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之義訓止,大抵時當止則與時俱止,時當行則與時俱行。君子之行止,唯隨其時而已。令處艮止之時,則其時當止,故君子於此之時,動亦止,靜亦止,動靜皆得其所止,而不失其時,是以其道著見於外而光明也。郭京易舉正云:彖辭脫「艮亨」二字,彖傳「光明」下亦脫「故亨」二字。艮其止之止字,王弼謂易背曰止,以明艮即止。
嵩山晁氏曰:只當依卦辭作背。
平菴項氏曰:自王弼以前,無艮其止之說,今按古文,背字為北,有訛為止字之理。
紫陽朱子曰:艮其止,止其所也。上句止字便是背字,故下文便繼之云「是以不獲其身」,更不再言艮其背也。止是當止之處,下句止字是解艮字,所字是解背字,蓋云止於所當止也。所即至善之地,如君之仁臣之敬之類。
又曰:此段分作兩截,卻是「艮其背,不獲其身」為靜之止,「行其庭不見其人」為動之止,總說則艮其背是止之時當其所止了,所以止時自不獲其身,行時自不見其人,此三句乃艮其背之效驗,所以先說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卻云「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也。
愚謂:背乃止之所,所乃止之地,止其所以。止字蓋釋艮字,所字正釋背?!钢蛊渌怪^卦疊兩艮,一上一下,各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釋「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之義。艮六爻之應,陰陽相敵,上下相背,蓋無相與之情也。若便上下不相背而相與,則應酬交錯,豈能無咎?唯其上下相背,而彼此不相與,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而無咎也。震亦上下敵應,坎離巽兌皆然,獨於艮言之者,艮主乎止故也。震相仍而動,坎相援而出,離相繼而明,巽伏而相入,兌見而相說,艮則各止其所而不相與,故特言其敵應也。
上一章節
[唐]孔穎達-第52卦?艮卦?彖傳詳解
下一章節
[清]牛鈕-第52卦?艮卦?彖傳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