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下乾上】
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彖曰: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旡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無妄全講一箇正字,此正字純是大聖人學問,最為精微細密,切莫輕看。旡妄者,實心實理,命於天而賦於人者也。人心果實而無妄,則豈有不正而有不正者?氣質之或偏,人事之過當,是有實心者未必即全實理,故於匪正上特加一其字,如合訂所云仁之姑息,義之畏葸。由是推之,凡荀息之忠,季札之讓,微生之信,仲子之廉,子路之勇,申生之孝,皆是也。是以六言六蔽,惟好學則無蔽,此義不可以不精,而命不可以不知也。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者,乾二初畫一,索得震也。人心日馳於外,妄也。來之使為主于內,無妄之本也。動而健,外不為物欲所屈,無妄之行也。剛中而應,上下交孚,無妄之功也。此所謂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夫正者,精義與知命而已。精義之學有二:曰行義,曰守義。知命之學亦有二:曰安命,曰立命。當其初,斷於義而論也,行之則無所往而不利,守之則無所處而不安,初與四是也。當其中,參義命而論也,行義而不計利與害,守義而不計安與危,二與五是也。當其終,極於命而論也,命之偶逆,安之而後其行義也果而不惑;命之終窮,立之而後其守義也毅而不息,三與上是也。此無妄為天命之正也。然則不但義之不行不守始為匪正,而失其無妄之本真也。縱行焉守焉而不能安命,不能立命即為匪正,而無妄者猶之妄也。故曰:有眚,不利有攸往。蓋不誠無物,妄之無所往,不待言矣。而旡妄不得其正之往,又何所之哉?止知我心之無他,不知天命之不佑,以此而行,行必不利;以此而守,守必不安。所謂觀彖而思過半者,此其是已。玩彖傳,則元亨利貞決不似占詞,攸往即兼行守二義。蓋行則為人,守則為己,皆有所往,君子之分定也,非必以行始為往耳。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大象雷行物與,即命于天而賦於人之意。茂對時育萬物者,與時偕行而品物咸亨也。
初九:無妄,往吉
○象曰:無妄之往,得志也。
初變否,初為震主,遇坤之順,無妄之往,所以吉也。象曰得志。然則大行其道,於所性固無所加矣。
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象曰:不耕穫,未富也。
二變履遇兌,履不處也,故有攸往。又履和而至,以無妄而和順以至,則無所庸心焉矣,故曰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也。不耕穫,不菑畬,義有兩層:不耕而何穫,不菑而何畬,是一義;不於耕而望穫,不於菑而望畬,是一義。象傳云未富,正兼此二義言之。
誠齋易傳曰:初九動之始,六二動之繼,是故初耕之,二穫之;初菑之,二畬之。天下無不耕而穫,不菑而畬者。其曰不耕不菑,則耕且菑,前人之所已為也。六二之柔順中正,是能穫能畬者也,故利有攸往。未富者,因前人之為而不自多也,猶不富以其鄰之意。此說又別。
六三:無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三變同人,遇離同人,利君子貞者也。故邑人之災,惟順以安之而後無妄,不然則猶妄矣?;蜃秩绾嫌喺f甚好,然說繫牛於路,似不若仍照《本義》為妥。傳云邑人災也,其當安命之意可思。
九四:可貞,無咎,
○象曰:可貞無咎,固有之也。
四變益,遇巽與下震,皆本一氣,自上下下,其道大光者也,故曰可貞。貞者,非靜守而不行也,得其正而固守之,無所往而不以為凖,如顔子之拳拳服膺是也。傳云:固有之。然則獨善其身,於所性固無所損矣。
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
五變噬嗑,遇離。噬嗑,頤中有物者也。俗云病從口入,以為無妄而食之,則致疾矣,故以疾言也。義亦兩層,無妄之疾是一義,勿藥有喜是一義。無妄之疾,即二之不耕何穫,不菑何畬之意。勿藥有喜,即不於耕而望穫,不於菑而望畬,則利有攸往之意。傳云不可試,蓋一試即不免希冀,分外非無妄矣。一試且不可,況屢用乎?
上九,無妄,行有眚,無攸利,
○象曰:無妄之行,窮之災也。
上變隨遇兌,健而有毀折,故曰行有眚。無妄之所以行有眚者,夫子曰窮也。曰窮之災,則惟修身以俟之而已。
安溪李氏曰:無妄者,守義安命,無圖度計較之私也。
又曰:無妄,災也者,必無妄而後自外至者謂之災。非然,則所自取亦順受其災,而後謂之無妄。非然,則猶有妄也。彖傳曰: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然則初、四者,天德之初,無妄之主,故以往則吉,以貞則無咎。此以天命之本言之,而未及乎氣數之參差;亦以人心之始言之,而未及乎思慮之反覆。蓋循正獲福,理之常也;動與理俱,義之至也。二、五稍遠於初矣,以其有中正之德,故於是而極言無妄之道。夫不盡乎分義之當然,則田卒汙萊,其為荒也宜矣;宴安酖毒,其為病也多矣。然不順乎天命之自至,則有願望之奢,而本志為之變化;護惜之甚,而正命反以蕩搖者。故必服田力穡,如詩所謂不稼不穡,胡取于禾,而又達于餒在其中之義,憂道而不憂貧也。必省身無妄,如夫子之禱久,而又坦然有吾何求哉之心,如夫子之未違,則不敢嘗也。兩爻之義,皆所謂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如是而後無妄之道至矣。三、上處時之極,災所不免,然世之人往往因所遇之偶而疑其常,因所行之拂而圖其濟。不知禍有無故而牽連者,安之而已,無辨所以止謗也;時有所處而皆窮者,順之而已,不動所以無悔也。是故循無妄之素,則得天之理,而天命祐之矣;推無妄之極,則無貳爾心,而修身以俟之,而所以立命者在是。卦之所謂正者,此也。說最精細確當,非好學深思不能領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