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大全〗二十四卷。明胡廣(1370—1418)等奉敕纂。胡廣字光大,號晃魔,江西吉水人。建文二年(1400)舉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賜名靖。成祖繼位,胡廣迎降,復名廣,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兩次從帝北征。卒贈禮部尚書,謚文穆。洪熙初,加贈少師。著有《胡文穆集》?!睹魇贰肪硪话偎氖哂袀鳌S罉肥辏ǎ保矗保矗┦辉?,成祖朱棣命行在翰林學士胡廣、侍講楊榮、金幼孜等修《五經大全》、《四書大全》,十三年九月書成,朱棣親自作序,冠于書首,命禮部刊行頒賜天下,賜胡廣等鈔幣有差。參與篡修者,除胡廣等以外,還有翰林編修葉時中等三十九人。《周易大全》為《五經大全》第一種,是對《易經》集傳性質的著作。首有《易序》一篇,次為《周易傳義大全凡例》八則,首序《周易》上下經二篇及《十翼》的篇帙分合,從程頤《伊川易傳》原本,而仍以朱熹《周易本義》散附《伊川易傳》之下。凡經文皆平行書之,傳義則低一字書以別之。其《系辭》以下《伊川易傳》既闕,則一從《周易本義》所定章次,總厘為二十四卷。因《伊川易傳》原本王粥《周易注》,只有六十四卦,《系辭》以后無傳,乃仿董楷《周易傳義附錄》之例,以呂祖謙所集《古周易》補之。《伊川易傳》、《周易本義》刊本間有脫誤字句,以諸本合校歸正,程、朱其它著作中有關《易》者,取其與傳義相合而有發明者采入,以“程子曰”、“朱子曰”以別之。后列引用先儒姓氏,自孔安國至董真卿共一百三十六家,諸家之說一宗《伊川易傳》和《周易本義》,胡廣等“折衷并取其辭論之精醇、理象之明當者分注程、朱傳義之后,而于各家之同異、得失,則詳采胡一桂《周易本義附錄纂疏》、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以附著。此書主要取材于董楷《周易傳義附錄》、董真卿《周易會通》、胡一桂《周易本義附錄纂疏》、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故朱彝尊《經義考》謂此書就前儒成編,雜為鈔錄,而去其姓名。顧炎武在《日知錄》中稱胡廣等“僅取已成之書,抄謄一過。上欺朝廷,下誑士子”,“一時人士盡棄宋、元以來所傳之實學,上下相蒙”、“經學之廢,實自此始”。董楷、胡一桂、胡炳文篤守朱熹;董真卿則以程、朱為主,兼采眾家之說以補益之,所以比較賅備。胡廣等主要采以上四家之說,去其重復,匯編而成,又綴以諸儒之說百余家相參證,成《周易大全》。明初開科取士,五經皆主古注疏及宋儒,自《五經大全》、《四書大全》等頒行后,便盡棄注疏。所以,做為明代二百余年科舉考試的范本之一,此書在明代影響很大。有人認為,明儒經學其初之不取放軼,其后之不免固陋,均與此書頒行有關。有明殿刊本、《五經大全》本、明刊二十卷本、《四庫全書》本、高麗刊《五經四書大全》等版本。
胡廣(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號晃庵,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臣胡銓之后。明朝文學家,學者,官員。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狀元。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永樂十六年(1418年),胡廣去世,年四十九。贈禮部尚書,謚文穆。明朝文臣得謚號,自胡廣始。明仁宗即位后,加贈太子少師。胡廣留世著作有《胡文穆公雜著》、《胡文穆集》等。
【資料錄入】:丁不二
【初次點校】:訾翠芬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二十八冊經部二十二(文淵閣版)
《仲氏易》書籍介紹 國朝毛奇齡撰。奇齡一名甡,字大可,號秋晴,一曰初晴。又以郡望稱西河,蕭山人??滴跫何匆詮[監生召試博學鴻詞,授檢討。初,奇齡之兄錫齡邃於《易》...
[宋]魏了翁撰《周易要義》書籍介紹 〖周易要義〗十卷。宋魏了翁(1178—1237)撰。了翁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慶元進士,官至資政殿大學士,...
《周易傳注》七卷。清李塨(1659—1733)撰。塨字剛主,號怒谷,河南蠡縣人??滴跖e人,曾游學南北,與萬斯同交往,晚年授通政學士。師承顏元之學,時稱“顏李學派...
[宋]鄭汝諧撰《易翼傳》 [宋]鄭汝諧撰《易翼傳》書籍介紹 宋鄭汝諧撰。《周易》研究著作,二卷。一名《東谷先生易翼傳》、《東谷易翼傳》。宋程頤曾撰《易傳》,鄭汝...
[清]張烈撰《讀易日鈔》書籍介紹 [清]張烈撰《讀易日鈔》作者簡介 張烈,出生于公元一六二三年左右至一六八六年左右,字武承,順天大興人少聰穎,讀書目數行下。約生...
[宋]張浚撰《紫巖易傳》書籍介紹 〖紫巖易傳〗十卷。宋張浚(1097—1164)撰??W值逻h,號紫巖,四川綿竹人。徽宗時及進士第,建炎三年(1129)任知樞密院...
[清]張次仲撰《周易玩辭困學記》書籍介紹 〖周易玩辭困學記〗十五卷。明張次仲(1589—?)撰。次仲字元□,號侍軒,一號鈍庵,浙江海寧人。天啟元年(1621)舉...
學易記,元代李簡撰。《四庫全書》著錄。是書博采子夏《易傳》等64家解《易》之說,一一標示姓氏。其不注姓氏者,則為李簡之新意。撰寫體例大致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
《周易淺釋》四卷,清潘恩榘著。有弟子林光迪跋,敘其師大意,以彖多言象,而變在其中;爻多言變,而象在其中。爻無所不包,舊說一概進入身心政治上去,而遺卻許多道理,不...
《豐川易說》國朝王心敬撰。心敬字爾輯,鄠縣人。乾隆元年薦舉賢良方正,以老病不能赴京而罷。心敬受業於李容,而謹嚴不逮其師。所注諸經,大抵好為異論,《書》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