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稱通行本《周易》,漢文帝時期漢儒根據古本進行編修而成。漢武帝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制,“獨尊儒術”將《周易》和《易傳》稱為《易經》,一直沿用流傳至今。
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3號,與其它27種帛書一起出土,原盛于一漆盒內。(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長沙市。)
長沙馬王堆漢初帛書《周易》,是不晚于漢文帝朝的古本。佐證了通行本《周易》應為漢文帝朝漢儒根據古本進行編修而成。
世傳本《周易》和帛書《周易》在許多卦爻辭的用詞、用字是都不相同,故這兩個版本的《周易》可以相互印證著參閱。
例: 《屯卦》中的“乘馬班如”,帛書《周易》寫作“乘馬煩如”;“即鹿無虞”,帛書《周易》寫作“即鹿毋華”。
中國西漢前期汝陰侯墓中出土的簡牘,1977年在安徽阜陽雙古堆 1號墓發掘出土。這批漢簡分為竹簡、木簡、木牘3類簡文。
戰國楚竹簡《周易》,分為上博竹簡本和清華竹簡本。
上博本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戰國楚竹書1994年從香港購回。
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2008年7月從境外拍賣所得,文字風格主要是楚國的。
楚竹簡《周易》是最接近初本《周易》的現今所知的最早版本,比帛書《周易》、漢簡《周易》都要久遠,故我們在解一些難于理解的卦爻辭時,可以借用楚竹簡《周易》。
例1: 《比卦》的卦辭中世傳本《周易》寫作“原筮”,帛書《周易》寫作“原筮”,漢簡《周易》此卦辭缺失,楚竹簡《周易》寫作“備筮”,故我們在解《比卦》的卦辭時,我們便需要考慮為何西漢時期寫作“原筮”,戰國時期卻寫作“備筮”。
例2: 《比卦》的上六爻爻辭中世傳本《周易》寫作“比之無首”,帛書《周易》寫作“比無首”,漢簡《周易》寫作“比無首”,楚竹簡《周易》寫作“比無首”,故這四個版本的《周易》相互一印證,我們便知道世傳本《周易》的“比之無首”中的“之”字是漢儒私自添加的,本來是沒有的,原文應為“比無首”。
石經《周易》其實就是刻在碑石上的世傳本《周易》,1922年于洛陽太學舊址發現,后十余年陸續有所出土。
公元175年,東漢漢靈帝時期著名學者蔡邕[yōng] ,楊賜,馬日[mì]磾[dī]等人建議,將儒家經文典籍刻制在碑石上,供學子們正定???,作為向太學生講授的標準經本。
從東漢漢靈帝熹平四年至漢靈帝光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75年到183年,石經歷時近9年才制作完成,立于河南洛陽原太學門前,也就是今天的偃師市朱家圪垱村,被稱為《熹平石經》。整套石經某刻有《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等7經,共刻制46塊石碑,200910個字是中國第一部儒家經典刻石,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和書法價值。
以上便是現今周易的五個版本及其區別,其中世傳本《周易》和帛書《周易》六十四卦是完整的,帛書《周易》僅僅個別卦的卦爻辭的個別字有所缺失,但不影響整體參閱;其他三個版本的六十四卦并不完整,缺失部分卦的卦爻辭。
上一章節
《不二易傳》分章斷句
下一章節
《不二易傳》之易之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