃在“心”。心“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內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學習方法上,強調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
另外,主張讀書要思考,“不深思則不能造其學”?;蛟唬骸皩W者亦有無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張和思想對后世教育影響極大。后人曾在他講學之地設書院以為紀念,如河南嵩陽書院、伊川書院等。另外,全國各地亦有紀念他之書院,意在追蹤繼軌,以示其思想綿長。
程顥與程頤一起,創立了“天理”學說。程顥曾說過:“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
“理”因此成為二程哲學的核心,宋明理學也就從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謂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當然原則,它]適用于自然、社會和一切具體事物。[這就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了出來,中國上古哲學中“天”所具有的本體地位,此時開始用“理”來代替了,這是二程對中國哲學的一大貢獻。
在程頤的哲學中,對孔子的“仁”學有新的發展。他認為,“大抵盡仁道,即是圣人”。又說:“學者須知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他把先秦儒家“仁學”所強調的愛人、博施濟眾、克己復禮等,進一步發展成為與“萬物為一體”的境界,認為前者還只是仁的“用”(表現),后者才是仁的“體”(根本)。這一思想與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有相通之處。
在修養方法方面,程頤提出了“定性”的理論。所謂“定性”實際就“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內心的安寧與平靜。他認為,要使內心平靜,不受來自外部事物的干擾,就應該雖接觸事物,卻不執著、留戀于任何事物,“內外兩忘”,超越自我。這一“定性”的理論,是程顥發揮了孟子的“不動心”思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的心理修養經驗后而成的。
程顥和程頤的思想,人們一般統稱為二程之學,實際上兩人的思想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程顥比程頤更注重個人內心的體驗。有的學者認為,程顥的思想是后來陸九淵“心學”的源頭,程頤的思]想則后來朱熹“理學”的源頭[。程顥一生沒有專門的學術著作,他的講學語錄及一些書信,詩文,被后人與程頤的著作合編在一起而為《二程全書》,今有校勘標點本的《二程集》。
程顥、程頤兄弟,思想體系同中有異。二程將易學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伊川易傳》為義理易學詮釋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程氏易傳》是伊川易學的精華,它繼承了王弼義理派易學傳統,將儒家解《易》推闡發揮到極致,可以說是集義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對朱熹易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果說王弼易學是魏晉玄學、易學興起的重要標志,那么,程氏易學則實現了由王弼易學道家化、玄學化的義理向儒家義理的轉變。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編成的《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經說》等。其中“洛學”的著作計有二程的《遺書》25卷,《外書》12卷,《文集》12卷,以及《易傳》《經說》《粹言》等?!段募返那八木硎浅虨脑娢募?,后八卷是程頤的詩文集?!督浾f》中的《系辭》《書》《詩》《春秋》《論語》為程頤所作?!陡恼髮W》為二程所作?!兑链ㄒ讉鳌肥浅填U對《易經》的注解,這部書集中體現了二程的理學思想,是程頤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洞庋浴肥怯蓷顣r精選后編寫出來的二程語錄。以上各種著作,已被合編為《二程集》,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于世。
程顥、程頤的思想及其洛學學派程顥、程頤兄弟(一般簡稱二程)開創的洛學學派,是北宋時期影響最大,也是最為典型的理學學派。張載的思想學說,對二程思想體系的構造和發展影響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創見。二程把“理”作為其思想體系的最高范疇,基本內涵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理”是宇宙的終極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的存在。
第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則及封建等級制度的總稱。
第三,“天理”也具有事物特性及發展變化規律的意義。
這樣,精神性的“天理”就和張載的物質狀態的“氣”一起成為宇宙本原的本體了,成為最高本體的地位。
二程的人性論認為人性有“天命之性”與“氣稟之性”的區別。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體現,未受任何損害和扭曲,因而在至善無疵的;后者則是氣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使“理”受到“氣”的侵蝕,產生弊端,因而具有惡的因素。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質特征,惡則表現為人的不合節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稱之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對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二程在其“天理”論的基礎上對《大學》里的“格物致知”進行了新的闡釋,形成他的認識論。二程還以其“天理”論發揮孔子“克己復禮”的命題,提出了自己的修養論。
總之,二程的理學思想體系,是北宋時期理學初創階段比較典型的形態,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學的基本輪廓,為朱熹思想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具體到二程各人,他們的思想盡管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學術傾向上是存在一定差異的。程顥認為萬物本屬一體,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發明本心,自覺達到與萬物一體,因此較多地強調內心靜養的修養方法,不大重視外知。后來的陸王,大致沿著程顥的理路,發展為心學。而程頤則主張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人生的根本在于居敬窮理,格物致知,較多地強調由外知以體驗內知。后來的朱熹,大致沿著程頤的理路,發展為純粹的理學。所謂的“程朱理學”,實際上主要指的是程頤和朱熹的理學。當時有許多人追隨二程學習,尤其是程頤弟子很多,主要有謝良佐、游酢、呂大忠、呂大臨、呂大均、侯仲良、劉立之、朱光庭、邵伯溫、蘇昺等(其中三呂與蘇昺原為關學學者),形成了著名的洛學學派,為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其龐大的思想體系奠定了基礎。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博學之士。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后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四十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鉆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并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后人將此事稱為“程門立雪”。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心誠意堅。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剛滿二十歲的程頤隨父親程珦來到京師開封。位于鐵塔下的太學,接納了這位后來成為北宋思想界一代大師的青年才俊。
宋朝的太學是皇室的最高學府。當時著名的教育家胡安定執掌太學。胡安定是兩程之前“開伊洛之先”的人。一日,程頤游太學。見胡安定正在講堂上問諸生“顏子所好何學?”胡安定并以此文為題目讓太學生寫策論。程頤寫了一篇《顏子所好何學論》:“顏子所獨好學者,何學也?學以圣人之道也!”
程頤開宗明義,指出顏子一生追求研究的,是達到圣人的道德和境界!繼而程頤指出:圣人是可學而知之。那么什么是圣人的道德境界呢?程頤說:“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五行之秀即仁、義、禮、智、信。做到了五行,就進入了圣人的境界。五行為中,“中正而誠,則圣矣”。
“故顏子所好,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非禮勿動”。胡安定讀了程頤的文章后,當即約見程頤,并以學職之位相許。也就是說.一篇文章,使程頤由弱冠之年的儒生登上了堂堂太學的講壇。
程頤不僅有高尚志向,同時有養物不傷的仁者情懷。有一次他看到家人買小魚喂貓,便寫了一篇《養魚記》:“書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買魚仔食貓。見其煦沫也,不忍,因擇可生者,得百余,大者如指,細者如箸。支頤而觀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魚之得其所也;終觀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吾觀古圣人書,觀古圣人政禁,數罾不得入池,魚尾不盈尺不中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養物而不傷也如是?!弊x著這篇文字,我們看到程頤由愛魚之生命而及萬類天地中的生命,感受到他圣人之仁、養物而不傷的情懷。
宋朝仁宗時期,河南人程遹在黃陂縣為官,繼而落籍黃陂西郊程家鄉坊。因積勞成疾,不幸病故,朝廷任命他的長子程珦為黃陂縣尉。
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程珦的夫人侯氏,一天夜里做了一個夢。夢中和官人一起逛花園。走到一棵梧桐樹下,抬起頭,看見梧桐樹上有個雀窩,他們正準備爬上去掏雀蛋,忽見遠處兩只金鳳筆直朝花園飛來。金鳳越飛越低,在程夫人身邊盤旋了一周以后,朝她胸懷撲來,程夫人趕忙將金鳳緊緊摟住。官人望著兩只金鳳,仰天大笑,夫人就驚醒了。沒過幾多時,程夫人懷孕了。生下長子,取名程顥,隔年,又生下次子程頤。
程顥、程頤自幼好學,尊崇孔孟,才華出眾,后來成為著名的理學家。明朝年間,人們建起一亭,命名為雙鳳亭。
程顥、程頤的父親程珦,在黃陂做縣尉,看中了鳳凰臺的環境幽靜,就把這兩個兒子送來讀書,程氏兄弟在樓上發奮勤學,白天不下樓,每晚熬到三更。到了大年三十夜晚,倆兄弟還不休息。這時候,進來了一個素衣女子,上前道福。程氏兄弟問她:“你來做么事?”女子含笑道:“奉太陰真君嫦娥仙子之命,特來給兩位文曲星君掌燈。”說罷,用手指在粉壁墻上畫了一個圓圈,頓時放出光華,清亮無比,照著弟兄倆夜讀。附近的人都傳:鳳凰臺,三十夜里出月亮,稱為“夜月樓”。
鳳凰網(《宋學泰斗:程顥·程頤》):二程所開創的理學,被朱熹加以繼承和發展,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之后,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后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理學中的“心學”一派,也是從二程那里衍生出來的,所謂“陸王心學”,基本上導源于程顥的主觀唯心論思想,這一理學流派,也對后期封建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自北宋至清末,理學在中國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占居統治地位達七百余年,這都和二程有著直接的聯系。
程顥:意多不合,事出必論列。
朱熹:昭明道學于孔孟既沒千載不傳之后,可謂盛矣。
湖北省人民政府網(《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程頤論述為學的方法時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說。認為格物即是窮理,即窮究事物之理;最終達到所謂豁然貫通,就可以直接體悟天理。他所講的窮理方法主要是讀書、論古今人物、應事接物等。關于知、行關系問題,程頤主張以知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結果。程頤的哲學,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題,對宋明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二程都以理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但程顥是以心解理,開了以后陸王心學一派。程頤一般是把理與氣相對來論述的,開了以后朱學一派。
《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六·程頤》卷四百二十七(脫脫和阿魯圖)
高祖父:程羽,在宋太宗時,有顯功,贈太子少師,賜第于京師。
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
祖父:程遹,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遷居河南府伊川縣。
父:程珦,歷任黃陂縣尉、興國縣令、又知龔、鳳、磁、漢諸州。
母:侯氏,侯道濟之長女,封壽安縣君。先三十八年卒,追封上谷郡君。
兄:程顥,承議郎宗正寺丞。
二程故里位于洛陽市嵩縣田湖鎮程村,近臨陸渾水庫,是宋代大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的故居。程顥、程頤兩兄弟是中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宋明理學奠基人。
二程故里初建于宋高宗紹興辛亥(1131年)年間,明朝天順年間,昭封”兩程故里”。明成化、萬歷、天啟,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的均有修復。兩程故里程村中有二程祠,全祠總面積為4392平方米,布局系三節大院。前節有”欞星門”、”誠敬門”、”春風亭”、”立雪閣”;二節有”道學堂”,兩則伴以”和風甘雨”、”烈日秋霜”二亭,左右神庵廂房;三節中立”啟賢堂”,兩廂設有講堂兩座,后面為”著述樓”,兩側各設講堂一座,祠堂內尚存宋、元、明、清碑碣25塊,清康熙御書”學達性天”,光緒賜書”伊洛源淵”,慈禧太后賜書”希蹤顏孟”3副匾額,掛道學堂正中。
程頤墓在洛陽市伊川縣城西。程顥(1032年-1085年)、程頤(1033年-1107年)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世稱二程。二程墓為程顥、程頤及其父程珦的墓地。包括程墓和程祠二部分,前為祠廟,后為墓冢。祠由門樓、廂房及大殿等組成,另有明清時代的石碑數十方。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及石羊、石馬等,四周有墳墻回護。墓、祠一帶古樹參天,烘托出肅穆幽靜的氣氛。
據黃陂的《明代志》《康熙志》《同治志》記載:洛(今河南洛陽)人大中大夫程珦,初任黃陂尉,秩滿,不能去,而遂家焉。實以明道元年生子曰顥,字伯純,又明年生子,曰頤,字正叔。黃陂程鄉坊是北宋理學創始人程顥、程頤二程兄弟的出生地。二程祖父程遹、父親程珦先后擔任黃陂縣令、與黃陂縣尉時,就落戶安家在武漢市黃陂區的草木巷內,并建有紅砂石牌坊,上書“程鄉坊”三個大字。南宋朱熹《二程祠記》有記載。
程氏故居有一個石坊高6米,寬8米,上書宋體的“程鄉坊”,在石坊不遠的有青石素瓦的硬山石結構的民房,民房是三重四合小院,黑漆字大門,門的兩旁有一對石獅子守護,邁進石門檻,迎面就是一個青磚砌起的照壁,繞過這個照壁之后,就是青石鋪的天井,兩邊的廂房,正中為會客廳,二重為雅堂,書房,三重是后宅,廚房。
根據《黃陂縣志》等書記載,二程祖孫三代在黃陂生活了68年,留下了雙鳳亭等遺跡,被海內外稱為二程第一故里。
(清)李光地撰《周易通論》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一周易通論,易類提要【臣】等謹案:周易通論四卷,國朝李光地撰。光地字厚菴,安溪人,康熙庚戌進士,官至大學士,諡文貞...
緯書流行於西漢,相較於?經?書,緯書可以說是輔助?經?書之作,儒家五經都有各自的緯書,《易經》則有《易緯》。易緯系列:乾坤鑿度、乾鑿度、坤靈圖、是類謀、稽覽圖、...
周易鄭康成注四部叢刊三編經部電子書版本說明:依據版本:上海涵芬樓景印元刊本鄭玄,字康成,從馬融學,為漢代經學集大成者。馬融對於鄭玄有?鄭生今去,吾道東矣。?的感...
注:本文轉自臺灣南郭子先生創辦的易學網:https://www.eee-learning.com/目前南郭子站長在輸入整理《四庫全書》中所收錄的《易林註》,已經...
(西漢)焦延壽撰《焦氏易林》目錄原文無卷別欽定四庫全書 子部七易林 術數類四 占卜之屬提要臣等謹案易林十六卷,漢焦延壽撰。延壽,字贛,梁人,昭帝時由郡吏舉小黃令...
清黃宗羲所著《易學象數論》可以說是研究象數易學的經典之著,不只對兩漢以來象數易學的義理多所整理與闡述,也廓清宋明儒者的諸多見解。四庫全書本提要中引梨州先生於南雷...
【初次點?!浚憾〔欢驹俅吸c?!浚簳簾o【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20冊?經部14?易類朱元昇字日華,南宋知名易學家。其易學祖述邵雍及劉牧,主要以河圖、洛書...
【初次點?!浚憾〔欢驹俅吸c校】:暫無【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47冊?經部41?易類(清)惠士奇撰《惠氏易說》提要【臣】等謹案:《惠氏易說》六卷:國朝惠...
【初次點?!浚憾〔欢驹俅吸c?!浚簳簾o【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文淵閣)第15冊?經部09?易類 (南宋)呂祖謙等撰《古周易》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一古周易易類...
【初次點?!浚憾〔欢驹俅吸c?!浚簳簾o【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07冊?經部01?易類 (清)惠棟《增補鄭氏周易》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一新本鄭氏周易易類提...
【初次點?!浚憾〔欢驹俅吸c?!浚簳簾o【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12冊?經部06?易類(宋)程大昌撰《易原》提要【臣】等謹案《易原》八卷,宋程大昌撰。大昌...
【初次點?!浚憾〔欢驹俅吸c?!浚簳簾o【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19冊?經部13?易類(宋)稅與權撰《易學啟蒙小傳》提要【臣】等謹案《易學啟蒙小傳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