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原文】彖曰: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無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無妄者,實理自然之謂。程子曰:動以天為無妄,動以人欲則妄矣。無妄至誠,天之道也。天之化育,生生不窮,各正其性命,無妄也。人能合無妄之道,則與天地合其德矣。無妄有大亨之理,利貞。法無妄之道,利在貞正,失正則妄也。雖無邪心,茍不合正理,則妄乃邪心也。故有匪正則為過眚,不利有攸往也。夫妄與無妄,此天理人欲之所以別也。無反無側,天理也;淪於反側者,人欲也。無偏無黨者,天理也;倚於偏黨者,人欲也。動容周旋,循乎大中之矩者,天理也;出處語嘿,流於不中不正之私者,人欲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徇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此古之君子所以立必正方,聽必正容,言必正言,行必正行,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正己以正物。誠以正道得,則公理昭明,私意冺絶,成已成物,無所往而不利;正道失,則勝心橫發,作偽日拙,喪物喪已,無所往而可利也。仁,我所行也,不雜以兼愛之妄,則可以仁民,可以事親,不至於弊而使天下之無父。義,我所行也,不雜以為我之妄,則可以制事,可以立敬,不至於弊而使天下之無君。行乎禮而不失之妄,則以正君臣,以立父子,以定典章,以事宗廟,何有乎務華失實之眚?行乎智而不失之妄,則以別邪正,以辨是非,以周萬物,以濟萬變,何有乎術數機詐之眚?是妄與不妄之分,利與不利之判,觀諸正道之得失可知矣。
彖曰: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以卦變釋卦名也。自訟來者九,自二來居初,為卦之主。動而不妄,剛正為主於內,無妄之義也。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此以卦德、卦體而釋辭也。震主乎動,乾主乎健,動而剛健,則不屈於人欲,大亨以正之本也。五以剛中應二,二以中正應五,剛中而應,則不累於柔邪之偏,亦大亨以正之本也。此則稟乎天命之性者也。曰: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無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此因文義推卦辭之反說也。無妄至正理而止,過此以往則有過,是乃邪妄之動也。天命不祐,尚可行乎哉?此則悖乎天命之性者也。
白雲曰:動而健者,動以天,不以人也。止於無妄而不往,則天道常存。不止於無妄而有攸往者,是以人而滅天。故彖之意,以謂捨無妄而往者,又何之矣?此天命所以不祐也。
孟子曰:盡心知性則知天,存心養性以事天。知事天為天所祐,皆必與天合德也。此命字,與中庸天命之性,孟子曰命也,君子不謂性之義同。此聖人欲人之著誠去偽,而明其天也。
又曰:在理為正,在人為性,在天為命,一也。
楊氏曰:堯、舜之禪,湯、武之師,禹之治水,動以天也。子噲之遜,苻堅之師,鯀之治水,動以人也。
朱子曰:史記作無望,謂無所期望而有得焉,是箇不正望底卦。如人方病,忽勿藥而有喜,此卦其變為升卦,其象雷行天下,無妄動之象,其占大亨而利於正也。
【原文】象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隂陽相薄,雷行天下,震發生萬物,各正其性命,物物與之以無妄之理,而無一息之差,此造化無妄之用也。先王體之,對時育物,東作南訛之必以其序,朝作暮息之必以其天,使生靈之繁各有以遂其性,動植之微各有以全其生,對時育物,聖人無妄之用也。
洪氏曰:天不妄雷,雷不妄行,物不妄與,而後萬物育焉。非時之雷,其發為妄,物不與也。以已之茂對時之茂,以育物之茂,先王之無妄也。若無伐木,無覆巢,無取麛卵,無出罘罝,罔羅畢翳,凡順時而布令者皆是也。雷之動於仲春,萬物與之而驚蟄;雷之收於仲秋,萬物與之而閉藏,此雷之所以無妄也。對時育物,因其性而不為私焉。
【原文】初九:無妄往,吉。
【原文】象曰:無妄之往,得志也。
初九以剛實變柔,而為主於內中,誠不妄者也。當位而動,是以無妄而往,何所不吉?夫妄與無妄,每於動之中見之。喜怒哀樂之未發,則渾然天理之體,寂然天性之貞,智愚均具,初無吉兇之可言。喜怒哀樂之既發,則有是非,有公私,有中有不中,有妄無妄之所以分,而一吉一兇之所由判。今初九以無妄而往,吉者,動以誠也。行乎一身,則言忠信,行篤敬,禔身之吉也。行乎一家,則父子睦,兄弟和,齊家之吉也。行乎鄉黨,則長幼序,風俗美,隣里之吉也。行乎一國,則上下洽,紀綱正,輔世長民之吉也。此無妄之理,至誠之體也。以無妄而往者,至誠之用也。往而得吉,至誠之功也。
象曰:得志也。謂以無妄而往,無不得其志也。誠之於物,無不能動,以之修身則身正,以之治事則事得其理,以之臨人則人感而化,無所往而不得其志也。
楊氏曰:雷動於初而不妄,萬物一歲之盛福也。聖人動於初而不妄,萬民一世之盛福也。故伊尹戒太甲以慎厥初,召公戒成王以在厥初,高宗三年不言,威王三年不飛,何耶?非不動也,謹於初動也。是惟無動,動則志必得矣。無妄之往,一辭而有二義。彖辭所謂無妄之往,謂無妄之正,不可小過,無妄而後有所往,則過於正而入於妄,所以有眚也。象辭所謂無妄之往,則謂日用常行,舉無妄為以正道而行之,則事皆無妄,所以有吉也。
【原文】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原文】象曰:不耕穫,未富也。
六二柔順中正,誠德渾然,人偽不雜,因時順理,而無私意期望之心,故有不耕穫,不菑畬之象。言其無所為於前,無所冀於後,自然無不利也。以義言之,即聖人之無為而治,學者之不要人爵,而人爵從之,爻正所謂無妄之福也。夫天下之理,出於自然而然者,乃純乎天理,而不雜以人偽者也。道非求尊也,得其道則道自尊;德非求貴也,得其德則德自貴;仁非求榮也,得其仁則仁自榮。六二之不耕穫,不菑畬者,蓋利之獲,必耕於春,為其始也;穫於秋,期於終也。至誠無欲,則無所為,亦無所期也。菑於一歲,為於始也;畬於三歲,期於終也。至無欲,則無所為,亦無所期也。始終一致,意必兩忘,順理應物,焉往而不利?
象曰:未富也。謂不耕不穫,不菑不畬,其心未嘗在於求富也。此時此意,不識不知之時,無思無為之時,靜虛動直、純一無偽之時,以此真心而達諸功用,則位天地,育萬物,無不宜者,尚何行而不利乎?子思所謂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即此理也。
程氏曰:不耕而穫,不菑而畬,謂不首造其事,因其事理所當然也。
【原文】六三:無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原文】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六三柔不當位也,多兇之地,所謂匪正者也,故有災。然其災出於意料之外,或係之牛。行人有盜牛之得,而邑人受失牛之災,則其災豈不以妄而致乎?夫無妄而獲福,有妄而致禍,此理之常也。有妄而幸免,無妄而多艱,此時之變也。自其常而言之,舜德罔愆,則天申命用休;苖民不恭,則天必加罰;禹德克勤,則歷數歸;桀德既昏,則宗社亡。此福禍無不自已求之者。由其變而觀之,以原憲而貧,以季氏而富,以顔子而夭,盜跖而夀,其禍福又有不自已致之者。天道福善而禍淫,善者有時而不得福;鬼神禍盈而福謙,謙者有時而或罹禍?;虺鲮稓鈹抵m然,或出於時勢之適致。無妄之災,吾於六三何尤焉?嘗觀自古無妄之災,有如六三類者,不知其幾人也。鄭忽君國,本以嫡長而繼先君,非以妄而竊國也。而子突乃以庶孽歸鄭入櫟,以篡竊社稷。鄭突得歸,而鄭忽有失國之災,此猶行人得牛,而邑人有失牛之災也。譚子在春秋之世,未有大妄以危邦也。齊桓恃其甲兵之權,以滅其國,至使春秋書子,以見其無罪之由。是桓公得地,而譚子有失地之災。此猶行人得牛,而邑人有失牛之災也。無虧有齊,本以長嗣而先五子,非以妄而篡位也。而宋、曹、衛、邾,乃奉少而奪長。于甗之戰,無虧敗績。是孝公得位,而無虧有失位之災。此猶行人得牛,而邑人有失牛之災也。此所以為無妄之災也。聖人於此,見其可憫,而不見其可貶也。
象曰:邑人災也。亦惟申文辭以見其義耳。雖然,君子之無妄,吾事之當然也。一時之有災,外物之適然也。以不虞之禍,而自已其不妄之誠,非君子之道也。夏臺之囚,天心之享,窮通變於前,而湯之心未嘗變也。狄人之避,高山之荒,屈伸變於前,而太王之心未嘗變也。金石之歌,手足之啟,死生變於前,而曾子之心未嘗變也。君子唯當憂吾心之未能無妄,不憂吾身之未能無災也。
程氏曰:人之妄動,由有欲也。妄得之福,災亦隨之。妄得之得,失亦稱之。如或繋得牛,行人得之,以為有得,邑人失牛,乃是災也。借使邑人繋得馬,則行人失馬,乃是災也。有得則有失,不足為得也。人能知此,則不為妄動矣。行人邑人,但言有得則有失,非以為彼此也。
【原文】九四:可貞,無咎。
【原文】象曰:可貞無咎,固有之也。
九四陽剛乾體,下無應與,剛而無私,無妄者也。貞固守此,自無咎也。有固守之誠,則終無妄為之過。無妄之道,必慎終如始,然後能無過;必攸久無疆,然後能無過;必立不易方,然後能無過?;蚧桁段飸j,或流於習俗,或撓於事變者,不能無妄也。九四之可貞無咎,蓋不特守之於頃刻之間,而必守之於悠久之際也。
子曰:人皆曰予智,驅而納諸罟擭陷穽之中,而莫之避也。此以見人之鮮能無妄也。
又曰: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守也。此以見人之鮮能無息也。無妄而無息,其四之可貞而無咎歟?
象曰:固有之也。謂其固守此無妄之道,則無咎也。
童溪曰:是正也,非外鑠我者也,我固有之也。因其固有而不失之,此易之所予也。
楊氏曰:此回之擇乎中庸而不失,所以異於不能期月守者也。
潘氏曰:居大臣之位,有事則可正之,職之當然,何咎之有?委之不為,是失職也,烏得無妄?五勿藥而四可貞,君無為而臣有為也。
【原文】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原文】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
九五剛乾中正,以居尊位,下應六二柔順中正之臣,無妄之至也。如是而有疾,此是不期而有,但聽其自疾爾。久而自定,所以勿藥有喜而無疾也。有有妄之疾,有無望之疾。節宣不時,嗜慾不遏,飲食不節,寒暑不避,思慮不致,如是而疾者,有妄之疾也,不治則死耳。起居有常,酒色不親,耳目聰明,血氣和平,如是而偶疾,無妄之疾也,治者亦死耳。昔帝堯在上,九年之水亦得以病堯,是無妄之疾也。在帝堯無妄治之勞,而皇天眷命,其憂易失,此無妄之疾,勿藥有喜也。帝舜在上,三苖之梗猶得以病舜,是無妄之疾也。在帝舜無妄治之勞,而苖民格命,其憂遽亡,此無妄之疾,勿藥有喜也。象曰不可試也,謂及無妄復用藥以治之,是反為妄矣。不可試,謂不可少嘗也。雖然,此以無妄之世而言之也。若夫君非無妄之君,時非無妄之時,國政病於顛錯,風俗病於澆漓,民生病於彫困,則夫察國脈於隱微,植治體於正大,又醫國者所當察也。
潘氏曰:以天德居天位,動合天理,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雖有小小不順,久之自化,不必治也。疾猶勿藥,況無疾乎?
【原文】上九:無妄行,有眚,無攸利。
【原文】象曰:無妄之行,窮之災也。
上九居卦之終,無妄之極者也。極而復行,過於理也。過於理則妄矣,故上九而行,則有過眚而無所利矣。上九非有妄者也,但以其窮極而不可行爾。天下之理已至而復過,則天下之事有失而無得也。塗人欲趨邦畿之地,至邦畿而止,至邦畿而復往,則遠邦畿之地而迷其塗矣。黃鳥欲趨丘隅之地,至丘隅而止,至丘隅而復往,則離丘隅之地而失其所安矣。行無妄之道,至無妄之極而止,至其極而復行焉,則過於無妄之極而妄動之災矣。為人君止於仁,過此以往,則仁或流於姑息之害;為人臣止於敬,過此以往,則敬或陷於阿諛;為人子止於孝,過之者或有從令陷父之愆;為人父止於慈,過之者或有溺愛敗子之愆;與國人交止於信,過之者或有尾生喪身之禍。此無妄之行所以有眚而無攸利也。千鈞之重,加之銖兩而移;十丈之引,加之分毫而差;極至之理,加之一毫而過。此無妄之行所以有眚而無攸利歟。
象曰:窮之災也。謂無妄既極而復加進,則反入於妄,至於窮極而災也。
楊氏曰:居無妄之下,則貴進而動;處無妄之極,則貴靜而止。上九居無妄之極,復欲動而有行,其唐太宗高麗之師、明皇雲南之師歟?
周易衍義卷六
<經部,易類,周易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