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傳義附録卷首下,宋董楷撰
右繫辭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此河圖之數也。洛書蓋取龜象,故其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蔡元定曰:圖、書之象,自漢孔安國、劉歆,魏關朗子明,有宋康節先生、邵雍堯夫,皆謂如此。至劉牧始兩易其名,而諸家因之,故今復之,悉從其舊。啟蒙:孔安國云: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有數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劉歆云: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裏。關子明云:河圖之文,七前六後,八左九右;洛書之文,九前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右。邵子曰:圓者,星也。歷紀之數,其肈於此乎?
【歷法,合二始以定剛柔,二中以定律歷,二終以紀閏餘,是所謂歷紀也】。方者,土也。畫州井地之法,其放於此乎?
【州有九井九百畝,是所謂畫州井地也】。蓋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敘之而作範也。
問歷紀之數,註中二始、二中、二終之說。曰:註中三句,本唐歷志一行之說。二始者,一二也。一奇故為剛,二偶故為柔。二中者,五六也。五者十日,六者十二辰也。二終者,十與九也。閏餘之法,以十九歲為一章,故其言如此。然一章之數,似亦附會。當時姑借其說,以明十數之為河圖爾。又曰:二始者,一為陽始,二為隂始。二中者,五六。二終者,九十。五便是十干所起,六便是十二律所生。圓者,星也。圓者,河圖之數。言無?四角?其形便圓。或問:河圖無四隅之位,截然四正而方,而謂之圓,何也?曰:河圖既無四隅,則比之洛書,固亦為圓。
蔡西山曰:古今傳記,自孔安國、劉向父子、班固皆以為河圖授羲,洛書錫禹。關子明、邵康節皆以為十為河圖,九為洛書。蓋大傳既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洪範又明言天乃錫禹洪範九疇,而九宮之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正龜背之象也。唯劉牧意見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託言出於希夷,既與先儒舊說不合,又引大傳以為二者皆出於伏羲之世,其易置圖書並無明驗,但謂伏羲兼取圖書,則易範之數誠相表裏為可疑耳。其實天地之理一而已矣,雖時有今古先後之不同,而其理則不容有二也。故伏羲但據河圖以作易,則不必預見洛書而已逆與之合矣。大禹但據洛書以作範,則亦不必追考河圖而已暗與之符矣。其所以然者何哉?誠以此理之外無復它理故也。然不特此耳,律呂有五聲十二律,而其相乘之數究於六十日,名有十幹十二支,而其相乘之數亦究於六十二者,皆出於易之後,其起數又各不同,然與易之隂陽策數老少自相配合皆為六十者,無不若合符契也。
【凡易數三十六對二十四,三十二對四十八,皆六十也,以此知天地之數以六十為節】。下至運氣參同大一之屬,雖不足道,然亦無不相通,蓋自然之理也。假令今世復有圖書者出,其數亦必相符,可謂伏羲有取於今日而作易乎?大傳所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者,亦汎言聖人作易作範,其原皆出於天之意,如言以卜筮者尚其占,與莫大乎蓍龜之類,易之書豈有龜與卜之法乎?亦言其理無二而已耳。
○世傳一至九數者為河圖,一至十數者為洛書,正是反而置之,予於啓蒙辨之詳矣。近讀大戴禮明堂篇,言其制度有曰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鄭氏註云:法龜文也。得此一證,則漢人固以此九數者為洛書矣。又曰:夫以河圖洛書為不足信,自歐公以來已有此說,然終無奈顧命繫辭論語皆有是言,而諸儒所傳二圖之數雖有交互而無乖戾,順數逆推,縱橫曲直,皆有明法,不可得而破除也。至如河圖與易之天一至地十者,合而載天地五十有五之數,則固易之所自出也。洛書與洪範之初一至次九者,合而具九疇之數,則固洪範之所自出也。繫辭雖不言伏羲受河圖以作易,然所謂仰觀俯察,近取遠取,安知河圖非其中之一事邪?大抵聖人制作所由,初非一端,然其法?之規模,必有最親切處。如鴻荒之世,天地之閒,陰陽之氣,雖各有?然初未嘗有數也。至於河圖之出,然後五十有五之數,奇偶生成,粲然可見,此其所以深?聖人之獨智,又非汎然氣?之所可得而擬也。是以仰觀俯察,遠求近取,至此而後兩儀四?八卦之陰陽奇偶可得而言。雖繫辭所論聖人作易之由者非一,而不害其得此而後決也。
○河圖、洛書,竊以大傳之文詳之,河圖、洛書,蓋皆聖人所取以為八卦者,而九疇亦并出焉。今以其?觀之,則虛其中者,所以為易也;實其中者,所以為洪範也。其所以為易者,已見於前段矣;所以為洪範,則河圖九疇之象,洛書五行之數,有不可誣者,恐不得以其出於緯書而略之也。
啓蒙:或曰:河圖、洛書之法位與數,其所以不同,何也?曰: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其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曰:其皆以五居中者,何也?曰:凡數之始,一陰一陽而已矣。陽之?圓,圓者徑一而圍三;陰之?方,方者徑一而圍四。圍三者以一為一,故參其一陽而為三;圍四者以二為一,故兩其一陰而為二。是所謂參天兩地者也。三二之合,則為五矣。此河圖、洛書之數所以皆以五為中也。然河圖以生數為主,故其中之所以為五者,亦具五生數之?焉。其下一點,天一之?也;其上一點,地二之?也;其左一點,天三之 ?也;其右一點,地四之?也;其中一點,天五之?也。洛書以奇數為主,故其中之所以為五者,亦具五奇數之?焉。其下一點,亦天一之?也;其左一點,亦天三之?也;其中一點,亦天五之象也;其右一點,則天七之象也;其上一點,則天九之象也。其數與位皆三同而二異,蓋陽不可易而陰可易。成數雖陽,固亦生之陰也;
【成數雖陽,固亦生之陰者。如子者父之陰,臣者君之陰】曰中央之五,固為五數之象矣。然則其為數也,奈何?曰:以數言之,則通乎一圖,由內及外,固各有積實可紀之數矣。然河圖之一二三四各居其五,?本方之外,而六七八九十者,又各因五而得數,以附于其生數之外。洛書之一三七九亦各居其五,?本方之外,而二四六八者,又各因其類,以附于奇數之側。蓋中者為主,而外者為客;正者為君,而側者為臣,亦各有條而不紊也。曰:其多寡之不同,何也?曰:河圖主全,故極於十,而奇偶之位均,論其積實,然後見其偶贏而奇乏也。洛書主變,故極於九,而其位與實皆奇贏而偶乏也。必皆虛其中也,然後陰陽之數均於二十而無偏爾。曰:其序之不同,何也?曰:河圖以生出之次言之,則始下,次上,次左,次右,以復于中,而又始于下也。以運行之次言之,則始東,次南,次中,次西,次北,左旋一周,而又始于東也。其生數之在內者,則陽居下左,而陰居上右也。其成數之在外者,則陰居下左,而陽居上右也。洛書之次,其陽數則首北,次東,次中,次西,次南;其陰數則首西南,次東南,次西北,次東北也。合而言之,則首北,次西南,次東,次東南,次中,次西北,次西,次東北,而究于南也。其運行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復克水也。是亦各有說矣。曰:其七八九六之數不同,何也?曰:河圖六七八九既附於生數之外矣,此陰陽老少進退饒乏之正也。其九者,生數一三五之積也,故自北而東,自東而西,以成于四之外。其六者,生數二四之積也,故自南而西,自西而北,以成于一之外。七則九之自西而南者也,八則六之自北而東者也。此又陰陽、老少互藏其宅之變也。
【老陽之位一,老陰之位四。今河圖以老陽之九居乎四之外,而老陰之六卻居乎一之外,是老陰、老陽互藏其宅也。少陰之位二,少陽之位三。而河圖以少陰之八居乎三之外,少陽之七卻居乎二之外,是少陰、少陽互藏其宅也。又曰:一六共宗,一為老陽之位,六為老陰之數。四九為友,四為老陰之位,九為老陽之數。此固二老之合,然陽居陰位,陰居陽位,亦二老互藏其宅也。二七為朋,二為少陰之位,七為少陽之數。三八同道,三為少陽之位,八為少陰之數。此則二少之合,然亦陽居陰位,陰居陽位,亦二少互藏其宅也】。洛書之縱橫十五,而七八九六迭為消長。虛五分十,而一含九,二含八,三含七,四含六,則參伍錯綜,無適而不遇其合焉。此變化無窮之所以為妙也。曰:然則聖人之則之也奈何?曰:則河圖者虛其中,則洛書者緫其實也。河圖之虛五與十者,太極也。奇數二十,偶數二十者,兩儀也。以一二三四為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為乾、坤、離、坎,補四隅之空以為兌、震、巽、艮者,八卦也。
【以四象觀之,太陽之位居一而數則九,乾得其數而兌得其位,故乾為九而兌為一。少陰之位居二而數則八,離得其數而震得其位,故離為八而震為二。少陽之位居三而數則七,坎得其數而巽得其位,故坎為七而巽為三;太陰之位居四而數則六,坤得其數而艮得其位,故坤為六而艮為四。今析六七八九之合以為乾、坤、離、坎,而在四正之位;依一二三四之次以為震、兌、巽、艮,而補四隅之空也】。洛書之實。其一為五行,其二為五事,其三為八政,其四為五紀,其五為皇極,其六為三德,其七為稽疑,其八為庶徵,其九為福極,其位與數尤曉然矣。曰:洛書而虛其中五,則亦太極也;奇偶各居二十,則亦兩儀也;一二三四而含九八七六,縱橫十五而互為七八九六,則亦四象也;四方之正以為乾、坤、離、坎,四隅之偏以為兌、震、巽、艮,則亦八卦也。河圖之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則固洪範之五行;而五十五者,又九疇之子目也。是則洛書固可以為易,而河圖亦可以為範矣。又安知圖之不為書,書之不為圖也邪?曰:是其時雖有先後,數雖有多寡,然其為理則一而已。但易乃伏羲之所先得乎圖,而初無所待於書;範則大禹之所獨得乎書,而未必追攷於圖爾。且以河圖而虛十,則洛書四十有五之數也;虛五,則大衍五十之數也;積五與十,則洛書縱橫十五之數也;以五乘十,以十乘五,則又皆大衍之數也。洛書之五又自含五而得十,而通為大衍之數矣;積五與十則得十五,而通為河圖之數矣。茍明乎此,則橫斜曲直無所不通,而河圖、洛書又豈有先後彼此之閒哉!
○河圖四面,太陽居一而連九,少陰居二而連八,少陽居三而連七,太陰居四而連六,數與位合為十也。洛書之位,一與九對,二與八對,三與七對,四與六對,亦與河圖不異。
○河圖七八連於左,九六連於右,皆為十五。生數一三五連於左為九,二四連於右為六,九六之合亦為十五,五與十相守於中亦為十五。洛書縱橫數之皆十五,互為七八九六。
○問河圖自五之外,便成六七八九十。曰:皆從五過,則一對五而成六,二對五而成七,三對五而成八,四對五而成九。到末梢,五又撞著箇五,五便成十。
○天地生數,到五便住。每一二三四遇著每五,便成六七八九,五卻自對五成十。所謂一與六共宗,二與七為朋者,蓋是每一在五下,便有每六?數;二在五邊,便有每七?數。三四皆然。
○古人做易,其巧不可言。太陽數九,少陰數八,少陽數七,太陰數六。初亦不知其數如何恁地,元來只是十數。太陽居一,除了本身,便是九箇;少陰居二,除了本身,便是八箇;少陽居三,除了本身,便是七箇;太陰居四,除了本身,便是六箇。這處都不曾有人見得。
○問:先生說:老陽少陰,少陽老陰,除了本身一二三四,便是九八七六之數。今觀啓蒙陽進陰退之說,也是如此。曰:它進退亦是如此,不是人去強教它進退。但是以十言之,則如前說,大故分曉;若以十五言之,則九便對六,七便對八。曉得時,這物事也好則劇。
○董銖問:河圖之數,不過一奇一偶相錯而已。故太陽之位即太陰之數,太陰之位即太陽之數,少陰之位即少陽之數,少陽之位即少陰之數。見其迭陰迭陽,陰陽相錯,所以為生成也。天五地十居中者,地十亦天五之成數。蓋一二三四巳含六七八九,以五乘之故也,蓋數不過五也。洛書之數,因一二三四以對九八七六,其數亦不過十。蓋太陽占第一位,已含太陽之數;少陰占第二位,已含少陰之數;少陽占第三位,已含少陽之數;太陰占第四位,已含太陰之數。雖其陰陽各自為數,然五數居中,太陽得五而成六,少陰得五而成七,少陽得五而成八,太陰得五而成九,則與河圖一陰一陽相錯而為生成之數者,亦無以異也。啓蒙言其數與位皆三同而二異。三同謂一三五,二異謂河圖之二在洛書則為九,河圖之四在洛書則為七也。蓋一三五,陽也;二四,陰也。陽不可易而陰可易,陽全陰半,陰常從陽也。然七九特成數之陽,所以成二四生數之陰,則雖陽而實陰,雖易而實未嘗易也。先生曰:所論甚當。河圖相錯之說尤佳。
○問:看河圖上,此數控定了。曰:天地只是不會說,倩它聖人出來說。若天地自會說話,想更說得好在。如河圖洛書,便是天地畫出。?
○謂甘叔懷曰:曾看河圖洛書數否?無事時好看,且得自家心流轉得動。
右繫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說卦傳曰:易,逆數也。邵子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時之比也。後六十四卦次序放此。
問: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答云:此太極卻是為畫卦說。當未畫卦前,太極只是一箇渾淪?道理,裏面包含陰陽、剛柔、奇偶,無所不有。及畫一奇一偶,是生兩儀。再於一奇畫上加一奇,此是陽中之陽;又於一奇畫上加一偶,此是陽中之陰;又於一偶上加一奇,此是陰中之陽;又於一偶上加一偶,此是陰中之陰,是謂四象。所謂八卦者,一象上有兩卦,每象各添一奇一偶,便是八卦。嘗聞朋友說:一為儀,二為象,三為卦。四象如春夏秋冬,金木水火,東西南北,無不可推矣。
○黑白之位,本非古法,但今欲易曉,且為此以寓之耳。後六十四卦次序放此。
右說卦傳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邵子曰: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後六十四卦方位倣此。
啓蒙邵子曰:乾、坤縱而六子橫,易之本也。
○又曰:震始交陰而陽生,巽始消陽而陰生。兌,陽長也;艮,陰長也。震、兌,在天之陰也;巽、艮,在地之陽也。故震、兌上陰而下陽,巽、艮上陽而下陰。天以始生言之,故陰上而陽下,交泰之義也;地以既成言之,故陽上而陰下,尊卑之位也。乾、坤定上下之位,坎、離列左右之門,天地之所闔闢,日月之所出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莫不由乎此矣。
【此條是說圓圖。震與坤接,是震始交陰而一陽生也;巽與乾接,是巽始消陽而一陰生也】。
○又曰:此一節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錯者,明交相錯而成六十四也。數往者順,若順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巳生之卦也,故云數往也。知來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來也。夫易之數由逆而成矣。此一節直解圖意,若逆知四時之謂也。
【以橫圖觀之,有乾一而後有兌二,冇兌二而後有離三,有離三而後有震四,有震四而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亦以次而生焉,此易之所以成也。而圓圖之左方,自震之初為冬至,離、兌之中為春分,以至於乾之末為夏至焉,皆進而得其已生之卦,猶自今日而追數昨日也,故曰數往者順。其右方,自巽之初為夏至,坎、艮之中為秋分,以至于坤之末而交冬至焉。皆進而得其未生之卦,猶自今日而逆計來日也,故曰知來者逆。然本易之所以成,則其先後始終,如橫圖及圓圖右方之序而已,故曰易逆數也】。
○所問先天圖曲折,細詳圖意,若自乾一橫排至坤八,此則全是自然。故說卦云:易逆數也。
【皆自巳生以得未生之卦】。若如圓圖,則須如北方見陰陽消長次第。
【震一陽,離、兌二陽,乾三陽,巽一陰,坎、艮二陰,坤三陰】。雖自稍涉安排,然亦莫非自然之理。自冬至、夏至為順,蓋與前逆數者相反。
【皆自未生而反得巳生之卦】。自夏至、冬至為逆,蓋與前逆數者同其左右,與今天文說左右不同。蓋從中而分其初,若有左右之勢爾。
【自北而東為左,自南而西為右】。
○易逆數也,以康節說方可通。但方圖則一向皆逆,若以圓圖看,又只一半逆,不知如何?
○蔡西山曰:其法自子中至午中為陽,初四爻皆陽中;前二爻皆陰,後二爻皆陽;上一爻為陰,二爻為陽;三爻為陰,四爻為陽。自午中至子中為陰,初四爻皆陰中;前二爻為陽,後二爻為陰;上一爻為陽,二爻為陰;三爻為陽,四爻為陰。在陽中上二爻,則先陰而後陽,陽生於陰也;在陰中上二爻,則先陽而後陰,陰生於陽也。其序始震終坤者,以陰陽消息為數也。
<經部,易類,周易傳義附錄,卷首下>
右前八卦次序圖,即繫辭傳所謂八卦成列者,此圖即其所謂因而重之者也。故下三畫即前圖之八卦,上三畫則各以其序重之,而下卦因亦各衍而為八也。若逐爻漸生,則邵子所謂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者,尤見法象自然之妙也。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竊謂此一節,乃孔子?明伏羲畫卦自然之形體次第,最為切要。古今說者,惟康節、明道二先生為能知之。故康節之言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猶根之有榦,榦之有枝,愈大則愈少,愈細則愈繁。而明道先生以為加一倍法,其?明孔子之言,又可謂最切要矣。蓋以河圖、洛書論之,太極者,虛中之象也;兩儀者,陰陽奇偶之象也。四象者,河圖之一合六,二合七,三合八,四合九;洛書之一含九,二含八,三含七,四含六也。八卦者,河圖四實四虛之數,洛書四正四隅之位也。以卦畫言之,太極者,象數未形之全體也;兩儀者,為陽而為陰,陽數一而陰數二也。四象者,陽之上生一陽則為,而謂之太陽;生一陰則為,而謂之少陰。陰之上生一陽則為,而謂之少陽;生一陰則為,而謂之太陰也。四象既立,則太陽居一而含九,少陰居二而含八,少陽居三而含七,太陰居四而含六,此六、七、八、九之數所由定也。八卦者,太陽之上生一陽則為?,而名乾;生一陰則為?,而名兌。少陰之上生一陽則為?,而名離;生一陰則為?,而名震。少陽之上生一陽則為?,而名巽;生一陰則為?,而名坎。太陰之上生一陽則為?,而名艮;生一陰則為?,而名坤??倒澫忍熘f,所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次六、艮七、坤八者,蓋謂此也。至於八卦之上,又各生一陰一陽,則為四畫者十有六。經雖無文,而康節所謂八分為十六者,此也。四畫之上,又各生一陰一陽,則為五畫者三十有二。經雖無文,而康節所謂十六分為三十二者,此也。五畫之上,又各生一陰一陽,則為六畫之卦六十有四。而八卦相重,又各得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次,其在圖可見矣。
○天地之間,莫非太極陰陽之妙。聖人仰觀俯察,遠求近取,固有超然而默契於心矣。故自兩儀未分,渾然太極,而兩儀、四象、六十四卦之理巳燦然於其中。太極分而兩儀,則太極固太極,兩儀固兩儀也。兩儀分而四象,則兩儀又為太極,而四象又為兩儀矣。自是而推,四而八,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於有百千萬億之無窮。雖見於模畫,若有先後,而出於人為,然其巳定之形,已成之勢,固已具於渾然之中,而不容毫髪思慮作為於其間也。
○要見得聖人作易根原直截分明,不如且看卷首橫圖。自始初止有兩畫時,漸次看起,以至生滿六畫之後,其先後多寡既有次第,而位置分明,不費辭說。於此看得,方見六十四卦全是天理自然挨排出來。聖人只是見得分明,便只依本畫出,元不曾用一毫智力添助。
○重卦之由,不但伊川先生之說如此,蓋大傳亦云八卦成列,因而重之矣。但八卦所以成列,乃是從太極、兩儀、四象漸次生出,以至於此。畫成之後,方見其三才之象。非聖人因見三才,遂以巳意思惟,而連畫三爻以象之也。因而重之,亦是因八卦之已成,各就上面節次生出。若旋生逐爻,則更加三變,方成六十四卦。若併生全卦,則只用一變,便成六十四卦。雖有遲速之不同,然皆自然漸次生出,各有行列次第。畫成之後,然後見其可以盡天下之變。不是聖人見下三爻不足以盡天下之變,然後別生計較,又并畫上三爻以盡之也。此等皆是作易妙處。方其畫時,雖是聖人,亦不自知裏面有許多巧妙奇特,直是要人細心體認,不可草草立說也。
○或疑四爻五爻者,無所主名。一畫為儀,二畫為象,三畫為卦,則八卦備矣。此上若旋次各加陰陽一畫,則積至三重,再成八卦者,八方有六十四卦之名。若徑以八卦徧加乎一卦之上,則亦如其位而得名焉。方其四畫之時,未成外卦,故不得而名之耳。又曰:第四畫者,以八卦為太極,而復生之兩儀也。第五畫者,八卦之四象也。第六畫者,八卦之八卦也。
○諸儒談易謾紛紛,只見繁枝不見根。觀象徒勞推互體,玩辭亦是逞空言。須知一本能雙榦,始信千兒與萬孫。喫緊包羲為人意,悠悠千古向誰論。
<經部,易類,周易傳義附錄,卷首下>
右伏羲四圖,其說皆出於邵氏。蓋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脩伯長,伯長得之華山希夷先生陳摶圖南者,所謂先天之學也。此圖圓布者,乾盡午中,坤盡子中,離盡卯中,坎盡酉中。陽生於子中,極於午中;陰生於午中,極於子中。其陽在南,其陰在北。方布者,乾始於西北,坤盡於東南。其陽在北,其陰在南。此二者,陰陽對待之數。圓於外者為陽,方於中者為陰。圓者動而為天,方者靜而為地者也。
邵子曰:太極既分,兩儀立矣。
【此下四節通論伏羲六十四卦圓圖。此一節以第一爻而言。左一奇為陽,右一偶為陰,所謂兩儀者也。今此一奇為左三十二卦之初爻,一偶為右三十二卦之初爻,乃以累變而分,非本即有此六十四段也。後放此】。陽上交於陰,陰下交於陽,而四象生矣。
【此一節以第一爻生第二爻而言也。陽下之半上交於陰上之半,則生陰中第二爻之一奇一偶,而為少陽太陰矣。陰上之半下交於陽下之半,則生陽中第二爻之一奇一偶,而為太陽少陰矣。所謂兩儀生四象者也。太陽一奇,今分為左上十六卦之第二爻。少陰一偶,今分為左下十六卦之第二爻。少陽太陰,其分放此,而初爻之二亦分為四矣】。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於柔,柔交於剛,而生地之四?。
【此一節以第二爻生第三爻言也。陽謂太陽,陰謂太陰,剛謂少陽,柔謂少陰。太陽之下半交於太陰之上半,則生太陰中第三爻之一奇一偶,而為艮為坤矣。太陰之上半交於太陽之下半,則生太陽中第三爻之一奇一偶,而為乾為兌矣。少陽之上半交於少陰之下半,則生少陰中第三爻之一奇一偶,而為離為震矣。少陰之下半交於少陽之上半,則生少陽中第三爻之一奇一偶,而為巽、為坎矣。此所謂四象生八卦也。乾一奇,今分為八卦之第三爻;坤一偶,今分為八卦之第三爻。餘皆放此。而初爻、二爻之四,今又分而為八矣。乾、兌、艮、坤生於二太,故為天之四象;離、震、巽、坎生於二少,故為地之四象】。八卦相錯,而後萬物生焉。
【一卦之上,各加八卦以相間錯,則六十四卦成矣。然第三爻之相交,則生第四爻之一奇一偶,於是一奇一偶各為四卦之第四爻,而下三爻亦分為十六矣。第四爻又相交,則生第五爻之一奇一偶,於是一奇一偶各為二卦之第五爻,而下四爻亦分而為三十二矣。第五爻又相交,則生第六爻之一奇一偶,則一奇一偶各為一卦之第六爻,而下五爻亦分而為六十四矣。蓋八卦相乘為六十四,而自三畫以上,三加一倍,以至六畫,則三畫者亦加一倍,而卦體橫分亦為六十四矣。二數殊塗,不約而會,如合符節,不差毫釐,正是易之妙處】。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猶根之有榦,榦之有枝,愈大則愈少,愈細則愈繁。是故乾以分之,坤以翕之,震以長之,巽以消之。長則分,分則消,消則翕也。乾、坤,定位也;震、巽,一交也;兌、離、坎、艮,再交也。故震陽少而陰尚多也,巽陰少而陽尚多也,兌、離陽浸多也,坎、艮陰浸多也。
○蔡氏曰:邵子經世衍易圖,一動一靜之間者,易所謂太極也;動靜者,易所謂兩儀也;陰陽剛柔者,易所謂四象也;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少剛、少柔、太剛、太柔者,易所謂八卦也。又曰:動者為天,天有陰陽,
【陽者動之始,陰者動之極】。陰陽之中又各有陰陽,故有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太陽為日
【乾】,太陰為月
【兌】,少陽為星
【離】,少陰為辰
【震】,是為天之四象。靜者為地,地有柔剛,
【;柔者靜之始,剛者靜之極】。剛柔之中又有剛柔,故有太剛、太柔、少剛、少柔。太柔為水
【坤】,太剛為火
【艮】,少柔為土
【坎】,少剛為石
【巽】,是為地之四象。
按邵子以乾、兌、離、震分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為天之四象,以巽、坎、艮、坤分少剛、少柔、太剛、太柔為地之四象,蔡氏之說是也。朱子以乾、兌、艮、坤分陰陽為天之四象,以離、震、巽、坎分剛柔為地之四象,又別是一說,姑並録以俟知者。
○邵子曰:無極之前,陰含陽也;有象之後,陽分陰也。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父,故母孕長男而為復,父生長女而為姤,是以陽起於復而陰起於姤也。
【邵子自圖上說循環之意,自姤至坤是陰含陽,自復至乾是陽分陰。坤、復之間乃無極,自坤反姤是無極之前】。又曰:乾四十八而四分之一分為陰所尅也,坤四十八而四分之一分為所尅之陽也,故乾得三十六而坤得十二也。
【兌、離以下更思之。兌、離二十八陽、二十陰,震二十陽、二十八陰,艮、坎二十八陰、二十陽,巽二十陰、二十八陽】。又曰:陽在陰中陽逆行,陰在陽中陰逆行,陽在陽中、陰在陰中則皆順行。此真至之理,按圖可見之矣。
【圖左屬陽,右屬陰。自震一陽、離兌二陽、乾三陽為陽在陽中順行,自巽一陰、坎艮二陰、坤三陰為陰在陰中順行,坤無陽、艮坎一陽、巽二陽為陽在陰中逆行,乾無陰、兌離一陰、震二陰為陰在陽中遂行】。又曰:復至乾凡百一十有二陽,姤至坤凡八十陽,姤至坤凡百一十有二陰,復至乾凡八十陰。又曰:坎、離,陰陽之限也。故離當寅,坎當申,而數常踰之者,陰陽之溢也。然用數不過乎中也。
【此更宜思。離當卯,坎當酉,但以坤為子半可見矣。
蔡氏曰:此一節論陰陽往來,皆以馴致。以坎、離言,離中當卯,坎中當酉。然離之生巳起於寅震中,坎之生巳起於申巽中,故謂離當寅,坎當申也。坤當子半,乾當午半,即離卯坎酉之謂也】。
易訓變易,又訓交易,是博易之義,觀先天圖便可見。東邊一畫陰,便對西邊一畫陽。蓋東一邊本皆是陽,西一邊本皆是陰。東邊陰畫本皆是自西邊來,西邊陽畫都是自東邊來。姤在西,是東邊五畫陽過來;復在東,是西邊五畫陰過來,互相博易而成。易之變雖多般,然此是第一變。又曰: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兩邊交易,各各相對。其實非此往彼來,只是其象如此。然聖人當初亦不恁地思量,只是畫一箇陰,畫一箇陽,每箇便生兩箇。就一箇陽上又生一箇陽,一箇陰;就一箇陰上又生一箇陰,一箇陽。只管恁地去,自一為二,二為四,四為八,八為十六,十六為三十二,三十二為六十四。既成,便如此齊整,皆是天地本然之妙元如此,但略假聖人手畫出來。
○問:先天圖有自然之象數,伏羲當初亦知其然否?曰:也不見得如何,但直圖據見在。?畫較自然。圓圖便是就這中間抝做兩截,恁地轉來底是奇,恁地轉去底是偶。有些造作,不甚依它元初畫底。伏羲當初也只見太極下面有箇陰陽,便知得一生二,二又生四,四又生八。恁地推去,做成這物事,不覺成來卻如此齊整。
○答葉永卿曰:先天之說,昨已報商伯矣。此須先將六十四卦作一橫圖,則震、巽、復、姤正在中間。先自震、復郤行以至於乾,乃自巽、姤而順行以至於坤,便成圓圖。而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昏且皆有次第,此作圖之大指也。又左方百九十二爻本皆陽,右方百九十二爻本皆陰,乃以對望交相博易而成此圖。若不從中起以向兩端,而但從頭至尾,則此等類皆不可通矣。試用此意推之,當自見得也。
○先天乃伏羲本圖,非康節所自作。雖無言語,而所該甚廣。凡今易中一字一義,無不自其中流出者。
○問:邵子曰:圖雖無文,吾終日言之,不離乎是。何也?曰:先天圖今所寫者,是以一歲之運言之。若大而古今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亦只是這圈子;小而一日十二時,亦只是這圈子,都從復上推起去。又曰:以月言之,自坤而震,月之始生,初三日也;至兌,則月之上弦,初八日也;至乾,則月之望,十五日也;至巽,則月之始虧,十八日也;至艮,則月之下弦,二十三日也;至坤,則月之晦,三十日也。又曰:一日有一日之運,一歲有一歲之運。大而天地之終始,小而人物之生死,遠而古今之世變,皆不外乎此,只是一箇盈虛消息之理。如納甲法,乾納甲壬,坤納乙癸,離納巳,坎納戊,巽納辛,震納庚,兌納丁,艮納丙,亦是此。邵子大易吟曰:天地定位,否泰反類。山澤通氣,損咸見義。風雷相薄,恒益起意。水火相射,既濟未濟。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盪為六十四。
【康節天地定位,否泰反類詩八句,是說方圖中兩交股底。且如西北角乾,東南角坤,是天地定位,便對東北角泰,西南角否。次乾是兌,次坤是艮,便對次否之咸,次泰之損。後四卦亦如是,共十六卦。又曰:方圖自西北之東南,便是自乾以之坤;自東北之西南,便是由泰以之否。其間有咸恒損益既濟未濟,所以又於此八卦見義。蓋為是自兩角尖射上與乾坤相對,不知怎生恁地巧
○愚因邵子大易吟欲以方圖分作四層看,其第一層乾坤否泰四卦,所謂天地定位,否泰反類也。然以周圍二十八卦橫直觀之,皆乾一坤八之卦,此見天地定位之不可易也。其第二層四隅兌艮咸損四卦,所謂山澤通氣,損咸見義也。然以周圍二十卦橫直觀之,亦皆兌二艮七之卦,此見山澤通氣之象也。其第三層四隅為坎離既濟未濟四卦,所謂水火相射,既濟未濟是也。然以周圍十二卦橫直觀之,亦皆離三坎六之卦,此足以見水火不相射之象也。其最裏一層為震巽恒益四卦,所謂風雷相薄,恒益起意,其象亦可見矣。以此言之,邵子之詩曉然足以見先天法象自然之妙】。
問:邵子曰:先天,學星法也。圖皆從中起,萬化萬事生于心。何也?曰:其中白處,便是太極;三十二陰、三十二陽,便是兩儀;十六陰、十六陽?便是四象;八陰、八陽?便是八卦。又曰:萬物萬化皆從這裏流出,是心法皆從中起也。
○問:先天圖與太極圖不同,如何?曰:中間虛者,便是太極,它圖說從中起。今不合方圖在中間塞卻,待取出放外。它兩邊生者,即是陰根陽,陽根陰。這箇有對,從中出者無對。
○問:先天圖如何移出方圖在下?曰:是熹挑出。
<經部,易類,周易傳義附錄,卷首下>
啓蒙:今按:坤求於乾,得其初九而為震,故曰一索而得男。乾求於坤,得其初六而為巽,故曰一索而得女。坤再求而得乾之九二以為坎,故曰再索而得男。乾再求而得坤之六二以為離,故曰再索而得女。坤三求而得乾之九三以為艮,故曰三索而得男。乾三求而得坤之六三以為兌,故曰三索而得女。凡此數節,皆文王觀於已成之卦,而推其未明之象以為說,卲子所謂後天之學,入用之位者也。
邵子曰:此文王八卦,乃入用之地,後天之學也。
啓蒙邵子曰: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為泰,坎、離交而為既濟也。乾生於子,坤生於午,坎終於寅,離終於申,以應天之時也。置乾於西北,退坤於西南,長子用事而長女代母,坎、離得位而兌、艮為偶,以應地之方也。王者之法,其盡於是矣。
【此言文王改易伏羲卦圖之意也,蓋自乾】。
【南坤北而交,則乾北坤南而為泰矣。自離東坎西而交,則離西坎東而為既濟矣。乾坤之交者,自其所巳成,而反其所由生也。故再變,則乾退乎西北,坤退乎西南也。坎離之變者,東自上而西,西自下而東也。故乾坤既退,則離得乾位,而坎得坤位也。震用事者,?生於東方。巽代母者,長養於東南也】。又曰:易者,一陰一陽之謂也。震兌,始交者也,故當朝夕之位。坎離,交之極者也,故當子午之位。巽艮不交,而陰陽猶雜也,故當用中之偏。乾坤,純陽純陰也,故當不用之位也。
蔡西山曰:邵子易者,一陰一陽之謂。此一節論陰陽,以易位為交。陽本在上,陰本在下,艮一陽在上,巽一陰在下,故云不交。震一陽在下,兌一陰在上,故為始交??碴栐谥校x陰在中,故為交之極。春陽之始,故震居之。秋陰之始,故兌居之。夏陽極陰生,故離居之。冬陰極陽生,故坎居之。艮一陽二陰,巽二陽一陰,猶有用。乾純陽,坤純陰,不為用。東方為陽主用,西方為陰不用,故乾、坤居西隅,艮、巽居東隅也。乾、艮為陽,坤、巽為陰,北為地之陽,南為地之陰,故乾、艮居北隅,而巽、坤居南隅也。
又曰:兌、離、巽,得陽之多者也;艮、坎、震,得陰之多者也。是以為天地用也。乾極陽,坤極陰,是以不用也。又曰:震、兌橫而六卦縱,易之用也。
嘗攷此圖,而更為之說曰:震東兌西者,陽主進,故以長為先而位乎左;陰主退,故以少為貴而位乎右也??脖闭?,進之中也;離南者,退之中也。男北而女南者,互藏其宅也。四者皆當四方之正位,而為用事之卦,然震、兌始而坎、離終,震、兌輕而坎、離重也。乾西北、坤西南者,父母既老,而退居不用之地也,然母親而父尊,故坤猶半用,而乾全不用也。艮東北、巽東南者,少男進之後,而長女退之先,故亦皆不用也,然男未就傳,女將有行,故巽稍向用,而艮全未用也。四者皆居四隅不正之位,然居東者未用,而居西者不復用也。故下文歷舉六子,而不數乾、坤。至其水、火、雷、風、山、澤之相偶,則又用伏羲卦云。
答袁機仲曰:來諭謂冬春為陽,夏秋為陰。以文王八卦論之,則自西北之乾以至東方之震,皆父與三男之位也;自東南之巽以至西方之兌,皆母與三女之位也。故坤、蹇、解卦之彖辭,皆以東北為陽方,西南為陰方。然則謂冬春為陽,夏秋為陰,亦是一說。但說卦又以乾為西北,則陰有不盡乎西;以巽為東南,則陽有不盡乎東。此亦以來書之說推之,而說卦之文適與彖辭相為表裏,亦可以見此圖之出於文王也。但此自是一說,與它說十二卦之類各不相通耳。
○問:文王八卦之位如何?先生曰:康節說伏羲八卦,乾位本在南,坤位本在北。文王重易時,更定此位,其說甚長,大槩近於附會穿鑿,故不曾深留意。然說卦所說卦位,竟不能使人曉然,然且當闕之,不必強通也。
據邵氏說,先天者,伏羲所畫之易也;後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無文字,只有一圖以寓其象數,而天地萬物之理、陰陽始終之變具焉。文王之易,即今之周易,而孔子所為作傳者是也??鬃蛹纫蛭耐踔滓宰鱾?,則其所論固當專以文王之易為主,然不推本伏羲始畫之易,只從中半說起,不識向上根原矣。故十翼之中,如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而天、地、山、澤、雷、風、水、火之類,皆本伏羲畫卦之意。而今新書原卦畫一篇,亦分兩儀,伏羲在前,文王在後。必欲知聖人作易之本,則當攷伏羲之畫;若只欲知今易書文義,則但求文王之經、孔子之傳足矣。兩者初不相妨,而亦不可以相雜也。
○蓋自初未有畫時,說到六畫滿處者,邵子所謂先天之學也。卦成之後,各因一義推說,邵子所謂後天之學也。今如所引繋辭、說卦三才六位之說,即所謂後天者也。先天、後天既各自為一義,而後天說中取義又多不同,彼此自不相妨,不可執一而廢百也。
○蔡西山曰:伏羲八卦是數之自然,文王八卦乃是見之於用?;蛑^先天乃模寫天地所以然,純乎天理者也;後天乃整頓天地所當然,天地參以人事。此意固好,然先天豈非人事,後天亦是天理之自然,顧有明體致用之不同,二者不可相無。故夫子釋帝出乎震一章,又以先天說六子之用也。邵子以帝出乎震為文王所定,今觀連山首艮,以萬物成終成始,恐古亦有此矣。
楷謹按:易圖諸說,其詳巳見於先生所著啓蒙一書,學者所當潛心,更不附錄于此。
【彖傳或以卦變為說,今作此圖以明之。蓋易中之一義,非畫卦作易之本指也】。
凡一陰一陽之卦各六,皆自復、姤而來,
【;五陰五陽,卦同圖異】。
?頤?屯?震?明夷?臨
?蒙?坎?解?升
?艮?蹇?小過
?晉?萃
?觀
?大過?鼎?巽?訟?遯
?革?離?家人?無妄
?兊?睽?中孚
?需?大畜
?大壯
凡三陰三陽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來
?損?節?歸妹?泰
?賁?既濟?豐
?噬嗑?隨
?益
?蠱?井?恒
?未濟?困
?渙
?旅?咸
?漸
?否
?咸?旅?漸?否
?困?未濟?渙
?井?蠱
?恒
?隨?噬嗑?益
?既濟?賁
?豐
?節?損
?歸妹
?泰
凡四陰四陽之卦各十有五,皆自大壯、觀而來。
【二陰二陽圖巳見前】。
?大畜?需?大壯
?睽?兊
?中孚
?離?革
?家人
?無妄
?鼎?大過
?巽
?訟
?遯
?萃?晉?觀
?蹇?艮
?小過
?坎?蒙
?解
?升
?屯?頤
?震
?明夷
?臨
凡五陰五陽之卦各六,皆自夬、剝而來。
【一陰一陽圖已見前】。
?大有?夬
?小畜
?履
?同人
?姤
?比?剝
?豫
?謙
?師
?復
右易之圖九: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自伏羲以上,皆無文字,只有圖畫,最宜深玩,可見作易本原精微之意。文王以下,方有文字,即今之周易。然讀者亦宜各就本文消息,不可便以孔子之說為文王之說也。
問:近略考卦變,以彖辭考之。說卦變者凡九卦,蓋言成卦之由。凡彖辭不取成卦之由,則不言所變之爻。程子專以乾坤言變卦,然只是上下兩體皆變者可通,若只一體變者則不通。兩體變者凡七卦,隨蠱賁咸恒漸渙是也。一體變者兩卦,訟無妄是也。七卦中取剛來下柔、剛上柔下之類者可通。至一體變者,則以來為自外來,故說得有礙。大凡卦變,須觀兩體上下為變,方知其所由以成之卦。先生曰:便是此處說得有礙。且《程傳》賁卦所云,豈有乾坤重而為泰,又自泰而變為賁之理?若其說果然,則所謂乾坤變而為六子,八卦重而為六十四,皆由乾坤而變者,其說不得而通矣。蓋有則俱有,自一畫而二,二而四,四而八,而八卦成;八而有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而重卦備。故有八卦,則有六十四矣。此康節所謂先天者也。若震一索而得男以下,乃是已有此卦了,就此卦生出此義,皆所謂後天之學。今所謂卦變者,亦是有卦之後,聖人見得有此象,故?於彖辭,安得謂之乾坤重而為是卦,則更不可變而為它卦邪?若論先天一卦,亦無既畫之後,乾一、兌二、離三、震四,至坤居末,又安有乾坤變而為六子之理?凡今易中所言,皆是後天之易耳。以此見得康節先天後天之說,最為有功。
○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者,伏羲畫卦之法也。說卦天地定位至坤以藏之,以見伏羲所畫八卦之位也。帝出乎震以下文王,即伏羲已成之卦而推其義類之辭也。如卦變圖剛來柔進之類,亦是就卦已成後用意推說,以此為自彼卦而來耳,非真先有彼卦而後方有此卦也。古註說賁卦自泰卦而來,先儒非之,以為乾、坤合而為泰,豈有泰復變為賁之理?殊不知若論伏羲畫卦,則六十四卦一時俱了,雖乾、坤亦無能生諸卦之理。若如文王、孔子之說,則縱橫曲直,反覆相生,無所不可。要在看得活絡,無所拘泥,則無不通耳。
○伊川不取卦變之說,至柔來而文剛,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諸處皆牽彊說了。王輔嗣卦變又變得不自然。某之說卻覺得有自然氣象,只是換了一爻,非是聖人合下作卦如此。自是卦成了,自然有此象。
○漢上易卦變只變到三爻而止,於卦辭多不通處,某更推盡去方通。如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只是初剛自訟二移下來;晉柔進而上行,只是五柔自觀四挨上去。此等類,按漢上卦變則通不得。
○卦有兩樣生:有從兩儀、四象加倍生來底;有卦中互換,自生一卦底?;Q成卦,不過換兩爻。這般變卦,伊川破之。及到每剛來而得中,卻推不行。大率在就理義上看,不過如剛自外來而得中,分剛上而文柔等處看,其餘多在占處用也。賁變節之象,這須無緊要,然後面有數處。彖辭不如此看,無來處解不得。
周易傳義附録卷首下
<經部,易類,周易傳義附錄>
【資料錄入】:王玲玲
【初次點?!浚忽ご浞?/strong>
【再次點?!浚簳簾o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二十冊-經部十四易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