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卦:?【震下震上】。
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鼎而繼之以震,何也?震為長子,主器者必長子也,而況動萬物者莫疾乎雷,則震未有不亨者也。虩,蠅虎也,環顧周慮而不寧。啞,笑聲也。匕,匙也,桑棘為之也。升,牢於俎者也。鬯,暢也,百草之本也。以秬黍酒和鬰金灌而降神,上暢於天,下暢於地,無所不暢也。又震為大塗,有里象焉。百里者,陽動為九,隂靜為八,陽數四九三十六,隂數四八三十二,震一陽而二隂,合之得百數也。震下震上,故虩虩而又啞啞,上震匕而下震鬯也。笑言後天,震與兌對待,兌為說,為口舌,能虩虩而又啞啞,是啞啞與虩虩相對待,故震又取對待之兌,有笑言之象焉。然則震固亨,何以處震而致亨哉?當震之來也,雖隂陽之激摶,正天地之威靈,敢不恐懼而虩虩乎?亦不徒虩虩已也,而且笑言啞啞矣。茍震來而能笑言,虩虩而能啞啞,方是世間奇男子、聖賢豪傑之大丈夫,可以主器者矣。震驚雖百里,升牢灌降自若也,而豈喪匕鬯乎?此其所以亨也。
彖曰:震,亨。
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卦名震,帝出乎震,固自有亨之道,而何以亨也?震來虩虩者,因恐懼而致自天祐之之福也。然徒有恐懼之心,而無所以自恃。無恐者,則亦恐懼而已矣,安得有則以致福哉?笑言啞啞者,必能笑言啞啞,而後有致福之則也。如是而震驚雖百里,亦遠者不能不卒然駭於外而驚,邇者不敢不惕然動於中而懼也,其何妨於匕鬯乎?不喪匕鬯,此誠出震之長子也,繼世以為宗廟社稷之祭主,所謂震代父事,而有不亨者哉?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動萬物,莫疾乎雷。驚必百里,迅非一聲。栽者培之,傾者覆之。動而不知所惕,無乃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故桑土之不宜,風雨之不時,君子且謹焉,而況洊雷耶?茲震上而震下,其洊雷之象乎?是明明示人以驚天動地之為震也,君子觀象而知所以法之矣。以為天之威,不可以不恐懼;以為人之憂,不可以不修省。恐懼修省,其究也申命行事。
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之豫】。
初成,震之主也。之卦之義,適合本卦之象焉,不妨直取其合者而繫之矣。順以動而心和樂,外動內順者,恐懼修省也。非震來虩虩乎?恐懼修省者,自不失其心之和樂也。非後乃笑言啞啞乎?其吉也,亦不喪匕鬯,建侯行師之義也。
象曰: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周公以爻象有合於卦象,不妨取卦辭為爻辭,故孔子亦即以釋彖之義,釋爻之象也。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之歸妹】。
億度也。變兌為澤,隂主利,澤其身而口虛尾實者,貝象也。九陵者,九仭之陵也?;ヴ逓樯?,有陵象。兌二艮七,得九數。七日者,一爻為一日,六爻皆變究為巽,循環至初則七日。震為足,動則為作足,有或躋或逐之象焉。二柔順中正之歸妹,女子也,震來能不厲乎?億其雖有貝焉,未有不喪者也。征兇,無攸利之義也,然而無傷也。雷動於少隂之一陽,而陽窮於九,躋九陵以避之。初動極則七日,而剛變為柔矣,非勿逐七日得耶?喪而復得,猶不失不喪匕鬯之義也。
象曰:震來厲,乘剛也。
震來當恐懼以致福,而何以厲哉?以柔中歸妹之二,逼雷出地奮之初,乘剛如此,安得不厲?
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之豐】。
變離為火,火炎上而錯亂散漫,有蘇蘇之象焉。上震是震驚,下震是震動。震行者,震動而有所行也,即恐懼修省也。三非王也,而但勿憂,非震驚之來而蘇蘇者乎?宜有眚矣,然而猶是震動之體也。茍能恐懼而修省,震行亦可以無眚,宜日中之義也。
象曰:震蘇蘇,位不當也。
震則宜乎其虩虩,而何以蘇蘇也?以隂居陽,既不正而又失中,安知恐懼以致福?是以蘇蘇,位不當也。惟震行而後可與啞啞者也。
九四,震遂泥【之復】。
遂者,往而不返也。復而震,是陽升也。震而復,則陽?矣。四陽居隂位,已不能震,而變坤為土,互坎為水,水土相敵則為泥,非震而至於遂泥者乎?不言吉兇悔吝者,亦無疾無咎之義也。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四即洊雷也。洊至之雷,在天上則為霆為電,何其光也?乃震而遂泥矣。雖無疾無咎之可擬議,而豈猶光耶?未光也。
六五,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之隨】。
震而隨之,非震往亦往,震來亦來乎?往動極而來乘剛,不亦厲乎?然隂居陽位,不過於柔而得中,備四德而無咎矣,可億其無所喪也。而且不徒無喪而已者,既備四德,自能有恐懼之心,必當有修省之事也。
象曰:震往來厲,危行也。其事在中,大無喪也。
往來者,行也。厲也者,不自安而危也。進征兇而退遂泥,與震往來而不自安,非危行耶?然則無喪而有事者,何也?其事即在此危行之中也。其事在中,恐懼修省而致福,且有得矣,何言喪乎?大無喪也。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兇。震不于其躬,于其隣,無咎?;殒庞醒浴局舌尽俊?/strong>
索索,消阻貌。矍矍,旁皇貌。視者,變離為目也。躬者,震為足,噬嗑卦象,自目至足則躬也?;殒耪?,上變離而三互坎,水火有婚媾之象焉,故往來厲者是其隣。蘇蘇者,婚媾也。有言者,震善鳴也。噬嗑為頤中有物,凡人有一物橫於其內,未有不作消阻之狀者,外之所見,無不旁皇矣。震而噬嗑,安得不內索索而外矍矍?以此而征,震驚而喪匕鬯者也,安得不兇?幸非其躬之震也,隣也,猶可以得無咎。雖然,以視蘇蘇者,未免反不如其能,震行婚媾,不有言乎?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雖兇無咎,畏隣戒也。
震極矣,而猶索索然,何也?凡人有得於中者,自是意氣飛揚,何至於形容消阻?索索者,中未得也,又何以雖兇而無咎?震所以為戒也。及躬而畏之,亦晚矣。即隣以為戒,豈致有及躬之咎哉?畏隣戒也。